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

“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經·庶人】

“這可不行,城中太過兇險,我答應了尊先君,不能讓你有任何差池。”孫禮豎起眉頭,當即反對道:“公孫紀想必就在城中等着你去送死呢!”

“無論如何,我都要走這一趟,即使公孫紀真在城中守株待兔,我也認了。”溫恢與他父親一樣,一旦下了決定,態度就會異常強硬,難以更張。他目光堅毅的看向不明其意的孫禮、馬臺等人,又看向衝他投來讚許目光的小盧毓,義正言辭的說道:“若我連這一個‘孝’字都做不到,以後就算是去了長安、保全性命,又如何在世道上立足?”

這番話讓人悚然動容,漢朝以孝治天下,凡有察舉,皆稱‘孝廉’。‘孝’不僅是這個時代做人的基本品德、更是出仕爲官的先決條件,一個人爲官或許可以愚笨平庸,但絕不能不孝。溫恢若是現在棄父不顧,就算是平安到關中了,也會被人詬病指責,成爲人生當中最大的汙點。

溫恢遵守孝道,不顧個人安危生死,孫禮內心歎服,也不再言勸、自然也沒有理由去攔。

晚些時候,仍放心不下的馬臺偷偷找到孫禮,問詢事宜。

孫禮輕聲說道:“雖說讓小郎君身赴險地,有悖溫府君生前所託,但若其泉下有知,當會大感欣慰。”

“可這也太犯險了。”馬臺不免有些唏噓,雖然他也是佩服有孝行的人,但若是彼此換個位置,他未必會捨命去做這個選擇。

“所以我們得要暗中幫襯,預先做好佈置。盡孝歸盡孝,但保命的路子,還得由我們來籌備。”孫禮淡淡說道,目光流轉之間,隱然有種明悟:“或許,這也不失爲是一次脫身的良機。”

第二天,身着斬衰裳、手持苴絰杖、頭冠繩纓、腳着菅屨的溫恢堂堂正正的走入涿縣城中,衆人見到這個身着喪禮中最高等的斬衰服的少年,在街兩旁竊竊私語,不知道這是哪家的英俊少年失去了父親、更好奇爲何就他一人上街,身後卻沒有跟着必備的送靈隊伍。

有些豪強家中的蒼頭上街採買,不乏眼尖者看出了少年的身份,立即拔腿便往家中跑去。溫恕善於理事,調解涿郡豪強之間的關係,頗有恩惠。因此許多士人諸如張氏、李氏聽說溫恢入城之後,略一思忖,便囑人暗中將消息放出去。

涿郡豪強李立年紀輕輕、卻極有決斷,更是直接對奴僕說道:“此人純孝也!不畏死難,收斂父屍,如此孝行,若是再受戕害,世間豈有公道?怕是蒼天都不忍見此。”

“謹受命矣。”管事的奴僕低了下頭,附和的說道:“在下這就將消息傳之全城,讓整個涿縣人都知道溫郎孝行。”

李立輕輕頷首,就在這時聽聞門下傳告,容城孫禮來訪。李立眯了眯眼,笑說道:“溫府君良行播於燕趙!看來不止是我等,便是他人也不忍再坐視義士受戕,而欲有所作爲了。”

其實溫恕在涿郡爲政也不算多麼的出衆、深受愛戴,主要還是因爲許多本地豪強、士人在見到溫恕僅僅因爲忤逆了公孫瓚的心意,而被殘忍殺害後,不免兔死狐悲、心生憤慨。在公孫瓚強大武力面前,他們倒還不敢明目張膽的反抗,但因爲有了溫恕這個契機,許多涿郡、乃至於幽州其他郡縣的豪強都有了暗中對抗的念頭。

這次溫恢入城撲父屍號喪痛哭的事蹟在許多人的背後參與下,很快散播開來。人人都說溫恢純孝至誠,以後必然是個有福的,面對着甚囂塵上的輿論,新被公孫瓚表任的涿郡太守公孫紀感到很是棘手。他才使人捉住了‘自投羅網’的溫恢,還沒開始發落,便被外間的輿論搞的極爲被動。

正在煩惱間,都伯羅烽邁步進門,拱手說道:“府君,君侯傳你去易京一趟。”

“我正在爲大軍籌措糧草,敢問出了何事、要如此急迫?”公孫紀心虛的問道。

羅烽擡眼看向公孫紀,一字一句的說道:“府君竟不知曉?臨鄉侯盧氏前日因收容溫氏遺孤,闔家被亂兵誅殺,只餘幼子在外,此時已然人盡皆知。”

“混賬!哪裡來的賊人?”公孫紀下意識的喝問道,但一見到羅烽鎮靜的眼神,又想到‘亂兵’兩個字,身形不免抖了一抖,不可置信的說道:“你這是、不、君侯這是疑心我?”

“是與不是,還請府君先往易京再說。”羅烽一絲不苟的說道。

公孫紀六神無主的離去後,有屬下人悄然貼近了羅烽,羅烽眼看着公孫紀遠去的車馬,頭也不回的說道:“你等都備好了?”

“備好了,願意跟着都伯的一共有十七人,只待今晚都伯一聲號令,便能從獄中劫出溫氏郎君。”那人低聲說道,言語中頗有不平:“如今坊間人都在盛傳君侯不仁不義,二千石的郡守不合令旨,說殺就殺、恩師先公的家眷,更是敢直接派人上門施暴……大丈夫行於世,不光是要建立功業,更要行之仁義,弟兄們都不願再這樣了。”

“嗯……”羅烽沉吟道:“君侯既然連盧氏都未曾放過,可見是再難迴轉心意了。今晚三更之時,你招呼人等,與我劫持府獄。出城之後,直接往督亢亭去,孫德達一行人尚在彼處等候……我們,一起去長安。”

那人興奮的說道:“善!此處既然留不得,那索性就換個地方去!我看長安就很好,漢家天子在上,就是公孫瓚再如何勇武跋扈,也不過執戟而已!”

易京。

公孫紀一進來便看到公孫瓚身着麻衣衰服,眼圈紅的像只發怒的獅子。他心裡咯噔一聲,頓覺不妙,險些將邁出去的腿收回去。

“你來的正好。”公孫瓚也不去計較爲何公孫紀會跑過來,在他眼中,公孫紀更像是鑄成大錯後趕來請罪,戕害師長家門的罪行幾乎已經坐實了:“臨鄉是你派人去的?盧公是我恩師,我素來待其尊敬有加,你倒是好膽,敢妄自生事,全不顧天下人如何待我!”

公孫紀立即跪下,指天發誓道:“絕無此事!在下如何不知盧公待君侯恩義之重,豈敢使人冒犯?此事實屬有人暗中陷害,欲要害我、不,害君侯聲名,還請君侯睿鑒!”

“若非是你,還有誰敢戕害盧氏!”公孫瓚看着跪在地上抖若篩糠的公孫紀,面上雖仍是怒不可遏,其實心裡已然漸漸反應了過來。

恨不得他身敗名裂的人,渤海郡不就有一個麼?

公孫瓚面色有些灰敗,他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無人可擋,但在人心算計上卻永遠稍遜旁人一籌。錯已鑄成,於事無補,他也只能儘量設法補救,挽回自己本就敗壞得不行的聲名:“你、你即刻回涿縣……”

“君侯!涿縣急報,白馬義從都伯羅烽並十七騎衝入府獄,劫走了溫氏郎!”

公孫瓚被氣得臉色發青,咬牙切齒的說道:“好啊、好啊。”

“君侯。”白馬義從是公孫瓚的親兵,如今就連他們都背棄而去,可見這件事給公孫瓚麾下將士帶來了多大的衝擊,一個處理不好,其勢力就會立馬分崩離析。長史關靖心內焦急,生怕公孫瓚再性情用事,正欲進言,卻見暴怒的公孫瓚突然像泄了氣一樣,無比憔悴且落寞的轉過身去:

“孝子、義士,沒想到都與我無緣吶。”

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
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