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

“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詩·大雅·棉】

“可是。”馬騰尚存幾分疑慮,他不是不願意這麼做,只是其中風險太大,他仍需思量考慮:“以韓遂之兵,未必能攻破雍州,進軍三輔。”

“你與韓遂共事多年,彼等手段如何,你還不知道麼?”皇甫嵩反問一聲,繼而說道:“他若是在雍州奪城不利,大可往返金城,任意來去,我等與他終日僵持,徒耗人力、物力不說,更讓天子遠在關東尤且牽心此間戰事,這豈非我等無能。”

馬騰心知此戰若起,必得速戰速決,多拖一日,就會牽扯大量精力,對關東軍前來說就多一分不安。

“此事我尚在思量籌措,壽成不必再勸,且先依我而行。”皇甫嵩知道對方已被說動,遂一口斷言,他知道馬騰此事確乎因爲馬日磾的失勢而惴惴不安,若失依靠。但馬日磾被免也有兩年了,馬騰應該知道當初的鬥爭並未波及到他身上,充其量不過是多受些冷遇而已。此外,他也逐漸開始被扶風馬氏內部重視,成爲彼等在朝中的最後奧援,這種情況下,好不容易纔有今天的他不會再跟着韓遂尋死。

這也是皇甫嵩敢於大膽將機密拿來與馬騰相商的緣故,只有從各方面推斷對方不會有勾結韓遂造反的理由與動機,皇甫嵩纔會真正信任他。似乎是爲了證明如此,馬騰也是主動將韓遂給他的信件如實上交,以示忠誠:“此戰之後,我必會在天子面前保舉你,這些年你受到冷落,無非是沒人爲你伸張,但在今後,有我。”

馬騰備受鼓舞,像是無根之萍終於尋到依靠,他說道:“謹諾!既然明公信我,我又如何不以死相報?韓遂的信,我會斟酌回覆,再請明公託人投遞,只是先與他聯繫着,不急於表明心跡。待過段時日,設法知悉彼等行軍用計,可爲我軍搶佔先機。”

“先機固然重要,我也從不懼任何一場戰事,我只是,懼怕別的人。”皇甫嵩聲音越說越小,幾乎微不可聞。緊接着,他忽然又問道:“聽說你已將你二兒子叫回長安去了?”

“喏。”馬騰點了點頭,老實答道:“我家大兒心裡一直想重回行伍,研讀經學非其本意,這幾年我也不願強迫他,也動了讓他從戎的心思。這幾日趁着他太學結業,已經在爲他做好了打算,只是——現下還不是時候,故才讓仲起回去長安,對他多做些安撫。”

說到這裡,馬騰又擡眼看向表情平淡的皇甫嵩,試探性的說道:“今夜事定,待明日一早,我打算讓三子也回長安去住一段日子。彼等兄弟三日相見日少,趁這個機會可以多多增進情誼。”

皇甫嵩知道馬騰是見馬日磾倒了以後,急於接替馬日磾、挑起馬氏家業,不願讓馬超繼續走讀書這個見效慢、效果未知的路子,因此也不點破。而聽到對方主動將兒子全部送往長安,形同爲質,皇甫嵩微感訝異,擡眼看他,道:“這樣做不錯,省得之後有諸多不利言語,擾我軍心。馬孟起此人早年有‘健勇’之名,聽起來確實不是做博士的人,今後若在我麾下任職,我必會如親子侄待他。”

這自又是一番籠絡安撫之言,以皇甫嵩驃騎將軍、槐裡侯的身份,足以讓馬騰確信這即便是一次空頭許諾,只要他繼續堅定不移的保持立場,就遲早會有兌現的一天。相比之下,跟着韓遂造反,雖然一時風光,那也是一筆會沒命的買賣。

此時的馬騰尚且不知他的長子在希望落空後是如何的暴怒、憤懣,就如同皇甫嵩不知道遠隔十數裡開外的長安城,正將陷入一場紛爭之中。

起因是這樣的,那一日風和日麗,正直休沐,董卓從承明殿議事結束後,日常將政務推給尚書令吳碩與長史董鳳處理,自己則優哉遊哉的帶着幾個家僕準備去渭水北岸的別苑裡遊玩。

京兆尹胡邈執意要送他去府上,這幾日他從董鳳身上受到威脅,想盡辦法要多接近董承,以冀圖獲得一開始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的信任。

“今秋歲麥大豐,僅京兆一地麥粟所出,便遠超數年前三輔之和。”胡邈自顧自的誇耀道:“這其中除了水利大行其功,更有軍屯、民屯之興。屯田之務,正是明公所督,京兆乃至三輔能有今日成就,明公功勞不小。”

董承回想起當初爲皇帝清查上林佔地,騰出不知多少田地供給屯戶耕種,如今屯田有了成績,他自然有理由把金貼到自己身上去:“是啊,這些年墾荒植麥,屬實不易,你治京兆多年,也有苦勞。”

胡邈欣喜道:“這一次農賦尚未全部徵完,京兆可先撥倉廩五萬斛麥粟,由船隻運往關東。等收存了今秋農賦,可再運十萬。”說着,他小聲道:“此次東征,河東運輸糧草二十餘萬,他日敘功,京兆豈能比河東差?”

這次大戰朝廷兵分多路,組織軍隊、民夫幾有三十餘萬,除了曹操獻出的兗州倉廩、荊州獻糧、豫州、河南等地屯田產出以外,其餘的都需要關中供給。每日消耗巨大,董承每日在承明殿接觸最多的就是糧草軍需,當下也很明白一場仗的消耗。

“荊、豫二州的糧草專供徐晃等軍;河南、河內二地屯田產出供給張遼等兵馬;劉焉自有幷州供給、或就食當地,這些都不用關中出力。”董承手指無節奏的敲擊着車壁,細細的算着賬:“而曹操看似公正忠心,將兗州倉廩盡數交出,其實兗州久經數戰,府庫里根本沒有多少餘糧。最後依然是全撥去徐州給他自己用,剩下的還得吃朝廷的,他就白賺一個虛名。”

“幸而淮南等地軍需糧草不用關中撥付,倒是省了一筆耗費。”胡邈慶幸說道:“朝廷只需爲南北軍、樊稠所部兵馬調運糧草即可。順流運送,損耗極小,又能迅速運至,同時可以直接送到天子面前。這是看得到、摸得到、也是最是能彰顯我等苦功勞績的要事。”

“前方四萬人,一個月就要吃十二萬斛,算上損耗,更是不知凡幾。”董承比胡邈看得多些,知道這是件很容易立功的事情,但同樣也很難辦:“何況南北軍號稱天子親兵,飲食用度遠超尋常軍旅,又哪裡是十萬斛夠用的?現在關中底子厚,供應的少,暫時不足爲慮。等到幷州、河內這等才恢復不久、或本就貧瘠的地方將府庫掏空了,彼等兵馬還得靠關中支應。再拖一兩年,以後可有的忙呢!”

“不是還有益州麼?此地富饒,等真有那一天,再上書請調不遲。”胡邈不以爲然的說道,益州的糧草不論是順長江而下支援淮南,還是從漢中走漢水、北向進入中原,都可以替關中分擔壓力。

“怕也是快了。”董承隨口說道,皇帝一直沒有同意調益州糧草,除了蜀道艱難,轉運不易;關中、荊州糧草尚且夠用的原因外,現在看來,多半是爲了應對突發事件而準備的應急倉庫。

自從與董鳳、胡邈等人推斷出韓遂不日將叛的結果後,皇帝此前佈置的許多沒有眉目的事,都讓他們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比如駐軍陰平的虎威將軍蓋順,作爲皇帝最開始任用的親信,這次本該成爲自張遼、徐晃之後第三位方面大將的他,居然被名不經傳的甘寧頂替了出川的位置,守在苦寒的陰平道默默無聞。再比如益州倉廩富足,皇帝卻遲遲不願調用,這裡的原因與蓋順的處境一樣,也很清楚了。

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
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