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

“惟德之行儆,益勤於鸞壺。”————————【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夫婦誥】

翌日,董皇后服侍着皇帝穿戴好朝服,仔細的替他整理衣襟與領口,隨後又從穆順手上接過一條大帶,繞到皇帝身後,環抱着爲他系在腰上。

“昨夜到忘了問,甄貴人已經去披香殿了?”皇帝在透光的雕花窗前平展着雙臂,窗外傳來悅耳動聽的鳥鳴聲:“常寧殿才建好,確實不宜住人,是我疏忽了,幸好有你提醒我。”

“陛下每日處理萬機,自然無暇關心這等細微之事。也是大長秋、掖庭令那幾個不知事,只知道遵詔而行,遇見疑難卻也不說。”董皇后替皇帝把大帶末端垂下的‘紳’擺弄好,親密的貼在皇帝的背後,聲音清晰的說道:“好在昨日臣妾去了常寧殿,及時調整了宮室,不然虧待了甄氏,臣妾心中也過不去。”

侍立在附近的大長秋苗祀聽見董皇后在話裡話外的責備他,又看不到皇帝背對的臉色,只得跪伏謝罪。

“是他們怠慢了。”皇帝頭也不回,兩手摸着精緻的龍形玉帶鉤:“你是皇后,掖庭的事要多費心。”

“謹諾。”董皇后漫不經心的答應一聲,將佩劍、玉飾一一掛在皇帝的大帶上。

“好了。”皇帝按住了董皇后還要往上掛香囊的手,回過頭說道:“不是朝會,掛這麼多做什麼?走起路來累贅。”

“這些都是天子該有的威儀。”董皇后雖這樣說着,但已是依言收回了拿着香囊的手,往後退了一步,含笑看着皇帝。

穆順立即上前爲皇帝將冠戴好,最後整理了一番着裝。

皇帝虛扶劍柄,右手撥了撥腰間懸掛的玉飾,隨口說道:“天子服飾只能壯威不能立威,這是錦上添花,倘若我穿布衣草鞋,爾等就不畏威於我了?”

董皇后與一衆人等微微下拜,表示豈敢。

皇帝哈哈一笑,擡腳便往外走去,看也不看仍跪伏在地上的苗祀一眼,眼看着皇帝等人走遠,他這才小心翼翼的站起來。

董皇后服侍着皇帝一同用早膳,早膳弄得很簡單,根據皇帝的吩咐,沒有太油膩的肉類,只是一碗豆漿,一碗羊肉面片湯,幾張胡餅,兩隻煮雞子。

wωω• ttκΛ n• ℃o

包子、饅頭、油條這類的食物製作簡單,皇帝很早以前便提點膳房翻新了不少花樣,極大豐富了宮中乃至於民間的飲食種類。但不知是入鄉隨俗還是別的什麼緣故,皇帝很喜歡將胡餅撕碎泡在羊肉湯裡的吃法,雖然這樣做不甚雅觀,但誰也不敢多說什麼——尤其是董皇后。

董皇后親手爲皇帝在桌案邊敲碎了雞子,替他剝殼,同時說道:“甄氏入宮之後,臣妾方纔想起一事。如今有賴於陛下武功,漢室還復太平,而宮中老宦也常說多年不聞兒語。爲綿延子嗣計,臣妾想着,不如趁着再興之喜,命掖庭令遣使者赴民間廣納采女,充實掖庭。”

這是董皇后經一番思慮後所做出的決定,如今自己的口袋裡沒有什麼得力的人選可以讓她扶持上位、作爲幫襯,相比於伏壽身邊的那些采女,董皇后已經在這一點上落後不少。

是故,在天下大事安定以後,皇帝勢必會將部分重心移到掖庭來,董皇后既然阻攔不了,就只能順水推舟。

“採選良家女?”皇帝喝下一口麪湯,接過董皇后遞來的手絹擦了擦嘴,不假思索的說道:“天下初定,就貿然採選,世人將如何議論我?此事不宜遽行,以後再說吧。”

“陛下憂民之心,臣妾豈會不知?然天家事亦是天下事,依臣妾看,倒不如將採選限在三輔,彼等列侯、豪強之家,必會欣然應從。”董皇后將剝好的雞子輕輕放在皇帝面前的漆盤內,如今她已知道該如何婉轉的勸服皇帝了:“彼等四姓小侯、關中勳舊,希恩澤日久。陛下以此契機,收其人心,也未爲不可。”

採選良家女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如董皇后所說的那樣,出自籠絡士族豪強的用意。東漢一代,除了個別情況,皇后皆出自南陽、關西大族,這不但是頂層貴族門閥之間的血緣聯姻,更是伴隨着一系列的政治默契與傳統。

皇帝這才認真考慮了董皇后提出的意見,倘若僅侷限於關中以及四姓小侯,倒也不是不可以作爲籠絡人心的方式。仔細想一想,皇帝很久以前就下意識的追恩落魄勳舊與先烈,於今到可以與這個政策兩相呼應。

“記得上一回採選良家女,還是皇姊未出宮的時候,已有三四年了吧?這一回就由你來着手去辦吧。”皇帝隱約明白董皇后的心思,仍不忘叮囑一句:“陰氏、鄧氏等諸舊族,若有合適的,不妨開個口子,予以照顧。”

董皇后微微躬身,表示明白。

皇帝這便點了下頭,繼續將面前的朝食吃了個七分飽,便拿茶漱了下口,忽然愣了下,隨口讚道:“你這裡茶倒挺好喝的。”說罷,便起身離去了。

董皇后飯量不大,此時早已用不下了。送別皇帝后,她便站在殿門邊,將手裡捏着的絹布隨手丟給長御。

採選良家女的事情,少不得掖庭令、大長秋參與其中,掖庭令早已被董皇后收服,而大長秋則不然。

董皇后站在門邊,像是才發覺似得,揮手將旁邊的苗祀召了過來,說道:“這些年來我也未有虧待過你,像是常寧殿的事,遇見了不妥,當即刻上稟於我……以你的才智,怎麼就看不出來呢?”

“都是臣當時疏忽,還望殿下恕罪。”苗祀也不狡辯,再次伏地請罪。

苗祀是坐事受宮刑的士人,骨子裡自矜自傲,早年曾服侍過萬年長公主,與董皇后並不是一條心。上一回還幫着長公主在椒房殿攔住董皇后,不讓其入承明殿攪事,雖然在事後來看,苗祀是間接幫了董皇后,但她一想到自己的大長秋居然幫着長公主不向着自己,心裡就怨氣難平。

董皇后看到這裡,心頭才略感快慰:“這回就算了,下回也不許如此,大長秋理應是我的心腹,不是隨便哪個有年歲、有資歷的宦者就能做的。”敲打過後,董皇后又接着安撫道:“苗公,你是本宮的卿臣,爲我宣達旨意,管理宮中事宜,是我近旁諸侍從之首。按制度,本宮近旁的長御都比不過你,苗公,且好自爲之吧。”

苗祀低着頭,俯身拜了拜,最終還是沒有給出一個答覆。

wωω ⊙ttκΛ n ⊙co

董皇后心知是這個結果,也沒有理會他,兀自走了。

“這個苗祀根本就不向着殿下。”長御扶着董皇后前往側殿休息,準備過會召見伏壽等貴人的問安,以及處理掖庭令、永巷令的奏事。長御將董皇后在席榻上扶好,接着說道:“剛纔他向國家請罪,殿下大可以順手治他罪的。”

“敲打一番也就夠了,真要拿此事治罪,陛下也未必願意。”董皇后想到這裡便有些頭疼,最關鍵的位置上不是自己人,做起事來總是束手束腳。

長御轉了轉眼珠,輕聲建議道:“奴婢聽說國家身邊的小黃門穆順與苗祀互不相善,在此事上,不妨……”

“你大可以私底下去問,穆順到底是陛下的人,別的話不要多說。還有,採選良家女的事,你與掖庭令要多多照看。”董皇后小心吩咐道,她正命人將先前皇帝喝過的茶拿來給自己倒了一碗,親自嚐了一口,眉頭揚了揚:“這茶確實不錯,是誰烹的?”

皇帝接連幾日都是去的椒房殿,恩遇引人側目,採選良家女的詔書一經發現,對朝政的影響已日漸式微的勳舊們無不欣悅,董承也因此而獲得了許多人的好感,連帶着風評也好轉了不少。

而這些,都是歸功於董皇后的一席話,得了好處的董承因此對掖庭採選良家女的事極爲上心,藉此與許多從南陽過來的勳舊們拉近了關係。

助董氏漲了聲勢之後,皇帝便去椒房殿去的少了,開始先到伏壽的居處流連了幾日,最後才姍姍來遲,像是刻意磨人的性子,來到了披香殿。

宋都比以前更要成熟幾分,再不是有脾性敢隨便衝着皇帝發的嬌女。在身旁郭采女的指教下,雖然此時還在因許多事耍小性子,但也只憋在心裡,見了皇帝,仍是十分高興的出面迎接。

“陛下可算有時候過來了。”宋都毫不見禮的拉着皇帝的手,將對方一路帶進披香殿的席榻上安坐:“再不來,我可要去伏姐姐那裡訴委屈了。”

“誰還能給你委屈受?”皇帝臉上掛着淡淡的微笑,順着她坐下,隨意打量了眼殿內的陳設、佈局,又問向跟在後面進來的甄宓:“這幾日在披香殿可還住得習慣?”

“稟陛下,宋貴人和善,妾身在此處一切都好。”甄宓臉上塗着淡淡的妝,步姿盈盈得體,一切如常。

“這幾日先委屈你,至多一個月,你就住回常寧殿去吧。”這個時代沒有什麼甲醛,新房的氣味幾天就揮發乾淨了,皇帝讓人暫時搬離,也是以防萬一。他自然不信宋都真如甄宓口中所說的那般‘和善’,只是初來乍到的新人,又是寄人籬下,怎麼也得說些違心之言。

“甄宓的脾性與伏壽相近,你也得多學學這般穩重沉靜。”皇帝轉過頭對宋都說道。

自覺受到冷落的宋都有些不服氣的說道:“她哪裡像伏姐姐了?”

甄宓面色不改,很恭順的坐在一旁。

宋都看了對方一眼,接着說道:“陛下,我前日翻檢出一個好東西,正好可以爲陛下慶賀這次親征。”

說着,宋都便催着郭采女去將東西拿出來,郭采女受到吩咐,腳下卻不動,目光看了甄宓一眼。

甄宓立即知趣的站了起來,託辭告退。

宋都不明白郭采女爲何要這麼做,她好不容易找到個稀奇物件,正想拿出來給皇帝展示、向甄宓炫耀的,可郭采女偏偏要暗示把甄宓支開。宋都向發問,可看着郭采女轉身準備東西的背影,卻不好再說了。

皇帝卻是沒有察覺到異樣,他只當宋都小孩脾性,獻寶也弄得神神秘秘,待甄宓識趣的離開後,皇帝便好笑的催促道:“究竟是什麼?可別讓我掃興。”

說話間郭采女已手端着一隻漆盤過來,上面擺放着酒壺與杯爵,遠遠看卻是不覺得稀奇,待走進了,皇帝才發現不同之處。

那漆盤上除了一隻壺一隻爵以外,還擺着一隻碩大的螺殼。

螺殼有成人的手掌般大小,底部圓潤而有旋紋,似鸚鵡嘴。通體硃紅,透着燈光,其內部隱然有一層玉石雲母般的光澤。

“這個叫香螺卮。”宋都看着皇帝饒有興趣的拿過鑲嵌着瑪瑙、翡翠的螺殼,很自得的介紹道:“這也叫丹螺產自南海,尋常丹螺每隻僅比貓眼大幾分,像手掌這般大的,世間再無第二個了。”

“陛下你聞,它還有香氣呢。”宋都又介紹了香螺卮的另一個特點。

香螺卮以玉爲足,以金爲蓋,渾然同體,絲毫不見有何雕琢之處。皇帝在手中把玩着,他在後世曾見過鸚鵡杯的文物,如今拿在手中,當作酒具,倒是第一次。

“若是在其中盛酒,則酒色愈深、酒香愈醇。用來爲陛下慶賀作爵,是再合適不過了。”郭采女殷勤的笑着,一邊放下了酒壺與酒爵:“用此物飲酒,還有一處妙用……”

“喔。”皇帝這時近距離鑑賞完了香螺卮,便將其當作尋常酒爵一樣放在桌案上,好似想到了什麼:“是‘不空酒’吧?”

“陛下睿鑑,真是無所不知。”郭采女眉頭一挑,訝異的說道:“此物還是奴婢等人清洗的時候才發現其中的功用,想不到陛下一眼識破。”

“什麼是‘不空酒’?”宋都好奇的問道。

郭采女沒有接話,識趣的退了下去。

“所謂‘不空’,就是杯中酒不空。”皇帝樂得向宋都說些見識:“這螺結構特殊,極易存酒,慢慢飲的時候,卮中酒就會有一種倒之不盡、飲之不空的錯覺,所以就叫‘不空酒’。”

“喔。”宋都點了點頭,這東西是很久以前她的父親宋泓從宮外給她送來的禮物之一,長時間被保存在箱子裡,前不久才被郭采女收拾出來。

宋都向來喜歡新鮮東西,聽了郭采女的話,也覺得大可以用這個香螺卮請皇帝過來,多說些話,至於這個卮有什麼講究,她卻是全不在乎。

此刻她乖覺的拿起酒壺,爲皇帝滿傾了一卮,一隻香螺卮足足可容二升酒,爲此,宋都特意提醒道:“陛下慢飲。”

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
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