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

“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管子·治國】

此時張昶已被董承的聲勢給嚇了一跳,不過他也算是有幾分急智的,當即移席站起,小步趨到中庭,對皇帝拜伏道:“臣只想着爲朝廷排解憂難,早些定下鑄幣大政、平衡財貨,絕無攬權之意!還請陛下睿鑑!”

“重鑄五銖,修復錢法,無論是於國、於商、還是於民,皆爲一大便宜之政;也是眼下當務之急、刻不容緩的事情。如今收各郡自行鑄幣之權,歸於中央,不僅是爲了事權一統,更是爲了統一規制,徹底杜絕錢幣良莠不齊、幣制混亂的現象。”皇帝未有表態,先是誇了董承與張昶二人:“這一點,二位說的都很對,與我不謀而合。”

張昶膽顫的神色這才緩和少許,董承面色一喜,還未說話,只見皇帝把臉轉向坐於次席上的侍中楊琦,開口說道:“楊公可有高見進陳?”

楊琦似乎早有預備,不慌不忙的說道:“臣以爲,當今之憂,不在於錢貨,而在於民飢。積年以來,稻苗毀於蝗螟,機杼勞於催徵,民所患者非是錢幣之輕重,而是飢無所食、渴無所飲、居無所處。”

“是啊。”皇帝明白楊琦話裡的意思,雖然對方此時此地說這種話有些不合時宜,但正符合對方仗義執言的秉性,而且也的確是苦口良言。皇帝聽了不能不有所表示,他目光憂鬱起來,嘆了一口氣:“民以食爲天,黎庶可以一輩子沒錢,但決不可以一天不吃飯,故而農桑纔是至急。”

本來衆人正在討論鑄幣,太尉董承與少府張昶都爲鑄幣權的歸屬而爭執不休,可好端端的楊琦居然說起了農桑,似乎並不把新鑄五銖當做極爲要緊的事情,尤其是對方看上去絲毫沒有因爲黃琬的黜退而有所收斂本性。

皇帝想起自己初來乍到的時候,爲了儘快籠絡近侍、好提前佈置,他特意向侍中馬宇探聽了楊琦的底細與品性。正是由於他得知了楊琦敢當着孝靈皇帝的面,拿虞舜與唐堯作比,來嘲諷他與孝桓皇帝兩人都是半斤八兩的事蹟後。皇帝由此認定楊琦是個不可多得的強項忠直的人物,所以當時才下定決心,對楊琦大膽的表露心跡。

最後也不出皇帝所料,楊琦論忠論能,都是一時之選,爲皇帝聯繫各方、共同抗衡乃至於扳倒王允立下了汗馬功勞。

只是人以利合、以利分,當初的盟友們紛紛隨着王允這個強敵的離去而各自爲營、分佔權力,這是無可奈何的一件事。皇帝層出不窮的改革措施,由一開始的清丈上林、到募民屯田、甚至到鹽鐵專營,逐漸觸及到各方的深層利益。無論是馬日磾、黃琬、還是楊氏;無論是爲了門戶私計、還是出於穩健保守的政治立場,衆人無可避免的互相疏遠、對立,再也不復當初的親近。

這就是爲什麼馬日磾與楊氏等人一開始如膠似漆的團聚在皇帝身邊,到後來卻分道揚鑣、互相算計的緣故了。他們對皇帝本人不是不忠、對同僚的德行不是不敬,僅僅只是秉持的理念、堅守的利益不一樣罷了。

“農桑乃朝廷之要、農殖爲生民之本,理應專重,而眼下卻多言鑄幣之便。臣以爲,即使現行小錢敗壞錢法、擾亂市價,朝廷宜議良策處之,但也不該矯枉過正,有失所重。”楊琦神色肅然,擡眼環顧四周,宣室殿裡坐着的盡是錄尚書的三公、專管其事的九卿,包括他還有兩個平尚書事、算半個宰輔的侍中。

這麼大陣仗在以往都是用來討論決定事關國運的政務,可現在爲的卻是議論鑄幣這種次要的事情,這傳出去勢必會將鑄幣這一項政務擡升到一個不該有的高度,甚至有可能蓋過朝廷對農桑的重視程度。要知道在去年,皇帝議立屯田、重興農桑的時候,也不過是召集了這些人而已。

所以在楊琦心中,皇帝完全可以單獨喚相關臣工、或是詔命羣臣議論,犯不着鄭重其事的把宰輔們都叫過來,就好比後世爲了討論是否讓錢幣貶值而專門召開常務會議一樣,實在有些小題大做。

楊琦剛纔刻意做出這麼個掃視衆人的動作,用意也是十分的明確直白:“孔子曾言:‘割雞焉用牛刀’,臣請陛下思之。”

跟外表正直、內裡圓滑的執金吾司馬防相比,楊琦才真正算得上的是耿直強項,即便如今楊氏因爲黃琬的黜退而遭受波及,楊琦依然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爲朝廷打算,該說什麼就說什麼,絕不會爲了明哲保身而委曲求全。

這就是楊氏子孫,這就是強項之輩。

馬日磾雖與楊琦立場不同,但心裡還是極爲歎服對方的人品,此時撫須看向楊琦,輕輕頷首。至於董承則是不以爲然,爲對方耿直的表現而感到輕蔑,他心裡想着,都這個時候了,保持沉默或是曲意逢迎不好麼?非得耍強項的性子博取聲名?

不過想歸想,董承到底是沒有插話,他看得清楚,在皇帝發表看法之前,自己最好在一旁察言觀色。

“入春以來,朝廷連發數道詔書,督各地郡縣務必以生民爲重、農桑爲要。此外,更有整修水利、推廣新農具、開荒屯田等策正逐一推行,這正是專重農事的表現。”皇帝自然不會承認自己小題大做,他一臉認真的看着楊琦,說道:“如今百姓大抵安定,朝廷於去歲減免了稅賦,今年百姓手中當有餘財,正是爲自家購絲做衣、添置農具之時,若是此時錢幣不行、交易不暢,豈不是累及百姓?”

楊琦一愣,從沒想到皇帝會從這個角度來辯駁他,他竟有些不知該答什麼了。本想下意識的說百姓物物交易沿襲成風,可以直接讓百姓照往常一樣以物易物,可這樣一說卻又顯得今天談論的事情十分多餘。

正在他組織語言的當口,皇帝接着說道:“我這半年在石渠閣瀏覽史書,發現但凡百姓叛亂,無不是貧苦無財的流民所致,鮮有家境殷實而造反的。管仲曾言:‘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何也?百姓有了家資,就會爲了保全家資而遵紀守法、安居樂業。而若是百姓貧困無財,便會鋌而走險、生起犯禁之心,如此則難治。”

楊琦轉過彎來了,遲疑着說道:“陛下的意思是,如今朝廷有諸多重農之策,百姓不愁生計。所以新鑄五銖,是爲了錢幣暢行,使交流貨物,充裕黎庶家資?”

“正是如此。”開元盛世的時候天下‘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百餘年間未災變’,正是國強民富,從而大治無亂的緣故,皇帝鑑古知今,對管仲的理論深信不疑:“治國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楊琦跟那些爲了反對而反對、只知道索取聲名的人不一樣,他只不過是提出自己的意見與看法而已。如今皇帝說得算是在理,雖然沒有直接回答召集這麼多人來究竟是不是大費周章,但已經委婉的表示皇帝對鑄幣的看重,是值得讓他召集這麼多重臣商議的了。

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
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