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來由(上)

文陽府,城牆

“李大人,少主又在城外練兵了!”在城牆上的李顯點點頭,眺望着遠方並不作聲。

兩旁官員竊竊私語:“少主大婚後三天,就不斷練兵。”

“是啊,黑衣衛是重點,聽說這次和宋家結親,藉着送嫁妝的理由,用了五十匹上等戰匹拉車,纔到了這裡——五十匹上等戰匹,沒有閹割啊,這可真是大手筆。”

“不過也只有這次了,運些貨物和糧食也罷了,兵甲和戰馬,任何一個藩鎮,在沿途看見了就沒收。”

“陳大人,這連續練兵,所需糧草不少吧?”

“是不少,不過據說不用糧庫裡的糧食,少主自己運了二萬石來。”

李顯不由咳嗽了一下,對下面官員巡視了一圈,這些官員,都很眼尖,立馬不作聲了,個個看着。

少主練兵,實際上就是不斷磨合着義從軍和黑衣衛,使每個士兵都知道,他纔是指揮使,是上司。

一個官員突然指着前方,說着:“看,回來了。”

李顯向遠處望去,只見原野處涌現出一片黑線,急速擴大向府城奔馳而來,不一會兒和雷一樣的馬蹄聲已是隱隱可聞。

這種捲風一樣的衝鋒,使官員無不爲其氣勢所攝,不禁交頭讚歎:“黑衣衛果然威猛無比,我鎮有此雄兵,真是安如泰山。”

李顯看着急馳而來的黑衣衛,不由變色。

距城門一里時,黑衣衛放緩了馬速,李顯遠遠望見清一色黑服的騎兵,特別注意着一隊騎兵。

這騎兵首腦,就是賀益。

得了馬匹,王弘毅就將賀益調來,擴建黑衣衛,多出一個隊五十人,賀益擔任隊正,但是由於是騎兵,又是黑衣衛,官職反而達到了果毅校尉。

王弘毅見到城門上的各官員,爲首的正是李顯,不由一笑,身子翻鞍而起,落到了地上。

城上就傳來一片讚歎之聲:“少主好騎術!”

“少主英武,又不失文雅,蜀地同齡人有誰可堪比?”

王弘毅失笑,和李顯相見,就問着:“李大人,這牧場辦的怎麼樣?”

“這牧場辦起來也不難,甚至良種也不難,只是糧草是大難事。若是有大草場也罷,可散養,一天不停吃食,可是沒有大草場的話,只有用糧食餵養,戰馬一匹,年食100石,是一個士兵的三倍。”

“這三百匹戰馬,就等於養軍一千,何其奢侈!”李顯臉有難色,說着:“若是再擴大,實在供養不起。”

王弘毅點了點頭,記得地球歷史上的李世民,就以玄甲精騎破敵。

《資治通鑑》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皁衣玄甲,分爲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爲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以3500騎兵擊破夏王竇建德10萬,斬殺過萬,俘虜5萬,並且俘虜夏王竇建德本人,因此可知如果精於兵法,利用起玄甲精騎有多強的威力。

不過,以李世民之財力,玄甲精騎也只有千人,可知在沒有獲得養馬之地前,騎兵是多稀罕了。

全鎮養二百五十黑衣衛,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

“糧食嗎?”王弘毅若有所思,他實際上手上有二個大殺器,這是地球上幹農活時獲得,唯一要考慮的是,是不是時機恰當。

凝神觀看,只見頂上雲氣翻滾,只見金印中,淡黃色的本命氣挺立,玉印上,不斷滲入絲絲白氣,這些白氣又被煉化成赤紅氣,少數幾絲又變成淡黃色。

王弘毅很是滿意,這次娶了宋心悠,從望氣上看,就知道宋家支持不少,自己又在不斷熟悉着義從軍和黑衣衛,掌控日高,再過一段時間,就真的可以有持無恐了。

就在王弘毅尋思時,汲水河上一船,於河上緩行,船上有二人,一個是道人,羽衣星冠,帶着出塵之氣,正是玄洞。

後面一人,二十歲模樣,眸帶精光,相貌雖然平平,可是那股精悍之氣,直直衝出,在頂上與衆人不同,的確似於一根狼煙一樣衝上。

這人跪坐於船上,環顧四周,不發一言。

玄洞立於船上,望着這熟悉景象,面上現出一絲戚容。

玄洞望着盈盈河水,心中有些悵然。

遙想當日與田紀於這水上乘船暢談,仿若前世一般。

只是,當日之人,已然魂墜黃泉,再無相見之日。

自己再次下山,卻爲扭轉局勢坐鎮而來。

想到田紀之死,雖同門情誼不深,卻也讓人唏噓。

修士本就情感淡薄,只這田紀,卻有些不同。

其人於生前被師門輕視,多次提出建議,亦被否定,不爲重視,可其死後,生前種種猜測,卻皆成真。

又兼其從容就義,倒讓師門頗爲驚詫。

實是讓人唏噓,至死方得師門重視,不過,只要師門氣運不失,田紀靈魂必可受到庇護,雖在冥土也受照顧,還有修成鬼仙的可能,這也算是歸宿。

玄洞望着眼前平靜汲水河,嘆息一聲,上次便是在這汲水河上,他們察覺出那不祥之感。

只當時,自己雖有所察覺,卻不以爲意,只留愛徒周竹於此,以爲便可扭轉冥冥之中或可出現之變故。

卻不知,天意威嚴,實非凡人可操控,曾幾時,這天地之間,潛龍之氣,變的如此複雜難辨?

真人,當日的你,是否算出今日之局?

若已算出,又爲何又放任至此?

若未算出,現在蜀地之局,又何去何從,真能否如師門所言,可趁勢而起?

玄洞沉默多時,心下茫然,不知師門所爲,到底是否真的對了。

迴轉頭去,卻見天驅武士,面上表情平靜,不爲這些景色所感染,或許知道越多,便越爲之所困,不知者反倒輕鬆自在。

“張鐵,再過半刻時間,便可至文陽府範圍內,我等先尋一落腳處,再做打算。”玄洞淡淡說着。

張鐵聞此,點頭應着:“諾。”

到了一處,二人上岸後,不加耽擱,直接向文陽府行去,根據師門指示,需在文陽府尋一處落腳。

而在這文陽府城十里處有一道觀,就是預備的落腳之處。

上岸之處,距這道觀,不過十里。

路上因有行人,只作尋常之速,半個時辰後,才至此地,只見一片鬱蔥樹間,一座道觀,現於面前。

張鐵上前,扣打門扉。

“門外何人?”門內有一清脆聲音詢問,聽聲是一個小童。

“山隱之人,是觀主故人,前來拜訪觀主。”玄洞止住張鐵,親自上前沉聲說着。

“觀主故人?還請少等片刻。”觀中那小童聽聞,說着。

腳步聲漸去,去向裡稟報。

二人在外等候,不過等候所需時間並不長,只一會,一陣腳步聲便再次傳來。

吱呀一聲,道觀大門被人從裡打開。一個老年道士,現於門前,目視衆人,身後,有一小童,是適才應答的小童。

這老道士目光帶有審視,少頃認出玄洞,面上頓時現出驚喜之色,說着:“原來是仙師到了,快請入內。”

態度甚是殷勤,向裡行走,還感慨說着:“已過十載,不想仙師風采依舊。”

“你也依舊健朗。”玄洞笑笑,說着。

看向後面這人,老道士忍不住問着:“這是?”

“哦,這是我所收記名弟子仙師之徒張鐵,到你這裡少住幾日,還方便吧?”玄洞說着。

老道士卻甚是高興,連聲說着:“方便,方便!仙師這次多留幾日吧。”

“倒有此意,只怕討擾於你。”

“怎麼會,仙師在此留住,小道高興還來不及,只管住下,只要不嫌道觀簡陋便可。”二人談起來,真是舊識。

遠處十里,就是府城,用腳步行走,也不過是半個時辰的路途,正好窺之。

到了一處靜室,道士命小童捧出了茶盤——茶、雲片糕、紅棗。

又命二個小廝趕快去打掃房間,空出兩間靜室來。

老道士尊玄洞坐在首席,斟上茶來,見他看着,就笑的說着:“本鄉有個周進的先生,甚敬先尊,每年都捐銀二十兩銀子,還打發了一些年輕的夥計來幫忙,卻是真的善行。”

玄洞笑的說:“這等是善人,應該有福德。”

等得點心吃完,又斟了一次茶,小童報告,淨室打掃出來了。

老道士就稽首行禮:“仙師先去休息,我這就去整治晚宴。”

話說地球上,釋迦牟尼在世時,僧團都是奉行託鉢正命,清淨乞食,除開酒類,不論葷素,在家人供養什麼,就吃食什麼,此於經律皆處處可見。

佛教裡最早公然主張吃素的就是佛門叛徒提婆達多,他嫉妒釋迦牟尼的地位,處心積慮想超越釋迦牟尼,甚至想滅釋迦牟尼取而代之。

他爲向世人表示他比釋迦牟尼還優越,便提出五項苦行,其中一項便是「終生不吃魚肉」,這一點也遭到釋迦牟尼明白的駁斥。

地球吃素緣起是肇始於南北朝梁武帝,先是佛門推廣,後就是連道教也吃了。

這個世界的煉氣士不能簡單視爲地球道教,當然也沒有梁武帝,葷素之別,並不重要,各人口味和進境。

老道士整治晚宴,當然不忌葷素,玄洞也稽首還禮。

門裡出來,觀中卻也有幾株桃花柳樹,看了一會,只見濛濛的雨下了起來,煙籠遠樹,景緻更妙。

一時間,卻在尋思:“王者集百萬之氣,掌握移山倒海之力,或生或殺,皆在一念之間,我等微薄法力,如何才能干預?”

第15章 賴同玉(下)第55章 請旨(上)第93章 產子(四)第142章 決斷(下)第284章 冥土詔(下)第65章 文武雙壁(下)第151章 龍氣沸騰(下)第303章 望洛陽(上)第279章 就戮(上)第226章 平山印新主(下)第185章 消息(上)第254章 梵門禮敬(下)第291章 涼州緩(下)第231章 殺人(上)第167章 降表(上)第114章 無人看見的地下黨(下)第18章 大怒(下)第229章 內閣(下)第11章 練兵(上)第17章 藉口(下)第57章 來使(下)第132章 雙喜(上)第139章 選擇(上)第196章 女婿(下)第81章 大變(下)第198章 信使(下)第165章 送行(下)第237章 壓迫(上)第89章 落定(下)第146章 月如水(上)第236章 領軍(上)第312章 轉運(上)第302章 濟陽平(上)第269章 推恩令(下)第184章 禪讓(上)第309章 挽回(下)第234章 收賞(下)第140章 碰撞(上)第85章 隱門之動(下)第179章 遷移(下)第77章 衝鋒(上)第3章 山民(上)第327章 應命(上)第11章 練兵(上)第268章 廟堂垂座都忻都,華夏梵神從無聞(下)第262章 金陵(下)第181章 風雲集 會(下)第248章 召集(上)第187章 王業(下)第256章 幷州事變(下)第252章 內亂(上)第176章 天譴(下)第204章 蠱神廟(上)第23章 羽翼漸豐(上)第13章 婚禮(上)第234章 收賞(上)第38章 叮囑(上)第301章 說降(下)第86章 火德初凝(下)第285章 預兆(上)第51章 仙方(上)第140章 碰撞(上)第2章 望氣(下)第53章 大喪(上)第326章 消息(上)第57章 來使(下)第316章 翼州事(上)第328章 出發(上)第117章 處處都明士(上)第266章 法會(三)第251章 大戰(下)第133章 兩郡(下)第56章 疑心(下)第145章 謝大家(下)第193章 預兆(上)第149章 桑姑(下)第167章 降表(下)第205章 封賞(下)第55章 請旨(上)第105章 論鎖(下)第51章 仙方(上)第141章 陰錯陽差(下)第189章 雪景(上)第86章 火德初凝(上)第330章 插入幽州(上)第302章 濟陽平(上)第282章 遇金陵(下)第103章 蜀龍(下)第200章 帶路黨(上)第296章 東郡(下)第290章 泰山議(上)第85章 隱門之動(下)第6章 封賞(下)第187章 王業(上)第181章 風雲集 會(上)第164章 史上第一次爆破(下)第320章 趨勢(下)第238章 伊動(上)第243章 破關(上)第314章 火與沉(下)
第15章 賴同玉(下)第55章 請旨(上)第93章 產子(四)第142章 決斷(下)第284章 冥土詔(下)第65章 文武雙壁(下)第151章 龍氣沸騰(下)第303章 望洛陽(上)第279章 就戮(上)第226章 平山印新主(下)第185章 消息(上)第254章 梵門禮敬(下)第291章 涼州緩(下)第231章 殺人(上)第167章 降表(上)第114章 無人看見的地下黨(下)第18章 大怒(下)第229章 內閣(下)第11章 練兵(上)第17章 藉口(下)第57章 來使(下)第132章 雙喜(上)第139章 選擇(上)第196章 女婿(下)第81章 大變(下)第198章 信使(下)第165章 送行(下)第237章 壓迫(上)第89章 落定(下)第146章 月如水(上)第236章 領軍(上)第312章 轉運(上)第302章 濟陽平(上)第269章 推恩令(下)第184章 禪讓(上)第309章 挽回(下)第234章 收賞(下)第140章 碰撞(上)第85章 隱門之動(下)第179章 遷移(下)第77章 衝鋒(上)第3章 山民(上)第327章 應命(上)第11章 練兵(上)第268章 廟堂垂座都忻都,華夏梵神從無聞(下)第262章 金陵(下)第181章 風雲集 會(下)第248章 召集(上)第187章 王業(下)第256章 幷州事變(下)第252章 內亂(上)第176章 天譴(下)第204章 蠱神廟(上)第23章 羽翼漸豐(上)第13章 婚禮(上)第234章 收賞(上)第38章 叮囑(上)第301章 說降(下)第86章 火德初凝(下)第285章 預兆(上)第51章 仙方(上)第140章 碰撞(上)第2章 望氣(下)第53章 大喪(上)第326章 消息(上)第57章 來使(下)第316章 翼州事(上)第328章 出發(上)第117章 處處都明士(上)第266章 法會(三)第251章 大戰(下)第133章 兩郡(下)第56章 疑心(下)第145章 謝大家(下)第193章 預兆(上)第149章 桑姑(下)第167章 降表(下)第205章 封賞(下)第55章 請旨(上)第105章 論鎖(下)第51章 仙方(上)第141章 陰錯陽差(下)第189章 雪景(上)第86章 火德初凝(上)第330章 插入幽州(上)第302章 濟陽平(上)第282章 遇金陵(下)第103章 蜀龍(下)第200章 帶路黨(上)第296章 東郡(下)第290章 泰山議(上)第85章 隱門之動(下)第6章 封賞(下)第187章 王業(上)第181章 風雲集 會(上)第164章 史上第一次爆破(下)第320章 趨勢(下)第238章 伊動(上)第243章 破關(上)第314章 火與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