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大戰(下)

大雨在黃昏前終於停下,晴空驅散了烏雲,夕陽的陽光灑在大地上。

王弘毅還有空小酣一會,起身後精神很不錯。

這時就有着侍衛捲起了帳門,夕陽西下,遠處林木茂密,果實累累。

樊流海進來拜見,王弘毅擺手說着:“免禮,就座!”

“是!”樊流海躬身行禮,坐了目視王弘毅。

王弘毅問着:“情況怎麼樣?”

“是,雨下的大,各都各衛都交纏撕殺,散了一地,臣已收集了軍隊,清點了人數,各都各都基本上重整。”

“有十一個都損失很大,特別是第一線的衛都,損失超過十分之三,下面隊營,更有全隊都滅,校尉以下軍官,陣亡三百左右,校尉以上陣亡二十三人,傷五十七人。”

“總計戰死和重傷估計在七千,細目還要到明天才能向王上奏報。”樊流海按膝端坐,臉帶愧色,說着:“請王上降罪。”

“七萬對七萬,徹底打垮徐文會,這是大功……敵方呢?”

“戰場綿延二十里,隨處可見死屍,兵器、戰馬,臣已經吩咐打掃戰場,按照軍制,己方陣亡者要收斂,而敵方屍體按照百人墓來進行埋葬,以免發生瘟疫,這些事都是連夜處理。”

“初步清點估計,估計斬首一萬一千左右,俘虜三萬,還有一些潰兵逃出戰場,但估計跟隨徐文會的不會很多,兵甲和戰馬這些物資無數,目前無法清點。”

聽到這裡,王弘毅笑了,說着:“你辦的不錯。”

說着,王弘毅站了出來,從帳門口,遠看着天空。

這時,正是夕陽西下,大地上籠罩着金色的陽光,遠處山巒披上晚霞的綵衣,天上的雲朵,也變得火帶一般鮮紅。

一時間,王弘毅沉吟不語。

豫州凝聚的龍氣,已經感覺不到了,這使王弘毅很是感慨。

樊流海見王弘毅站着,不敢再坐,起身垂手而立,片刻,就聽着王弘毅說着:“潰兵我不擔心重新被徐文會收攏,這一仗已打垮了他的精氣神,就算收攏也是烏合之衆。”

“但徐文會就算還有餘部一萬,潰兵有着近二萬之數,這些潰兵對附近百姓危害極大,你必須優先處理。至於追擊徐文會,派一支騎兵就可。”

樊流海聽着,心中豁然,一拱手說着:“是,自古潰兵危害最大,這是都有着教訓,不過王上不必憂慮,這些潰兵走不遠,只需用騎兵四處巡查,就可使之收編。”

“你說的對!”王弘毅聽了,心中爽快,嘆着:“仗打完了,孤會命令隨軍秘文閣,迅速發出繳文,傳令豫州各郡縣立刻降之。”

樊流海躬身說着:“這是政事,臣是武將,不敢細說,但王上御駕親征,一舉打跨了徐文會,現在豫州各郡縣必聞風降之。”

“恩,你說的是,不過雖這仗打完了,但你的責任還沒有完畢。”

“胡人入侵幽、並二州,來勢極是兇猛,怎不令人驚心!”王弘毅一哂說着:“現在是鬆懈不得。”

屈下一個指頭,說着:“你原本的三萬兵,已經疲憊不堪,又有不少折損,要全部調回去修整,並且論功行賞,孤再給你三萬。”

“這軍隊調動,早有準備,來回不過半月,這半月就完全可以平了豫州,你繼續當大將軍,率三萬軍,自豫州直接攻入徐州。”

“徐州三面是江海,孤令水師進攻,你節制之,八九萬兵,四面開花,就完全可以平了,孤就不去了。”王弘毅說着:“孤率領三萬禁軍,坐鎮豫州。”

樊流海聽了這話,“啪”的一聲跪下:“是,臣謹受命,王上請放心,臣必爲王上平了徐州。”

這次,終於是完全獨當一面,王弘毅不再摘桃子了。

王弘毅一笑,正想說什麼,就在這時,一個親兵過來,在王弘毅和樊流海的面前跪下:“啓稟王上,羽策西營代理統領吳將軍,已發現徐文會的蹤跡,正追趕而去,派信使回來,向王上和樊將軍稟報此事!”

Wωω ●ттκan ●¢ Ο

“吳興宗?”王弘毅微微一怔,不想又是這人發覺了徐文會。

這吳興宗的運力,可真的強大!

先前破軍就有功勞,現在又發覺了徐文會的蹤跡,如果預料的不錯的話,說不定這人率五百騎,還能擒拿之。

這樣大功,王弘毅爲了嚴明賞罰,只怕起碼要立刻正式加官到西營統領,把這代理兩個字去掉——轉眼之間就是正五品武將!

並且單是這個還不足於褒功,還必須給予別的方面升賞。

不過,念頭只一瞬間,王弘毅心情還是相當愉快:“已發現徐文會蹤跡?真能擒得徐文會,就是大功一件!”

說到這裡,王弘毅看向樊流海:“你再派人前去支援,不能放走了許文會!”

“臣遵旨!”樊流海應聲說着。

王弘毅點點頭,說着:“徐文會必不會逃的很遠,勢必將其擒住……生死不論。”

“諾!”樊流海連忙應着。

王弘毅又凝神片刻,說着:“召你來議事,就先說這些,你下去仔細議了,再向孤奏明你的方略,掃平徐州,就要……”

說到這裡,王弘毅有些遺憾,現在自己實力,掃平兩州就已經達到某個臨界點,算不上疲憊之軍,但如果繼續下去,就很可能是疲憊之軍。

爲了防備胡人,軍國不能疲憊,必須積蓄出足夠的力量——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天下,只見南方衆州(省),連成一片,赤氣海洋一樣,籠罩在這片大地上,赤氣海洋中,一條赤龍在裡面遊動。

原本豫州,有讀力一塊淡紅之氣,一條蛟龍在裡面盤旋,這時,蛟龍已經不見,邊界“轟”的開了一道口子,頓時,南方滾滾的赤氣,匯聚成一團洪流,由赤龍帶領,向着豫州涌了過去,原本淡紅之氣被這一衝,立刻沒有蹤跡。

只見豫州上空,赤龍吐出幾冊旨卷,懸浮半空中展開,旨捲上閃爍着金色文字,組成着一條條律令。

律令分化出許多小龍,轟擊下來,對豫州進行編織法網。

王弘毅知道,這就是從氣運的角度看問題。

要是現實,就是不斷洪流一樣涌來的楚國大軍和糧食,以及朝廷派來一個個官員,帶着新朝的法律,開始統治豫州。

清點戶籍,檢查倉庫,委派官員,掃平盜賊,宣佈新律,這一系列動作,本質上就和上面的氣運演化,是一個事物。

不過,從氣運角度可以明顯看出,洪水一樣的赤氣涌入豫州,不斷填補着空白,修建新的法網,整個楚國積蓄的氣運,頓時下降了二成左右。

要是再平了徐州,整個國家的氣運,在短時間內,就會下降到四成左右,這就非常危險了。

禽之制在氣,古代戰例很多。

牧野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一片石之戰,無不是這個道理。

特別是淝水之戰和一片石之戰。

淝水之戰——北方政權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統一了黃河流域,又攻佔了東晉的樑、益二州,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

前秦皇帝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東晉統一南北,並且發動吞併東晉的一系列戰役的同時還派了呂光進軍西域。

結果前秦大敗,70萬軍分崩離析,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各國重新崛起,苻堅本人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國家建立後,就會通過治理來不斷產生龍氣,依着治理的組織、地域、民族不同,需要不同的時間。

前秦作爲少數民族,區區十年根本不足消化廣大的區域,積蓄出足夠的龍氣,結果一敗塗地。

一片石之戰也是這樣。

崇禎十七年,明朝耗盡最後龍氣,李自成驅使流民軍奪取燕京,建立大順,國家已立,而在這時周圍郡縣紛紛投降。

李自成在這種情況下,本應該迅速穩固國本,接受郡縣,整編軍隊,以培養龍氣,與立國二十年的滿清對抗,但李自成不思鞏固,親率大軍往山海關,結果一敗塗地,大順立刻土崩瓦解。

以上種種,都是不明白氣運的道理,以疲憊空虛之身,而進行大規模的行動,結果反而導致耗盡最後一絲龍氣,一口氣接不上,立刻崩解。

王弘毅體制已立七八年,奪取南方有一年,積蓄的龍氣還是有些,但如果一下子吞併了兩大州,就相對虛弱了。

當然,以楚國現在情況,只要半年,新的地區就消化了,就又給國家提供新的龍氣,但是在這個之前,連綿行動的話,就是“疲憊之軍,睏乏之國”了。

王弘毅沉思,樊流海垂手立着,惴猜着王弘毅的心思。

他也算是很早就從龍的人,不過近年卻越發覺得王弘毅深沉練達,福威不測。

只見王弘毅沉思良久,醒悟過來,說着:“事情就這樣,你下去吧!”

樊流海深深叩下頭去:“臣遵旨!”

()

第233章 誅滅(下)第111章 流民謝恩(上)第79章 改變(上)第295章 陷縣(上)第236章 領軍(下)第75章 想先誅(下)第52章 金子(下)第250章 器量(下)第306章 虎牢陷(下)第147章 情分(下)第90章 賞賜(上)第259章 痛哭(下)第335章 分割(下)第207章 滿月宴(下)第221章 殺機(上)第325章 陰政(上)第224章 稱賀(下)第234章 收賞(下)第295章 陷縣(下)第56章 疑心(上)第181章 風雲集 會(上)第68章 滅亡(下)第83章 道德衰(上)第23章 羽翼漸豐(上)第102章 聽聞(下)第155章 大戰(六)第2章 望氣(下)第184章 禪讓(上)第189章 雪景(下)第177章 敕封(下)第38章 叮囑(下)第117章 威靈侯(上)第91章 神道(下)第286章 使節(上)第65章 文武雙壁(下)第30章 再得(下)第197章 失意(下)第192章 急報(下)第153章 大戰(二)第82章 憤憂(上)第116章 紅染一片(上)第79章 改變(上)第163章 洗城(上)第209章 海關(上)第229章 內閣(上)第214章 無人看見的地下黨(上)第93章 產子(三)第3章 山民(下)第59章 引戮(下)第267章 法會(五)第159章 楚侯(下)第84章 時來天地都同力(下)第74章 百川歸流(上)第280章 盧高降(下)第315章 賜死和龍氣(下)第23章 羽翼漸豐(上)第143章 蜀龍一統(下)第117章 處處都明士(下)第197章 失意(上)第91章 神道(下)第282章 遇金陵(上)第125章 初建八旗(下)第161章 巨石(上)第64章 文武雙壁(上)第78章 就仕(上)第136章 出兵(上)第109章 預備(下)第288章 起兵(下)第142章 決斷(下)第223章 平定(上)第65章 文武雙壁(下)第157章 國士(下)第121章 半日城(上)第253章 請從容就戮(上)第237章 壓迫(下)第140章 碰撞(上)第89章 落定(下)第141章 陰錯陽差(下)序章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198章 信使(下)第336章 內聖外王殖民策 冠冕堂皇封爵出(下)第234章 收賞(上)第201章 帶路黨(下)第75章 想先誅(下)第289章 對應(下)第131章 真理三定律(下)第228章 科舉(下)第291章 涼州緩(上)第272章 七日證道第224章 稱賀(上)第51章 仙方(下)第246章 船運(下)第297章 震怖(上)第247章 流民(下)第106章 繼位(下)第46章 吾家潛龍(下)第168章 火器(下)第80章 茶思(上)第324章 貴賤(下)
第233章 誅滅(下)第111章 流民謝恩(上)第79章 改變(上)第295章 陷縣(上)第236章 領軍(下)第75章 想先誅(下)第52章 金子(下)第250章 器量(下)第306章 虎牢陷(下)第147章 情分(下)第90章 賞賜(上)第259章 痛哭(下)第335章 分割(下)第207章 滿月宴(下)第221章 殺機(上)第325章 陰政(上)第224章 稱賀(下)第234章 收賞(下)第295章 陷縣(下)第56章 疑心(上)第181章 風雲集 會(上)第68章 滅亡(下)第83章 道德衰(上)第23章 羽翼漸豐(上)第102章 聽聞(下)第155章 大戰(六)第2章 望氣(下)第184章 禪讓(上)第189章 雪景(下)第177章 敕封(下)第38章 叮囑(下)第117章 威靈侯(上)第91章 神道(下)第286章 使節(上)第65章 文武雙壁(下)第30章 再得(下)第197章 失意(下)第192章 急報(下)第153章 大戰(二)第82章 憤憂(上)第116章 紅染一片(上)第79章 改變(上)第163章 洗城(上)第209章 海關(上)第229章 內閣(上)第214章 無人看見的地下黨(上)第93章 產子(三)第3章 山民(下)第59章 引戮(下)第267章 法會(五)第159章 楚侯(下)第84章 時來天地都同力(下)第74章 百川歸流(上)第280章 盧高降(下)第315章 賜死和龍氣(下)第23章 羽翼漸豐(上)第143章 蜀龍一統(下)第117章 處處都明士(下)第197章 失意(上)第91章 神道(下)第282章 遇金陵(上)第125章 初建八旗(下)第161章 巨石(上)第64章 文武雙壁(上)第78章 就仕(上)第136章 出兵(上)第109章 預備(下)第288章 起兵(下)第142章 決斷(下)第223章 平定(上)第65章 文武雙壁(下)第157章 國士(下)第121章 半日城(上)第253章 請從容就戮(上)第237章 壓迫(下)第140章 碰撞(上)第89章 落定(下)第141章 陰錯陽差(下)序章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198章 信使(下)第336章 內聖外王殖民策 冠冕堂皇封爵出(下)第234章 收賞(上)第201章 帶路黨(下)第75章 想先誅(下)第289章 對應(下)第131章 真理三定律(下)第228章 科舉(下)第291章 涼州緩(上)第272章 七日證道第224章 稱賀(上)第51章 仙方(下)第246章 船運(下)第297章 震怖(上)第247章 流民(下)第106章 繼位(下)第46章 吾家潛龍(下)第168章 火器(下)第80章 茶思(上)第324章 貴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