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九章 等效

人類大腦的單線程特性,是出於怎樣的物理、生理方面限制,方然並不太關心。

至於其成因,在生命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爲何沒能具備一種原則上可行的能力,沒辦法分心二用,在他看來,主要還是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不同於大腦掌管思維,小腦掌管運動,人的意識,在除近、現代幾百年之外的漫長歲月裡,需要處理的情況其實都十分簡單,活動,覓食,躲避敵害,繁衍生息,這些活動差不多就是一個原始人生命的全部,真正需要思考的時候,着實寥寥。

需要同時思考兩件事的場合,想一想也知道,簡直就極罕有。

這方面的思考,並不深入,方然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斷定,人類大腦沒能獲得分心二用的“多線程”運作能力,究竟是出於自身架構的限制,還是演化條件的缺失,但在思考此前想起的核心問題時,這一點也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管單線程、還是多線程,大腦的處理能力究竟怎樣。

人,對比機器,身處西曆1480年代的今天,哪怕遠離IT領域的聯邦民衆也知道,前者是很有危機感和緊迫感。

不需要對信息工程、微電子、軟件工程或計算機有相當的造詣,只消看一看身邊的智能設備、機器人,承擔從醫療護理到蓋亞大戰的諸多事務,種類繁多的機器人,性能之強大簡直就前所未有,人類則越來越相形見絀,甚至在傳統的“智慧”領域也節節敗退。

按照慣例,在信息技術領域中,每當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完成了一種原本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就可以將該系統的算力,視作人承擔同類任務時的等效算力。

換句話說,如果某計算機與人的功能一致,就認爲大腦在完成此類工作時,處理能力與該計算機的算力相若。

這種對比,想一想也知道並不太準確,卻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按照這樣的思路,譬如說,自動駕駛系統的典型算力需求爲100GFlops,而一個普通成年人也能完成駕駛的任務,差不多可以和自動駕駛系統做的一樣好,那麼可以判斷出,人類大腦的等效算力不會低於100GFlops。

再譬如說,實時翻譯系統的典型算力需求爲1TFlops,對同樣能完成實時翻譯工作,工作質量與計算機差不多的人而言,大腦的等效算力便不會低於1TFlops。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更多,但方然的思考並未止步於此。

他知道,這種等效的辦法不太靠譜。

但凡考慮一個很淺顯的問題,人,即便都是成年人,彼此間的智力、能力等方面,差距也往往大到難以置信,撇開智力傷殘者不談,普通聯邦民衆與資深同聲傳譯者,在實時翻譯方面的表現必定相去甚遠。

按這種等效法,豈不是說普通民衆的大腦算力,要遠遜於資深翻譯嗎。

ZZ不正確的言論,也許吧,然而事實卻正是如此。

大腦,不同人的頭腦,哪怕在生理構造上一模一樣,微觀結構也幾乎毫無區別,表現出的能力與等效算力,差別卻會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要評價大腦的處理能力,顯然,應該選擇最優秀的頭腦,來作爲標尺。

不過以人的一生之短暫,生命的不同階段,大腦的狀態也會動態變化,同樣的,要衡量出大腦的算力上限(下限顯然是0),就需要尋找蓋亞表面最傑出的專業人士,將其工作能力與計算機相比較,再根據計算機的算力來得出結論。

即便如此,在衡量大腦能力方面,這一方法仍然是十分勉強、價值可疑的。

大腦與數字式電子計算機,在基本架構方面,區別很大,前者可粗略的當做一臺有機材料構成的模擬式計算機,這種構造的運行過程,與後者截然不同,能否用後者的算力、處理能力等指標去衡量前者,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

何況這種辦法,一般而言,只能確定大腦算力的下限,而(幾乎)不可能測得其上限。

這一判斷,原理其實並不複雜,但即便信息技術領域的行內人,也不一定明白,甚至在歷史上還得出過很多錯誤的結論。

譬如說,將構成人腦的約一百四十億個神經元,與電子計算機CPU中的一百四十億個晶體管相比擬,進而認爲人腦的等效算力,就差不多相當於晶體管規模14,000,000,000的CPU之算力。

且不論神經元與晶體管在功能上的本質區別,單看一看微電子、集成電路的進步,就會知道這種類比方式很荒謬。

隨着技術、工藝與設計的進步,同樣的一百四十億晶體管,不同年代設計並製造出來的CPU,實測算力的差別還是比較大,對比Intel公司在十年前和今天的產品,同樣數量的晶體管,所能實現的算力差距至少在三~四倍。

CPU的算力,顯然不能只用一個“晶體管數量”來衡量,又怎能以此度量大腦呢。

這還僅僅是硬件的情形,不僅如此,軟件方面同樣有類似的情況,同樣的功能,任務需求,採用的軟件架構與算法不同,所需的算力也會有一些差異。

最後則是本質的缺陷,時至今日,類似科學研究這樣的尖端任務,仍然只能由人、而無法由計算機來完成,那麼在缺乏同性質之計算機的情況下,就沒辦法用等效法去衡量科學研究者大腦的算力。

考慮到所有這一切條件,就不難理解,對曾頻繁出現於媒體的所謂“預測”,關於人腦之處理能力的新聞、消息,方然都會一笑置之。

大腦的等效算力,二十年來,在聯邦的網絡、媒體上,數字已變動過不知多少次。

預測數字,從最初的10GFlops,到後來的100G、1TFlops,再到後面一些更誇張的數字,總體而言,基本上這一指標每年都會增長。

原因很明顯,超級計算機的算力,一直在持續提升;

而能夠完全模擬人類思維、能夠取代大腦的AI,任憑一代代研究者如何努力,卻始終未曾問世。

第一八八章 生活第七一七章 蔑視第一一六章 迭代第七六三章 規劃第五二四章 俘虜第六四七章 高下第四四六章 遊蕩第二三五章 根源第五〇六章 復原第五六九章 風險第七三四章 案率第一七五章 回顧第七七五章 成長第二二六章 獵蜂第二六六章 互動第四六〇章 理由第五四四章 等待第一六五章 接觸第四七三章 科研第四八七章 替代第八三九章 差異第一九三章 開銷第六七七章 意願第七九三章 綁定第五一六章 划算第三九九章 帕克第七一六章 辯論第四五三章 分析第五五一章 必然第五〇〇章 陰雲第四一六章 價值第六七九章 失去第二五七章 奴隸第四三八章 科研第十二章 壽限第二一六章 手套第九五六章 復生第四六四章 預感第七一八章 分辨第一五六章 聯網第一六七章 約見第一七三章 整體第五六七章 換頭第二八七章 奴僕第二〇七章 困難第四一三章 貨幣第五十九章 清零第七九九章 人爲第五七六章 草芥第二八四章 懸崖第三一五章 驅逐第四五五章 海峽第一三七章 訊息第二九一章 案件第四七六章 幻夢第七七六章 高教第四四〇章 交集第三一三章 龐大第六六五章 耗散第五三四章 效率第五五六章 疲倦第六七九章 失去第二五二章 危城第十七章 嬗變第四九七章 調試第五十七章 槍擊第七八三章 傳輸第七二七章 學習第七二四章 備戰第八九三章 交往第六六三章 枯燥第五十二章 導師第四三九章 經費第七六一章 陽光第三〇〇章 孩子第五八五章 抗爭第六五四章 拜託第五六七章 換頭第六三五章 階段第三十一章 謹慎第二一八章 郊外第七〇八章 拒絕第二九一章 案件第二五三章 處境第八〇八章 唯物第五四五章 海盜第五五二章 喚醒第八五八章 嘗試第八〇五章 矩陣第八十五章 避難第一九四章 心理第一二四章 平衡第五三〇章 遠東第五五九章 意識第五八九章 會面第六三七章 罐頭第五八九章 會面第七四三章 制度第一三七章 訊息
第一八八章 生活第七一七章 蔑視第一一六章 迭代第七六三章 規劃第五二四章 俘虜第六四七章 高下第四四六章 遊蕩第二三五章 根源第五〇六章 復原第五六九章 風險第七三四章 案率第一七五章 回顧第七七五章 成長第二二六章 獵蜂第二六六章 互動第四六〇章 理由第五四四章 等待第一六五章 接觸第四七三章 科研第四八七章 替代第八三九章 差異第一九三章 開銷第六七七章 意願第七九三章 綁定第五一六章 划算第三九九章 帕克第七一六章 辯論第四五三章 分析第五五一章 必然第五〇〇章 陰雲第四一六章 價值第六七九章 失去第二五七章 奴隸第四三八章 科研第十二章 壽限第二一六章 手套第九五六章 復生第四六四章 預感第七一八章 分辨第一五六章 聯網第一六七章 約見第一七三章 整體第五六七章 換頭第二八七章 奴僕第二〇七章 困難第四一三章 貨幣第五十九章 清零第七九九章 人爲第五七六章 草芥第二八四章 懸崖第三一五章 驅逐第四五五章 海峽第一三七章 訊息第二九一章 案件第四七六章 幻夢第七七六章 高教第四四〇章 交集第三一三章 龐大第六六五章 耗散第五三四章 效率第五五六章 疲倦第六七九章 失去第二五二章 危城第十七章 嬗變第四九七章 調試第五十七章 槍擊第七八三章 傳輸第七二七章 學習第七二四章 備戰第八九三章 交往第六六三章 枯燥第五十二章 導師第四三九章 經費第七六一章 陽光第三〇〇章 孩子第五八五章 抗爭第六五四章 拜託第五六七章 換頭第六三五章 階段第三十一章 謹慎第二一八章 郊外第七〇八章 拒絕第二九一章 案件第二五三章 處境第八〇八章 唯物第五四五章 海盜第五五二章 喚醒第八五八章 嘗試第八〇五章 矩陣第八十五章 避難第一九四章 心理第一二四章 平衡第五三〇章 遠東第五五九章 意識第五八九章 會面第六三七章 罐頭第五八九章 會面第七四三章 制度第一三七章 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