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被駁斥的諫言

午後,寒風終於停了下來,天空的雲團減少了很多,慘白的陽光透過雲層照射下來,不但沒有帶來些許暖意,反而給人一種愈加清冷的感覺。平壤城城頭上,程處默跺跺腳,看着幾隻鳥兒從城牆附近飛向遠處,落在皚皚白雪上面跳動着尋覓食物,宛如幾顆小小的芝麻點兒,清冷的陽光下,白雪反射出刺眼的光芒,程處默不禁揉揉眼睛,轉頭把視線投向了城內。此前去社稷宗廟‘觀禮’的百姓們都已經散去,街上又恢復了冷清,除了一隊隊唐軍將士不停地來回巡邏,根本看不見一個閒人在街上晃動。曾經的高句麗王宮,暫時成爲了李世民的駐蹕之處,整座宮殿羣都被唐軍將士護衛了起來,宮殿內的各處高點上都站着手持弓弩的黑衣侍衛,戒備之森嚴,可謂是一隻麻雀都難以飛進去。

外面雖然十分寒冷,正殿裡卻十分溫暖,地磚下的地龍燒得正旺,火焰發出陣陣輕微的呼呼聲。李世民坐在主位,手指輕叩身前的案几,正在傾聽坐在右手第二個位置的張煥稟報事情。張煥上首的程知節顯然對他正在稟報的事情沒什麼興趣,端着手中的酒樽,仔細打量高健武父子珍藏多年的美酒。相比起程知節的滿不在乎,坐在左側第一位的泉男生臉色卻十分嚴肅,微微前傾着身子,仔細的聆聽張煥說話。泉男生下首的金熙澤臉色也很肅然,偶爾拈拈鬍鬚,目光也一直停留在張煥身上。

“皇上,臣已經派出了大量人手全城搜捕,泉總管和金長史也全力協助,還是沒有發現泉男建兄弟的行蹤。”

李世民停止了手上的敲擊,微微皺眉道:“早上你告訴朕,說他們有可能藏匿在那片地道里面,也沒有?”

張煥無奈的搖搖頭:“沒有!樸建仁向紇幹承基透露說有地道,臣徵得皇上同意之後,馬上讓紇幹承基帶了足夠的人手下去查看,可惜的是裡面雖然有不少人藏匿着,經過仔細篩選也沒發現泉男建等人的行蹤。根據紇幹承基的推測,泉男建等人十有八九藏匿在了某處民宅,皇上,可要深入搜捕一下?”

李世民看了看泉男生,搖搖頭道:“算了!城中戰亂剛定,正是人心惶惶之時,若是大肆搜捕難免引起紛亂。既然確信他們尚未出城,遲早都會落網,朕不會爲了幾個掀不起風浪的傢伙大動干戈。”

泉男生欠身道:“皇上仁厚愛民,臣感激涕零!”

李世民微微一笑:“城中百姓也都已經是大唐百姓,朕自然會善加對待。”

張煥聞聽這句話,眉毛緊緊地皺了一下,隨即恢復了正常。

李世民接着道:“朕有意設安東都護府,都護府駐地設在營州,下轄營州都督府、遼東都督府、松漠都督府、遼東都督府,泉愛卿,朕就把遼東都督府就交給你了,望你不要辜負朕的期望。”

泉男生面色十分激動,站起身走到中間伏地叩頭道:“皇上不以臣是降臣而輕視,反而委以重任,臣肝腦塗地也要報效皇上信任之恩!”

李世民轉頭看了看金熙澤,肅然道:“當務之急是安撫百姓之心,這件事就交給你和金愛卿了!”

金熙澤也趕緊起身,走到泉男生身後跪下,叩首道:“微臣一定不會讓皇上失望。”

“好了,都起來吧。”

“謝皇上!”

兩人謝恩後站了起來,泉男生躬身問道:“臣斗膽請問皇上,遼東都督府下轄何處?駐地何處?駐軍多少?”

“遼東城以南皆劃歸遼東都督府,駐地暫且就定在此處吧,朕準備駐軍三萬,不過平壤城這個名字朕不喜歡,泉愛卿你說說,改爲何名爲好?”

泉男生猶猶豫豫道:“以臣愚見,改爲東安城如何?”

“東安……東安……”李世民唸叨幾句,似乎有些意動,轉頭見張煥似乎有不同看法,笑着問道:“叔珩,你以爲呢?”

張煥沉吟道:“東安雖然不錯,只是難免和長安城混淆。衆所周知,昔年商朝滅亡,箕子去殷來到此地,方纔繁衍出後來的高麗民族!因此以臣之見,不如改爲箕子城!”

李世民撫掌笑道:“箕子城!不錯,不錯!朕看這個可以,泉愛卿,你和金愛卿現在就去安撫百姓,三日之內,務必把各處的名字改過來。”

“臣遵旨,臣告退!”泉男生和金熙澤行禮後,先後退了出去。

兩人出去的時候帶進來了一陣寒風,張煥不由得縮了縮脖子,等到大門關上,欠身道:“皇上,如今高句麗已經滅亡,臣此前那些諫言……”

李世民不等張煥說完,就擺擺手阻止了他,從案頭上取出一道奏摺遞了過去:“你先看看這個!”

張煥上前接過,打開後習慣性的先看末尾署名,當看到房玄齡、長孫無忌、魏徵等一羣重臣的名字時,臉色一下子變得很難看。

程知節偷偷瞟了一下,看見末尾那麼多的重臣署名嚇了一跳,心裡雖然十分好奇張煥到底上了什麼奏章,但是卻知道這種事定然不是什麼好事,趕緊故意伸個懶腰打了幾個哈欠,對着李世民欠身笑道:“臣忙了一夜,又飲了幾樽酒,還請皇上准許臣下去歇歇。”

李世民頗有意味的看了他一眼,輕輕點了點頭。

程知節站起身歪歪扭扭行了一禮,走到張煥身前的時候停了停,抓起案几上還沒怎麼動的一罈美酒,這才搖搖晃晃走了出去。李世民無奈的笑了笑,把目光投到了張煥身上。

張煥只看了幾段,臉色就難看起來,看完後更是面沉如水,這份重臣們的聯名奏章,主要內容就是對他的指責和非議!究其原因,正是他‘證照高句麗民衆,前往西域修建唐直道’的諫言惹的禍。此前張煥數次向李世民諫言,高句麗滅亡之後徵召青壯前去蘭州府,修建一條通向怛邏斯城的直道,還拿秦直道的巨大作用來說服李世民。李世民其實也有些意動,不過鑑於這件事太過重大,還是給朝中幾名重臣去了一封信,詳細闡述了張煥的設想。監國太子李治收到書信不敢怠慢,馬上召集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商議此事……

十數日前,東宮書房。

“諸位愛卿,如何看待這件事?”人都到齊後,李治屏退下人,微笑着詢問衆人。

衆人互相看看,都沒有先開口的意思。李世民在書信裡並未表達任何看法,然而在座的幾人都十分清楚,皇上其實是傾向於張煥那道諫言的,否則的話會直接駁回,而不是鄭重其事的讓重臣們一起商議。

李治見沒人說話,目光左右轉了一圈,然後停在了長孫無忌身上,笑着問道:“舅父大人有何高見?”

長孫無忌眉頭微微一蹙,隨即恢復了正常,欠身道:“太子殿下,始皇帝修築秦直道,不但溝通了中原腹地,而且還加強了朝廷對北方邊陲之地的控制,同時對抵擋匈奴入侵起了重要作用,重要性幾可比擬長城。”說到這裡長孫無忌頓了頓,看了看房玄齡等人。

房玄齡等人齊齊點頭,對長孫無忌的說法完全認同。

長孫無忌接着道:“從秦直道的重要性看來,我大唐似乎也該修建一條唐直道。”

李治聽了這句話,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他和張煥閒聊的時候也說過這個話題,對於修建唐直道的重大作用和意義,理解之深遠甚於在座諸人。因此聽見官居百官之首的長孫無忌似乎很贊同,心裡自然十分喜悅。

沒想到長孫無忌忽然來了個轉折:“但是臣以爲,此一時彼一時,彼時北方匈奴不停前來騷擾,再者道路十分不暢,從關中向北方運送糧草困難重重,故而始皇帝命令大將蒙恬徵召數十萬民夫,耗時兩年修建了那條南起咸陽、北達九原郡,長達千四百里的直道,也確實起了大用。然而如今高句麗滅亡在即,突厥早已降伏,吐蕃也已經稱臣納貢,我大唐可謂再無敵手;其次我大唐的道路狀況比起始皇帝之時,其差別不可以道里計;再者高句麗滅亡之後其百姓必定不安,若是強行召集前往蘭州府修建唐直道,只怕會引起民變!綜上原因,微臣認爲目前動工修建唐直道。”

李治聽完這段話,眼中有着掩飾不住的失望,只是李世民離京之前囑咐過,遇大事多聽朝臣們的看法,輕易不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故而並未出言反駁。房玄齡幾人則紛紛點頭,稱讚長孫無忌此乃老成謀國之言。

“魏大人有何見解?”李治見魏徵沒說話,抱着一絲希望看了過去。

魏徵沉聲道:“太子殿下,我大唐乃是禮儀之邦,皇上又被稱爲‘天可汗’,素來以仁厚愛民聞名天下,高句麗若是滅亡,其百姓也就成爲我大唐百姓!若是強行徵召,其行徑和前朝煬帝何異?到時候勢必流言四起,且不說朝廷蒙羞,皇上名聲也會大大受損,甚至背上一個暴君之名!因此臣以爲,不但不能同意這件事,皇上還須重責張叔珩!”

魏徵話音剛落,長孫無忌率先道:“魏大人所言極是,老夫剛纔倒是沒想到這點。”

房玄齡微微一笑,淡然看了一眼長孫無忌,心中暗自思忖:你趙國公豈是沒想到?只怕是不願明言,生怕引起皇上和太子殿下的不快罷了。

李治皺眉道:“張叔珩也是一片忠心,此次征伐高句麗又立下了大功,這重責就不必了吧?”

魏徵瞪大眼道:“太子殿下此言差矣!錯就是錯,即便立了大功,皇上自有賞賜,豈能因功掩蓋過失?殿下身爲儲君,豈能因私人關係無視臣子之錯謬之處?微臣認爲,殿下也該自省其身……”

魏徵嘮嘮叨叨一大竄,只說的李治臉上紅一片白一片,不等他說完就趕緊出言認錯,心裡暗罵這魏倔頭真是小題大做,討厭至極!

接下來房玄齡和曾文本、褚遂良等人也分別表態,徹底否決了張煥的這個想法,而且衆臣聯名書寫了一封奏章,請求皇上嚴厲斥責張煥,第一個署名的就是張煥的岳丈房玄齡。在房玄齡看來,張煥的建議確實不妥,正好藉着這個機會好好敲打敲打,否則難免因爲年輕氣盛惹出更多的事情。

張煥看完手上的奏章,長長地嘆了口氣,把奏章放回李世民身前的案几上,退後三步跪在地上,微微低着頭卻不發一言。

李世民見他這個樣子,心裡頗有些內疚,這件事他內心是贊同的,把張煥推出去的主要目的,就是試試朝臣們的反應,沒想到就連房玄齡都激烈反對此事!

李世民幾次張了張嘴,最終還是嘆口氣道:“叔珩啊,這件事就此作罷!朕會下旨罰你半年俸祿,累了一天了,你先下去歇着吧!”

張煥幾名妻妾身家何止千萬,罰俸半年和不加處罰沒什麼區別,李世民的一片關愛十分明瞭。

“謝皇上!”張煥道了謝,站起身大步向外就走,走到門邊的時候轉過身子,語氣低沉道:“皇上,臣還是忍不住要說幾句!高句麗雖然亡國了,高句麗民族卻未滅亡!皇上仁厚愛民,甚至使用泉男生治理遼東都督府,在臣等看來是莫大的信任和安撫,然而在那些高句麗人眼中,皇上此舉卻是一種懦弱忍讓!高句麗人和倭人一樣,畏懼強權而不知感恩,臣敢斷言,高句麗人遲早還是會反叛!除此之外,西邊的大食也必定前來進犯!請皇上三思!”

“何至於此!”李世民語氣有些不悅,“朕付之於誠心關愛,彼等豈會不知感恩?好了,你下去吧!此事休得再提,以免引起泉男生等人的疑心!”

張煥深深吸了口氣,搖搖頭拉開門走了出去。身後李世民看着關閉的房門,臉色顯得十分不愉。

走出殿門被撲面的冷風一吹,張煥頭腦稍稍清醒了點,事已至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張煥和圖爾坎的通信幾乎沒有中斷過,對西域的局勢,特別是大食人的動向十分清楚。據圖爾坎所說,歐麥爾近來派了許多人前往西域傳教,順帶着刺探消息,契苾何力雖然也抓獲了不少人,卻沒有得到多少有價值的消息,那些信奉邪神的傢伙個個死硬的很,一心要向自己的真主大人盡忠,根本就不畏懼死亡!

張煥想到這裡忽然笑了起來,契苾何力智勇雙全,又有圖爾坎的突厥人在,即便歐麥爾忽然東進,也必然不能輕易得勝,最多是有些損失罷了,自己何必在這裡操閒心?張煥想通這點,沉悶的心情緩解了不少,邁開步子向宮外走去。

不料剛到宮門口,迎面一人飛奔而來,張煥躲閃不及,一下子和這人撞了個滿懷!

第一百六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十一章 證據確鑿第五十一章 初會高陽公主第八十五章 政治交易第二百二十八章 輾轉回歸(一)第三百四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十)第四章 親情脈脈第三百五十四章 張煥的這幾年第四百二十章 紇幹承基迴歸第三百三十一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七)第三百九十二章 自殺式衝擊浮橋第一百九十九章 條件達成第二十八章 皇宮裡的爭論第二百七十四章 前往卑沙城第一百八十五章 漕幫的鼎力協助第一百七十六章 喜得貴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籌建西域都護府(下)第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三百七十五章 處置第二百八十章 逃跑(中)第九十五章 達阪山口之戰(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漕幫的鼎力協助第一百五十七章 火焚俱毗羅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迴轉九成宮第四百章 波斯人的反攻(中)第三十八章 功虧一簣第三百二十一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七)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三)第三百三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五)第一百五十五章 誘敵深入(上)第八十六章 花稱心之死第五十二章 終南尋親第三百四十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六)第四百一十六章 暴亂之夜(上)第一百零五章 玉門關第三百五十八章 詢問第三百三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八)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分倆路第三百六十八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四)第三百三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八)第一百零一章 遲來的諾曷鉢第三百零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八)第八十章 決定大唐國運的密談(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籌建西域都護府(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相馬大師第三百七十九章 抵達大宛第二百七十二章 輕取白巖城(中)第一百五十九章 兵圍碎葉城第二百七十章 求和,你們沒這個資格!第七章 論詩和舞臺劇第一百二十二章 回家第一百六十三章 萬事俱備第六十五章 賀蘭楚石的勸說第一百二十章 重情義的李世民第三百五十五章 程處默來訪第四百三十一章 出城談判議和第二百四十八章 卑沙城戰役(一)第十六章 花魁之爭第三十一章 信鴿飛翔第九十七章 達阪山口之戰(三)第三十八章 功虧一簣第三百九十二章 自殺式衝擊浮橋第三百六十五章 一片廢墟的摩竭陀(一)第七十三章 跨過此線者,殺無赦!(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祭天出兵第十七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三百零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三)第二百一十章 漕幫商會的決議第三百二十三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九)第一百八十四章 辯機入吐蕃第三百七十九章 抵達大宛第三百八十二章 內賈德的分兵決議第二百九十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第三百三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第三百五十一章 火焚山林(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八)第三百五十八章 詢問第三百七十七章 祭天出兵第二百零五章 吐谷渾的歸屬(上)第三百四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十二)第三百九十九章 波斯人的反攻(上)第七十五章 狀告崔氏三代第六十七章 科考舞弊的名單第一百七十五章 西域最後的佈局第三百五十二章 火焚山林(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部下的衝突第一百三十八章 易儲(下)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食的近況第六十一章 慷慨解囊第二百五十五章 三兄妹再聚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食主力大軍到來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至埃克巴坦第二百一十七章 灰飛煙滅第二百五十三章 卑沙城戰役(六)第三百九十三章 憋屈的內賈德第九十六章 達阪山口之戰(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前往卑沙城第四百一十九章 封堵退路,四面包圍第八十九章 孩子王的悠閒生活第一百三十一章 倉促起兵
第一百六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十一章 證據確鑿第五十一章 初會高陽公主第八十五章 政治交易第二百二十八章 輾轉回歸(一)第三百四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十)第四章 親情脈脈第三百五十四章 張煥的這幾年第四百二十章 紇幹承基迴歸第三百三十一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七)第三百九十二章 自殺式衝擊浮橋第一百九十九章 條件達成第二十八章 皇宮裡的爭論第二百七十四章 前往卑沙城第一百八十五章 漕幫的鼎力協助第一百七十六章 喜得貴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籌建西域都護府(下)第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三百七十五章 處置第二百八十章 逃跑(中)第九十五章 達阪山口之戰(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漕幫的鼎力協助第一百五十七章 火焚俱毗羅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迴轉九成宮第四百章 波斯人的反攻(中)第三十八章 功虧一簣第三百二十一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七)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三)第三百三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五)第一百五十五章 誘敵深入(上)第八十六章 花稱心之死第五十二章 終南尋親第三百四十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六)第四百一十六章 暴亂之夜(上)第一百零五章 玉門關第三百五十八章 詢問第三百三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八)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分倆路第三百六十八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四)第三百三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八)第一百零一章 遲來的諾曷鉢第三百零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八)第八十章 決定大唐國運的密談(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籌建西域都護府(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相馬大師第三百七十九章 抵達大宛第二百七十二章 輕取白巖城(中)第一百五十九章 兵圍碎葉城第二百七十章 求和,你們沒這個資格!第七章 論詩和舞臺劇第一百二十二章 回家第一百六十三章 萬事俱備第六十五章 賀蘭楚石的勸說第一百二十章 重情義的李世民第三百五十五章 程處默來訪第四百三十一章 出城談判議和第二百四十八章 卑沙城戰役(一)第十六章 花魁之爭第三十一章 信鴿飛翔第九十七章 達阪山口之戰(三)第三十八章 功虧一簣第三百九十二章 自殺式衝擊浮橋第三百六十五章 一片廢墟的摩竭陀(一)第七十三章 跨過此線者,殺無赦!(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祭天出兵第十七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三百零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三)第二百一十章 漕幫商會的決議第三百二十三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九)第一百八十四章 辯機入吐蕃第三百七十九章 抵達大宛第三百八十二章 內賈德的分兵決議第二百九十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第三百三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第三百五十一章 火焚山林(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八)第三百五十八章 詢問第三百七十七章 祭天出兵第二百零五章 吐谷渾的歸屬(上)第三百四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十二)第三百九十九章 波斯人的反攻(上)第七十五章 狀告崔氏三代第六十七章 科考舞弊的名單第一百七十五章 西域最後的佈局第三百五十二章 火焚山林(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部下的衝突第一百三十八章 易儲(下)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食的近況第六十一章 慷慨解囊第二百五十五章 三兄妹再聚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食主力大軍到來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至埃克巴坦第二百一十七章 灰飛煙滅第二百五十三章 卑沙城戰役(六)第三百九十三章 憋屈的內賈德第九十六章 達阪山口之戰(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前往卑沙城第四百一十九章 封堵退路,四面包圍第八十九章 孩子王的悠閒生活第一百三十一章 倉促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