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迴轉九成宮

太子衛率的騎兵開拔之後,剩下的一萬多步卒在趙節帶領下,迅速向西北方向前進,很快就來到了左武衛大營西邊十里地。

佈置好防線之後,趙節按照侯君集離去前的命令,派人帶着太子的手諭前去左武衛,詐稱齊王李佑謀反,潼關告急,讓左武衛派兵前去援救。侯君集對於能否調動左武衛不抱任何希望,只是想迷惑一下左武衛,爲前去九成宮的大軍多爭取一些時間。

趙節心中惴惴不安,如今手下只有一萬多人,萬一左武衛識破陰謀殺過來,自己只怕是死路一條。沒想到信使過去宣讀太子手諭之後,左武衛統兵校尉何潘仁竟然欣然領命,告訴信使說即刻發兵援救潼關。

信使見何潘仁開始擂鼓聚將,趕緊回來稟報。趙節喜出望外,看來左武衛並沒察覺到太子衛率大軍已經開拔,等到他們得知受騙,事情早已經塵埃落定了。爲了證實左武衛準備兵發潼關,趙節特意派了幾起探馬,卻被左武衛派出的斥候攔了下來。這些探馬遠遠見到左武衛大營中人影閃動,戰鼓聲隆隆,都以爲左武衛大軍確實正在開拔。得到稟報後,趙節一顆心完全放了下來。

趙節並不知道,何潘仁其實心裡比他還緊張,只因此時在左武衛大營中,僅僅只有數百人而已!一旦趙節派兵進攻,大營瞬間就會易主!

昨夜張煥一行出城之後,就迅速回到了左武衛大營。直到進了大營,李元昌才驚訝的發現,原來這件事竟然是張煥所爲!驚訝之餘,更多的卻是爲自己的下場擔心。李元昌此人雖然書畫造詣很高,平時也眼高於頂,其實膽量十分的小,被張煥一頓嚇唬,就竹筒倒豆子一般將前日議定的計劃全盤托出。

張煥並不知道李世民已經暗中調集兵馬,倒是嚇了一大跳。若非自己忽然到了左武衛,又去長安城鬧騰了一番,他們的計劃一旦順利實行,結果如何還真難說。

既然已經知道了侯君集等人的計劃,張煥不敢怠慢,趕緊令人前去潼關通報,同時下令左武衛騎兵全部出動,速速趕往九成宮。左武衛以騎兵爲主,因此張煥帶着大軍悄然離去之後,就只剩下了幾百人,在何潘仁帶領下唱起了空城計,以便迷惑太子衛率派出的探馬。

趙節派信使前來,何潘仁剛好將計就計,大肆鼓譟一通,讓趙節以爲左武衛大軍還在大營中。雙方都想着迷惑對方,卻不知道由於形勢的變化,這個小花招已經變得毫無用處。

張煥率領大軍快馬飛奔,到了十一日卯時左右,已經到了九成宮以東三十里地。爲了防止意外,張煥下令大軍暫時停下,先向李世民稟報。數萬騎兵的到來,早就被段志玄派出的斥候發現,問清楚是左武衛大軍之後,斥候趕緊回報段志玄和李績。

段志玄和李績不敢怠慢,趕緊去向李世民稟報。得知張煥率領左武衛大軍到來時,李世民頗爲喜悅的笑了笑,下令左武衛大軍開進九成宮外城,張煥即刻前來見駕。

張煥前來覲見時,李世民和一羣大臣都吃了一驚,只因張煥和李治身後,還跟着臉如土色的漢王李元昌!

“皇兄,臣弟犯下大罪,請皇兄恕罪!”一見到李世民,李元昌就腿腳顫抖,大哭着跪地請罪。

李世民也不理他,微笑着向張煥問道:“張煥,這是爲何啊?”

“這個……”張煥有些躊躇的看了一眼李治,欲言又止。

李治拜伏於地道:“父皇,兒臣做了錯事,請父皇責罰!”

李世民眉毛一揚:“嗯?”

李治情知瞞不過去,咬咬牙硬着頭皮將事情說了一遍,有說的不清楚之處,張煥就插言幾句。衆人越聽越稱奇,李治胡鬧倒還罷了,張煥竟然敢只帶了幾個人就進入長安城,結果還讓他救出了晉王,順帶着殺了崔康,俘獲了李元昌!這張煥膽大心細,運氣竟然也出奇的好,真是令人羨慕得緊!

聽完之後,李泰率先笑道:“叔珩不愧是衛公嫡系傳人,深明衛公兵法精要啊!衛公後繼有人,朝廷幸甚!”

張煥淡淡道:“多謝魏王誇獎,下官是不敢和衛國公相比的!”

“哎,叔珩過謙了!”李泰笑着搖搖頭,又躬身對李世民道:“父皇,雉奴年幼,整日只知道胡鬧,不過這次歪打正着,還請父皇不要責怪於他。”

李泰雖然在爲李治求情,言談間其實卻在貶低李治藉以擡高自己。李治深知他的爲人,馬上就聽明白了,眼中怒色一閃,趕緊低下頭去。

李世民卻摸摸鬍鬚,讚許的看了李泰一眼。

張煥也道:“微臣沒有照顧好晉王,願意和晉王一起承擔責罰!”

李治心中十分感激,微微擡頭看了一眼張煥。

長孫無忌笑道:“皇上,臣也以爲不必重責晉王。晉王性情中人,做事只憑本心,皇上應該獎賞纔是。”

性情中人?房玄齡等人忍住笑,也都出言替李治求情。

“雉奴,既然大家都爲你求情,朕這次就不重罰你了!回長安之後,一月不許出宮!起來吧。”

李治大喜:“多謝父皇!”謝恩之後一跟頭爬起來,又對長孫無忌和李泰道了謝,對張煥擠擠眼睛,站在了一邊。

李世民這才沉着臉道:“元昌,你有什麼話要對朕說嗎?”

李元昌以頭叩地大哭道:“皇上,臣弟罪該萬死!請皇上看在兄弟情分上,饒過臣弟一命!”

李世民冷笑道:“剛纔聽張煥所說,你的兒子即將帶兵攻打潼關?嘿嘿,元昌啊,朕竟然不知道,你有這麼大膽子!”

“皇上息怒!皇上息怒!”李元昌只顧着叩頭求饒,額頭一片青紫也絲毫不覺得疼痛。

張煥道:“皇上,從左武衛大營出發時,微臣請漢王寫了一封信,快馬帶去給漢王世子,讓他馬上退兵。漢王說世子十分孝順,一定會聽他的話退兵。”

“哼!”李世民淡淡的哼了一聲,看着李元昌道:“元昌,就算李洹到了潼關,見到衛國公,不知可還敢進攻啊?”

“衛國公?”

不但李元昌吃了一驚,張煥等人也有些驚訝。

“朕不但詔令利州精兵前來護駕,還早就讓衛公去了潼關!爾等自以爲得計,其實只是跳樑小醜罷了!來人,將漢王先押下去,事情平息之後朕再處置!”

李元昌慘白的嘴脣不停的顫抖,心中悔恨萬分,早就知道皇兄精於算計,自己竟然鬼迷心竅參與謀反!李元昌昨日單身去找崔康,只是因爲李承乾起兵一旦成功,世家就會在朝堂佔據主導地位,想要提前找個盟友罷了。不想卻被張煥鬼使神差的抓獲,當時李元昌心中悔恨無比,眼看事情就要成功了,自己卻意外的落網。眼下看來,就算沒有張煥橫插一槓子,自己等人也必定會失敗!

張煥心中也敬服不已,虧得自己還以爲李世民疏忽大意,原來人家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看來讓自己去左武衛,只是一種考驗罷了!慶幸的是自己不但未出什麼差錯,還立下了功勞。

看着李元昌被押下去後,李世民微不可覺的嘆口氣,轉頭詢問李績牛進達的大軍可有消息。

李績道:“回皇上,按照此前傳來的消息,估計最遲在辰時左右就可趕到。”

“很好!如今左武衛大軍也已經到來,朕倒要看看,他們能掀得起什麼風浪!”李世民點點頭,忽而嘆口氣道:“唉……以朕對侯君集的瞭解,他一定會孤注一擲,帶兵前來攻打九成宮!戰事一起,不知要死多少人!都是我大唐的精銳,卻死於內鬥,朕於心何忍啊!”

衆人聞聽都跟着嘆氣搖頭,臉色頗爲不忍。大唐雖然經歷過玄武門之變,不過那次內鬥影響很大,死的人卻並不多。這次雙方足足有十幾萬大軍,一旦開戰,只怕死傷會不下數萬!

張煥也緊皺眉頭,內鬥,是最令人痛恨惋惜的一件事!此前紇幹承基伏擊失敗後,張煥下令將他們全部斬首,未嘗沒有痛恨內鬥的原因。

“皇上,臣有話要說!”張煥沉思之後,正準備進言,不料李績幾乎和自己異口同聲,也準備向李世民進言。

“哦?你二人有何話說?”

張煥笑道:“英國公請。”

李績微笑着搖頭道:“張都尉不必客氣,你先說說你的看法。”

張煥抱拳一禮道:“既然如此,下官就放肆了!皇上,臣以爲,只須堅守九成宮,以攻心爲上,靜待太子衛率大軍崩潰即可!”

李績緊接着道:“這也是臣的意思!不過臣倒是另外有個想法,不妨派人通知牛進達,讓他的大軍在遠處待命,等到侯君集的大軍軍心即將渙散時再忽然出現,施加最後的壓力!”

李績話音剛落,衆大臣都紛紛出言贊同,房玄齡看了一眼張煥,眼中頗有讚許之意。李治扯了一下張煥的衣襟,向他豎起大拇指,張煥微笑着搖搖頭。

“好!就以二位愛卿所言!李績,你和段志玄一起,堅守九成宮,不可輕易出戰。同時派人去通報牛進達,讓他在四十里外待命,一旦見到旗花火箭,就速速率領大軍前來!”

李績領命出去後,李世民又安排了一些其他事情之後,讓張煥跟在李績和段志玄身邊聽用。

出了宮殿,張煥和李治寒暄幾句,讓他去對高陽和小癡說一聲,就迅速趕去了九成宮的外城。

此時旭日剛剛升起,侯君集率領的太子衛率大軍已經距離九成宮不足二百里路程了。

第十五章 最後一場戲第三百三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二)第八十六章 花稱心之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真真假假第四十四章 皇家親情第三百五十一章 火焚山林(中)第二百二十九章 輾轉回歸(二)第三十六章 謀取賬本第二百八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一)第一百一十四章 撫卹金第十章 排戲(下)第二十八章 皇宮裡的爭論第一百二十一章 朝堂震動第一百三十章 混水摸魚第三十九章 同船異夢第八十章 決定大唐國運的密談(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萬事俱備第七十八章 西內苑賜宴第五十一章 初會高陽公主第二百五十章 卑沙城戰役(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一)第五十三章 崔氏兄弟的陰招第二百八十二章 倭國的提前佈局第一百六十二章 碎葉城下的兩場戲第三百七十五章 處置第九十九章 達阪山口之戰(五)第二十八章 皇宮裡的爭論第六章 找工作第二百二十五章 玄菟城(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辯機入吐蕃第一百九十章 兌換風潮(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五)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弟會面第三十三章 大臣們的爭執第一百六十二章 碎葉城下的兩場戲第一百五十一章 繼續向西第三百九十二章 自殺式衝擊浮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食騎兵的覆滅(上)第四百二十章 紇幹承基迴歸第三百零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弟會面第二百八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九)第三百八十章 和達達勒斯的商議第一百三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六十八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相馬大師第二十五章 曹霸歸心第六十一章 慷慨解囊第四百三十一章 出城談判議和第一百四十七章 謀劃伏擊第三百一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五)第三百零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一)第二百零三章 吐蕃的決定第一百五十五章 誘敵深入(上)第三十四章 風口浪尖第三十五章 舌戰世家子第五十八章 驛館事件第三百四十九章 審問第三百八十二章 內賈德的分兵決議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食軍隊的底細第四十五章 引而不發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至思渾河第一百一十七章 中伏(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平壤城動亂(上)第九十四章 強敵來襲第一百一十五章 結盟太原王氏第四百一十八章 志大才疏的內賈德第三百二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第九十九章 達阪山口之戰(五)第三百八十七章 下馬威第一百五十二章 民族政策的雛形第一百九十六章 初到布達拉宮第二百六十章 攻克遼東城(五)第三百八十六章 兵至嬀水第四百三十二章 麥加城破第一百三十三章 兵至九成宮第二百七十七章 倭人的本性第一百九十四章 南洋的佈局第二十二章 爲詞正名第二百五十八章 攻克遼東城(三)第二百四十五章 蓋牟城破(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密謀謀反(下)第一百零六章 前往高昌第二十九章 未知女子的信件第一百五十一章 繼續向西第三百三十三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九)第四百一十九章 封堵退路,四面包圍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食軍隊的底細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志大才疏的內賈德第一百六十八章 逆推第三百二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三)第三百二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第一百三十章 混水摸魚第八十五章 政治交易第九十一章 外出遇刺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食騎兵的覆滅(上)第四十二章 大獲成功第四百三十章 麥加內亂(下)
第十五章 最後一場戲第三百三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二)第八十六章 花稱心之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真真假假第四十四章 皇家親情第三百五十一章 火焚山林(中)第二百二十九章 輾轉回歸(二)第三十六章 謀取賬本第二百八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一)第一百一十四章 撫卹金第十章 排戲(下)第二十八章 皇宮裡的爭論第一百二十一章 朝堂震動第一百三十章 混水摸魚第三十九章 同船異夢第八十章 決定大唐國運的密談(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萬事俱備第七十八章 西內苑賜宴第五十一章 初會高陽公主第二百五十章 卑沙城戰役(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一)第五十三章 崔氏兄弟的陰招第二百八十二章 倭國的提前佈局第一百六十二章 碎葉城下的兩場戲第三百七十五章 處置第九十九章 達阪山口之戰(五)第二十八章 皇宮裡的爭論第六章 找工作第二百二十五章 玄菟城(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辯機入吐蕃第一百九十章 兌換風潮(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五)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弟會面第三十三章 大臣們的爭執第一百六十二章 碎葉城下的兩場戲第一百五十一章 繼續向西第三百九十二章 自殺式衝擊浮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食騎兵的覆滅(上)第四百二十章 紇幹承基迴歸第三百零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弟會面第二百八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九)第三百八十章 和達達勒斯的商議第一百三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六十八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相馬大師第二十五章 曹霸歸心第六十一章 慷慨解囊第四百三十一章 出城談判議和第一百四十七章 謀劃伏擊第三百一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五)第三百零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一)第二百零三章 吐蕃的決定第一百五十五章 誘敵深入(上)第三十四章 風口浪尖第三十五章 舌戰世家子第五十八章 驛館事件第三百四十九章 審問第三百八十二章 內賈德的分兵決議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食軍隊的底細第四十五章 引而不發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至思渾河第一百一十七章 中伏(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平壤城動亂(上)第九十四章 強敵來襲第一百一十五章 結盟太原王氏第四百一十八章 志大才疏的內賈德第三百二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第九十九章 達阪山口之戰(五)第三百八十七章 下馬威第一百五十二章 民族政策的雛形第一百九十六章 初到布達拉宮第二百六十章 攻克遼東城(五)第三百八十六章 兵至嬀水第四百三十二章 麥加城破第一百三十三章 兵至九成宮第二百七十七章 倭人的本性第一百九十四章 南洋的佈局第二十二章 爲詞正名第二百五十八章 攻克遼東城(三)第二百四十五章 蓋牟城破(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密謀謀反(下)第一百零六章 前往高昌第二十九章 未知女子的信件第一百五十一章 繼續向西第三百三十三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九)第四百一十九章 封堵退路,四面包圍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食軍隊的底細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志大才疏的內賈德第一百六十八章 逆推第三百二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三)第三百二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第一百三十章 混水摸魚第八十五章 政治交易第九十一章 外出遇刺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食騎兵的覆滅(上)第四十二章 大獲成功第四百三十章 麥加內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