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鹽鐵

最終,呼延且當還是滿帶着對這次出使的不甘,無奈的踏上了返回草原的遠途。

談判結果,與劉榮在最後一場會晤前,提前劃定的底線基本一致;

匈奴人,以一片萬里冰封的土地作爲代價,換未來兩年內的和平。

——準確地說,是匈奴人以鮮卑、烏恆兩座山爲中心的千里土地爲代價,換得了劉榮‘不主動破壞和平’的承諾。

但和過往幾十年,漢匈雙方之間達成的所有合約一樣:這紙合約,幾乎沒有任何能夠有效限制雙方的效力,屬於完完全全的君子協定。

後世人常說:條約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用於撕毀。

未來兩年內,漢匈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隨時撕毀條約。

匈奴人可能會‘陽奉陰違’,表面上承諾割讓東海千里之土,實際上卻暗中作梗,百般阻止漢家對這片土地達成實際掌控。

漢家也可能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嘴上答應匈奴人‘維護和平’的要求,實則卻厲兵秣馬,野望草原。

只不過,雙方在撕毀這紙條約之前,都會進行深思熟慮。

只有撕毀條約所能帶來的利益,大於遵守條約內容帶來的好處時,一方纔會選擇撕毀條約。

比如匈奴人,如果有哪一天覺得割讓東海太虧,還不如打一仗來的划算;

又或者是漢家哪一天,突然覺得東海不香了,還是河西或幕南更香一點……

“君子協定,卻是兩個都不怎麼‘君子’的國與國之間簽訂……”

“呵;”

“也不知那軍臣老兒,究竟會如何應對?”

送走呼延且當,目送身旁郎官將那封漢匈雙方新鮮出爐的合約收起,鄭重其事的送往皇家檔案儲存室:石渠閣,劉榮如是思考着。

顯而易見的是,未來兩年時間,已經簽訂和平條約的漢匈雙方,都不可能完全遵守這紙條約。

匈奴人雖然可以憑藉這紙條約暫時放下心,轉而將精力短暫投入到西方,但軍臣爲首的匈奴單于庭,也會在幕南、河西——乃至於東海留下後手。

幕南、河西自不必說,屬於匈奴人絕對不願被漢家佔據的戰略重點,必然會留下相當強度的防備力量。

便是那東海,軍臣也至少會派人告訴那片土地的‘主人’——鮮卑、烏恆二部:你們自由了;

只要能阻止漢人搶走你們的土地,這片土地,就將世世代代屬於你們之類。

漢家也一樣。

雖然承諾‘不會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但小股兵力的試探性外擴,卻也是必然會發生的事。

若是劉榮不加以壓制,甚至可能出現漢匈雙方在河套周邊地區發現輕微摩擦,轉而迅速演變爲遭遇戰爭的狀況。

對此,漢匈雙方顯然都心知肚明。

只是在送走呼延且當之後,劉榮的注意力,卻已經不在北方的草原上了……

“呈上來吧。”

一聲低語,殿外頓時涌入一隊郎官,將幾口看上去就稱重無比的木箱搬了上來。

而後,便是一卷又一卷封有漆、印的竹簡,被依序送上劉榮的案頭。

過去這些年——準確的說,是從先孝景皇帝三年,劉榮太子監國,到如今的劉榮新元二年;

這五年的時間裡,劉榮對於漢家內部治理的大體中心思想,其實還是維持文、景兩代先帝時的核心:輕徭薄稅、休養生息。

只是稍有不同的是:比起兩代先皇單純‘節流’式積攢府庫、積蓄力量,劉榮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開源’之上。

——國家財政這個東西,無論是想要改善,還是加快繼續速度,方法縱是千千萬萬,終歸還是不過開源、節流這兩個大類。

過去幾十年,賴文、景兩代先帝竭盡所能的‘節流’,漢家得以在最大限度保障民生、減小底層壓力的前提下,完成了極爲龐大的府庫積累。

而在劉榮太子監國之後,以糧食官營爲核心,以陶瓷器奢侈品爲輔助的新型國家財政模式,無疑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在過去,漢家府庫、儲蓄之所以在穩步上升,主要還是文、景兩代先帝省吃儉用,儘可能少花錢,將中央財政收入當中,屬於少府內帑的口賦一項最大限度節省下來。

這就好比一位老人省吃儉用,從每個月五千塊的退休工資中攢下四千七、八百,十幾二十年細水長流之下,居然也攢下了一筆高達百萬的龐大儲蓄!

而劉榮當家做主,開始負責漢家的財政工作,則好比孫輩繼承了祖父、父親留下了上百萬儲蓄;

但劉榮卻沒有墨守成規,繼續從自己六千塊的退休工資裡,單純的每個月攢下五千多。

而是在學父、祖,從退休工資中攢錢的同時,又另外找了幾份兼職。

這幾份兼職,一曰:糧食官營;

二曰:陶器器。

過去五年的時間裡,憑藉壟斷關中糧食市場,即便是在將糧價壓到粟三十多錢每石、麥五十多錢每石的超低價,少府內帑也還是得到了每石糧食至少一錢的利潤。

——關中民上千萬口,近二百萬戶;

按照每戶三百石的年糧食產值,關中一年的糧食總產量,高達六萬萬石!

就算考慮到冬天補種宿麥,讓土地肥力消耗加劇,糧產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也至少能有五萬萬石粟,外加二萬萬石以上的麥。

每年七萬萬石糧食!

按照每人每年二十四石的成年男子糧食消耗標準,關中一年的糧食產量,足以養活近三千萬人!

如今漢室天下,滿共也才三千多、不到四千萬的人口,單就是一個關中的糧產,都差不多能養活全天下大部分人了!

事實上,早在百十年前,關中就已經是神州中原的糧倉了。

八百里秦川,外加‘與世隔絕’,只以蜀道相通的巴蜀天府之地——這兩個糧倉加在一起,便幾乎能承擔起整個華夏民族的日常口糧消耗。

戰國末期,也正是憑藉這兩個糧倉,秦國才能輕而易舉的掌控他國命脈。

掌控程度低一些的,如魏、趙,雖然不至於完全不敢和秦國作對,卻也幾乎是一旦和秦國開戰,全國上下當即就要陷入糧食短缺,只能假他國之手‘曲線救國’,從秦國手裡買糧食來吃。

掌控程度高一點的,比如齊,更是成爲了關東六國當中,唯一一個未戰而降,直接跪地稱臣的國家。

甚至更早的時候,管仲輔佐齊桓公,以魚鹽之利九匡諸侯的故事,也明確無誤的告訴後世人:糧食安全問題,早在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引起華夏統治階級的注意。

說回眼下。

少府內帑官營糧食,保證了關中糧食市場的絕對安穩,這自然是政治層面的成就;

哪怕不賺錢甚至賠錢,都是很有必要、很有價值去做的事。

可終歸是文、景兩代先皇在位時期,赫赫威名的‘貔貅’——凡是少府內帑經手的項目,那就沒有不賺錢的。

這不?

糧食官營,一石糧食一錢的利潤差,竟也硬生生給少府內帑,帶來了每年高達七萬萬錢的龐大收入。

每年七萬萬錢,過去五年便是三十五萬萬。

要知道漢家在整場河套戰役的總支出,也纔不過四十萬萬錢!

少府內帑過去五年,通過官營糧米所得到的利潤,差點就把這一場戰役的花費給報銷掉了!

如果這麼說還不夠直觀的話,再來看一組數據。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七年,外加先孝景皇帝前三年,這總共三十年的時間裡,父祖爲劉榮留下的少府內帑,共存下了總計近三百萬萬錢的龐大積蓄。

平均選下來,大概就是每年十萬萬錢。

考慮到太宗皇帝年間,天下人口還在兩千大幾百、不到三千萬,每人每年四十錢的口賦,收上來也不過是十二萬萬錢以內;

換句話說,太宗孝文皇帝在位的那些年間,少府內帑每年都從收上來的十一、二萬萬口賦中,省下了至少十萬萬錢攢了起來。

爲什麼說是‘至少十萬萬’,而非十萬萬左右?

別忘了——太宗孝文皇帝攢下來的家底,先帝可是已經敗了一波!

吳楚七國之亂!

一場吳楚七國之亂,光是大軍出征平叛前,先孝景皇帝與竇太后給周亞夫、竇嬰二人的三千金賞金,外加將帥們獲得的賞賜,便已是折價上萬萬錢的支出。

若是加上在那之前的幾年,長安朝堂在樑都睢陽一線的經營,以及平亂過程中的糧草輜重消耗;

——毫不誇張的說,一場僅僅只維持三個月的吳楚七國之亂,就讓漢家長安朝堂中央,耗費了高達三十萬萬錢。

有了這些參照,再來看少府內帑官營糧食,年得利七萬萬錢,也就不難明白這是個什麼概念了。

少府內帑每年的財政收入:口賦,大致在十二、三萬萬錢;

官營糧米所得的這七萬萬錢利潤,讓少府內帑的財政收入瞬間暴漲五成以上!

再加上過去這幾年,劉榮搗鼓出來的陶瓷器,也細水長流的爲少府內帑,帶來了一筆極爲龐大的財富。

結合此間種種,對於劉榮掌權這幾年,漢家的財政狀況,外朝也可謂是衆說紛紜。

有人說,劉榮天生就是個會掌錢的主,少府內帑在劉榮的掌控下越來越有錢,此乃社稷之福;

也有人說,劉榮輕而易舉的讓少府內帑越來越有錢,考慮到劉榮還算不上成熟的年紀,這很可能會讓劉榮飄飄然,從而做出一些過分自大的決策。

——過去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接連爆發的漢匈朝那之戰,以及河套-馬邑戰役,便已經證明如今的劉榮,已經隱隱有了些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甚至是窮兵黷武的趨勢。

若是繼續放任下去,那手握少府內帑,隨時可以不經外朝同意發動戰爭的劉榮,怕是會讓漢家國將不國……

有人說好,有人說壞,更多的,自然還是持觀望態度。

——再看看吧。

——無論是好是壞,都別純靠猜;

若是好事,那就等劉榮做出些像樣的好事兒出來,比如減免賦稅,又或是提高官員俸祿之類,大家再歌功頌德不遲;

反之,若是壞事,那也不急着杞人憂天,等劉榮真做出什麼不像話的事兒,東宮自有兩位太后‘規勸’誤入歧途的少年天子。

隨着這一看法成爲主流,漢家朝堂內外對於少府內帑——尤其是經劉榮之手、有劉榮干涉其中的少府內帑事務,都基本是拿着放大鏡細細查看。

無論劉榮是好是壞、劉榮掌控下的少府內帑是在變得更好還是更差,這些人都似乎要找到什麼不容置疑的證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也正是在這種級高強度的‘凝視’當中,劉榮在送走匈奴使團之後,毅然決然開始了自己針對漢家中央財政的第二步規劃。

——鹽鐵!

早在五年前,吳楚七國亂平,先帝皇五子獲封江都王時,劉榮就已經在爲這一天暗中佈局。

尤其是在吳楚亂平後不久,順利太子監國之後,劉榮更是將包含江都國在內的整個原吳國版圖,都納入了自己心中的‘天子榮專屬經濟特區’。

這塊經濟特區,不同於後世那些繁榮、先進的代表性區域;

——這塊地區對劉榮最大的意義,便是鹽鐵!

荊吳多銅礦,又有近半的國境線臨海;

故而,在曾經的吳王劉濞手中,吳國的冶銅業、漁鹽業,讓吳國成爲了整個關東最富庶——比背靠天子的樑國、坐擁工商之利的齊國,都還要更加富庶的大國、強國。

憑藉鑄錢、煮鹽之利,吳王劉濞甚至一度減免了吳國百姓全部賦、稅!

作爲吳國百姓,一年到頭非但不用向官府上繳哪怕一枚銅錢,反而還會因爲種種原因,得到官府發放下來的賞賜!

也正是因爲這個基礎,無處之亂爆發時,吳王劉濞才能‘說到做到’——說盡發國中可戰之男丁,就真的發動了吳國幾乎所有男人。

不過當時的吳國,冶銅只是爲了鑄錢,製鹽也都是通過滷製。

而劉榮想做的,則是以冶銅業爲基礎,儘快發展起鋼鐵產業!

Wшw● тт κan● c○

至於鹽~

作爲穿越者,劉榮實在是想不到還有什麼東西,比製鹽都還要更容易、更沒有含金量的了……

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207章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93章 兒,斗膽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365章 物論第324章 試探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441章 迭代!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44章 長安侯第295章 女人心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295章 女人心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292章 蒙王?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21章 殫精竭慮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105章 西進!第435章 稅第365章 物論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334章 草原王告假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353章 吞金獸!第5章 登門賠禮第226章 朕!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43章 丞相失勢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363章 黑土地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53章 竇王孫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268章 削藩第152章 博望苑第19章 做大哥的第54章 表叔,慎言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婚假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52章 瓷器成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170章 窮酸好武
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207章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93章 兒,斗膽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365章 物論第324章 試探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441章 迭代!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44章 長安侯第295章 女人心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295章 女人心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292章 蒙王?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21章 殫精竭慮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105章 西進!第435章 稅第365章 物論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334章 草原王告假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353章 吞金獸!第5章 登門賠禮第226章 朕!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43章 丞相失勢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363章 黑土地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53章 竇王孫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268章 削藩第152章 博望苑第19章 做大哥的第54章 表叔,慎言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婚假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52章 瓷器成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170章 窮酸好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