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

很可惜,呼延且當滿懷僥倖心理的美夢,在和劉榮打過照面之後,連片刻瞬間都沒撐住,就被劉榮一聲嗤笑所擊碎。

ωωω¸ Tтká n¸ c ○

“今歲開春,到明年秋後。”

“——去掉你‘大匈奴’不喜用兵的冬天,這,可就是兩年時間了。”

“我漢家兩年不主動出擊,換來的,卻只是你‘大匈奴’在兩年之後,未必履行的諾言?”

說着,劉榮不由又是嘿然一笑,順勢從座位上起身,含笑負手,在呼延且當晦暗不明的目光注視下來回踱起步。

來來回回走了好一會兒,走的呼延且當都有些呼吸不順暢了,劉榮才呵笑着側過身,再度望向呼延且當那張陰晴不定的面龐。

“既然今日,是一場‘被蓋在氈毯下’的會晤,那朕,便也不拐彎抹角了。”

“——貴主單于意欲西進,究竟是何圖謀,着實不算難猜。”

“待貴主單于西進功成,挾鎮世之大勢重歸幕南,只怕屆時,便又是戰火驟燃,漢匈大戰了吧?”

“或許在西域、在大宛,乃至更西之地,貴主單于能得到許多東西,能讓遊牧之民比今日強大許多。”

“到了那時,只怕就不再是匈奴使團入朝請見,和親割土以求和;”

“便是貴使本人,怕也是要跨上戰馬,揮舞着胡刀,砍向我漢家的將士?”

將呼延且當的小心思一語點破,劉榮特意停頓了一下,給了呼延且當充分的思考時間。

待呼延且當深吸一口氣,做出一副‘既然皇帝陛下如此直言不諱,那我也不拐彎抹角了’的架勢之後,劉榮才坐回了上首御榻。

也正是隨着劉榮的身軀,落在御榻之上的那一刻,一股莫名而來的威儀直撲呼延且當面門。

那一刻,呼延且當就感覺自己面前的,是比自己效忠的匈奴單于,都還要更加偉岸的一道神軀……

“朕早有言:匈奴人,沒有資格在我漢家的面前說,從實力、地位的角度出發,同我漢家交涉!”

“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乃至五十年前,你們就沒有這個資格。”

“同樣的,二十年、三十年後,乃至百年千年之後,你們也同樣不會有這個資格。”

“如今的狀況,是你們匈奴人需要和平,而不是我漢家。”

“恰恰相反:我漢家的軍中將士,無不是對武勳、首級,保持着極致的飢渴。”

“——河套戰役之後,我漢家的軍隊之所以沒有攻上高闕,並非朕滿足於河套一隅。”

“更並非我漢家的軍隊疲憊、思鄉。”

“恰恰相反——若非朕極力壓制,只怕如今,我漢家的先鋒部隊,已經遊弋在貴國‘都城’:龍城附近了。”

這一番話,劉榮看似是什麼拐彎抹角,什麼都沒說,實則,卻是將漢家如今的立場明明白白的擺上了檯面。

——想求和?

——那就跪下!

——注意你的身份!

還是那句話;

漢家並不介意以和平作爲籌碼,從匈奴人手中得到一些東西。

換句話說,只要條件足夠讓漢家滿意,漢家完全能接受未來兩到三年,不再對草原——不再對匈奴人掌控的區域,進行下一步大規模軍事行動。

但這並不意味着漢家,真的需要、渴望,又或是更願意這麼做。

若是條件不足夠吸引人,那漢家完全可以做出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和匈奴人過去這幾十年,馳掠漢北邊牆的邏輯一樣:談判桌上你不給,我就在戰場上取!

誠然,在談判中提出‘河西’這個異想天開的條件,劉榮多少有點漫天要價的嫌疑;

但有一句話,劉榮卻沒摻和半點水分。

——河西,就算匈奴人不給,漢家也肯定是要取的!

談判桌上確實不大可能談下來;

但戰場上打下來的決心,劉榮有。

而且有很多!

打下來的能力,漢家的軍隊也有。

與其說,劉榮在談判桌上‘不再提河西’,是知道自己太過分,才自覺地把這個條件移除出本次外交談判的內容,倒不如說是劉榮知道匈奴人不會答應;

所以,劉榮已經把‘得到河西’這一事項,從外交途徑中移除,挪到了戰爭途徑的戰略目標而已。

而方纔這番話,劉榮也完全沒有說謊。

——河套戰役結束之後,劉榮收到最多的,便是河套駐軍將士聯名呈上的請願書。

其上內容千篇一律:請陛下頒詔,使我大軍北渡大河,馬踏龍城!

雖然劉榮最終做出‘暫時在河套穩住陣腳’的決策,是因爲劉榮認爲時機未到,但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劉榮也確實是在刻意壓着軍中的將帥們。

很顯然,呼延且當也明白這一點。

事實上,根本不用劉榮開口說,呼延且當就知道這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河套戰役之後,匈奴人爲什麼不反撲?

就算不反撲,就此認下‘失去河套’的客觀現實,匈奴人又爲何不直接將戰略重心西移,轉而還要拖此一舉,特意派使團來和漢家求和?

難道秦關高闕,就真的那麼不值得信任,有高闕鎮守幕南門戶,匈奴單于庭就真的那麼放不下心?

事實上,恰恰相反。

時至今日,別說是匈奴人了,就連漢家都沒有哪怕一個人——包括天子劉榮在內,都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拿出一個像樣的方案。

便是那些憐憫上奏,主動請纓的軍中將帥,也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說‘臣等必定效死陣前,不破高闕誓不爲人’之類。

只是劉榮要的,不是讓幾十萬大軍在高闕磕個頭破血流,然後再拖着疲憊的身體,面對高闕以北嚴陣以待的匈奴幕南主力。

事實上,對於未來必將爆發的那場幕南之戰,劉榮始終有着明確、清晰地認知。

——高闕,僅僅只是幕南的門戶。

高闕之戰,僅僅只是幕南之戰的開端。

攻破高闕,在大河以北站穩腳跟,絕對說不上是在幕南戰役中,佔據了戰略優勢;

準確的說,高闕,是漢家能否開啓幕南戰役的先決條件。

攻破高闕,爲大軍在大河以北找到一個能駐足、能穩住陣腳的戰略支撐點,漢軍將士纔有可能展望幕南,將幕南納入自己的戰略覆蓋範圍。

而在那之前——在高闕爲漢家所有之前,漢匈雙方所有的戰鬥,都必定,也只能集中爆發在高闕。

作爲守城戰專家,沒人比漢家、比華夏軍隊更清楚:一處依山傍水——以山脈爲基、河流爲屏障的關隘,究竟有多大的攻取難度。

漢家內陸也有這樣一座雄關,同樣是以山爲基,以大河爲屏障。

世人形容那處關隘,用的字眼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沒錯;

那座關隘,正是如今漢室公認的第一雄關,漢室關中大本營的東門戶:函谷關。

也就是說,在想到什麼行之有效的巧妙方式,又或是具備對匈奴人的絕對兵力、戰力優勢之前,死磕高闕,對漢家絕非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這一切,都只是劉榮所看到的。

包括呼延且當在內的草原遊牧之民,看到的卻是在高闕以南,隔大河相望的河套地區,漢軍將士並沒有因爲河套戰役的結束,而有絲毫鬆懈。

每日辰時,漢軍將士於河沿跑操拉練時的口號聲,甚至能隱約傳到河對岸的高闕!

呼延且當能被任命爲赴漢使團正使,自然是對漢家有着一定的瞭解。

呼延且當大概記得,這樣的做法,被漢人稱之爲:執干鏚舞……

“所以,皇帝陛下的意思,是我主單于在開拔西進之前?”

呼延且當滿含疑慮的一問,卻見劉榮漫不經心的微微點下頭。

“朕曾聽聞,商人之間交易貨物,講的就是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錢貨兩清。”

“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自更應該如此了。”

“遙想過往這些年,我漢家每每與匈奴和親,又何曾對貴主單于,或是歷代先單于說:和親陪嫁過兩年再送過去?”

“——若真這麼做了,只怕是消息都還沒送到單于庭,單于庭的主力大軍,就已經出現在我漢家的北境了吧?”

“事實上,即便沒這麼做,我漢家也屢屢經歷了這樣的事。”

“和親條約纔剛簽訂,墨跡未乾,貴主單于吃到肚子裡的好處都還沒隔夜,我漢家的北境,就已經迎來了又一批遊牧之民的侵染。”

“真要是翻開賬本,朕要和貴主單于算的賬,只怕是……”

又明裡暗裡言語威脅了一番,再佯裝鎮定的喝了口茶。

刻意沉默了片刻,劉榮才最終,擺明了自己的底線。

“陪嫁公主,朕不置可否——送不送嫁皆可。”

“若送來,朕便好生安置在後宮,不送,朕也絕不會因此,而覺得我漢家虧了。”

“——左右不過一胡女,朕還不至於那般葷素不忌。”

“但作爲陪嫁的東海地,必須要在今年秋天來臨之前,盡數爲我漢家所有!”

“朕知道那鮮卑、烏恆二山,有被貴先主冒頓單于流放的東胡餘孽。”

“而且他們已經因地而名,各位鮮卑、烏恆二部。”

“今年夏天,我漢軍會派軍隊,接管貴主單于割讓的東海千里之土。”

“希望貴主單于能派遣使者,去知會鮮卑、烏恆二部:從今往後,此二部,以及東海千里之土,皆爲我漢家所有。”

劉榮的目的依舊明確:東海!

準確的說,是大致涵蓋後世東北三省的遼闊土地。

這片土地,對於如今的漢家而言,卻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

——太冷了~

這片土地,現在還是太過寒冷,即便是那爲後世人都爲之垂涎的黑土地,也無一例外的都是凍土。

但劉榮看重的——至少是短期內看重的,卻並非這塊土地的實用價值;

而是擁有了這塊土地之後,漢家在東北版圖的地緣政治格局,會出現一個極爲微妙的變化。

現如今,東海爲匈奴人所有,漢家和朝鮮半島接壤的區域,僅限於燕國東北版圖,那不過上百里長度的鴨綠江。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朝鮮半島與亞歐大陸的接連出,並不完全是漢室版圖。

——靠北側的一大半,如今都屬於匈奴人,靠南側的一小半,才屬於如今漢室的燕國。

可若是東海易主,漢家將版圖擴張到鮮卑、烏恆二山以北成百上千裡,那情況可就大有不同了。

屆時,朝鮮報道與大陸板塊連接的位置,將完全被漢家的版圖所覆蓋!

任何人想要進出朝鮮半島,都必須通過漢家的同意,並且還要通過漢家的領土!

用版圖,外加三面臨海的半島地形,硬生生把朝鮮半島‘包圍’——這纔是劉榮短期內,對東海這片土地所寄予的厚望。

至於東北那片黑土地,就只能等後世子孫、等華夏文明有了開發的能力,再去享受黑土地爲農耕文明所帶來的特殊加成。

某種角度上來講,也算是劉榮給華夏後世子孫,留下的一筆不菲遺產了……

“朕的底線已經明確,便也不需要繼續談下去了。”

“——朕已經做出了最大的讓步,已經沒有了哪怕半點退讓的空間。”

“就這個條件,若是願意接受,就請貴主單于儘快履行,我漢家得到想要的東西后,自然會履行承諾。”

“若是不接受,那也沒必要繼續磋商,貴主單于也不用去西方,欺負那些可憐的小國家了——便在長城腳下,我漢匈兩家,再擺開架勢打上個三五年。”

“反正朕手裡兵多將廣,府庫又充盈的實在有些存不下了。”

“征戰幾年,把府庫儲存稍微消耗一小,也不失爲明智之舉。”

劉榮話音落下,呼延且當的面色徹底黯淡下去。

呼延且當知道,劉榮依舊沒撒謊。

——漢家的府庫,真的充盈到了錢糧沒地方存放,串錢的麻繩腐爛壞死、致使錢幣散落於庫房中,卻沒人顧得上搭理;儲存的糧食大批大批的壞事,卻根本抽不出人手去傾倒入河流的地步。

劉榮說,打一場爲期三五年的國戰,消耗一波庫存,固然有吹牛皮的意味在其中。

但呼延且當確定的是:如果漢匈雙方之間,真的打了一場爲期三五年的戰爭,那這場對於漢家而言,還真就是劉榮所說的那樣——不過是清一清庫存而已,根本傷不到漢家的根基……

第159章 社稷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34章 還行吧第449章 戰鼓擂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99章 十日?!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399章 金布律?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35章 漢少府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92章 出師不利第136章 兒行千里告假第53章 竇王孫第448章 墨家?第13章 家宴第73章 封印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238章 宗祠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460章 戰略格局晚點更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374章 拍板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43章 丞相失勢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6章 莢錢第295章 女人心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37章 且瞧着吧第43章 丞相失勢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13章 家宴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426章 歲末晚點更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77章 我乏了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147章 好小子!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399章 金布律?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320章 衛青
第159章 社稷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34章 還行吧第449章 戰鼓擂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99章 十日?!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399章 金布律?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35章 漢少府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92章 出師不利第136章 兒行千里告假第53章 竇王孫第448章 墨家?第13章 家宴第73章 封印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238章 宗祠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460章 戰略格局晚點更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374章 拍板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43章 丞相失勢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6章 莢錢第295章 女人心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37章 且瞧着吧第43章 丞相失勢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13章 家宴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426章 歲末晚點更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77章 我乏了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147章 好小子!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399章 金布律?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320章 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