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帝四年,桃侯爲相至今,雖不足五載;”
“然桃侯執相府,朝堂內外,政令無有不通,公卿無有不滿。”
“——自朕太子監國,主關中糧價平抑事,後又官營糧米以安民;”
“及先帝駕崩,朕未冠而立,主少國疑……”
…
“又北蠻匈奴欺朕年幼、欺我漢家無有長君,而悍起刀戈於北地。”
“再,便是朕少年熱血,以河套-馬邑之戰,施北蠻匈奴於當頭棒喝!”
“及至今日,朕又‘不甘寂寞’——不滿於現狀,而於公、卿有司行改制之法……”
確認劉舍是打定主意,而且是第無數次打定主意,決定藉着這次公、卿改制,朝堂洗牌的機會徹底退休,劉榮也隨之發出一聲長嘆。
由衷表達過自己對劉舍——對這位‘幸佞丞相’的不捨,劉榮接下來,自然是列舉出了劉舍的整個丞相生涯,漢室都經歷了些什麼。
還是那句話;
劉舍的丞相任期,和劉榮太子監國開始至今這將近五年的時間,可謂是高度重合。
雙方不說是配合默契,也起碼是君臣相得。
從個人情感上,劉榮捨不得這個用着無比順手的‘幸佞丞相’;
站在國家、站在漢天子的角度,劉榮也明白:劉舍無論是年紀、精力還是身體狀況,都已經到了再不退,就要終老任上的極限。
尤其劉舍選擇急流勇退的時間節點,還是如此合適、妥當。
但無論如何——無論情感上有多不捨、理智上有多認可,有些話,劉榮都是必須要說的。
世人皆知:無論是對帝王、諸侯還是臣子而言,諡號,都是總結一生功過的蓋棺定論。
而在一位臣子——尤其還是丞相這種超重量級的臣子,在十分恰當的時機主動提出告老退休時,皇帝挽留不成後的發言,便是對這位臣子在任期間的‘蓋棺定論’。
比如酇侯蕭何、蕭相國,其離世之時,孝惠皇帝就曾說:沒有了蕭相國,國家的頂樑柱就塌了一半;
平陽侯曹參、曹相國離世時,孝惠皇帝則說:平陽侯追隨高皇帝而去,於朕、於天下蒼生何其薄也?
這種,無疑就是頂好的評價。
再比如後來,第三任漢相王陵離世時,呂太后連默認給丞相的冥器、賞賜,以及諸侯王級別的喪葬規格都沒給。
顯然是被早些年,王陵堅決反對呂太后遍封諸呂一事而懷恨在心,通過這種負面評價的方式,來表達對王陵的不滿。
再後來的幾任丞相,得到的評價也都耐人尋味,非常值得細咂麼。
——曲逆侯陳平亡故,太宗孝文皇帝給足了體面,又是賜金縷玉衣、黃腸題奏,又是於朝議之上垂淚嘆息。
那是就差沒有親扶靈柩,許陳平以‘天子禮’下葬了。
但到了給陳平蓋棺定論、議定諡號時,卻悄摸給陳平定了個‘獻’字!
曲逆獻侯!
《諡法》雲:聰明叡哲曰獻——有通知之聰;
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聰明睿智、啥都知道,什麼都懂點兒,誰都欺瞞不了他的意思。
乍一聽,好像還不錯?
別急。
還沒完。
——惠無內德曰獻!
——無內德,惠不成也!
翻譯過來的意思,直接就是:有點小聰明,但純純就是個道德敗壞的小人!
完全沒有德行,以至於那點小聰明都用不到正道上!
你就猜吧。
猜猜被這個時代捧爲‘在世聖人’的漢太宗孝文皇帝,究竟是在說陳平睿智、聰明,還是在說他‘惠無內德’吧。
反正咋說都行。
朝堂內外有意見,太宗皇帝就可以說:咋了?
獻字兒不好嗎?
說他聰明還不行?!
但劉榮更傾向於後者——即太宗孝文皇帝,礙於當時還尚未完全坐穩皇位,所以在表面上,只能對亡故的陳平禮敬有加。
但畢竟陳平也算半個權臣,都和周勃合力,把太宗皇帝架空成泥塑雕像了;
要說太宗皇帝沒點怨氣——沒想過用‘獻’字的貶義釋解噁心一下陳平,順帶震懾一下剩下的周勃,那也是個極小概率事件。
——太宗皇帝是在世聖人、千古聖君沒錯;
但別忘了:太宗孝文皇帝劉恆,那也是極其典型的劉氏天子!
而要說老劉家的天子,有什麼共同特點的話,那也無非就是普遍上不得檯面的特殊癖好,以及千篇一律的睚眥必報了。
說白了,就是心眼兒小,愛記仇……
陳平往後更有趣。
——闢陽侯審食其!
作爲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在皇宮外的大街上、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被皇室子弟、在位諸侯當場用錘子砸腦袋砸死的丞相,審食其死後的待遇,可謂是悽慘至極。
當然了;
太宗皇帝,那可是‘在世聖人’,自然不可能因爲怨恨,以及審食其‘呂氏餘孽’的政治成分,而對死後的審食其做什麼不好的事。
但光從一件事,就能看出當時的太宗皇帝,對淮南王劉長當街錘死審食其一事的態度。
——作爲諸侯王,劉長把前任丞相當街砸死,一命嗚呼!
結果太宗孝文皇帝,僅僅只是罵了劉長兩句‘魯莽行事’,便原諒了淚流滿面的弟弟劉長。
太宗皇帝怒斥劉長:怎這般魯莽?簡直無法無天!
劉長哭着說:當年呂太后殺我母親時,審食其這廝就在邊兒上,卻愣是沒爲我母親求情;
今棰殺之,不過是爲死去的母親報仇雪恨而已。
太宗皇帝:啊……
那好吧……
也是難爲你了……
只能說,這件事從頭到尾——從當事人的舉動,到太宗皇帝后續的處置,都由內而外透着抽象。
劉長錘殺闢陽侯,最終得到的懲罰是:念其爲母報仇雪恨,情有可原,罰金四兩。
四兩!
四分之一斤!!
六十克出頭!!!
劉長隨便一件配飾,含金量都不止四兩!
未央宮內,四兩黃金,更是連一個尋常寺人都賄賂不動!
只能說這‘罰金四兩’,與其說是對淮南王劉長的懲罰,倒不如說,是對闢陽侯審食其的殺人誅心。
——吶;
——賠你四兩黃金;
——你這條賤命,也就值這個價了……
……
最終,平陽侯審食其,爲太宗皇帝諡爲:幽侯。
這‘幽’字,都不用去翻《諡法》,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是褒是貶。
再往後,便是絳侯周勃了。
這就更沒什麼好說的了。
單一個‘獄卒之貴’的典故,就足以說明太宗皇帝對周勃的態度。
倒是諡號,周勃撈到了一個相當客觀公正的‘武’字。
這就說明,即便對周勃擅權的行爲有再多不滿,太宗皇帝也依舊認可週勃,在漢室建立過程中立下的豐功偉績。
爲了讓周勃的諡號,儘可能貼合周勃在開國過程中立下的功績,太宗皇帝甚至願意將周勃在諸呂之亂後的所作所爲,排除在蓋棺定論、議定諡號時的考慮因素之外!
只能說,對老周家,老劉家的皇帝那真是仁至義盡……
再後來是灌嬰。
這個就比較正常了。
畢竟也算是誅呂功臣,尤其還是平定誅呂過程中,將齊王劉襄擋在函谷關外,間接促成太宗皇帝順利入繼大統的從龍功臣。
再加上太宗皇帝入繼大統之後,灌嬰也沒和陳平、周勃二人把持朝政,架空太宗皇帝;
所以,對灌嬰這個本分人,太宗皇帝十分大方的給了個‘懿’的諡號。
《諡法》雲……
也別雲不雲的了;
就看‘懿’這個字兒,字面上的意思就直接是:美好!
而且這裡的美好,往往專指德行!
給臣下定一個釋意爲‘德行美好’的諡號,太宗皇帝對灌嬰這個丞相的滿意程度,也就可見一斑了。
當然,太宗皇帝對灌嬰感到滿意,卻並非因爲灌嬰在丞相任上做的有多出色。
——歸根結底,灌嬰還是一個相對純粹的武人;
對於內部治理,灌嬰雖然不至於一竅不通,卻也頂多只是合格、勉強夠看。
太宗皇帝對灌嬰感到滿意,原因大致和眼下,劉榮認可劉舍在丞相任上的表現相似。
——足夠恭順,足夠穩重,能給天子最大限度的發揮空間,而不是被丞相所掣肘……
事實上,漢家的皇帝評價丞相,往往都是在其離世後。
而且基本都是通過蓋棺定論、議定諡號的方式來表達。
之所以這樣,主要還是因爲過去這幾十年,漢家由內而外,都一致認爲丞相這個東西,要麼因爲犯了錯而被罷免;
要麼,就得在任上一直幹到老死。
能終老任上,甚至是一種榮耀!
說明你丞相做得很出色,直到你死,皇帝都不捨得換一個丞相!
所以,丞相離任=丞相離世,漢天子對丞相的評價,自然就只能通過蓋棺定論了。
而這次的情況則顯然有些特殊。
準確的說,這,是自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以來,丞相首次真正意義上的非過失性告老辭官。
在這之前——酇侯蕭何、平陽侯曹參,先後終老任上;
安國侯王陵,因反對遍封諸呂,而被呂太后明升暗貶爲皇帝太傅,不久後便告病辭了官。
闢陽侯審食其,因‘呂黨餘孽’的成份,而在太宗皇帝入繼大統後被動離任;
曲逆侯陳平,終老任上。
絳侯周勃,被太宗皇帝罷免。
潁陰侯灌嬰,終老任上。
北平侯張蒼,被太宗皇帝罷免。
故安侯申屠嘉,基本等於終老任上。
條侯周亞夫,明面上是辭官,實際上卻是被粗暴罷相!
再然後,便如如今的劉舍了。
自蕭何開始,一直到劉舍——不包含劉舍在內的整整前十任漢相,五位終老任上,五位被罷免。
在劉舍之前,還從來沒有哪一任漢相,是在沒有過錯的前提下,完全主動、心甘情願,且合情合理的正常退休。
而今,劉舍便要開這個先例了。
準確的說,是劉榮要借這次的機會,給未來的漢家開先例。
什麼先例?
——就算沒有錯,丞相也未必就非得終老任上!
再進一步來說:終老任上,對漢家而言未必就是好事!
定期迭代——最好是固定任期,定期換屆,才能保證丞相的位置上,始終坐着一個精力充沛,有能力應對天下政務的丞相;
而不是一個垂垂老矣,牙都沒剩幾顆,連塊肉都無法獨自嚼碎嚥下去的耄耋老人。
再者,如今漢室的權力結構,雖然大體上呈現金字塔結構——從最高的天子、太后,到次一級的丞相、太尉,再到底下的三公、九卿、郡國二千石;
但這座金字塔內部的同一層,也是有先後順序鄙視鏈的。
比如九卿,明明同爲中二千石,但少府、內史的主官,在其他九卿面前永遠都搞人一等!
過去,內史甚至是‘準三公’的身份,進一步就是亞相御史大夫!
反觀其他九卿,除了少府劉舍這個特例外,任何九卿想要往上升、展望一下三公,都得先去做內史。
毫不誇張的說:在過去的漢室,尋常九卿平級調任內史,那就是妥妥的升官!
而這種普通九卿<太僕<少府≈內史<御史大夫<丞相的鏈狀結構,又造成了一個十分操蛋的問題。
——上面的人不退,底下的人就上不去!
就好比丞相,要麼老死病死,要麼犯錯被罷免;
否則,御史大夫永遠都做不成丞相。
御史大夫無法‘亞相轉正’,內史就做不成御史大夫,其他九卿也就無法得到出任內史、證明自己的機會。
繼續往下——九卿不出卻,賦閒功侯、地方郡守也就沒機會入朝,更底下的官員,也就沒機會頂替出缺的郡守一職……
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丞相下臺,整個公卿都要往前挪一步;
然若丞相長命些,那整個朝堂,都要數十年如一日,宛如一潭死水。
這,也正是劉榮即便不捨,意義就強迫自己接受現實,接受劉舍乞骸骨之請求的原因。
——劉舍不動,朝堂內的其他位置就很難動!
反之,一旦劉舍退了,那整個朝堂往前挪一步的同時,也能給劉榮插手操作的機會和空間。
只是相較於那些或終老任上,得到天子蓋棺定論,或因罪被免,得到天子破口大罵的前輩,劉舍這情況實在特殊。
所以,劉榮必須通過這樣的方式——通過毫不吝嗇讚美之詞,與劉舍超高評價的方式來告訴天下人:劉舍無法終老任上,不是因爲犯了錯。
朕即沒有逼劉舍退位,也沒有因劉舍乞骸骨而感到不滿。
我們是和平分手的!
一切,都是基於國家利益,以及宗廟、社稷的未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