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迭代!
“丞相桃侯臣劉舍,頓首頓首,昧死百拜!”
當公卿改制方案敲定,關於方案的彙報工作也結束後,下一個議題,自然就是朝堂體系改制後的新人事調動。
而這一議題的開端,便是丞相劉舍再度站出身。
只是這一次,劉舍卻並非是出來做彙報、拿方案。
便見劉捨出身一禮,旋即便低下頭,將手伸入胸前的襟口。
摸到那捲早已擬好,甚至已經再三呈上,卻無一例外被駁回的奏疏,劉捨身形一滯,眉宇間,也不由涌上陣陣悵然。
過了足有十息,劉舍才深吸一口氣,旋即灑然一笑。
將竹簡一把拿出,雙手捧於胸前,再深深一禮。
“臣,乞骸骨以告老……”
沒有預料之中的滿堂皆驚,也沒有朝堂之上,沒有‘新聞’爆出時,都必然會出現的嘈雜交談聲。
幾乎所有人,都將略帶唏噓的複雜目光,投向了劉舍那道故作灑脫、佯裝鎮定,實則卻連背影,都散發着濃烈不捨、惆悵的身影。
——兔死狐悲,固然是其中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也是對過去這四年多時間裡,劉舍這個丞相的工作表示認可。
衆所周知:漢家的丞相,那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從最初,蕭何、曹參、王陵這樣的開國猛人;
到後來,稍遜一籌的陳平、周勃、灌嬰等開國第二梯隊。
再到太宗皇帝在位時期後半段,出了個即有開國元勳身份,又有真材實料,同時還有個‘大學閥’之斜槓身份的張蒼,算是把漢丞相的質量曲線擡了一手。
但張蒼之後,漢家的丞相質量,大體趨勢仍舊是穩步下降,並間歇性直線下降。
——張蒼的繼任者申屠嘉,直到辭官的那一天,都被相當一部分人以‘漢相一代不如一代’的風涼話諷刺;
申屠嘉之後的周亞夫,更是造成漢家丞相質量曲線急轉直下、直線下降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到了劉舍——到了當年即將官拜丞相的劉舍,朝堂內外,乃至於民間輿論,更是早已麻木了。
對於劉舍這個丞相,天下人幾乎都在說:完了;
沒救了。
漢家的丞相,從最初的開國元勳、後來的第二梯隊元勳;
再到申屠嘉這樣的準開國元勳、周亞夫這樣的軍功侯二代;
發展到劉舍,已經是連一個幸佞之臣——一個因背叛項羽而得封的項氏後人,都可以染指的了。
當年就是如此風評,大傢伙對劉舍這個丞相的有色眼鏡,那自然是要多深有多深。
平日裡,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貴戚之間,關於劉舍‘沐猴而冠’的冷笑話更是一茬接着一茬,愣是沒斷過。
但當今日,劉舍第一次在朝議這樣的正式場合,向劉榮正式乞骸骨時,大傢伙才咂麼過味兒來。
——嘶~
——這幾年,劉舍乾的其實不錯啊?
——有點捨不得是怎麼回事?
回憶一下過去幾年,劉舍在丞相任上具體做了什麼,或許沒人能想起來太具體的事件、事務。
但若是說:過去這幾年,丞相劉舍犯了什麼錯,又或是讓相府運轉不暢、朝堂政令不通?
也同樣沒人能想得起來。
事實上,丞相這個職位,正應了某位孫姓兵法大家的那句: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說得再貼切一點,便是善治者,無累累政績。
再怎麼說,丞相也終歸不是將軍。
將軍立功,可以斬首萬千級、拓土千百里;
丞相治政,能怎麼立功?
拓荒千百里?
還是人口增長千萬口、百萬戶?
說到底,包括丞相在內——凡是內部治理型職務,都很難保證在出政績的同時不犯錯。
要想出政績,就得搞騷操作;
而騷操作的‘騷’,衆所周知,是有兩種截然相反,一褒一貶的解釋的。
在後世的新時代,爲了順應時代潮流,尤其是爲了民族偉大復興、國家迅速強大,官僚們或許更需要有魄力去做事、有能力去出政績;
但在封建時代——尤其是奉行無爲而治數十年,且仍舊處於‘休養生息就能無限變強’階段的當今漢室,一名官員真正拿得出手的能力,並非是搞騷操作;
而是不犯錯。
就拿有漢以來,最典型的文官代表、內部治理型人才——酇侯蕭何蕭相國舉例。
爲什麼說蕭何,是毋庸置疑的大漢開國第一功臣?
太祖劉邦那張‘開國十八功侯’名單當中,蕭何排名首位,固然是重要因素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太祖劉邦後來那句: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這句話,奠定了蕭何、張良、韓信三人‘漢初三傑’的歷史地位。
而劉邦對這三個人的評語,給人的感官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儼然就是個開了天眼的頂級謀士,比諸葛武侯還牛掰!
韓信更沒的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縱觀華夏上下五千年歷史,都極其少見的頂級‘帥才’!
但到了蕭何,卻變成了: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
就好像這漢初三傑,張良是外掛級謀士,韓信是史詩級主帥;
而蕭何,就只是個做好了本職工作的相國。
單純以劉邦對這三人的評語爲準,給這三人按牛逼順序排個名的話,第一名或許有爭議——張良韓信,一個謀士一個帥才,半斤八兩;
但蕭何明顯遜色於這二人,卻是一目瞭然的事實。
然而事實卻是:在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看來,無論是運籌帷幄的謀聖張良,還是戰無不勝的兵仙韓信,都不足以撼動蕭何‘開國第一功侯’的超然地位。
爲什麼?
原因就在於:對於丞相而言,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天大的難題;
只要做好,那就是毋庸置疑的首功。
說白了,在劉邦發家的過程中,謀聖張良要考慮的,是漢軍總體戰略方向。
難歸難,但張良至少只需要關心這一件事。
同理——兵仙韓信需要考慮的,也只有打仗這一件事。
百戰百勝確實很難,尤其還是數十上百萬人這種數量級的大兵團指揮,更是難上加難;
但韓信也同樣不需要分心,只需專心這一件事,即‘如何打勝仗’即可。
反觀蕭何。
又是‘撫百姓’,又是‘給饋餉’,聽着好像是但凡是個像樣的文官,就都能幹好的工作。
但事實卻是:除了張良負責的總體戰略、韓信負責的軍事指揮,其餘的所有事,蕭何幾乎都要扛起來。
——纔剛打下來的大後方關中,蕭何即要鎮壓,也要安撫;
即要掃蕩流寇餘孽,也要安撫百姓民。
於此同時,還要盡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恢復社會穩定,以勸耕勸農,從而爲前線供給糧草輜重。
被劉邦送回大後方的太子劉盈,以及諸將帥、功侯的家眷子弟,蕭何要管;
朝堂內外大大小小狗屁倒竈的事兒,蕭何要管。
國祚將立,開國前的人心安撫、爭取,以及法律、體制建設,蕭何也要管。
甚至於,蕭何還要在百廢待興——先後被兩場戰爭打成廢墟的關中地區,一邊進行戰後重建,一邊恢復社會秩序,再一邊收繳稅賦供給前線;
乃至於,還要另外招募兵丁將勇,爲彭城之戰,敗光諸侯五十六萬聯軍的太祖劉邦擦屁股。
以最形象的形容方式來說:張良運籌帷幄,韓信百戰百勝,都相當於讓一個數學天才,專心致志去做一道史詩級數學難題。
而蕭何要做的,則是成千上萬道,且每做完一道就會立刻多出三道、永遠都做不完的無數道普通題目。
張良、韓信,固然各自答對了一道史詩級難題;
而蕭何,卻是在數量級達到正無窮的無數道普通題上,交出了‘全對’的滿分答卷。
這,就是蕭何‘大漢開國第一功侯’的堅實基礎;
同時,也是漢丞相最標準的模板。
——你可以爲相半生,卻沒有哪怕一件拿得出手的政績;
你可以,也最好一輩子都不要搞騷操作;
但你一定要少犯錯,最好別犯錯。
犯的錯太多,那你就是不行。
犯的錯不多,那你就中規中矩;
犯的錯少,那你就是賢相了。
至於不犯錯?
OK,你就是第二個蕭何!
沒辦法。
——封建時代的丞相,哪怕不主動去做什麼,也依舊有無數事務,等着丞相去被動處理。
處理得當,甚至是‘大部分處理得當’,本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故而此刻,回想起劉舍過去這幾年的丞相生涯,大傢伙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劉舍這個丞相,哪怕不考慮其‘幸佞之臣’的斜槓身份,把他當做一個正常渠道上去的丞相,他也做的相當不錯。
雖然爲相只有四年,但你要知道這四年,是自有漢以來,漢家內外戰略處境、內部體系體制改革最劇烈,也最頻繁的四年!
先是吳楚七國之亂的平定,讓漢家基本解決的宗親諸侯尾大不掉、割據地方之患!
而後是當今劉榮太子監國,以及後來先帝駕崩、當今即立——這一整個政權交接的過程。
再就是先帝的後事,菜鳥新君劉榮與東宮之政,以及先帝屍骨未寒,便先後爆發的漢匈北地之戰、河套-馬邑之戰!
短短四年時間,漢家遭遇的變化遍及內外、軍政、君臣、兩宮;
且在此期間,劉榮還一直在不斷地搞騷操作……
便這般掰着指頭算下來,衆人驚訝的發現:劉舍這四年的丞相任期,綜合水平縱觀漢家有漢以來,居然也數得上號!
同一年內的兩場對外戰爭,一次政權交接,先後兩代帝王與東宮太后之爭,外加不下於五指之數的內部重大變動次數,都發生在劉舍擔任丞相後的這四年。
你要說在這些事情上,劉舍做了什麼?
劉舍做了什麼不重要。
重要的是:劉舍的存在,讓大傢伙根本就沒感覺到這些事,爲朝堂內外帶來了什麼影響、引發了什麼不穩定因素,又或是造成了不受控制的混亂。
——大家壓根兒就沒感覺!
就像是一座農家小院,在幾年時間裡先後被豺、狼、虎、豹等猛獸光臨。
但從始至終,這個農院都沒有出事;
住在農院裡的這家人,都只知道有這些野獸來過,卻連恐懼、擔憂的情緒都不曾有過。
那麼,請問這個農院的看門狗,是個什麼段位?
你能說這個看門狗啥也沒做,就僅僅只是拴着鏈子趴在狗窩前,而不是跳出院牆,去和豺狼虎豹們廝殺搏鬥嗎?
同樣的道理。
劉舍爲相這四年,做了什麼、沒做什麼,說不清;
但你只需要知道:在這四年,發生了這麼多事,長安朝堂卻依舊有條不紊,半點沒有受到影響。
這就夠了。
這,就是太祖劉邦評價蕭何的言辭中,最具含金量的‘鎮國家’三個字最直觀的體現。
你別管他是怎麼鎮的;
甚至都別去管他到底鎮沒鎮!
因爲他的存在,所以沒出事兒,這就夠了……
“桃侯……”
“當真打定主意了?”
畢竟也不是劉舍第一次,明確向自己表示想退休養老了;
劉榮固然不捨,卻也沒有直接開口拒絕,而是誠懇的追問起劉舍的真實想法。
——劉舍這個丞相用着有多順手,沒人比劉榮更清楚。
要知道劉舍爲相這四年多,恰好就是劉榮太子監國,正式掌權至今的時間。
可以說,劉舍做了四年丞相,劉榮掌了四年大權——君臣二人,都是彼此唯一的合作對象。
劉舍沒給其他漢天子做過丞相;
劉榮,也不曾擁有過其他的丞相。
對於劉舍這個丞相,劉榮固然是一百個滿意。
在某種程度上,劉榮甚至覺得劉舍這個丞相,可能比蕭何、曹參,亦或是王陵、張蒼那樣的‘千古名相’,用着都還要更順手一些。
畢竟過去這四年,是劉榮絕對意義上的菜鳥期。
劉舍,幾乎是菜鳥期的劉榮,最理想的丞相了。
但劉榮也清楚:就算劉榮的到來,依舊無法改變劉漢總共四百年的王朝壽命;
就算一個丞相再好,也不可能真的被漢室用三百多年。
總要向前看。
劉舍老了,該退了;
而隨着丞相告老,以及三公九卿體制改革,接踵而至的,便是漢家時隔九年後,又一次大規模的——遍佈大半個朝堂規模的官僚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