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稅

天子榮新元二年,秋九月元朔。

今日朔望朝。

科舉已經結束,只待放榜。

雖然還沒有確定最終放榜結果,但有門路的朝中重臣、功侯貴戚,卻已經基本打聽清楚了狀況。

尤其是得到劉榮單獨照見、君臣走對的那二十幾號人,更是已經成爲了整個朝堂內外關注的對象。

只不過,科舉所帶來的轟動和輿論,終究還是成爲了朝堂年末忙碌當中的小插曲。

——科舉,就像是後世華夏足球界,出了一批可堪雕琢的青少年球員。

有關注度、有曝光度;

但對於朝堂這個‘成人國家隊’而言,真正的重點,卻仍舊是世界盃、亞洲盃在內的國際賽事。

更準確的說,是對於長安朝堂而言,相較於眼下要忙的正事、急事,這場科舉,只能,也註定成爲一個插曲。

——秋收已過;

長安朝堂眼下的工作重點,無疑是秋收後的繁雜事務。

農稅、口賦徵收,以及長安朝堂針對今年稅賦的政策出臺,是首要重點。

緊隨其後的,便是一個月之後的冬十月初一——即劉榮新元三年年初元朔,長安朝堂所要迎來的一系列改革……

“朕意,今歲農稅,照例減半,取三十稅一;”

“口賦亦然——三口一算,每人每年四十錢。”

“諸公可有異議?”

御榻之上,劉榮正襟危坐,沉聲一語,正式開啓了這場朔望朝的議題進程。

而在劉榮話音落下之後,滿朝公卿百官無不起身,對劉榮深深拱手作揖,口呼:陛下德被蒼生,澤及鳥獸,臣等,謹爲天下賀……

和絕大多數後世人印象中的狀況有所不同:農稅減半、口賦取三分之一,並非漢家定製。

按照太祖劉邦所制定的法定稅率,當今漢室的稅、賦法定比例,分別是農稅十五其一,口賦每人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錢。

而農稅減半取三十稅一、口賦減三分之二,取每人每年四十錢,卻並非法定減免,而是歷代漢天子於每年年末、秋收之後,酌情減免。

用官方措辭來說,便是:農稅十五其一,口賦一人一算,這是法定義務;

而農稅減半、口賦減三分之二,則是天子個人爲百姓減免的義務、許下的恩賜。

至於後世人,之所以會有‘漢農稅三十取一,口賦每人每年四十錢’的刻板印象,則是由於歷史上的文景之治,即太宗、孝景皇帝在位期間,幾乎沒一年,漢天子都頒下了農稅減半、口賦減三分之二的恩賜詔。

——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七年,有足足二十五年都是如此。

先孝景皇帝,在歷史上在位十六年,更是有十五年都頒佈了稅、賦減免詔。

這才使得無論是後世人,還是當世天下人,都下意識將三十稅一的農稅、每人每年四十錢的口賦,誤認爲了漢室的法定稅賦比。

但事實上,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七年,之所以有兩年沒有減免稅賦、歷史上的孝景皇帝在位十六年,之所以有其中一年沒有減免稅賦,正是爲了藉此提醒天下人:別真以爲農稅三十取一、口賦每人每年四十錢,是我漢家的法定稅率了;

農稅十五取一、口賦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纔是法定稅率!

至於稅賦減免,則是朕爲爾等百姓民許下的恩賜。

別把恩賜當尋常!

對於這種間歇性不見面稅賦,以提醒天下人‘減免是情分,不減免是本分’的作法,劉榮還是比較認可的。

因爲劉榮清楚地知道:對於底層民衆而言,什麼是法定義務,真的很難讓他們自己去判斷。

或者應該說,任何法定義務,在連續三到五年的時間裡,因某某特殊原因而連續沒有得到落實後,這三到五年當中的常態,就會成爲民衆認知中的‘新法定義務’。

就好比這稅、賦;

每隔個十年八年,不減免稅賦,恢復農稅十五取一、口賦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的法定稅率,老百姓才能反覆回想起來:哦~

對了;

這纔是正常的稅、賦比率來着。

可若是連續十五、二十年,乃至連續三十年,都維持農稅減半、口賦取三分之一?

那這三十年時間,很可能讓新一代農民、百姓,從記事兒的年紀開始,就形成‘農稅就該三十取一,口賦就該每人每年四十錢’的刻板印象。

如此一來,等什麼時候,長安朝堂出於客觀需要,而恢復法定稅率,就必然會引發他們的強烈不滿。

——農稅十五取一?

特麼農稅直接翻倍是吧?!

還讓不讓俺們這些老農活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警告!

——口賦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

特麼的,直接翻三倍!

你老劉家,這是坐天下坐的太舒坦了是吧?!

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太宗孝文皇帝在位的二十七年間,漢家的稅、賦比率,都是極有規律的:每隔十年恢復一次法定稅率。

即:太宗十年、二十年,分別取農稅十五其一、口賦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

歷史上的孝景皇帝在位十六年,也同樣是在孝景八年左右,恢復了一次法定稅率。

其他時候,漢天子都是和今日的劉榮這般——不厭其煩的,每年‘議’一次,並每年頒下一份減免稅賦詔;

詔書內容,也是不厭其煩的反覆強調:原定的稅率本不是這樣~

十五取一的農稅、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的口賦,纔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制~

怎奈當今仁慈,見不得天下人受苦,這才冒着百年之後,被太祖皇帝斥責‘不遵祖制’的風險,爲天下人減免了稅、賦~

大家可要感恩啊~

諸如此般。

而今年的稅、賦,相較於過往數十年——尤其是太宗、孝景皇帝這三十三年,都略有些不同。

因爲今年,是漢家在關中範圍內,推行冬小麥種植的第五個年頭。

當年,爲了順利推動冬小麥種植,監國太子劉榮做主,爲關中百姓所種植的冬小麥免去了全部農稅。

現當下,免稅期滿。

針對冬小麥如何收稅,成了長安朝堂在今年秋天,非解決不可的急務……

“粟,農稅按照舊例,取三十其一的農稅;”

“宿麥之稅,諸公可有高見?”

這一回,劉榮倒是沒急着‘乾坤獨斷’,而是把難題丟給了朝公百官。

——冬小麥要不要收取農稅?

答案是肯定的。

因爲粟、冬小麥的種植,實際上是不能完全無縫銜接的。

就好比一戶農人,於開春時節種下粟,於秋收時節收穫;

收穫過後,抓緊再補種冬小麥,時間上雖然來得及,但非常趕。

到了來年,冬小麥成熟得等到春夏之交,但粟卻需要在開春時就種下。

也就是說,等冬小麥長成、收割,粟早就過了播種的時候了。

沒辦法,只能硬着頭皮補種,但產量就無法保證了。

而且接連不斷的不同作物種植,對於土地肥力的損耗也不容忽視。

——原本春種秋收,冬天休息,土地肥力也能稍微恢復一下,也就是‘歇一歇’‘緩口氣’;

現在成了連軸轉,粟纔剛收割就趕緊補種冬小麥,田畝連休息、恢復肥力的時間都沒有了。

長此以往,土地肥力必然會顯著下降,以至於上田淪爲中田、中田淪爲下田,下田,則直接淪爲荒地。

何謂上、中、下田?

按照如今長安一帶公認的說法:上田,粟產量可達到每畝三石半以上,且完全不需要‘休耕’,可以無止境的連續耕種。

中田,粟畝產量達到三石以上,理論上每耕作三年,就要休耕一年。

如要避免休耕,那就要在每年秋收後、春耕前,從河牀周圍找來淤泥,以補充肥力。

下田最慘——粟畝產量不超過二石六鬥,每隔兩年,就必須休耕一年!

如果硬要連續耕作,那第三年的產量很可能跌破二石,且大概率會流失大部分肥力,從而淪爲荒地!

要想拯救,就得完全以淤泥、腐草取代原有的土壤,並維持一整年的溼潤。

結合以上種種,過去這幾年,關中百姓也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粟、冬小麥耕種的理論、方法。

——如果要連軸轉、連茬種,那就必須是上田!

而且上田幾年內就會退化爲中田!

所以,即便是上田,也只能三年兩種。

即:今年春天種粟,秋天收穫之後補種冬小麥,來年春、夏之交再趕種粟;

來年秋收之後,冬天就補種冬小麥了——讓田畝休息一個冬天。

至於中田,情況更尷尬——連軸轉、連茬種,每一次‘粟-麥-粟’的三連種植,就得連續休兩季,即一整年。

下田照例最慘:粟-麥連種,然後就要休耕一整年。

而上田,向來都是高門富戶——至少也是極個別種田小能手的專屬品。

絕大多數普通農民,家中田畝都是中田、下田參半。

所以,他們就想到了一個性價比最高的辦法。

——直接不種粟了!

從每年種粟,春耕秋收,直接改爲只種冬小麥,秋耕,春夏之交收。

因爲他們發現:如果只種粟,那年產量大概是每畝三石,折錢一百錢左右;

只種冬小麥,畝產量也能達到三石以上,折錢則高達一百六十錢以上。

1.5倍的收益,何樂而不爲?

至於粟、冬小麥都種——也有人試過。

在不考慮土地肥力流失,導致的土地資產價值下跌的前提下,光看產量,這也不是個划算的買賣。

——二者皆種,只需要一年,從第二年開始,就會讓粟、冬小麥的產量,均跌下一石!

因爲粟收穫之後,冬小麥得趕補種;

冬小麥收穫時,更是早就過了粟的耕時,只能遲種。

二者各一石的產量,折錢不到一百錢——忙前忙後,收益甚至還不如純種粟!

所以,過去這幾年,關中地區出現大量的,徹底捨棄粟、專注於種植宿麥的農戶家庭。

帶着這個客觀現實,回到劉榮方纔的議題本身。

——冬小麥,該不該收農稅?

劉榮的答案是:如果不收,那漢室在關中地區,很可能再也收不上來農稅了。

而且長此以往,冬小麥逐漸推廣到巴蜀、關東地區,乃至於全天下;

到了那時還不收,那漢室的農稅收入,就會迅速朝着‘約等於零’的方向撒丫狂奔。

當然了;

對於劉榮而言,重要的,並不是這點農稅。

就算沒有農稅收入,劉榮也能保證漢室不被‘缺錢’所困擾。

但有一件事,劉榮卻不能不在乎。

——粟收農稅,冬小麥不收,必然會引導百姓民,都走上只種冬小麥、完全不種粟的歪路。

如此一來,劉榮搞出來的冬小麥,就不再是‘爲漢家找了第二大主糧’,而是會變成:找到了替代粟的新主糧。

兩種主糧——尤其還是錯季主糧同時存在,纔是劉榮搞出來主糧麥面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有價值的成果。

若是有了冬小麥,卻反失了粟,那劉榮不說是白忙活,也起碼是用盡渾身解數,最後來了一出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所以,要想保證粟、麥同時存在,就不能在稅務角度過分的偏袒其中一個,以至於另外一個完全失寵。

就好比後世,廣大女性的產假。

——要想讓女性不被產假所拖累,那就得讓男性也跟着一起休產假;

只有這樣,才能讓女性避免職場歧視。

同樣的道理:要想讓粟不因農稅而被農民放棄,那就得針對冬小麥也一同收取農稅。

與此同時,爲了推廣更需要精耕細作的麥,冬小麥的農稅,又必須比粟低一些。

這個度如何把握,便是劉榮甩給朝堂內外的難點了。

“三十取一?”

沉默中,一聲略帶遲疑的嘀咕聲傳出,惹得殿內衆人齊齊側目。

便見朝班靠後一些的位置,一名發虛斑白,身上卻着四百石官袍的花甲老人站出身;

對劉榮微一拱手,旋即到:“可定爲三十取一。”

“若逢農稅減半,便可爲六十取一。”

“如此,即不以重稅加於百姓農戶,又可使百姓不因宿麥無需繳納農稅,而盡棄粟而取宿麥……”

第466章 點將!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請假條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365章 物論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373章 統籌會?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465章 酷吏?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14章 坑兒的爹!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睡一覺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73章 封印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226章 朕!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69章 朕,變了嗎?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74章 拍板第374章 拍板第58章 我有卵子!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365章 物論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466章 點將!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147章 好小子!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308章 將戰第416章 大棒!婚假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263章 人心啊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38章 秦老匠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324章 試探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睡一覺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292章 蒙王?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37章 且瞧着吧第381章 洗牌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
第466章 點將!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請假條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365章 物論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373章 統籌會?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465章 酷吏?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14章 坑兒的爹!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睡一覺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73章 封印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226章 朕!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69章 朕,變了嗎?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74章 拍板第374章 拍板第58章 我有卵子!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365章 物論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466章 點將!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147章 好小子!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308章 將戰第416章 大棒!婚假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263章 人心啊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38章 秦老匠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324章 試探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睡一覺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292章 蒙王?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37章 且瞧着吧第381章 洗牌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