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稅

天子榮新元二年,秋九月元朔。

今日朔望朝。

科舉已經結束,只待放榜。

雖然還沒有確定最終放榜結果,但有門路的朝中重臣、功侯貴戚,卻已經基本打聽清楚了狀況。

尤其是得到劉榮單獨照見、君臣走對的那二十幾號人,更是已經成爲了整個朝堂內外關注的對象。

只不過,科舉所帶來的轟動和輿論,終究還是成爲了朝堂年末忙碌當中的小插曲。

——科舉,就像是後世華夏足球界,出了一批可堪雕琢的青少年球員。

有關注度、有曝光度;

但對於朝堂這個‘成人國家隊’而言,真正的重點,卻仍舊是世界盃、亞洲盃在內的國際賽事。

¸тtkan ¸¢ Ο

更準確的說,是對於長安朝堂而言,相較於眼下要忙的正事、急事,這場科舉,只能,也註定成爲一個插曲。

——秋收已過;

長安朝堂眼下的工作重點,無疑是秋收後的繁雜事務。

農稅、口賦徵收,以及長安朝堂針對今年稅賦的政策出臺,是首要重點。

緊隨其後的,便是一個月之後的冬十月初一——即劉榮新元三年年初元朔,長安朝堂所要迎來的一系列改革……

“朕意,今歲農稅,照例減半,取三十稅一;”

“口賦亦然——三口一算,每人每年四十錢。”

“諸公可有異議?”

御榻之上,劉榮正襟危坐,沉聲一語,正式開啓了這場朔望朝的議題進程。

而在劉榮話音落下之後,滿朝公卿百官無不起身,對劉榮深深拱手作揖,口呼:陛下德被蒼生,澤及鳥獸,臣等,謹爲天下賀……

和絕大多數後世人印象中的狀況有所不同:農稅減半、口賦取三分之一,並非漢家定製。

按照太祖劉邦所制定的法定稅率,當今漢室的稅、賦法定比例,分別是農稅十五其一,口賦每人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錢。

而農稅減半取三十稅一、口賦減三分之二,取每人每年四十錢,卻並非法定減免,而是歷代漢天子於每年年末、秋收之後,酌情減免。

用官方措辭來說,便是:農稅十五其一,口賦一人一算,這是法定義務;

而農稅減半、口賦減三分之二,則是天子個人爲百姓減免的義務、許下的恩賜。

至於後世人,之所以會有‘漢農稅三十取一,口賦每人每年四十錢’的刻板印象,則是由於歷史上的文景之治,即太宗、孝景皇帝在位期間,幾乎沒一年,漢天子都頒下了農稅減半、口賦減三分之二的恩賜詔。

——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七年,有足足二十五年都是如此。

先孝景皇帝,在歷史上在位十六年,更是有十五年都頒佈了稅、賦減免詔。

這才使得無論是後世人,還是當世天下人,都下意識將三十稅一的農稅、每人每年四十錢的口賦,誤認爲了漢室的法定稅賦比。

但事實上,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七年,之所以有兩年沒有減免稅賦、歷史上的孝景皇帝在位十六年,之所以有其中一年沒有減免稅賦,正是爲了藉此提醒天下人:別真以爲農稅三十取一、口賦每人每年四十錢,是我漢家的法定稅率了;

農稅十五取一、口賦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纔是法定稅率!

至於稅賦減免,則是朕爲爾等百姓民許下的恩賜。

別把恩賜當尋常!

對於這種間歇性不見面稅賦,以提醒天下人‘減免是情分,不減免是本分’的作法,劉榮還是比較認可的。

因爲劉榮清楚地知道:對於底層民衆而言,什麼是法定義務,真的很難讓他們自己去判斷。

或者應該說,任何法定義務,在連續三到五年的時間裡,因某某特殊原因而連續沒有得到落實後,這三到五年當中的常態,就會成爲民衆認知中的‘新法定義務’。

就好比這稅、賦;

每隔個十年八年,不減免稅賦,恢復農稅十五取一、口賦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的法定稅率,老百姓才能反覆回想起來:哦~

對了;

這纔是正常的稅、賦比率來着。

可若是連續十五、二十年,乃至連續三十年,都維持農稅減半、口賦取三分之一?

那這三十年時間,很可能讓新一代農民、百姓,從記事兒的年紀開始,就形成‘農稅就該三十取一,口賦就該每人每年四十錢’的刻板印象。

如此一來,等什麼時候,長安朝堂出於客觀需要,而恢復法定稅率,就必然會引發他們的強烈不滿。

——農稅十五取一?

特麼農稅直接翻倍是吧?!

還讓不讓俺們這些老農活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警告!

——口賦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

特麼的,直接翻三倍!

你老劉家,這是坐天下坐的太舒坦了是吧?!

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太宗孝文皇帝在位的二十七年間,漢家的稅、賦比率,都是極有規律的:每隔十年恢復一次法定稅率。

即:太宗十年、二十年,分別取農稅十五其一、口賦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

歷史上的孝景皇帝在位十六年,也同樣是在孝景八年左右,恢復了一次法定稅率。

其他時候,漢天子都是和今日的劉榮這般——不厭其煩的,每年‘議’一次,並每年頒下一份減免稅賦詔;

詔書內容,也是不厭其煩的反覆強調:原定的稅率本不是這樣~

十五取一的農稅、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的口賦,纔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制~

怎奈當今仁慈,見不得天下人受苦,這才冒着百年之後,被太祖皇帝斥責‘不遵祖制’的風險,爲天下人減免了稅、賦~

大家可要感恩啊~

諸如此般。

而今年的稅、賦,相較於過往數十年——尤其是太宗、孝景皇帝這三十三年,都略有些不同。

因爲今年,是漢家在關中範圍內,推行冬小麥種植的第五個年頭。

當年,爲了順利推動冬小麥種植,監國太子劉榮做主,爲關中百姓所種植的冬小麥免去了全部農稅。

現當下,免稅期滿。

針對冬小麥如何收稅,成了長安朝堂在今年秋天,非解決不可的急務……

“粟,農稅按照舊例,取三十其一的農稅;”

“宿麥之稅,諸公可有高見?”

這一回,劉榮倒是沒急着‘乾坤獨斷’,而是把難題丟給了朝公百官。

——冬小麥要不要收取農稅?

答案是肯定的。

因爲粟、冬小麥的種植,實際上是不能完全無縫銜接的。

就好比一戶農人,於開春時節種下粟,於秋收時節收穫;

收穫過後,抓緊再補種冬小麥,時間上雖然來得及,但非常趕。

. ttκā n. ¢Ο

到了來年,冬小麥成熟得等到春夏之交,但粟卻需要在開春時就種下。

也就是說,等冬小麥長成、收割,粟早就過了播種的時候了。

沒辦法,只能硬着頭皮補種,但產量就無法保證了。

而且接連不斷的不同作物種植,對於土地肥力的損耗也不容忽視。

——原本春種秋收,冬天休息,土地肥力也能稍微恢復一下,也就是‘歇一歇’‘緩口氣’;

現在成了連軸轉,粟纔剛收割就趕緊補種冬小麥,田畝連休息、恢復肥力的時間都沒有了。

長此以往,土地肥力必然會顯著下降,以至於上田淪爲中田、中田淪爲下田,下田,則直接淪爲荒地。

何謂上、中、下田?

按照如今長安一帶公認的說法:上田,粟產量可達到每畝三石半以上,且完全不需要‘休耕’,可以無止境的連續耕種。

中田,粟畝產量達到三石以上,理論上每耕作三年,就要休耕一年。

如要避免休耕,那就要在每年秋收後、春耕前,從河牀周圍找來淤泥,以補充肥力。

下田最慘——粟畝產量不超過二石六鬥,每隔兩年,就必須休耕一年!

如果硬要連續耕作,那第三年的產量很可能跌破二石,且大概率會流失大部分肥力,從而淪爲荒地!

要想拯救,就得完全以淤泥、腐草取代原有的土壤,並維持一整年的溼潤。

結合以上種種,過去這幾年,關中百姓也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粟、冬小麥耕種的理論、方法。

——如果要連軸轉、連茬種,那就必須是上田!

而且上田幾年內就會退化爲中田!

所以,即便是上田,也只能三年兩種。

即:今年春天種粟,秋天收穫之後補種冬小麥,來年春、夏之交再趕種粟;

來年秋收之後,冬天就補種冬小麥了——讓田畝休息一個冬天。

至於中田,情況更尷尬——連軸轉、連茬種,每一次‘粟-麥-粟’的三連種植,就得連續休兩季,即一整年。

下田照例最慘:粟-麥連種,然後就要休耕一整年。

而上田,向來都是高門富戶——至少也是極個別種田小能手的專屬品。

絕大多數普通農民,家中田畝都是中田、下田參半。

所以,他們就想到了一個性價比最高的辦法。

——直接不種粟了!

從每年種粟,春耕秋收,直接改爲只種冬小麥,秋耕,春夏之交收。

因爲他們發現:如果只種粟,那年產量大概是每畝三石,折錢一百錢左右;

只種冬小麥,畝產量也能達到三石以上,折錢則高達一百六十錢以上。

1.5倍的收益,何樂而不爲?

至於粟、冬小麥都種——也有人試過。

在不考慮土地肥力流失,導致的土地資產價值下跌的前提下,光看產量,這也不是個划算的買賣。

——二者皆種,只需要一年,從第二年開始,就會讓粟、冬小麥的產量,均跌下一石!

因爲粟收穫之後,冬小麥得趕補種;

冬小麥收穫時,更是早就過了粟的耕時,只能遲種。

二者各一石的產量,折錢不到一百錢——忙前忙後,收益甚至還不如純種粟!

所以,過去這幾年,關中地區出現大量的,徹底捨棄粟、專注於種植宿麥的農戶家庭。

帶着這個客觀現實,回到劉榮方纔的議題本身。

——冬小麥,該不該收農稅?

劉榮的答案是:如果不收,那漢室在關中地區,很可能再也收不上來農稅了。

而且長此以往,冬小麥逐漸推廣到巴蜀、關東地區,乃至於全天下;

到了那時還不收,那漢室的農稅收入,就會迅速朝着‘約等於零’的方向撒丫狂奔。

當然了;

對於劉榮而言,重要的,並不是這點農稅。

就算沒有農稅收入,劉榮也能保證漢室不被‘缺錢’所困擾。

但有一件事,劉榮卻不能不在乎。

——粟收農稅,冬小麥不收,必然會引導百姓民,都走上只種冬小麥、完全不種粟的歪路。

如此一來,劉榮搞出來的冬小麥,就不再是‘爲漢家找了第二大主糧’,而是會變成:找到了替代粟的新主糧。

兩種主糧——尤其還是錯季主糧同時存在,纔是劉榮搞出來主糧麥面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有價值的成果。

若是有了冬小麥,卻反失了粟,那劉榮不說是白忙活,也起碼是用盡渾身解數,最後來了一出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所以,要想保證粟、麥同時存在,就不能在稅務角度過分的偏袒其中一個,以至於另外一個完全失寵。

就好比後世,廣大女性的產假。

——要想讓女性不被產假所拖累,那就得讓男性也跟着一起休產假;

只有這樣,才能讓女性避免職場歧視。

同樣的道理:要想讓粟不因農稅而被農民放棄,那就得針對冬小麥也一同收取農稅。

與此同時,爲了推廣更需要精耕細作的麥,冬小麥的農稅,又必須比粟低一些。

這個度如何把握,便是劉榮甩給朝堂內外的難點了。

“三十取一?”

沉默中,一聲略帶遲疑的嘀咕聲傳出,惹得殿內衆人齊齊側目。

便見朝班靠後一些的位置,一名發虛斑白,身上卻着四百石官袍的花甲老人站出身;

對劉榮微一拱手,旋即到:“可定爲三十取一。”

“若逢農稅減半,便可爲六十取一。”

“如此,即不以重稅加於百姓農戶,又可使百姓不因宿麥無需繳納農稅,而盡棄粟而取宿麥……”

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88章 賊心不死!第432章 策問沒寫完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343章 考校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496章 騎虎難下?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47章 好小子!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419章 考題第520章 洗腦?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373章 統籌會?第227章 開戰!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147章 好小子!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547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399章 金布律?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335章 西域!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歇一天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558章 後宮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486章 絞肉機?第585章 別鬧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36章 下一步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59章 社稷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494章 賭徒心理第562章 說道說道?第590章 國家信譽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135章 奏對晚點更第221章 老兵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206章 孤兒軍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376章 無題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98章 陛下口諭!第540章 冬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562章 說道說道?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357章 帝王心術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434章 還行吧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
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88章 賊心不死!第432章 策問沒寫完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343章 考校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496章 騎虎難下?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47章 好小子!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419章 考題第520章 洗腦?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373章 統籌會?第227章 開戰!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147章 好小子!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547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399章 金布律?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335章 西域!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歇一天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558章 後宮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486章 絞肉機?第585章 別鬧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36章 下一步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59章 社稷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494章 賭徒心理第562章 說道說道?第590章 國家信譽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135章 奏對晚點更第221章 老兵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206章 孤兒軍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376章 無題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98章 陛下口諭!第540章 冬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562章 說道說道?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357章 帝王心術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434章 還行吧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