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戰略格局

這是其一;

——帝王和率軍將領的心情,受戰爭結束後的成果這一直接因素、帝王心情咋樣這一間接因素,使得軍中將士死了能否得到撫卹,活着能否等到封賞,充滿了不確定性。

而且戰爭結果對應的,是何戰爭結果對應的,一目瞭然天差地別的待遇。

作爲後世人,劉榮自然知道這不對。

軍隊,賞是賞,恤是恤。

前者是獎勵,後者是鼓勵,二者都得有,且缺一不可。

真要說起來,相較於‘一定要按時獎勵有功的人’,反倒是‘一定要按時撫卹陣亡、傷殘將士’,更迫切需要形成制度、體系去支撐。

蓋因爲沒有獎勵,僅僅只會動力缺失,大家出工不出力,都不願意好好打仗了;

而沒有撫卹,則會導致信心確實,大家直接不願意上戰場了!

所以,撫卹制度,也同樣會因戰爭的勝利後失敗,而存在或消失。

最後,同時也是最讓人無語的一個點,就是這場戰役過後,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略格局,並不會維持在現如今,漢家掌握河套、蠢蠢欲動,匈奴人固守高闕,瑟瑟發動的模樣。

——戰略格局,是會伴隨每一場戰爭甚至戰鬥,而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

比方說,自太祖高皇帝劉邦身陷白登之圍的漢五年,一直到漢匈朝那一戰結束前的當今劉榮元年——這長達整整五十年的時間裡,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略格局,都始終是匈奴人騎臉輸出,漢家被動挨打。

直到當今劉榮元年,漢匈朝那之戰,結束,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略天平,才第一次朝有利於漢家的方向傾斜了一下。

從表面上來看,這其實不大正常。

因爲漢匈朝那一戰,本質上,就是一場失敗的侵略戰爭、成功的衛國戰爭。

而且戰爭並沒有蔓延戰線、時間——僅僅只是在朝那塞打了一場,戰爭就徹底結束了。

無論是從結果還是過程來看,朝那之戰過後,漢匈雙方之間的邊境實際掌控線,都沒有發生絲毫的變化。

那一戰之前,漢家守着朝那塞,匈奴人想來就來,想打就打,想走就走。

那一戰過後,漢家也還是守着朝那塞,匈奴人依舊是來去自如。

雙方之間的對峙狀態沒變,也沒有某一方因此戰,而遭受了太過於重大的局部損失,又或是被龐大的戰爭成本給傷到筋骨。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漢匈朝那之戰,本不該影響漢匈雙方之間的實際戰略格局。

頂天了去,也就是匈奴人士氣低迷一些、對朝那塞生出些許畏懼和忌憚;

漢家則士氣高漲一些,對朝那塞和參戰的將軍、部隊多出一層‘牛掰’濾鏡。

然而現實情況是:就是那一戰過後,漢匈雙方的戰略格局便發生了變化。

——漢家,前所未有的,將匈奴人成建制的騎兵集羣,完完全全的擋在了國門外。

僅此一點,便迫使漢匈雙方的權力中樞,重新評估了雙方之間的實力變化,並根據新的實力對比,來制定出雙方對待彼此的全新方式。

比如,漢家經過朝那一戰,意識到自己有點牛掰起來了;

雖然還是追不上打定主意要跑的匈奴人,但至少能守住一個地方,把匈奴人堵在某處,使其無法隨心所欲、爲所欲爲了。

那以後,是不是可以不那麼卑微了?

是不是不用那麼擔心匈奴人張口閉口‘控弦四十萬’的威脅,不用再在匈奴人表現出憤怒和蠢蠢欲動時,着急忙慌去和親、去哀求,好跪換邊牆安穩了?

是!

從那以後,漢家便不怵匈奴人了!

漢家就此,擁有了‘任爾東西南北風,我這地方,你就是打不下來、走不過去’的底氣。

反觀匈奴人呢?

本該也認識到這一現實,儘快調整對漢室的戰略應對方式;

結果卻仍舊活在夢裡,認爲朝那之戰,不過是漢家僥倖,外加右賢王伊稚斜無能,才得出那般反常識的戰果。

也就難怪朝那之戰結束後,僅僅只過去半年時間,匈奴人便再度自馬邑方向如今漢室,並就此落入漢家的圈套,從而大意失河套了。

——朝那之戰,根本就沒讓匈奴人認清現實。

沒能認清現實,仍舊按照過去的老黃曆,來做新的戰略格局、戰略應對預案,自然就被更早刷新戰略日誌的漢家給擺了一道。

直到匈奴人原本以爲的‘馬邑之戰’,變成了漢家從始至終,都將局勢完全掌控在手的河套-馬邑戰役,匈奴人才終於開始認清現實。

只是稍微晚了點。

等匈奴人認清現實,河套都丟了,新的戰略格局變化又再度形成。

這一次,匈奴人倒是學聰明瞭,沒有再迷信自己過去的強大,而是強迫自己冷靜了下來,仔細審視瞭如今的漢室,和過去究竟有多少不同。

很顯然,最大的變化,就是漢家擁有了河套。

往後每隔數年,漢家就能得到一批數量極爲可觀,能幫助漢家快速建設騎兵部隊的戰馬。

其次,則是經過河套-馬邑戰役,漢家通過雙線作戰——而且是兩條戰線均十萬人以上參戰的魄力和能力,來彰顯了自身龐大的戰略儲備、後勤保障能力,以及戰局掌控能力。

最後,便是漢家的新皇帝,有魄力、有勇氣,在長達五十多年的戰略劣勢後,毅然決然主動發難,試圖扭轉現有的戰略格局。

並且做到了!

認識到這些變化過後,匈奴人終於調整了對漢家的戰略應對預案,以及對漢匈雙方的戰略格局判斷。

——先是單于庭派出使者入長安,威逼也好,恐嚇也罷,想看看還有沒有機會嚇唬漢家,好爲單于庭謀求一些不費一兵一卒,就能輕鬆取得的利益。

順帶着,通過漢家在外交過程中表現出的姿態,來判斷漢家的後手、底氣有多少。

比如,漢家如果吹鬍子瞪眼,極盡強硬之姿,那就是被河套-馬邑戰役掏空了家底,其實也快撐不住了;裝出一副強硬姿態,不過是想逼匈奴單于庭儘快服軟。

這種時候,只要單于庭撐得住,那戰線綿延之下,漢人未必就不會撐不住,從而使戰略格局出現新的x因素。

但讓匈奴單于庭失望的是:那一次外交試探,將一個無比殘酷的現實,擺在了匈奴單于庭面前。

——漢家,尚有餘力。

河套-馬邑戰役,並沒有掏空,而且是遠遠沒有掏空漢人的家底。

如果不是戰果太大,漢人想要耐心消化一下,河套-馬邑戰役,未必就會隨着河套易主而宣告結束!

而是會進入第二階段,如河西之戰、高闕之戰,更或直接就是幕南之戰、漠北之戰!

得出這個戰略判斷之後,匈奴人終於反應過來: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略格局,已經隨着朝那之戰、河套-馬邑戰役這兩場發生在同一年內的戰爭,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於是,爲了應對新的戰略格局,匈奴人改變了戰略決策,決定暫避鋒芒,同時用空間換時間,跑去西域,乃至更西的中亞地區重新積蓄力量,以待將來。

而在新的戰略格局形成後,高闕,就成了漢匈雙方戰略平衡的支點。

有高闕在,漢家下一步戰略進攻便能得到延緩,甚至直接停止;

匈奴人則可以趁着漢家因高闕的存在,而無法進一步北上幕南、西進河西的時間,進一步加深對西域地區的掌控,提高西域給匈奴單于庭的造血、輸血能力,好在未來的漢匈爭鬥中,手握更多籌碼和力量。

這要是放在過去?

——想在西域搞敲骨吸髓,又或是在中亞地區攻城拔寨,開疆拓土,何須單于庭親自出馬?

西域那邊,千兒八百精騎,外加一個單于使節,就足以將西域九成以上的國家嚇得屁滾尿流,趕忙把各自的王太后洗洗乾淨,給送去單于庭暖被窩!

中亞麻煩些,但也僅僅只是麻煩些,多派點軍隊,多給點時間,總能有所斬獲。

但新的戰略格局之下,匈奴單于庭不敢再有絲毫保留,只能親自下場,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在西域、中亞地區獲取最大的戰略利益,從而改善自己在漢匈新戰略格局下的被動處境。

而眼下,劉榮想要發動漢匈高闕之戰,所需要考慮到的戰爭成本,以及戰後可能承擔的戰略風險、損失當中,便有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是:戰爭結果,對日後漢匈戰略格局的影響。

如果打贏了,高闕打下來了,那肯定沒得說的——無論戰略格局怎麼變化,都必然是朝着有利於漢家、極度不利於匈奴人的方向去變。

可一旦打輸了,在承受了巨大損失、投入了海量成本的前提下,依舊沒打下高闕,那戰後的戰略格局,可就要朝着不利於漢家的方向發展了。

正如朝那之戰,匈奴人僅僅只是攻而不能下,就開始讓戰略天平朝漢家傾斜一樣;

一旦高闕之戰,漢家也攻之不能下——甚至是攻之不能速下,下之不能久守,那戰後的戰略天平,也同樣會像匈奴一方傾斜。

首當其衝的,是尚還存在於河套地區,理論上臣服漢室的遊牧部族,必然會就此蠢蠢欲動,搖擺不定,從而導致河套不穩。

最糟糕的情況,甚至可能會導致連鎖反應——匈奴人反守爲攻,自高闕南下渡河,踏足河套;

而河套地區的遊牧部族,又在河套腹地響應,從而導致漢家需要再度平定河套,甚至就此讓出河套。

其次,便是河西。

現如今,漢家礙於高闕的存在,而不能放開手腳去圖謀河西;

而河西諸部,也同樣因爲高闕的存在,而在面對漢家昭然若揭的戰略進攻意圖時,保有一定的底氣。

一旦高闕之戰爆發,且以漢家失敗爲結果,那河西諸部不說是近逼河套,也至少會將漢家的腳步,進一步鎖定在大河東岸。

漢家原本的大好局勢,以及西可取河西、北可攻幕南的寬鬆戰略處境,也會就此被扭轉。

最理想的狀況,是漢家失去了繼續開拓、繼續維持戰略進攻姿態的能力,卻也能勉強保住河套;

而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一切都回到河套-馬邑戰役之前,甚至是漢匈朝那之戰前的戰略格局。

過往數年,漢家等同於耗費了無數人力、財力、時間,卻盡做了無用功。

而這個成本——相較於戰陣本身的投入,以及戰後的資源消耗,這因戰果而導致的戰略格局變化,纔是漢家真正需要評估風險-收益比的重點。

就好比做生意,有虧就有賺。

投入有大有小,風險有高有低;

而判斷一個生意值不值得做,該不該做,並不取決於投入大不大、風險高不高,而是取決於最終的收益,是否能匹配投入金額的大小,以及風險的高低。

毋庸置疑的是:打高闕,是一項投入極大,風險極高,同時,收益也極爲客觀的大項目。

如果從最極端的兩種戰爭結果,即漢家全面獲勝,就此北上幕南、西進河西,或漢家全面失敗,讓出河套,縮回北地爲標準,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高闕之戰,很可能同時成爲匈奴帝國、大漢王朝的國運之戰!

勝者,自此國運昌隆;

敗者,則也就此國運衰頹。

從目前的漢匈雙方戰略格局來看,佔據相對優勢地位的漢家,似乎並沒有必要冒這個險。

就這般維持現狀,憑藉河套得天獨厚的優勢安心發展,爆騎兵,纔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但劉榮卻很清楚:今、明兩年,匈奴人在西域及中亞地區,必定會收穫頗豐。

待重新歸來,匈奴單于庭必定會以嶄新的姿態,再度出現在幕南地區。

到了那時,高闕,恐怕就不再是匈奴人將漢家擋在幕南之外的壁壘,而是會變成單于庭大軍南下,奪回河套的牆頭堡。

敵人在發展、在強大、在積蓄力量;

而且是丟下幕南,跑去了西方積蓄力量!

不趁着這個窗口期做點什麼,好讓匈奴人徹底失去翻身機會,劉榮當真無法說服自己。

高闕是很難打。

但眼下,單于庭主力遠在西方——至少是在西域,三兩個月內根本趕不回來!

這,很可能是未來數十年中,高闕防禦最薄弱、最容易被攻破的時間節點。

能不能把握住這個機會,得看將士們仗打的怎麼樣。

但要不要把握住這個機會,則取決於劉榮,有沒有這個戰略魄力。

第207章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調的一手好作息第351章 新軍!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454章 故年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31章 不盡然吧?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58章 我有卵子!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147章 好小子!第222章 不遠了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99章 十日?!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34章 草原王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5章 登門賠禮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334章 草原王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90章 族!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230章 小說家言沒寫完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6章 困獸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241章 處置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08章 開科!取士!沒寫完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302章 戰書?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86章 王孫,且去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44章 長安侯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376章 無題第388章 藍圖第449章 戰鼓擂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371章 鹽鐵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
第207章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調的一手好作息第351章 新軍!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454章 故年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31章 不盡然吧?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58章 我有卵子!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147章 好小子!第222章 不遠了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99章 十日?!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34章 草原王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5章 登門賠禮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334章 草原王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90章 族!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230章 小說家言沒寫完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6章 困獸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241章 處置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08章 開科!取士!沒寫完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302章 戰書?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86章 王孫,且去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44章 長安侯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376章 無題第388章 藍圖第449章 戰鼓擂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371章 鹽鐵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