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輿論鼎沸?

連丞相劉舍這種出身桃侯家族,世受皇恩的‘倖臣’,尚且因劉榮的野心感到壓力山大,自更不用多提外朝,那些本就有自身立場的朝臣了。

不說旁的——就說竇嬰。

一個外戚,權力、地位本身就源自於皇權,明明更應該無條件遵從劉榮,也就是漢天子的個人意志;

但在劉榮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裡,提出了多達十數項關於人事、職務,乃至體制的改革方案之後,饒是竇嬰這種高度依附皇權的外戚,都有些坐不住了。

陛下到底想幹什麼?

在這一年,長安出現頻率最多的字眼,便是這句:劉榮到底想做什麼?

三公小規模洗牌、九卿大規模改制,禁衛、軍隊體系重組;

再加上這幾年,已經逐步落實的軍功覈准制度改革。

還有軍隊編制體系,以及作訓、作戰方式,武器軍械、軍糧供應體系,乃至錢幣、鹽鐵糧食……

等等等等。

毫不誇張的說:如今的漢室,別說是數十年前的太祖高皇帝、呂太后,又或是太宗孝文皇帝了;

就連纔剛駕崩不過三年的孝景皇帝——先帝老爺子看了,怕不是都要驚呼一聲:這特麼給朕幹哪兒來了?

這還是‘國內’嗎?

劉舍‘倖臣’的身份,長安朝堂內外自然是衆所周知,故而,也沒什麼人指望劉舍能真的站出來,勸劉榮稍微穩重些。

自然而然,亞相御史大夫,大概率板上釘釘的下一任丞相:魏其侯竇嬰,就成了整個外朝衆望所歸的‘代表’。

從學術成分來看,竇嬰乃當世大儒;

從外臣的角度來看,竇嬰能力合格,武勳在手,滿足‘有尊嚴的外臣’這一身份的所有條件。

再加上一層外戚的身份,以及東宮老太后在背後撐腰,竇嬰幾乎成爲了自有漢以來,漢家政壇最無懈可擊的‘六邊形戰士’。

於是,短短數日之間,有無數功侯貴戚、公卿百官,登上了魏其侯府的大門。

究其目的,不外乎一起:萬望魏其侯以宗廟、社稷爲重,以亞相之身攜領百官,於陛下稍行勸諫。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讓竇嬰扛起本應由丞相扛起,卻礙於劉舍‘倖臣’身份而始終沒被扛起的大旗,向天子劉榮施壓。

施壓的具體範疇,也幾乎涵蓋了劉榮即將改革、改制的方方面面。

——賦閒在家,沒有官職在身的功侯貴戚,主要在意的點是鹽鐵、糧食專營,以及錢幣制度改革。

鹽、鐵糧餉,功侯們想分一杯羹——有錢一起賺;

至於糧食,享有侯國食邑的勳貴們,本身就是上游生產者,自然希望劉榮一手推動的糧食官營一事,能稍微留出些操作空間。

具體而言,就是說:過去,糧價下不設限,上不封頂——最貴能到石萬錢,最低能到每石個位數;

而劉榮官營糧米後,漢家的主糧,無論是粟還是宿麥,都被恆定在了一個固定的價格線:粟石三十五錢,麥石四十五錢,加工過後的麥粉則石六十錢。

這就是從原本的無限操作空間,一夜收縮到完全沒有操作空間了。

在這件事上,功侯們的訴求,是官營糧米可以、限定操作範圍也不是不行;

但別搞一刀切,別給糧價定死在一個點,而是稍微給點範圍。

比如:限定糧價在三十至四十錢每石,又或是更大的區間內浮動,給功侯們留出低買高賣,倒賣牟利的空間。

至於錢幣,那就更復雜了。

——關於劉榮即將推行的五銖錢,功侯貴戚們已經基本摸透了情況。

現如今,流通於天下,且有相當數量囤積在功侯勳貴手中的各式錢幣,最終的歸宿都不外乎‘兌換’二字。

即,功侯貴戚在內的錢幣持有者,用手裡的各式雜錢,按一定比例從少府換取五銖錢。

那這個比例如何確定?

按照劉榮放出來的口風,以及劉榮一貫的作風,基本可以確定:是以錢幣含銅量,作爲兌換比例的核心標準。

比如,鑄於太祖高皇帝年間的三銖‘漢半兩’,重三銖;

除去那些鉛製莢錢不算,稍微正常一點的太祖三銖,含銅量普遍不超過二成。

也就是說,足足五枚品相正常的太祖三銖錢,才能熔鍊出重達三銖的銅;

好巧不巧——劉榮即將推出的五銖錢,含銅量剛好定在了比秦半兩(七成)稍低,卻並不影響外觀、品相的六成。

經過簡短的計算就不難得出:一枚五銖新錢,便含銅足三銖。

也就是說,這種即將被推出的五銖新錢,只一枚的含銅量,就等於五枚太祖三銖的含銅量。

按照最糟糕的情況預測:這兩種錢幣之間的兌換比例,很有可能按照各自的含銅量,定爲令人瞠目結舌的五比一,即五枚三銖錢,換一枚五銖錢。

再比如呂后八銖。

含銅量比太祖三銖稍微良心一點,有三成。

錢重八銖,含銅三成——含銅量大約爲二銖半;

如此說來,呂后八銖與新五銖的兌換比例,大約會是六比五,即六枚八銖錢,換五枚五銖錢。

最理想的狀況,也頂多就是按一比一的比例兌換。

至於太宗四銖,那就更誇張了。

——事實上,太宗皇帝原本想要推行的四銖錢,含銅量要求是過半的;

只是後來,吳王劉濞先行搶佔市場,以劣幣驅逐良幣,逼得太宗皇帝只能關門放狗,讓鄧通去和吳王劉濞‘真男人大戰’‘用魔法打敗魔法’。

這就導致現如今,流行於世的絕大多數太宗四銖,含銅量都只有可憐的不到三成。

錢重四銖,含銅不到三成——即每一枚四銖錢,含銅基本就在一銖上下。

這意就味着四銖錢和五銖錢之間的交換比例,也將達到令人咋舌的三比一。

這太誇張了。

這,實在是太誇張了。

——太祖三銖錢,面值是五銖錢的五分之三,兌換價值卻只有五銖錢的五分之一!

呂后八銖,面值是五銖錢的一點六倍,兌換價值卻非但不比五銖錢高,甚至反而還比五銖錢更低!

太宗四銖最慘——面值明明達到了五銖錢的五分之四,兌換價值竟只有五銖錢的三分之一……

沒人會不清楚這意味着什麼。

——在過去這幾十年,漢家無論民間還是官面上,市場運作當中的錢幣結算模式,都是以面值爲準的。

即:某件貨物,若其價值二百枚三銖錢,便也會價值一百五十枚四銖錢、七十五枚八銖錢,又或是五十枚秦半兩(十二銖)錢。

總而言之,只要面值乘以數量,最終得出的結果一致即可。

至於成色、含銅量——按照呂太后於《金布律》當中的規定,只要錢體大致呈現銅色,且沒有直接斷裂,就沒人會去細究。

這就使得絕大多數勳貴、富戶——即所有具備大規模熔、鑄錢幣能力的人,都可以靠鑄錢,不費吹灰之力的謀其極其穩定、豐厚的合法利益。

比如一枚秦半兩,重十二銖,含銅七成,能熔鍊出足近八銖半的銅!(8.4銖)

而太祖三銖,含銅量卻只有可憐的二成,即半銖多一點;(0.6銖)

一枚秦半兩熔鍊出來的銅,能鑄出足足一十四枚太祖三銖!

不過一個簡單的熔、鑄的工序,原本面值十二銖的秦半兩,就變成了總面值高達四十二銖的‘漢半兩’——利潤率高達250%!

一塊錢輕輕鬆鬆變成三塊五!

還有比這更好的生意嗎?

還有比如此直接的‘錢生錢’,還要更令人趨之若鶩的好生意嗎?

結果劉榮一手收回鑄幣權,外加一個新錢五銖,直接斷了大家夥兒這條財路。

劉榮甚至不需要將鑄幣權收回朝堂中央;

只待那含銅量高達六成,即每枚銅錢含銅三銖的新五銖錢,成爲天下人一致認可的法定貨幣,那熔鑄與否,便已經沒有意義了。

——你私下裡熔鑄,一枚五銖錢你得用三銖銅;

你去少府兌換,也同樣是每含三銖銅的舊錢,能換回一枚五銖錢。

這還費時費力熔鑄個屁啊?

半點甜頭沒有的事兒,還不如扔給少府去白忙活。

所以,在錢幣這一項上,外朝主要是拿呂太后《金布律》當擋箭牌,勸劉榮不要試圖挑戰祖先——尤其是呂太后這種特殊的祖先。

鹽鐵、糧食官營,以及錢幣改制,是功侯貴戚們主要的關注點。

至於外朝,則更多的將關注點,放在了三公九卿,以及長安禁衛系統的改制之上。

三公九卿層面的改制,外朝反對很好理解——沒人喜歡變動。

尤其是在必要性不夠充分的前提下,官僚最抗拒的,永遠都是個‘變’字。

因爲這個‘變’字,意味着巨大的行政工作量,漫長的行政適應期,以及未知的結果。

說的直白點就是:費勁巴腦的改,無比鬱悶的適應,最後還未必比原來的好。

所以,除非是到了再不變就要出問題,而且是出大問題的緊要關頭,官僚階級對於‘變’字的態度,普遍都是一拖再拖。

除了整個官僚羣體宏觀層面的本能抗拒,在具體的微觀層面,不同的個人也有着不同的偏重點。

比如內史屬衙的官員,在九卿之首的內史屬衙工作,向來都是鼻孔朝天,高人一等;

結果劉榮一言不合,就要把內史各種拆解、降格,最後搞成農業部門:大農?

——憑什麼!

我一個內史官員,半隻腳踩上千石線的明日之星,一夜回到解放前,跑去做助農官?

在爲官之前,我特麼本來就是農民!

一個原本貧苦的農民,先是寒窗苦讀,後又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好不容易爬上這個位置,結果你讓我去做有編制的農民?

那我這些年的努力算什麼?

算我很幽默嗎?

再比如少府官員,雖然普遍沒有太大的上升空間,但由於少府的獨立性和特殊性,福利待遇向來都是讓整個朝堂眼紅的。

什麼逢年過節的酒、肉,布、帛啊~

什麼本該銷燬,卻被當作獎勵發下的殘次農具啊之類。

就一句話:在少府做官兒,或許發不了財,但絕不可能餓死。

但若少府最終,真的按照劉榮的想法拆解、改制,那少府的好日子也就此到頭了。

從今往後,被拆解近半權柄的少府,將和其他的九卿衙門沒什麼兩樣——都是打卡上下班,領一天俸祿幹一天活兒。

——憑什麼!

你知道我進少府做官,走了多少關係、拖了多少人情嗎!

在來少府之前,我特麼本就是基層的核動力驢!

一個無權無勢,沒有任何背景的小吏,幾乎是用盡渾身解數,好不容易運作到了少府;

結果你現在,讓我在少府當看似體面的核動力驢?

那我來少府的意義是什麼?

來少府前,我是核動力驢;

來少府之後,我特麼還是核動力驢!

那這少府,我特麼不是白來了嗎……

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底下的官員,凡是本屬衙涉及改制、拆解的,都不希望被拆解;

上面的公卿一級,也不希望自己因爲改制,而失去原有的政治優先級。

比如內史韓安國,最近就在到處打聽:自己會不會因爲內史改製爲大農,而從九卿之首跌爲平平無奇的某個九卿;

再比如少府卿石奮——那麼老實本分的一個人,最近愣是更老實、本分了幾分,待人接物更是和善了不知多少。

究其原因,不外乎石奮這個老黃牛,生怕自己因少府拆解而職務降格後,會被其他同僚欺負。

九卿如此,三公層面更是激烈。

御史大夫屬衙分爲兩派;

御史中丞所掌控的‘言官’‘檢察官’們,認爲自己配得上這樣的升格,且早就該得到這樣的待遇了!

而另一方,也就是即將被劃分給御史大夫屬衙的餘者,則認爲即將分出去的御史中丞一派,根本就沒資格自成一署!

他們就該老老實實地去審查官員檔案,覈查官員身份,好讓他們優哉遊哉的公費旅遊,去天下各地轉悠,美其名曰:採風;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獨立出去,讓御史大夫屬衙,變成了負責審覈相府國庫財務工作的‘刀筆吏’……

總計而言,就是一句:誰都不大滿意!

或者應該說,劉榮原本可以選擇:要麼讓甲滿意,要麼讓乙滿意;

但自知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劉榮,最終決定讓所有人,都平等的不滿意……

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53章 竇王孫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208章 太上皇?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438章 新的秩序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406章 傻了吧?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88章 賊心不死!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353章 吞金獸!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380章 魔改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454章 故年第79章 雛鳳初鳴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222章 不遠了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430章 人才啊第82章 屠龍勇士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88章 賊心不死!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92章 出師不利第142章 啊這?啊???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61章 陛下!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63章 黑土地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292章 蒙王?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251章 毒蛇!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208章 太上皇?第351章 新軍!第432章 策問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
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53章 竇王孫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208章 太上皇?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438章 新的秩序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406章 傻了吧?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88章 賊心不死!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353章 吞金獸!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380章 魔改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454章 故年第79章 雛鳳初鳴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222章 不遠了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430章 人才啊第82章 屠龍勇士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88章 賊心不死!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92章 出師不利第142章 啊這?啊???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61章 陛下!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63章 黑土地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292章 蒙王?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251章 毒蛇!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208章 太上皇?第351章 新軍!第432章 策問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