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手段盡出,比絕對實力,那王戈肯定有辦法幹掉朱權,甚至可以打得他連近身還手之力都沒有。
但現在那些手段都不能用,單比拳腳真功夫的話,王戈確實是被壓制的。
然而壓制歸壓制,朱權不是一般的二流高手,王戈同樣不是。鳳凰涅槃真氣生生不息、循環往復,有着極強的恢復能力,意味着只要朱權沒辦法一波流將他打倒,他就能一直硬挺着不敗。
相對於其他的二流高手,因爲朱權所修煉的特殊內功,他的內力要深厚得多,與人交手時的耐力也要強得多。
但那只是相對其他二流高手,在擁有鳳凰涅槃真氣的王戈面前,卻是顛倒了過來。
在朱權看來,他明明實力要遠超於王戈,一直壓着王戈打,後者根本沒有還手之力,並且已經受了不少傷,雖然沒有很重到影響行動能力的傷,但這種傷勢積累,加上長時間的高壓戰鬥,王戈應該支撐不了多久,就要內力不支落敗了。
但沒想到的是,王戈雖然看起來狼狽,沒有還手之力,卻一直守得密不透風,不見頹勢,他的力氣和內力彷彿永遠都不會被耗竭,生生不息,不見盡頭。
朱權卻是越打越煩躁,越打自己的內力越有些難以爲繼。
兩人這簡單的切磋,竟是一打打了一個半時辰,直接從午後打到了日落時分。
眼看着天色漸暗,寧王朱權終於是有些支撐不住,王戈則覷準了機會,開始反擊。
王戈的招式武功其實相當的簡單甚至可以說是樸實,是很常見的拳腳招式,黑虎掏心,海底撈月,但在朱權內力已竟匱乏的情況下,卻是打得他連連敗退,難以招架。
其實王戈不單沒有用毒藥、蠱蟲、暗器飛刀的手段,他甚至連“化功焚天心法”這種本就屬於自身的武功都沒有用,就是怕一個失手,把已經內力不繼的朱權重傷甚至致死,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當王戈的拳頭停在朱權的喉結之前時,朱權對於自己落敗的現實,還有些沒反應過來。
此時已經一身大汗的朱權,內力幾乎被掏空,甚至兩腿都有些抖。從他八歲開始練武依賴,面對同一境界修爲的對手,他還是第一次這麼狼狽。
以前聽到柳紅巖提起王戈時,他雖然嘴上誇讚,但心裡其實都是有那麼一絲不屑的,因爲他知道,王戈能夠將那麼多武功在其之上的賊匪抓哪歸案,靠的其實是一些不太上得了檯面的手段。
今天一開始的一番交手,也讓他覺得,在武功實力上,他可以完勝王戈,絕對的壓制。
但沒想到的是,王戈居然能頑強地守了一個半時辰,直接把他拖垮了!
知到這時候,他才終於意識到,哪怕單純只論武功,王戈也非等閒之輩。
他本以爲自己肯定能贏得這次“賭局”,卻沒想到,竟然栽在了王戈手裡。
朱權倒也能認清現實,搖頭苦笑道:“被騙了,真是被你騙了,扮豬吃老虎,不外如是。”
王戈收回拳頭,抱拳道:“殿下武功實在王戈之上,只是恰巧王戈更擅持久戰罷了。”既然已經贏了,那王戈也不在乎給朱權個臺階下,只要他能乖乖跟着燕軍回北平,就是讓王戈承認自己打不過他,也沒什麼問題。
“放心吧,本王願賭服輸,贏就是贏,輸就是輸,本王這點信用還是有的。”朱權搖了搖頭說道。
當王戈和朱權一同隨大軍回到北平的時候,朝廷的新一輪北伐已經開始。
很顯然耿炳文的失利讓建文帝對這位老將失去了信心,於是這一次,他直接任命曹國公李景隆爲大將軍,統兵五十萬,再次北伐。
李景隆是太祖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長子,長相出衆,舉止雍容,又自幼熟讀兵書,所以自小建文帝對他的印象都很好,繼位之後,又多次命李景隆率兵削藩,可以對他是極爲信任。
這次任李景隆爲大將軍統帥大軍後,建文帝不僅爲他舉行了極爲隆重的拜將出徵儀式,還賜他通天犀帶,親自帶文武百官至江邊送行,極盡榮寵。
消息傳到北平的時候,王戈剛好和寧王朱權抵達,燕王在見完自己的十七弟後,便將王戈召來見面。
先是嘉獎了一番王戈的功勞,直接就給他封了個指揮使的頭銜,但暫時沒有給他具體安排職務,也沒有讓他具體統兵,依然還是讓他負責情報和刺探方面的事情。接下來燕王便是將建文帝拜李景隆爲大將軍,統五十萬大軍北伐的消息告訴王戈,問他對此事怎麼看。
很顯然,現在的王戈,對燕王而言,已經不單是一個死士、密探那麼簡單,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他已經是燕王麾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並且是那種可以直接執行自己計劃的“謀士”。提前做好了各種糧草軍械籌措的準備,帶來了沈宏這種極有實力的地方豪商投效,說服晉王、代王起兵,又成功帶回了寧王,現在燕軍面臨的局面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扭轉,可以說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功勞,要記在王戈的頭上。
若不是道衍認爲需要刻意地壓一壓王戈,燕王早就已經忍不住對他大加封賞了。
不過對王戈而言,他倒是不怎麼在乎現下的封賞,他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若是讓他帶兵打仗,他還真未必是那塊料。就算不會很坑,也不會有太突出的表現。而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都是不宜太過高調的,若是名頭太響,天下皆知,反而不利於行事。
聽到燕王問他南軍新帥李景隆的事,王戈立刻回答道:“回王爺,李景隆此人,紙上談兵、好大喜功之輩而已,不足爲慮,差耿炳文遠矣,以王爺的能力,當可輕勝之。”
哪怕對靖難的細節瞭解的再少,王戈也是知道李景隆這名字的,很清楚朱棣能夠以弱勝強最終戰勝朱允炆,很大一部分原因,還要拜李景隆這無能之輩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