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景隆被王戈等人挾持離開德州城後不久,燕軍先鋒已經逼至德州城下。
因爲前方大軍新敗,城內守軍本就人心惶惶,再加上主帥李景隆沒有給出任何對於城防的指示,當發現敵情後守軍派人去大將軍府求見李景隆的時候,卻又傳出了這位大將軍之前就已經和親信偷偷逃跑的消息!
就在守軍注意力都在北門外的燕軍大軍身上時,東門卻忽然被打開,數百名偷偷繞到那個方向的燕軍精騎衝殺而入,協助本就跟王戈分批潛入德州城中的燕軍守住了打開的城門。
待到燕軍主力進城後,一切便已成定局。
幾個城門相繼大開,有的守軍直接從其他城門逃跑,有的守軍非常乾脆地頭像,還有的則是趁亂跑到城中富戶中搶掠,想要帶上錢財再逃,總之就是沒幾個人真正在反抗和抵擋燕軍。
待到燕軍基本控制了德州城後,便刻意“走漏”了消息,他們能如此順利攻入德州城,是靠着指揮使楊衝的協助,楊衝已經投靠了燕王,本來打算要攻下大將軍府,拿下李景隆的,卻沒想到派去的人被李景隆的親衛擋住,也因此讓他逃出了城。於是楊衝就順勢散播謠言,說李景隆已經棄城而逃,引發城中守軍軍心大亂,又開城門放燕軍入城,不費吹灰之力地拿下了德州城。
不過事實上,真正投效燕王,被王戈收買的,只是楊衝麾下的一名中級將官而已。但是燕軍抵達德州前,那名中級將官已經在自己的親信和王戈安排給他的人的幫助下,將楊衝控制了起來,假傳楊衝之命,控制住了他的部隊。
但對於那些從德州逃往南方的德州守軍而言,當天協助燕軍入城的,確實是楊衝的部下,他們也確實沒有看到大將軍李景隆露過面。
如此各種各樣的傳聞隨着南逃的敗兵和各級文武官員,傳到朝廷後,必然是雜亂不堪。
控制住濟南,重新掌控住山東政、軍核心的李景隆,自然就可以掌握住主要的信息通道,將輿論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引導。而在燕軍的配合下,景州大敗的主要責任可以推到“太平樓”和那些江湖高手身上,德州失陷的責任則可以推到指揮使楊衝頭上。
當然,作爲北伐大軍主帥,從一開始對四反王絕對的優勢,打到現在幾十萬大軍損失殆盡,糧草輜重的損失更是天文數字,連山東門戶、戰略要地德州都丟失,李景隆肯定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很多時候,即便是犯下同樣的錯誤,被追究的責罰,也都是不一樣的。
若是耿炳文這樣並不是非常受建文帝待見的老將犯下了和李景隆一樣的錯,那所需要承受的罪責,肯定要大得多。
相較而言,李景隆在新朝有着更爲深厚的人脈,本身就是皇親國戚,是建文帝的表哥,極得建文帝信重,而舉薦他的又是黃子澄這樣的建文帝親信,所以在第一次大敗之後,朝廷非但沒有像對耿炳文一樣將他召回、換新帥,反而是繼續全力支持,補充兵力和糧草軍餉,給他更大的權力。
這次雖然敗得很慘,但只要李景隆能給自己找到自恰的理由,只要能給建文帝和大多數朝臣一個臺階,他就有可能繼續撐下去。
因爲不論是建文帝還是黃子澄等朝中重臣,也都不願意自己打自己的臉——畢竟當初李景隆是他們一力推舉上來的主帥,給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若是重責李景隆,把罪責歸到李景隆身上,也就相當於承認了當初他們“瞎了眼”。
當地位到了建文帝、黃子澄這些人的高度上時,讓他們承認自己錯了,有時候比繼續往錯的方向走,還難。
而這也是王戈勸服了燕王,讓他放李景隆離開,並且想辦法造勢,幫其脫罪的原因。
至於李景隆會不會脫離控制,到時候無法利用,王戈絲毫不擔心。
一方面是他手裡有了李景隆親筆寫給燕王的投誠信,另一方面是李景隆將真相稟報建文帝的話,那也就是承認了景州會戰和德州失陷,基本都是他自己的責任,是承認他的無能和懦弱,當他沒有在被王戈擒下後選擇自殺,就已經決定了他沒有退路可走了。
……
當王戈和陳望等人再次回到德州城的時候,這個北伐大軍的大本營已經被燕軍完全佔領,所有城門都已經有燕軍士兵把守,而城內也基本沒有什麼成建制的抵抗。
城中在進行的零星戰鬥,都是燕軍在維持城內秩序,將那些趁火打劫的混混流子和亂兵捉拿或直接斬殺,順便揪出來不及逃跑、臨時躲藏在城中的文武官員。
王戈和陳望直接去拜見了同樣剛剛進城不久、在州衙查看清算的繳獲物資情況的燕王。
“你們來得正好!來看看,曹國公給咱們留下的東西,咱們的軍需官都沒有他這麼稱職!”
燕王的心情顯然極好,將統計庫房物資的冊子扔給了王戈。
王戈倒也沒有翻看,只是把冊子交給陳望,然後行禮道:“恭喜王爺,此戰之後,我軍之勢已成,南軍再難抵擋!”
確實,景州之戰重創了朝廷北伐大軍,接下來又拿下了德州,爲攻略山東創造了條件。而俘虜的大量南軍和繳獲的輜重錢糧,也給了燕軍重要的補充,此消彼長之下,南北的純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扭轉,朝廷不再像之前那般有着絕對的優勢。
可以想見這一戰的關鍵和重要,也難怪燕王此時如此得意和興奮了。
聽了王戈的話,燕王大笑道:“此一戰,你當爲首功!”
“不敢……此戰首功當爲王爺親率精銳破陣,徹底擊潰李景隆中軍,使南軍崩潰。次功當屬二王子,臨危受命,面對四大宗師突襲而面不改色,從容應對。道衍大師運籌帷幄,提前聯繫到了三位大師相助,才能令南軍的陰謀毒計難以得逞。”王戈一本正經地說道。
燕王擺了擺手:“你也莫要謙虛了,若不是你提前探知‘太平樓’的計劃,我們也沒法做出針對佈置,將計就計。不過說到這事……有件事還要問下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