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權力變局(4)

恭親王在宮中的耳目將安德海從中挑撥離間的事情告訴了恭親王,恭親王知道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不能得罪,一是像安德海那樣的小人,二是像慈禧那樣的女人。恭親王是想幹大事的人,他不想冒然和慈禧翻臉,於是派人往慈禧居住的慈寧宮送了二十盆含苞欲放的梅花。沒想到安德海又從中作手腳,利用手中職權,吩咐小太監用開水澆梅花,結果一夜之間使梅花全部凋萎。恭親王聽說後十分惱怒,對安德海動了殺心。

慈禧這樣霸道的女人,信奉的處世原則是:“誰讓哀家不高興一陣子,哀家就讓誰不高興一輩子!”恭親王惹到了她,她也毫不示弱,1865年4月1日,農曆三月初六,那天在慈寧宮,慈禧發飆了,當頭責備恭親王重用漢人,厲聲道:“軍機處、總理衙門現在到處是漢官,這天下,咱們不要了,送給漢人吧!”

當時爲了平定太平天國的暴亂,清廷才讓漢人率軍獨當一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脫穎而出。恭親王一愣,跪下問道:“太后何出此言?李鴻章等漢人,不是太后說他們德才兼備,要重用的嗎?”

慈禧並不接話,半天沉默不語,然後突然站起身呵斥恭親王:“汝事事與我爲難,我革汝職。”

恭親王見慈禧不講道理,加上在地上跪久了,也很惱火。而作爲攝政王,他本並不用下跪的,頓時也氣暈了,站起身表示不服,道:“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職,不能革皇子。”

恭親王久跪,忽起立,額頭青筋突起,慈禧太后嚇了一大跳,像一個潑婦一樣大聲疾呼:“打人了,要打人了。”

恭親王一愣,當時慈禧是單獨接見他,東太后慈安那天身體抱恙,也不再場,沒有別人,慈禧這一喊,安德海馬上招來四個太監,將恭親王攆了出去。

恭親王渾身是嘴都說不清,他要去打慈禧?那可是對太后大不敬之罪。當天上朝,就有翰林院的言官參劾恭親王對太后大不敬,恭親王苦無證人,只好認栽。慈禧革去了恭親王議政王的職位。恭親王遭此大辱,對安德海這樣的小人更加痛恨。

但此時,慈禧對安德海這個乾弟弟寵愛有佳,不僅是因爲他當年幫助她出宮,替她打聽咸豐皇帝的秘密,安德海還很忠心。安德海忠心到什麼地步呢?慈禧垂簾聽政,有時候一坐就是四五個時辰,坐久了有點痔瘡,安德海晚上就替慈禧慢慢舔菊,讓慈禧很舒服。慈禧對安德海偏袒到什麼地步呢,比如同治帝漸漸懂事之後,也漸不滿安德海的所作所爲。一次爲某事斥責安德海後,自己卻受到慈禧的訓斥,心中充滿了對安德海的仇恨,但卻無可奈可。

恭親王只得曲線救國,求助於慈安太后。現在很多歷史磚家信口開河,對慈安太后有一種誤解,說慈安太后沒有主見。其實慈安是正兒八經冊封的皇后出身,母儀天下,是“母后皇太后”,權力並不比慈禧少,1861年如果不是肅順等八大顧命太過囂張,慈安選擇固守咸豐皇帝的遺命,不跟慈禧配合,中國歷史就會改寫。國內很多歷史磚家把慈禧掌管大清王朝從1861年算起,說慈禧執掌大清四十年,完全是偷懶的說法,不然歷史上她的“乾弟弟”安德海就不會被殺,榮祿就不會被趕出京城,而且同治皇帝之所以敢自己選皇后,也是得到了慈安太后的支持。

真實的慈安太后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教育,咸豐皇帝死後,她作爲皇后,說話還是很有分量的,慈禧每次遇事都需要先跟她商量。恭親王奕訢和慈禧兩人的性格,都很強勢,度過了短暫的“蜜月期”後,爭吵日漸多了起來後,恭親王越來越少去西宮裡找慈禧,反而和“識大體”的東宮太后慈安太后越來親近。這讓慈禧妒火中燒,經常找京劇的名伶進宮解悶,久而久之,終於把這一國粹發揚光大,捧紅了程長庚、小叫天、譚鑫培等好多京劇名角。慈禧太后最喜歡看的,就是私情戲,比如楊雄之妻潘巧雲和和尚師哥有一腿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時慈禧心裡對恭親王的感覺,從先前的同情仰慕變成了又愛又恨。

時間到了1868年,恭親王對安德海和慈禧的飛揚跋扈忍無可忍,終於決定要動手了。那一年,同治帝已十四歲,兩宮太后有意爲皇帝納後。安德海自得勢後,經常在京城作威作福,早就想找個機會到京都之外轉轉,於是趁此機他極力勸說慈禧,想親往江南爲皇帝督制龍衣,說江南織物好,順便也爲太后織幾件順心合意的衣服。但是清廷祖制,太監離京者,地方官員可以抓了殺掉。慈禧對安德海出宮有所顧慮,安德海便用言語刺激慈禧,說不可爲‘祖制”所束縛,否則當個太后也不自由。

安德海的激將法奏效,慈禧小心叮嚀他務必機密行事。同年秋,安德海離京揚帆南下。安德海恃勢膽大,離京私選十名名妓,乘太平船打着“奉旨欽差”“辦龍袍”字樣的大旗,沿河道而下,一路上招搖過市,好不熱鬧。所過州縣,官吏爲之迎接,排場很大。

恭親王得知安德海離京,暗中密詔予以信任的部將山東巡撫丁寶楨做好誅殺安德海的準備。恭親王密電丁寶楨,一旦安德海到了山東,藉機逮捕,格殺勿論。

丁寶楨接到密令後,立即令德州知州趙新偵探安德海行蹤,密謀擒捕。趙新偵不敢得罪安德海,丁寶楨又命東昌府知府捉拿安德海,也未奏效。丁寶楨大怒,命令山東總兵王正起率兵追趕,在泰安將安德海捕獲,押送濟南。安德海死到臨頭還不可一世,丁寶楨當面斥責安德海違背祖訓,私出京城,不顧其他官員的勸阻,將安德海先斬後奏。

丁寶楨的奏摺送到恭親王那裡,恭親王去找慈安太后,慈安親自書寫懿旨,令丁寶楨“嚴密捕拿,就地正法,勿庸再行請旨”。

其實,此時安德海在濟南已經被誅殺,等慈禧知道這件事時,丁寶楨送回京的就是安德海的人頭了。

恭親王和慈安太后一起作決定,殺了陪伴慈禧多年的“乾弟弟”安德海,射手座的慈禧充分展現出偏激的缺點,找奕訢大吵了一架,兩人面紅耳赤,奕訢對慈禧的印象分直線下降到罵街村姑的水準,覺得她不可理喻,恭親王大義凜然地表示,自己身上揹負着愛新覺羅家族和天下興亡的重任,他倆的身份變了,不能再感情用事,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的青春躁動期已過去了,大家都成年人了,是時候擔起肩頭的責任了。

“好!走着瞧,哀家會證明,軍國大事,你也連我一個女人也不如!”慈禧雖然對恭親王很憤怒,但此時無可奈何,此後幾年言行收斂了一些,對身邊的太監,比如李蓮英等,管教嚴格了。恭親王奕訢覺得要讓慈禧徹底收斂,就必須先解除她的“兵權”。但慈禧這隻母老虎,恭親王暫時不敢動。他想要虎皮,又不敢動母老虎,於是決定先拿榮祿開刀。

說到慈禧太后,又不能不說榮祿。榮祿一生追隨慈禧太后,陰險狡詐,心狠手辣,是慈禧太后的一條忠實走狗。榮祿因爲在1861年的政變中護送慈禧回北京,受到了慈禧賞識。而在同治十三年,同治帝載淳病死,慈禧決定迅速立光緒皇帝,榮祿又充當了走狗的角色。他親自率領禁兵層層防布,嚴加守衛,以防發生不測。衆親王大臣見宮廷內外侍衛森嚴,兵戈耀眼,沒人敢再跟慈禧唱對臺戲,只得依了慈禧。慈禧再次垂簾聽政,榮祿又立了汗馬功勞,因而更受到了慈禧的信任。爲了獎賞榮祿,慈禧命榮祿擔任“以內務府大臣與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同被顧命”,並代表太后親自到醇王府迎出4歲的載湉,也就是光緒皇帝入繼大統。

恭親王也是政治老手,他知道對於榮祿這樣的軍中老虎,常用的打虎手法,應該先升官調離崗位麻痹他,解除兵權,事就好辦多了。光緒四年,他將榮祿由步軍統領升爲工部尚書,實際上是解除了榮祿的兵權。之後,在河北遵化爲同治皇帝修皇陵的醇親王上奏朝廷,點名要“精於算計”的榮祿去幫忙,慈安太后又表示同意,榮祿就這樣被趕到河北遵化去修陵墓去了。

對於安德海的死和榮祿被趕走,慈禧忍氣吞聲了五年。甚至在光緒七年,也就是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45歲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於鍾粹宮後,慈禧還是沒有進行報復。

但是不報復,並不代表慈禧會忘了恭親王對她的傷害,她一直忍耐着,在等待着時機。一直到中法戰爭之後,也就是1884年,她纔對恭親王來了個釜底抽薪,只要是跟恭親王有一點關係的官員,都被慈禧罷官。此後,恭親王相當於被慈喜軟禁在恭王府,被嚴密監視。從這時候起,慈禧纔算是獨攬了清廷的大權,比有些歷史磚家說的晚了二十三年。

到了1890年,慈禧自己也快六十歲了,老了,醇親王又病死了,她才考慮要不要讓恭親王復出。

慈禧那天在還沒有完全修好的頤和園裡問李蓮英:“哀家和六哥鬥了大半輩子,現在是不是該和好了?六哥六十歲的壽誕快到了,哀家是不是應該請個大戲班子到恭王府爲他熱熱鬧鬧做個壽?”

李蓮英充分吸取了前任太監總管安德海的教訓,爲人低調,不亂說話,慈禧突然問起這麼一個問題,他慌忙跪下,道:“回太后,此等軍國大事,奴才不敢妄議!至於請個大戲班子到恭王府做壽,這個奴才可以去張羅。”

慈禧看了李蓮英一眼,點點頭,說:“起來吧,那請戲班子的事,就交給你了。另外,你派人去宣直隸總督李鴻章進宮吧。”

李鴻章收到慈禧的懿旨,讓他進宮。李鴻章心裡猜到可能清廷的權力格局又要發生大變局了,他也不太清楚慈禧到底是想用恭親王,還是慶清王,他去北京前,問李經述:“癡兒,你覺得這次皇太后會用哪個,恭親王,還是慶清王?到時候皇太后問起,爲父該如何是好?一旦表態不合皇太后之意,站錯了隊,後果不堪設想。”

李經述心想,恭親王一旦上位,滿清估計就不好推翻了,他想了想,道:“家父不如回答太后,讓她自個選一個自己比較舒心的。”

李鴻章點點頭,道:“噢,六十耳順啊,確實可以這麼回答。”

第12章 盧漢鐵路第19章 中日大戰(下)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1章 龍興集團第162章 梁啓超遇刺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32章 慶親王上位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256章 何爲強國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32章 慶親王上位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221章 西線無戰事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193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27章 慈禧的權欲第216章 凡爾登絞肉機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162章 梁啓超遇刺第172章 中國海權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22章 三個朝鮮小妾第120章 東南立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212章 和平瓜分世界第18章 試驗重機槍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204章 英國妥協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7章 收復琉球第184章 權力鬥爭第24章 權力與女人(1)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8章 開倉放糧第130章 不一樣的甲午(1)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17章 中日大戰(上)第26章 中國的摩根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188章 我有一個夢想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162章 梁啓超遇刺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178章 中華帝國第181章 莫斯科起義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第254章 魯迅的“三把火”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12章 盧漢鐵路第43章 朝鮮甲申政變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21章 開辦魚雷專業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30章 出兵越南第3章 百科全書第155章 金融戰爭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78章 中華帝國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244章 北京和會第132章 對日本宣戰第116章 廢黜光緒(上)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20章 直隸提督第112章 殺一品大員?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3章 傳統的婚俗
第12章 盧漢鐵路第19章 中日大戰(下)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1章 龍興集團第162章 梁啓超遇刺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32章 慶親王上位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256章 何爲強國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32章 慶親王上位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221章 西線無戰事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193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27章 慈禧的權欲第216章 凡爾登絞肉機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162章 梁啓超遇刺第172章 中國海權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22章 三個朝鮮小妾第120章 東南立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212章 和平瓜分世界第18章 試驗重機槍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204章 英國妥協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7章 收復琉球第184章 權力鬥爭第24章 權力與女人(1)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8章 開倉放糧第130章 不一樣的甲午(1)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17章 中日大戰(上)第26章 中國的摩根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188章 我有一個夢想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162章 梁啓超遇刺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178章 中華帝國第181章 莫斯科起義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第254章 魯迅的“三把火”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12章 盧漢鐵路第43章 朝鮮甲申政變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21章 開辦魚雷專業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30章 出兵越南第3章 百科全書第155章 金融戰爭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78章 中華帝國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244章 北京和會第132章 對日本宣戰第116章 廢黜光緒(上)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20章 直隸提督第112章 殺一品大員?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3章 傳統的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