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格物致知

等項橐和公輸班兩個童子漸漸遠去後,趙無恤依然在看着小巷發怔。

“項橐也就罷了,除了一個神童和孔子師的名號外再也沒有留下任何事蹟,統統是後世人自由腦補的,但公輸班可不一樣……”

如果不是同名同氏的情況,那這個表現得有些木訥的公輸班,應該就是後世的魯班了。小公輸班今年也是七歲,是匠作工正公輸氏之子,也屬於國人階層,而不是沒有自由身的魯工匠。

不過他似乎對這些機巧的東西挺感興趣,兩人手裡的竹馬是他親手做的,方纔還分別以車輪和陶輪來比喻不同時間的太陽。

公輸班在後世可是百工公認的祖師爺,極盡機巧,磨盤就是他的創造物,現如今卻被趙無恤搶走了發明權。公輸班把工匠之術發揮到了先秦時代的最高峰,其中不少還是攻城戰陣的軍用器械,也只有墨家人能勝過他,不知道墨子這會出生沒有。

所以比起前途未知的項橐,趙無恤更想把小魯班這個潛力股培養出來,那樣一來,他在前世記得的各種機巧之物或許就能借公輸班之手創造了。

所以趙無恤先派兩個機靈的武卒護送他們回去,並囑咐一定要記下二人的住址,然後在旁監視保護,等待後續命令。

現在,趙無恤得先面對孔子師徒,對於這一邊,已經打定主意想幫早期儒家“正骨”的他,又有別樣的打算。

……

在街頭邂逅後,趙無恤和孔子被柳下季邀請到了自己家中。

柳下季雖然不算位高權重,但好歹也是出身公族的大夫,他家的宅院很大,前後三進。院門爲懸山頂,正脊高聳,兩邊呈坡狀傾斜,檐頭延伸在外,鋪着捲雲紋的瓦當。

一行人下車進了院門後沿着石板路前行。這裡很寬闊,一直伸向中門,入內後迎面就是一個亭園。

作爲魯國著名的雅士,柳下季的這座亭園打理得很用心。

入園後右邊是一座閣樓。有三層高,峻拔陡峭,樓頂四角翹起。在最上邊的屋脊兩端各裝飾了一隻海鳥,作相對立狀。樓體用蛤灰塗成了雪白色,門窗則漆成了紅色。

樓下有階梯通入樓內。每一層都有涼臺,遇上天氣好的日子,可以立在上邊憑欄遠眺、觀賞風物;每逢下雨雪時,因爲涼臺上有腰檐挑出,足能遮風避雨,內置榻席,也可聚三五好友擁爐飲酒。

這會日頭剛剛偏西,離饗食時間還早,所以柳下季便邀他們在此小坐。

無恤朝打開的窗扉外望去,卻見四周環繞修竹花卉。如今秋季。花多凋零,竹子不多,稀稀疏疏的,但錯落有致,有的竹葉還泛着綠色,有的已經變黃了。

收回目光後,卻見身材高大的孔子正坐在他的對面,顏回侍坐在旁,都端端正正,真不愧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儒家人。

子路則被孔子安排着駕車先回館驛,同時去尋找還在曲阜的孔門弟子宰予等人。

孔子朝趙無恤行了恭恭敬敬的一禮,再度對中都贈糧和方纔解惑之舉表示感謝,他的聲音溫潤而謙遜:“丘曾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今日果然如此,多謝趙大夫教誨,讓丘又明白了一件事情,大夫對天文頗有心得矣!”

中國古代的天起源很早。早在唐堯之時,就“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火正”這一職務也是爲了觀察大火星以確定四季和節氣而設立的。到了商周時,天文漸漸和巫祝分離,成爲天子和諸侯正式的官職。

觀日之法自然也在其中,孔子下意識地覺得趙無恤應該是對這方面有所研究的。

聽了孔子的話後,趙無恤心中不免一動,脫口而出道:

“也是一時僥倖罷了,無恤也就這麼一點長處,見到什麼不懂的事情喜歡往深處想。趙氏先祖崇尚太陽,家主也多次被人比作太陽,所以我幼時觀察後就有了一些思索和領悟。”

這個解釋合情合理,嬴姓一族從少昊開始,本來就喜歡仰望追逐太陽,趙氏還把她繡到了旗幟上,出一個觀日悟道的子孫也實屬尋常,大家都信了。

無恤話音一轉道:“然而我方纔所說的,也只是淺顯的觀點,對與錯卻無從證明,若是有人能測量出日與地的距離,那才能徹底解開這個謎團。”

“日地距離!?”

不獨孔子及顏回愕然,連坐於上首的柳下季也被驚到了。

太陽,那彷彿是天帝之眼,凌駕於萬物的神物,如何能以人力測量之?

孔子道:“《易》雲,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相著名莫大乎日月。丘年少時跟隨周室大夫萇弘學習天文、地理,也曾好奇過日有多遠,天有多高,卻從未想過要真去測量他們的距離,大夫此說,實在是引人深思。”

作爲子產“天道遠,人道彌”的信奉者,“敬鬼神而遠之”的自然神論者,孔子對太陽雖然敬畏,卻並未視爲神聖不可揣測之物,也算是這時代比較進步的學說。

倒是好奇心極重的顏淵目光炯炯地問道:“子貢曾言,大夫在晉國時有一計吏名僑,掌握着神奇的周髀數字,用不同尋常的算術法則來計算。莫非已經能達到夫天可不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這種經天緯地的境界了?”

趙無恤目光轉向顏回,他知道這位眉直眼闊,神情樸實可親的二十餘歲青年是孔子唯一的入室弟子,被孔子稱讚爲“敏於事而慎於言”。

趙無恤認爲已經極爲聰明的子貢也曾無奈地稱之爲“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也就是說子貢學習時聞一而知二,顏回則是恐怖的聞一知十,甚至連孔子都對子貢說過:“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承認連自己都不如顏回。

總之,這是個學霸型的人物,如今是孔子之學最有希望的接班人,據說他對天文地理都有所涉獵,特點是好學和聰慧,不管什麼都喜歡往腦袋裡裝。但因爲爲人低調卻不顯山不露水,並且不打算爲政,一心侍奉孔子和研究學問。

顏回的目光裡帶着好奇,他已經被趙無恤的這番說辭吸引了注意力。

無恤答道:“尚未,不過無恤相信若是有人能繼續發揚此道,遲早有一天能實現!”

面對趙無恤提出的測日地距離長短,顏回表現出了較大的興趣,而孔子卻另有所思。

他笑着說道:“先君昭公之時,丘曾經被先君賜予一乘車,兩匹馬,一豎子侍奉,在孟氏庶子闊陪伴下入周室問禮。我在周室遇到了老子,向其求學請教,即將告辭離去時老子這樣對我說……”

“聰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會瀕臨死亡,博洽善辯寬廣弘大反而會危及其身。子泰大夫欲通曉天地,洞察博覽一切,對老子這句話怎麼看?”

這不是孔子自己的觀點,而是轉述老子的看法。

趙無恤搖頭道:“老子避世,他和孤竹國的公子伯夷、叔齊,還有孔子的弟子子皙一樣,是一位狷者,提倡大隱,大愚。”

“然也,子泰大夫可謂知老子其人矣,鳥,我知其能飛;魚,我知其能遊;獸,我知其能走。會跑的可以用網捕獲,會遊的可以用絲線垂釣,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我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的行蹤軌跡,無從琢磨,老子的學問和爲人就如同一條入雲之龍。”

“既然如此,那孔子以爲,這世上能有幾條龍?老子的行跡和做法不是常人能效仿的。多數人還是需要爲衣食住行發愁的鳥、魚、獸,所以老子的說法小子不完全認可。這世上的事就像今天的兩小兒辯日一樣,越辯越明,而不是自愚不去了解就能逃避的。我想,百年千年後,非但日地之距能測,天之大,地之廣,海之深,河之源,太陽爲何東昇西落,人爲何生老病死,總有一天能一一知曉。凡此種種,我稱之爲……”

“格物致知之道!”

“格物致知?”衆人肅然,等待着趙無恤解釋這個聽上去頗有深意的詞。

閣樓的涼臺上,趙無恤對孔丘,顏回,還有柳下季侃侃而談道:

“人生在世,作爲萬物之靈長,自然應該知道萬物之本末始終,才能加以利用造福萬民。讓無恤打個比方罷,古時候,燧人氏上觀星辰,下察五木創造出了火,這就是格物致知。”

“之後,包犧氏作爲天下的君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他觀看鳥獸的斑紋和山脈水勢,或取法於自身,或領悟於萬物,於是開始創作八卦,用來領會天地的道德,用來表達萬物的情狀,這也是格物致知!”

“包犧氏死後數百年,神農氏興起,他嚐遍百草,觀察萬物的生長特點,於是斫木爲耜,揉木爲耒,創造許多器具,以便教導人民耕種和除草,使天下增加糧食,這還是格物致知。”

趙無恤這番言論層序遞進,邏輯嚴密,還迎合了孔子及其門徒好法古之聖王的習慣,說服力極強。

於是他最後斬釘截鐵地說道:“所以,格物致知除了能洞悉萬物生長、興盛、衰亡的道理外,還可以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

“善哉!今日方知格物致知之妙!”無恤一席話後,孔子沉默片刻後,首先發出了贊同的聲音。

第1172章 復仇之義(上)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279章 孫子兵勢第78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下)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890章 人爲刀俎第886章 少樑砲第558章 永以爲好也第293章 初聞盜跖第228章 歲終上計第302章 落魄的三桓第589章 將神權交予你手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370章 吳國人來了第756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下第277章 前進的方陣第340章 巫頌(下)第1066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下)第1148章 草原上的明珠第187章 起死回生第225章 賞不逾時第821章 興越三絕第335章 盜墓筆記第1214章 雖王可也!第173章 各有打算第425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839章 徐國第663章 六卿的平衡(上)第342章 盜亦有道(中)第777章 大廈將傾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1135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980章 飲馬河渭第1190章 惟郢路之遼遠兮第229章 冬至前夜第228章 歲終上計第10章 可憐夜半虛前席第88章 伊尹之志第885章 此之謂戰勝於制度第208章 成之誓第463章 私掠6令第1149章 身騎白馬第1171章 尺蠖之屈第373章 以人爲本第180章 八月未央第915章 叔于田第812章 大國上卿(中)第691章 怎樣的代價?第391章 趙鞅出征第1191章 總把新桃換舊符第127章 仁哉賢主!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308章 格物致知第820章 無爲有爲(下)第109章 陶復陶穴第230章 士冠禮(上)第313章 其命維新(下)第13章 趙樂聯姻第1070章 太宰嚭第538章 巫頌(上)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番外7 羋月傳(上)第194章 醫扁鵲第744章 濟濟多士第1119章 雙頭鷹第134章 寤寐求之第542章 鳴鼓第493章 郈邑殺人事件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160章 教戰之法第960章 銅鞮宮第582章 鐵與血第65章 暮春三月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166章 成窯成瓷第271章 甄邑攻略(中)第411章 父子相見第282章 廩丘之役第531章 投其所好第69章 大宗小宗第989章 曲沃代翼第872章 勢均力敵第1074章 追亡逐北第140章 知瑤之謀第41章 釜底抽薪第1130章 陟彼岡兮第165章 下谷之法第678章 三線第743章 想跑?第215章 如霹靂弦驚(下)第1188章 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13章 衆志成城第343章 盜亦有道(下)第900章 損有餘而補不足第503章 外援第216章 秋日之陽(一)第160章 教戰之法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
第1172章 復仇之義(上)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279章 孫子兵勢第78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下)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890章 人爲刀俎第886章 少樑砲第558章 永以爲好也第293章 初聞盜跖第228章 歲終上計第302章 落魄的三桓第589章 將神權交予你手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370章 吳國人來了第756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下第277章 前進的方陣第340章 巫頌(下)第1066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下)第1148章 草原上的明珠第187章 起死回生第225章 賞不逾時第821章 興越三絕第335章 盜墓筆記第1214章 雖王可也!第173章 各有打算第425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839章 徐國第663章 六卿的平衡(上)第342章 盜亦有道(中)第777章 大廈將傾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1135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980章 飲馬河渭第1190章 惟郢路之遼遠兮第229章 冬至前夜第228章 歲終上計第10章 可憐夜半虛前席第88章 伊尹之志第885章 此之謂戰勝於制度第208章 成之誓第463章 私掠6令第1149章 身騎白馬第1171章 尺蠖之屈第373章 以人爲本第180章 八月未央第915章 叔于田第812章 大國上卿(中)第691章 怎樣的代價?第391章 趙鞅出征第1191章 總把新桃換舊符第127章 仁哉賢主!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308章 格物致知第820章 無爲有爲(下)第109章 陶復陶穴第230章 士冠禮(上)第313章 其命維新(下)第13章 趙樂聯姻第1070章 太宰嚭第538章 巫頌(上)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番外7 羋月傳(上)第194章 醫扁鵲第744章 濟濟多士第1119章 雙頭鷹第134章 寤寐求之第542章 鳴鼓第493章 郈邑殺人事件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160章 教戰之法第960章 銅鞮宮第582章 鐵與血第65章 暮春三月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166章 成窯成瓷第271章 甄邑攻略(中)第411章 父子相見第282章 廩丘之役第531章 投其所好第69章 大宗小宗第989章 曲沃代翼第872章 勢均力敵第1074章 追亡逐北第140章 知瑤之謀第41章 釜底抽薪第1130章 陟彼岡兮第165章 下谷之法第678章 三線第743章 想跑?第215章 如霹靂弦驚(下)第1188章 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13章 衆志成城第343章 盜亦有道(下)第900章 損有餘而補不足第503章 外援第216章 秋日之陽(一)第160章 教戰之法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