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崇禎九年發展規劃(二)

交代完農部的工作後,江瀚將李興懷送至殿門外,這才堪堪鬆了口氣。

他躺在椅子上,一邊閉目養神一邊盤算着接下來的安排。

還沒等他休息片刻,殿外的內侍便跑了進來,輕聲通傳道: “大王,學部王承弼王主事已經在殿外候着了,您是要休息會兒還是.?”

“快請!”

江瀚精神一振,立刻從躺椅上爬了起來。

教育改革,也是他接下來要重點規劃的方向。

見到王承弼這個老丈人,江瀚隨口和他寒暄了兩句,便直接進入了正題: “王主事,學部明年的頭等大事,就是要辦一場覆蓋全川的掄才大典。”

“眼下四川初定,各州縣有不少空缺,急需補上。”

“至於科舉考試的內容,就按上次保寧府的內容來。”

“往後,咱們的科舉就不要再拘泥於四書五經,程朱理學了。”

“你王家是書香門第,應該比我更清楚其中利弊。”

這話像戳中了王承弼的痛處,他忍不住連連點頭: “大王所言極是。”

“大明科舉自從太祖定下了八股取士的規矩,到後來是越走越偏。”

“幾百年過去,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早就被翻爛了,聖人之言也被拆得七零八碎,不成樣子。”

“不少士子爲了中舉,整天埋在故紙堆裡,只知道皓首窮經;別說算學、農學這些實用的學問,就連基本的民生疾苦都不懂,實在是悲哀。”

江瀚點點頭,沉聲道:

“通過這種考試選出來的士子,很大部分都是長於空談而短於實幹的繡花枕頭。”

“在我治下,這種酸儒一概不能爲官,必須要是能理政的實幹之才。”

可話雖如此,但改革絕非一簇而就的。

治大國如烹小鮮,最忌諱的就是急躁和一刀切。

江瀚擔心的是,如今四川的大部分學子,自幼苦讀的都是四書五經,如果驟然變更考試內容,只怕他們會無所適從。

王承弼對此也深以爲然,點頭附和道:

“大王所慮極是。”

“學子們寒窗苦讀十餘載,前半生所學皆在於此,如果驟然變易,恐生事端。”

“依臣下愚見,是不是可以把科舉時間稍稍推遲,最好推遲到明年秋收之後。”

“同時,由我學部提前公佈考試範圍,除了傳統經義外,增設算學、農桑等學科,並給出參考書目。”

“如此一來,既能昭示大王改革之意,也可以給全川士子一個緩衝和備考的時間,讓他們知道該往何處用力。”

江瀚聽罷,沉吟片刻:

“嗯,不錯,此法可行。”

但他話鋒一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這只是權宜之計罷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按我的想法,如果要真正選拔出利於四川建設發展的人才,必須對整個教育選拔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動。”

“我的核心思路是,在承認儒學基礎思想地位的同時,大幅提升算學、地理、農學、律法等實用學科的權重。”

“如此一來,往後就能分科取士,這樣纔算唯纔是舉,不拘一格。”

他進一步解釋道,

“儒學傳承千年,並非無用,其強調的仁政、民本、忠義、秩序.這些思想,都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基石。”

“此爲其優,不可輕廢。”

“但是其重道輕器,過分強調宗法倫理而壓抑人性之處,便是糟粕,需逐漸革除。”

“尤其像是程朱理學這類的歪經,必須打入另類,不能一味地厚古薄今,阻礙革新。”

江瀚的想法很簡單,之所以選擇儒學爲核心,是因爲它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深耕數千年,如果驟然將其全盤推翻,必定會招致大亂。

而提升實用學科的地位,使其能夠逐步和儒學分庭抗禮,這纔是正確的改革方法。

王承弼聽得仔細,心中只覺得震撼又欽佩,沒想到江瀚想得如此長遠,而且氣魄這麼大,竟然要從根本上挑戰傳承千年的儒學。

他思索片刻,提出一個關鍵問題: “聽大王的意思,是想創立一套新的科舉制度了?”

“但是,科舉終究只是一種選拔制度,其根基仍然在於教育。”

“如果底層的州縣官學、私塾館師們,仍然教的是四書五經的老一套,那下面的學子們就根本無從學起。”

“沒了教育支撐,新的科舉制度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長久。”

江瀚讚賞地點點頭: “王主事,你看得很準。”

“所以,你學部接下來的任務,並不是僅僅操辦一場科舉,而是要着手推動教育層面的試點改革。”

他從懷中掏出一本冊子,條分縷析地細數着改革內容:

“首先,要改革現有的官學體系,就必須編纂新教材。”

“依我看,你學部可以在成都設立一個‘天府書院’,作爲全川最高學府,率先垂範。”

“書院要組織精通算學、農桑等學科的人才,重新編纂教材。”

“內容要全面,像是經義、算學、農學概要、律法常識等學科,都要涵蓋進去。”

“編好教材後,要仔細審覈,然後下發至各級官學,並明確告知各地適齡學子。”

“未來的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等各級考試中,都將加入這些新的內容,讓他們早做準備。”

江瀚頓了頓,翻頁接着安排道: “其二,興辦官府學堂,進行示範。”

“這所學堂就設在成都,由官府出資,暫時掛靠在我漢王府名下。”

“前段時間祭奠忠烈祠,不是收了一批孤兒嗎?”

“把這批孤兒都送進這所學堂裡,本王管他們吃住,讓他們安心學習便是。”

“在各地招聘館師,先給他們開蒙,讓他們識字,然後用新教材,分科授課。”

“以三年爲一期,學成之後,需通過童生試,才能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

“之後還有鄉試、會試,教學難度一定要循序漸進。”

“凡是入學子弟,如果六年內屢試不第,無法進入更高階段的,要麼轉入軍中效力;要麼就回鄉務農,做個平民百姓,安度餘生。”

交代完這些,江瀚忽然想起一事,朝着王承弼詢問道:

“對了,成都應該有不少西洋傳教士吧?”

“我聽說他們之中,頗有些精通天文、算數、測繪之輩。”

“你要留意探訪查證,如果真有才學,不妨把他們招來編纂教材,擔任學堂館師,教授其擅長的科目。”

末了,江瀚補充道:

“還有,如今各類匠籍已被廢除,對於有技術的工匠,也要打開上升通道。”

“你回去後,好好和工部的莊啓榮商議商議,你們兩個部門共同出面,徵集民間的能工巧匠。”

“但凡有一技之長,能利於軍工民生的,經過考覈後,都可以納入工部體系,授予官職,成爲一名技術官員。”

“注意了,一定要通知清楚,是正兒八經的官員,享受相應品秩俸祿。”

“通告全川上下,如果這些工匠有任何技術改良或者創新發明,當地官府必須立刻呈報於我。”

“一經覈實採用,本王重重有賞!”

王承弼默默將這一條條指令牢記於心,隨後點頭稱是。

臨走前,王承弼突然想起一事,轉身回稟道: “大王,說起那幫泰西傳教士……前些日子,確實有兩人找到臣下,請求臣下能幫忙遞個話,希望覲見大王。”

“我見這兩人雖然金髮碧眼,但談吐之間頗有些獨到的見解,便沒有立刻回絕。”

“您……要不見見?”

“哦?你認識他們?”

江瀚聽了有些詫異,半開玩笑地問道, “莫非王主事已經受洗入教了?”

王承弼嚇了一跳,立馬從繡墩上竄了起來,矢口否認: “沒有沒有!臣下絕沒有入教。”

“我只是……只是對泰西的一些學問略感好奇罷了。”

“再加上大王平日言談間,似乎對已故的明廷大學士徐光啓頗爲推崇,所以就多留意了幾分。”

“幾天接觸下來,我發現這兩人對算學、天象、曆法等頗有見解,這才斗膽開口向您引薦。”

江瀚見王承弼一副緊張模樣,連忙揮了揮手,示意他坐下回話。

“王主事不用緊張,我就是隨口問問而已。”

這段時間,江瀚一直忙着規劃內政軍務,根本沒時間接見這些西方傳教士。

沒想到這幫人竟然找到了王家頭上。

他喝了口茶,隨即追問道: “來找你的兩位傳教士,分別叫什麼名字?”

“可是利類思和安文思?”

在江瀚的記憶裡,明末清初這個時間段,在四川活動的最有名的傳教士似乎就是這兩人。

這倆倒黴蛋在四川傳教,結果卻被張獻忠給逮了,聖教入川記就是他倆寫的。

可王承弼卻搖了搖頭,推翻了江瀚的猜想:

“回大王,並非此二人。”

“來找臣的,一位名叫費平託,另一位叫喬昂。”

江瀚聞言一愣,這兩個名字他可沒聽過。

王承弼見狀,立刻提議道: “他們二人,已經在臣的府邸借住了一段時日。”

“大王如果想召見,臣立刻回去通知他倆。”

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第45章 反制李家第86章 我在等援軍,你在等什麼?(二合一)第133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231章 保寧府的防禦(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13章 江瀚的打算第82章 奸細第244章 你要忠君死節,我要解民倒懸第194章 大破銀川第101章 雞犬不留第18章 大同鎮邊軍第5章 兵變第43章 砍瓜切菜第8章 段家父子第114章 內應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77章 上架感言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131章 鄧陽的投名狀第122章 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第275章 立祠堂漢王奠忠魂,書牌位遺孤繼血食第50章 穿箭遊營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112章 鄧陽:我去打王嘉胤?第9章 總兵身死第72章 楊鶴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64章 投賊第29章 李總管第25章 馬家溝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第245章 保寧府是個好地方第204章 進入漢中第32章 青皮無賴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第7章 射人先射馬第53章 王師來了!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215章 武狀元?老子宰的就是武狀元!第201章 生擒曹文詔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27章 水泥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119章 城破第167章 戰後統計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19章 城破第6章 交鋒第17章 激戰!第6章 交鋒第232章 戰前偵測(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30章 大戰前的準備(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59章 餘承業第30章 赴宴第114章 內應第41章 忠義堂第81章 神一魁第92章 威震西北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6章 交鋒第46章 慶藩來人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6章 交鋒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4章 發餉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186章 曹文詔來剿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278章 崇禎九年發展規劃(二)第190章 甘肅鎮暴動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96章 李代桃僵第29章 李總管第65章 攻城第2章 破局之策第1章 明日校場發餉,勿着兵甲!第76章 剿撫並用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273章 淨鞭三聲響,文武兩班齊第203章 李自成的蛻變第86章 我在等援軍,你在等什麼?(二合一)第80章 逃出生天第275章 立祠堂漢王奠忠魂,書牌位遺孤繼血食第5章 兵變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109章 論水滸第160章 陌底渡見聞第65章 攻城第261章 洪督師大掠漢中第156章 互有勝負第67章 張輦
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第45章 反制李家第86章 我在等援軍,你在等什麼?(二合一)第133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231章 保寧府的防禦(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13章 江瀚的打算第82章 奸細第244章 你要忠君死節,我要解民倒懸第194章 大破銀川第101章 雞犬不留第18章 大同鎮邊軍第5章 兵變第43章 砍瓜切菜第8章 段家父子第114章 內應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77章 上架感言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131章 鄧陽的投名狀第122章 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第275章 立祠堂漢王奠忠魂,書牌位遺孤繼血食第50章 穿箭遊營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112章 鄧陽:我去打王嘉胤?第9章 總兵身死第72章 楊鶴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64章 投賊第29章 李總管第25章 馬家溝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第245章 保寧府是個好地方第204章 進入漢中第32章 青皮無賴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第7章 射人先射馬第53章 王師來了!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215章 武狀元?老子宰的就是武狀元!第201章 生擒曹文詔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27章 水泥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119章 城破第167章 戰後統計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19章 城破第6章 交鋒第17章 激戰!第6章 交鋒第232章 戰前偵測(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30章 大戰前的準備(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59章 餘承業第30章 赴宴第114章 內應第41章 忠義堂第81章 神一魁第92章 威震西北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6章 交鋒第46章 慶藩來人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6章 交鋒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4章 發餉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186章 曹文詔來剿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278章 崇禎九年發展規劃(二)第190章 甘肅鎮暴動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96章 李代桃僵第29章 李總管第65章 攻城第2章 破局之策第1章 明日校場發餉,勿着兵甲!第76章 剿撫並用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273章 淨鞭三聲響,文武兩班齊第203章 李自成的蛻變第86章 我在等援軍,你在等什麼?(二合一)第80章 逃出生天第275章 立祠堂漢王奠忠魂,書牌位遺孤繼血食第5章 兵變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109章 論水滸第160章 陌底渡見聞第65章 攻城第261章 洪督師大掠漢中第156章 互有勝負第67章 張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