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淨鞭三聲響,文武兩班齊

江瀚決意稱王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他手下的各個州縣。

整個川中聞風而動,文官武將們各司其職,緊鑼密鼓地籌備着典禮相關事宜。

五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幾位帶兵的大將不敢怠慢,在成都略作修整後,便立刻點齊麾下兵馬,朝着川南殺去。

李自成所部領一萬人,直奔西南方向的嘉定州和四川行都司一帶。

這裡雖然衛所林立,但早已武備廢弛。

當李自成的大軍抵達後,各衛所兵將望風而降,幾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偶爾有幾個忠於明廷的千戶、百戶想據城而守,結果剛一開打沒多久,就被衛城裡的百姓和底層軍士們捆吧捆吧,送出了城來。

到了六月間,李自成幾乎是傳檄而定,很快便將這兩府之地納入了掌控中。

邵勇的任務則是收取中部的瀘州府和敘州府等地。

這一路更是順利,沿途州縣官員聽聞成都陷落、蜀王身死的消息,早已是肝膽俱裂,生不起半點抵抗之心。

而這些地方的百姓們更是個個翹首以盼,有膽大的,甚至直接打起了反旗,以此響應王師。

很多時候,邵勇剛剛帶兵抵達城下時,往往城門就已經打開,繼而被當地百姓歡歡喜喜地請進了城裡。

七月中旬,邵勇輕取兩府之地,駐兵長江沿岸。

比較難啃的骨頭落在了李老歪和黑子頭上,那就是東南方向的重慶府和遵義府。

重慶府乃是長江上游重鎮,城高池深,知府邱星文是個死硬分子,誓死不降。

而遵義府更是當年播州宣慰司的楊應龍的老巢。

雖然播州宣慰司已經一分爲二,改土歸流,但仍然還有不少土司部落心懷異志,一直想要從朝廷手上奪回統治權力。

可如今大勢已去,這些零星的抵抗早已不足爲懼。

五月,兩人分兵兩路,李老歪走長壽,黑子攻江津,繼而對重慶府形成左右夾擊之勢。

經過小半個月的圍城和激戰,重慶府城被攻破,城牆被炸塌,知府邱星文在巷戰中力戰身亡; 指揮使任宏想趁亂出逃,結果卻被外圍的騎兵追上,亂箭射死在長江邊。

拿下重慶後,兩人馬不停蹄,繼續揮師南下,走桐梓驛,過婁山關天險,殺入播州腹地,佔據了當年楊家土司的老巢——海龍屯。

得知義軍到來後,遵義府各地的土司竟糾集起來,妄圖和兩位帶兵的主將談判,希望拿回世襲的統治權利。

可明廷既然已經改土歸流,那這地方自然應該劃歸江瀚麾下。

再加上李老歪和黑子兩人也不是什麼好說話的,眼瞅着馬上就到八月了,他們可懶得和這幫土司東拉西扯。

反正原則只有一個,改土歸流不能廢弛,所有土司部落不得反抗,違令者身死族滅。

見他倆態度如此強硬,幾個爲首的土司部落一合計,打算聯合當地的明軍,給這幫外來戶一點教訓。

得知消息的兩位主將一臉興奮,正愁沒理由把這幫土司收拾一遍,現在倒好,人自己送上門來了。

一幫當地土司和明軍剛發動叛亂沒多久,兩萬大軍就從四面八方合圍而來,漫山遍野地追殺這羣烏合之衆。

不出兩個月的時間,整個播州司一帶被李老歪和黑子帶兵,來來回回犁了好幾遍; 幾個負隅頑抗的土司首領被陣斬,其餘部落見大勢已去,紛紛在七月中旬獻地請降。

至此,在短短四個多月的時間裡,四川全境盡數落入江瀚之手。

武將們在前線攻城略地的同時,後方的文官們也沒閒着。

以趙勝爲首的一干幕僚文書、以及新歸附的原明廷官員齊聚成都,日夜忙碌着,爲即將到來的稱王大典做着準備。

首先重中之重,便是選定一個合適的王號。

府衙大堂內,爭論異常激烈。

趙勝率先開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以爲,當選雍王爲號。”

“大家都知道,大帥起於陝西,麾下核心骨幹也多爲秦人。”

“陝西古稱雍州,乃禹貢九州之一。”

“眼下明廷在西安有位秦王,所以暫時先不稱秦王,改用雍王代替。”

“用此王號,可牢牢抓住根基,時刻提醒軍中的三秦子弟。”

“而且,‘雍’字還包含和諧安定之意。”

“眼下正值天下大亂,大帥還能借機提出‘安定四方,再造太平’的口號,可謂是正合其時!”

聽了趙勝這番話,四川本地的官員們可就不樂意了。

劍州知州李興懷立刻站了出來,據理力爭: “趙贊畫此言差矣。”

“大帥確實起於陝西不假,但如今龍興之地乃是四川!”

“王號當與蜀中氣運相連,方可穩固,豈有捨近求遠之理?”

“雖然蜀王的名號有些不吉利,不可再用,但也不應該以雍王爲號。”

一旁的龍安知府王承弼也點點頭,附和道: “李知州所言甚是。”

“縱觀歷史,割據四川者,豈能不用蜀地之名?”

“昔日有劉備實據蜀地稱漢中王,進而開創季漢;後有王建、孟知祥以蜀爲號,開國建制。”

“此乃天命所歸,地勢使然,我等當順天應人,豈能逆勢而爲?”

“不然!”

聽了這話,趙勝身邊一位陝西籍的文官立刻站出來,

“如果不能稱雍王,那漢中王也名不副實,畢竟漢中還在朝廷手裡。”

“依下官愚見,王號未必非得拘泥於一地,大帥志在天下,豈可困於一隅之名?”

一時間,府衙大堂裡吵得是不可開交的。

有堅持“蜀王”的,有主張“雍王”的,也有提出“漢王”、“順王”的 反正是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最後吵了半天,誰也無法說服誰,衆人只好將幾個擬定的備選王號及其理由,詳細寫成文書,呈送江瀚定奪。

江瀚一一看過呈上來的文書,略作思索後,便有了決斷。

他提起筆,在“漢王”二字上畫了個圈。

可定下王號只是其中一環,還有一大把的事等着江瀚定奪。

開府立制絕非易事,這是從流寇向正經政權轉變的關鍵一步,方方面面都得仔細考慮到。

江瀚思索良久,還是決定沿用明朝成熟的體制,並在其基礎上略作增減。

比如把原先的六部改成八部,保留戶、禮、吏、兵、刑、工六部,新增農部、學部。

眼下已經是崇禎八年了,往後天災只會更加頻繁、更加猛烈。

設立農部,專司農田水利、糧種推廣、防災賑災,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

對於學部,他則是有更長遠的計劃。

拿下四川后,也算有了根基之地,那興辦學堂,培養人才的各項事宜就該提上議程了。

歷史證明,只有科學技術纔是第一生產力。

四川各地有不少西洋的傳教士,江瀚打算把這羣人集中起來,幫着編纂一些教材。

眼下西方應該也在打三十年戰爭,牛爵爺還未出生,從頭培養人才還來得及。

除了各級官府機構設置,還有不少人事任命、功勳功勳賞罰制度需要江瀚親自審定。

有功將士如何升遷賞賜?投降官員該如何考覈任用?

每天都有無數文書堆滿他的案頭,忙得江瀚是焦頭爛額。

但他也明白,只有先把政府框架搭建好,日後運轉起來纔會更順暢。

在主帥以及文武官們忙碌的同時,工部的匠人們同樣也忙得腳不沾地。

典禮上要用到的禮器、儀仗、文官的袍服、將領們的禮儀盔甲,都需要加急製作。

日子在緊張的籌備中飛速流逝,稱王大典的日子,轉眼即至。

崇禎八年八月初八,寅時。

成都城內萬人空巷,蜀王府及周邊區域更是擠滿了前來湊熱鬧的百姓,燈火通明,亮如白晝。

按照江瀚“禮不必盡循古制,權以軍容爲綱,參酌漢唐故事,務從實際”的要求,稱王大典的場地就設在蜀王府承運殿前的巨大廣場上。

寅時正刻,莊嚴的號角聲劃破黎明,儀式正式開始。

文武官員自兩側朝房魚貫而出,在禮官和太監的指引下,於廣場上分成兩列,各自站定。

右手邊的是文官隊列,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江瀚軍中的大管家,核心幕僚趙勝,其後是李立遠等從陝西就追隨他轉戰四省的老班底; 接着是龍安府王承弼、劍州李興懷、薛家薛志恆等歸附的原明庭官員和土司代表;

再後面一排,則是在保寧府開科取士,選拔上來的新銳,如吳熙、周德福等人。

左手邊的武官隊列更是精神抖擻,殺氣騰騰。

打頭的便是董二柱、方宏、邵勇、李老歪、曹二、李自成等一衆心腹大將。

他們個個頂盔摜甲,環佩利刃,神情肅穆中帶着壓抑不住的激動之色。

在一衆主將身後,則是因功獲得升遷的軍中掌令,如王五、馬旭等人。

甚至連明軍的一些降將,比如馬科等人,也被安排在了隊列後方觀禮,以示懷柔。

廣場四周,披堅執銳的甲士沿路肅立,軍容雄壯,鴉雀無聲,只有火把燃燒的噼啪聲、以及各色旗幟在晨風的獵獵作響聲。

典禮第一步,祭告天地。

在廣場正中央設立的祭壇上,早已陳列好整隻的豬、牛、羊三牲。

江瀚特意沒穿袞服,而是換上了一身嶄新的紅黑色直身細魚鱗甲。

身上還配有獸面吞肩,環臂鎧,雙龍前胸鏨,頭戴金護法壓縫六瓣明鐵盔,更顯英武挺拔。

他緩步上前,焚香禱告,隨後親自宣讀祭文,告慰皇天后土。

隨後,隊伍移步至承運殿後的圜殿,準備祭祀祖考。

圜殿是一座圓形、單檐攢尖頂的大殿,象徵着“天圓地方”。

這裡原本供奉的是歷代蜀王的牌位,如今早已被清空,只擺了江瀚父母的靈位。

本來文官們還想追溯江姓起源,順便給江瀚找個便宜的顯赫祖宗。

有說是來自嬴姓的,是西周初年受封建立江國,後滅於楚,子孫以國號爲姓氏。

還有的說是來自唐末宰相蕭遘次子蕭禎,爲避禍改姓,後遷居陝西的。

只不過這些亂七八糟的祖宗,最後都被江瀚給否了。

什麼狗屁顯赫身世,吾本延綏一小卒,天下於我何加焉?

簡單祭拜後,江瀚馬不停蹄的就帶人離開了圜殿。

他總覺得這地方陰氣太重,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當初手下在清點圜殿物品時,士兵們曾在一個箱子裡發現了一張精心鞣製保存的人皮。

對照王府檔案才發現,這竟涼國公藍玉當初被剝下的人皮。

祭祀祖考後,便進入了今日大典的正題,升御座,受朝賀。

當天光漸亮,吉時已到。

江瀚一馬當先,踏入承運殿,身旁的禮官立刻唱喝: “請漢王殿下升御座!”

話音剛落,身後兩側親衛披甲帶刀,整齊的穿過江瀚身側,守在殿內四周,神色嚴峻。

在殿外一衆文武的注視下,江瀚一步一步登上高高在上的蟠龍王座,安然坐定。

啪! 隨着一聲淨鞭響起,承運殿門口的太監扯着嗓子,放聲唱道: “羣臣入殿,分班而立!”

江瀚高居王座,俯視着承運殿內,看着眼前的一幕。

只聽朝鼓聲中,參加大典的文官武將依次進入大殿,分列于丹陛之下。

待衆人站定後,太監二揮淨鞭,示意鼓聲停下,奏響禮樂。

威嚴急促的鼓點聲戛然而止,承運殿後傳來一陣悠揚的黃鐘禮樂之聲。

當!當!當! 約莫過了半盞茶的時間,禮樂聲漸熄,太監三揮淨鞭,一旁的禮官隨即高唱:

“跪——!”

殿內殿外,所有文武官員、將士代表,齊刷刷跪倒在地。

“叩首——!”

“再叩首——!”

“三叩首——!”

“興——!”

“跪——!”

如此三跪九叩的大禮之後,衆人伏地,齊聲山呼: “漢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聲浪如同滾雷,衝出大殿,響徹整個王府,甚至傳到了外面的街道上。

緊接着,殿外軍士擂響巨大的戰鼓,鳴放禮炮,轟鳴聲震動着整個成都城。

聽着耳邊傳來的轟鳴,看着殿內黑壓壓伏地、又再次肅立、目光灼灼地望着他的文官武將們,江瀚心中感慨萬千。

就是這些人跟隨着他,自兵荒馬亂的京畿之地,到黃沙漫天的西北大漠; 從峰巒雄偉的三晉之地,再到萬夫莫開的巴蜀險扼,一步步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

如今,他們都跪伏在這裡,將各自的身家性命、前程未來,一起奉到了他的面前。

江瀚只覺得一股難以言喻的豪情從胸中迸發出來,瞬間充滿四肢百骸。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

這明末亂世,合該由他來終結! 三通鼓響過後,江瀚吐出一口濁氣,虛擡右手:

“免禮平身。”

“謝漢王!”

衆人這才起身,垂手肅立。

此時,一旁的禮官再次高聲唱喏:

“誦王上即位詔書!”

趙勝應聲出列,從禮官手中鄭重接過一卷明黃色的綢緞詔書,面向衆人,深吸一口氣,高聲朗讀起來: 維王八年,歲在乙亥,八月仲秋,朔越癸丑。

漢王謹昭告於皇天后土、日月星辰,並諭川中臣民知之:

嗟爾大明,自太祖高皇帝龍飛淮右,掃蕩胡元,開日月之新天,已歷二百六十七載。

然至今日,運祚傾頹,綱常崩壞。

當今昏主,居深宮而不知民瘼,信閹豎而自毀長城。

朝廷袞袞諸公,飽食終日,只知盤剝以充私囊;官府層層胥吏,如虎似狼,唯務催科以媚上官。

更兼強徵加派,視黎民如草芥;縱容宗藩,刮四海如飴膏。

遂使九州板蕩,四海鼎沸,餓殍塞道,死者枕藉。

朝廷無道,忠良寒心;將士泣血,何以求生? 吾本延綏一小卒,出身寒微。

見蒼生倒懸,憤奸佞盈朝,故而振臂一呼,提三尺劍,舉義旗,聚各路豪傑。

非爲富貴計,實則爲萬民求生解厄。

自陝及晉,轉戰豫蜀,旌旗所指,所向披靡。

全賴將士用命,臣工齊心,方克定成都,收取巴蜀。

今奉天命,順民心,於成都晉位漢王。

謹此佈告海內,鹹使聞知。

自今而後,凡我治下,官清吏明,稅賦有度;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廬;士農工商,各安其業。

有貪殘害民者,必以嚴刑峻法懲之,雖親不貸! 詔書文字鏗鏘有力,歷數明廷罪狀,闡述起義初衷,宣告新政綱領,聽得殿內衆人心潮澎湃,尤其是跟隨江瀚已久的諸位將領,更是激動得握緊了拳頭。

等趙勝宣讀完詔書後,江瀚隨即開始宣佈新的制度改動和人事任命。

政權草創,整體框架暫沿明制,但設爲八部。

“戶部、禮部,由趙勝統領,負責錢糧週轉、禮儀教化及部分低級官員銓選。”

“農部,由李興懷執掌,專司農桑水利,糧儲救災。”

шωш _t t k a n _℃ O

“工部,仍由莊啓榮牽頭,營造軍械,興辦工坊。”

“學部,由王承弼負責,開科取士,興辦學堂。”

“刑部,由薛志恆管轄,刑斷審覈、冤獄平反。”

“至於吏部、兵部.”

江瀚頓了頓,

“暫時空缺。”

殿內的一衆文武很清楚,人事和軍權是命根子,漢王肯定不可能輕易放下來。

其餘如都察院、大理寺等機構長官也暫時空缺。

先把衙門建起來,等以後找到了合適的人選,再做調整。

軍中各級將領、掌令官以及糧稅司等直屬機構人員,也各有封賞升遷。

對於領兵大將,職官上暫仍稱參將,但江瀚允諾擴軍後即可升任總兵,獨鎮一方。

此外,他還重新設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首批將先行賞賜子爵、男爵等爵位,以酬功臣。

賞賜是要慢慢給的,免得以後各級將領再立下功勳,賞無可賞。

對於廣大基層士卒,江瀚更是出手豪綽。

凡是入川以前跟隨他的戰兵,每人發足三十六兩銀子,算下來就是整整兩年的餉銀。

入川以後,從各地徵召的民兵因爲已經發了田土的關係,所以每人賞銀十兩。

殿外得知消息的衛兵們聞言,無不欣喜若狂,差點沒當場跪下磕頭,全靠軍紀約束才保持肅立。

抄沒蜀王府兩百年積累的財富,讓江瀚有足夠的底氣犒賞全軍。

同時,他也宣佈減免四川各地百姓一年錢糧,以此收攏民心。

是夜,蜀王府內大擺慶功宴,觥籌交錯,歡聲雷動。

宮燈次第燃起,將殿內照得亮如白晝,文官武將們開懷暢飲,慶祝着這來之不易的階段性勝利。

殿內一羣人像是商量好了一樣,接二連三地上前,不停地朝着最上首的江瀚敬酒恭賀。

樂師敲着鼓點,大殿正中間的舞師執朱干玉鏚,踏鼓而舞 一曲奏罷,趙勝悄悄從席間起身,湊到上首的江瀚身邊,低聲詢問道: “大王,如今開府立制,大局初定。”

“您的婚娶大事.是不是也該提上日程了?”

“李家、王家皆有嫡女,賢良淑德,您看.是不是先見見?”

“或者,臣下直接發一張文書,通告全川,爲您遴選秀女?”

趙勝的聲音雖低,但附近幾桌喝得正歡的將領們,都不約而同地放緩了動作,屏息凝神,豎起耳朵,一臉關切地偷偷瞄向江瀚。

江瀚餘光一掃,將衆人的神情盡收眼底。

算起來,自己差不多也二十有九了,再拖可就真說不過去了。

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的終身大事,更是關係着政權穩定。

於是江瀚笑了笑,對趙勝點了點頭:

“依我看,遴選秀女就不必了吧?搞得興師動衆的。”

“先見見李家、王家的姑娘吧,一家挑一個便是。”

緊接着,江瀚頓了頓,聲音提高了一些,讓周圍人都能聽到:

“不光是本王,軍中還有那麼多弟兄打着光棍呢!”

“如今戰事稍歇,也該讓他們成家立業,安心過日子了。”

他扭頭看向趙勝,吩咐道: “你明天就發通告,在川中遴選適齡女子,要那些能持家過日子的,別選些什麼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大小姐。”

“回去告訴弟兄們,本王給他們發媳婦了!”

“讓他們各自把存下來的軍餉都準備好!”

第164章 艾萬年的伏擊第113章 江瀚的打算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7章 射人先射馬第82章 奸細第255章 改進戰法 四川水患第265章 上元佳節夜,義軍破鳳陽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85章 野豬嶺第47章 三家合謀第210章 還是這玩意兒好使!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150章 叛徒白廣恩第187章 甘州羣牧所第72章 楊鶴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241章 圍堵侯良柱第203章 李自成的蛻變第50章 穿箭遊營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183章 麻木的關中百姓第261章 洪督師大掠漢中第274章 大王發媳婦兒咯第154章 哥倆好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259章 聲勢浩大的川中起義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29章 李總管第234章 搶灘登陸和諸將反應第169章 再渡河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13章 亂兵就得有亂兵的樣子第274章 大王發媳婦兒咯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189章 河西堡的墩軍第144章 虎大威戰歿第54章 拿下王莊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85章 野豬嶺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258章 刺殺 劫獄第56章 吳澤第133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205章 兵分兩路,偷渡陰平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170章 左良玉的判斷第110章 起義的三個階段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251章 暮登天子堂第53章 王師來了!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第5章 兵變第138章 練兵第206章 攻打劍門關第23章 清算田畝,打劫富戶第51章 出發第38章 李家張家第42章 流寇來襲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218章 聖物入藏第103章 鄧陽的演技第222章 微操大師朱由檢第159章 渡河第202章 準備入蜀第72章 楊鶴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14章 發餉第190章 甘肅鎮暴動第262章 送上門來的俘虜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12章 劉老爺第112章 鄧陽:我去打王嘉胤?第23章 清算田畝,打劫富戶第272章 蜀王鉅富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256章 賊兵在救災,官府要收稅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82章 奸細第185章 烽煙四起第53章 王師來了!第51章 出發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280章 忽悠洋人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21章 安塞第218章 聖物入藏第160章 陌底渡見聞第68章 誰的錯?第249章 別開生面的恩科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45章 反制李家
第164章 艾萬年的伏擊第113章 江瀚的打算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7章 射人先射馬第82章 奸細第255章 改進戰法 四川水患第265章 上元佳節夜,義軍破鳳陽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85章 野豬嶺第47章 三家合謀第210章 還是這玩意兒好使!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150章 叛徒白廣恩第187章 甘州羣牧所第72章 楊鶴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241章 圍堵侯良柱第203章 李自成的蛻變第50章 穿箭遊營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183章 麻木的關中百姓第261章 洪督師大掠漢中第274章 大王發媳婦兒咯第154章 哥倆好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259章 聲勢浩大的川中起義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29章 李總管第234章 搶灘登陸和諸將反應第169章 再渡河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13章 亂兵就得有亂兵的樣子第274章 大王發媳婦兒咯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189章 河西堡的墩軍第144章 虎大威戰歿第54章 拿下王莊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85章 野豬嶺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258章 刺殺 劫獄第56章 吳澤第133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205章 兵分兩路,偷渡陰平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170章 左良玉的判斷第110章 起義的三個階段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251章 暮登天子堂第53章 王師來了!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第5章 兵變第138章 練兵第206章 攻打劍門關第23章 清算田畝,打劫富戶第51章 出發第38章 李家張家第42章 流寇來襲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218章 聖物入藏第103章 鄧陽的演技第222章 微操大師朱由檢第159章 渡河第202章 準備入蜀第72章 楊鶴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14章 發餉第190章 甘肅鎮暴動第262章 送上門來的俘虜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12章 劉老爺第112章 鄧陽:我去打王嘉胤?第23章 清算田畝,打劫富戶第272章 蜀王鉅富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256章 賊兵在救災,官府要收稅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82章 奸細第185章 烽煙四起第53章 王師來了!第51章 出發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280章 忽悠洋人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21章 安塞第218章 聖物入藏第160章 陌底渡見聞第68章 誰的錯?第249章 別開生面的恩科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45章 反制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