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

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 此時,江瀚還不知曉甘肅鎮所發生的一切,也不知道他派出去的掌令將會給他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他此刻正在寧夏中衛,一處名叫鳴沙洲的邊堡附近,眉頭緊皺的看着面前這片荒涼的邊塞之地。

寧夏鎮的招兵工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困難,也更加不順。

自從率軍踏進寧夏鎮的邊牆,江瀚只覺得無比的壓抑,就像走進了一片被老天爺遺忘的角落。

沒有賀蘭山的遮擋,這裡的天空永遠籠罩着一層灰黃色的紗霧,連太陽都顯得病懨懨的。

朔風裹挾着騰格裡沙漠的黃沙,像無數把小銼刀,日夜不停地打磨着每個人的皮膚。

那些沙子無孔不入,鑽進脖領縫隙,落入飯鍋水囊,就連睡覺時都能感受到被窩裡有沙粒在滾動。

放眼望去,除了零星幾叢頑強生長的駱駝刺,再也見不到半點綠色。

寧夏鎮的狀況,甚至比陝北更加惡劣,乾旱已經足夠可怕,但那些流動的沙丘纔是真正的噩夢。

長城南北遍佈流沙,那些原本建在高處的墩堡,早已經失去了險要的地勢,被黃沙一點點吞噬。

駐紮在此的寧夏邊兵們過着怎樣的日子,可想而知。

白天,士兵們才一擔一擔地把沙子全挑出去,可一覺醒來,沙子自己長着腳就跑回來了。

幾百上千人挑沙好幾天,卻抵不過西北風吹上一晚。

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確實有不少寧夏鎮的邊兵,願意跟着江瀚造反。

但新任的寧夏總兵很快就察覺到了異常,於是立刻調兵遣將,封鎖了江瀚北上的道路。

現在的寧夏總兵叫做馬世龍,也是一名軍中宿將。

馬世龍,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此人是武舉出身,生得儀表堂堂。

早在天啓年間,他就活躍在宣府,以及遼東前線,跟着孫承宗一起抵禦東虜,屢立戰功。

己巳之變時,他因爲收復遵永四城的戰功,從而被朝廷加封爲太子少保,蔭其後代世襲千戶。

寧夏鎮的總兵本來是賀虎臣,可自從賀虎臣被調到了延綏鎮之後,朝廷便一紙調令,將稱病在家馬世龍重新啓用,命其鎮守寧夏。

作爲土生土長的寧夏人,馬世龍對當地情況瞭如指掌,他很清楚寧夏鎮邊兵們的艱難處境。

他深知底層邊兵的苦楚與怨氣,更明白這些積壓已久的怨氣一旦被人點燃,將會鬧出多大的亂子。

因此,當江瀚的隊伍沿着邊牆一路北上,試圖招收那些心懷不滿的邊兵時,馬世龍立刻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他當機立斷,迅速將分散在寧夏中衛附近的墩軍,盡數召回了靈州所附近,統一管理指揮。

如此一來,江瀚在寧夏鎮的招兵行動頓時變得舉步維艱。

他頂着風沙,辛辛苦苦地忙活了大半個月,最終也僅僅招到了五百多墩軍。

馬世龍將靈州所經營得如鐵桶一般,對江瀚等人嚴防死守。

江瀚很清楚,以他目前的兵力,想要強攻這座堅城,肯定無比困難。

眼見佔不到便宜,江瀚心裡也萌生退意,他可不想在這種地方和一員宿將硬耗。

可正當他準備下令拔營起寨,回去與邵勇匯合之際,突然有傳令兵來報: “大帥!”

傳令兵翻身下馬,聲音急促,

“咱們後面.後面有一支.有一支大軍,正朝着咱們的營地趕來!”

江瀚聞言,心頭一緊: “看清楚來人的旗號了嗎?是自己人還是官軍?”

傳令兵大口喘着粗氣,搖了搖頭: “不清楚,距離太遠,再加上風沙太大,根本看不清楚!”

“但是李把總已經命人抵近偵察了,估計很快就有確切的消息了。”

此時,江瀚的大軍正駐紮在鳴沙洲附近,靠近黃河南岸的一處開闊地帶。

此處背靠黃河,地形還算有利,不用擔心被官軍前後夾擊。

儘管如此,江瀚仍舊不敢大意。

他轉過頭,看向身旁的親衛:

“去,傳我將令,全軍警戒!”

“步兵先披甲列陣,再讓炮營的弟兄提前布好陣地,一切小心爲上。”

江瀚緊張兮兮的等了大半天,前頭李老歪派出去的探哨終於帶回了確切的消息:

是邵勇帶兵前來匯合了。

“邵勇?”

江瀚聽完不禁愕然,這纔過去了一個月左右,邵勇怎麼回來了? 當初自己只撥給了邵勇幾百騎兵,怎麼現在突然憑空冒出來這麼多人? 江瀚不清楚發生了什麼,只是下意識地用自己在寧夏遇到的情況,去推斷邵勇的經歷。

他以爲自己在寧夏招兵不順,估計邵勇在更偏遠的甘肅,情況只會更糟。

在江瀚的預估中,邵勇此行,能招到個七八百人,就已經很不錯了。

沒過多久,邵勇便一臉興奮地闖進了大帳。

江瀚看着眼前風塵僕僕、卻異常興奮的邵勇,順手遞了一碗水給他:

“辛苦了,邵勇。”

“你怎麼領了這麼多人回來,該不會都是甘肅鎮的饑民吧?”

邵勇接過水碗,一飲而盡,用袖子抹了把嘴,臉上洋溢着難以抑制的興奮與激動: “大帥!您是不知道,這次咱們在甘肅鎮,可是幹出了好大一番事業!”

“甘肅鎮被咱們派出去的降兵一攪和,徹底亂成了一鍋粥!”

“不少鎮守邊牆的墩軍聽了您的名號,紛紛響應號召,揭竿而起。”

他頓了頓,隨後拋出了一個重磅消息: “您還記得那個甘肅籍的掌令王五嗎?”

“這小子簡直是個奇才,他們一行五騎,硬生生拉來了兩千多邊兵!”

聽到這個數字,江瀚手裡的水碗差點掉在地上:

“多少?”

邵勇一臉得意,連忙回覆道: “整整兩千一百人!”

生怕江瀚不信,他掰着手指頭,細細數來,

“光是王五就帶了兩千多人,再加上派出去的其他降兵,以及主動投靠咱們的墩軍,這次甘肅之行,咱們一共招來了足足三千多人!”

看着邵勇眉飛色舞的表情,江瀚目瞪口呆,屬於是東邊不亮西邊亮了。

他在寧夏這邊費盡心機,頂着漫天黃沙忙活了大半個月,才堪堪招到五百多墩軍。

而邵勇和王五在甘肅,竟然不聲不響地給他拉回來了三千多人! 這麼算下來,現在自己的麾下,那就有將近七千人了。

可驚喜之餘,江瀚突然想到一個嚴肅的問題,他能養得起這麼多兵嗎? 想到這,他不敢怠慢,立刻朝着帳外的親兵吩咐道:

“快!去把趙書辦給我叫過來!”

趙勝現在在江瀚軍中,已經不單是個簡單的文書了。

他目前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精打細算的後勤大管家,有了趙勝的幫助,江瀚也能從瑣事裡抽身出來,專心於行軍佈陣。

趙勝火急火燎的趕到中軍大帳,當他聽說邵勇拉回來了三千多人後,他可謂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大軍的規模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翻了一倍,實力暴漲。

但令他擔憂的是,以目前軍中的糧草物資,想要供養將近七千多精銳戰兵,恐怕有些困難。

想到這,他將自己的算盤掏了出來,準備好好計算計算:

“.首先,是軍餉,咱們軍中的餉銀,自起兵以來,便一直堅持實額發放,從不克扣。”

“按照標準,每名士兵每月一兩五錢銀子,一年十二個月,合計便是十八兩銀子。”

他一邊說,一邊撥動算盤珠子,清脆的“噼裡啪啦”聲在安靜的帥帳中顯得格外刺耳。

“那麼,以七千名士兵計算,每人每年十八兩,光是軍餉這一項,一年的總支出,便是十二萬六千兩白銀。”

“這還只是基礎的餉銀。”

“再加上每天消耗的糧草、肉食,一年下來,怎麼也得要個十萬兩左右。”

聽了這個數字,江瀚和邵勇對視一眼,無比沉重。

而趙勝卻沒有停頓,算盤珠子在他手中噼啪作響: “再然後是裝備。”

“咱們走的是精兵路線,一套標準的步卒裝備,包括甲冑頭盔、長槍弓矢等等,全部算下來,大概是二十兩銀子一套。”

“像是邵把總麾下的選鋒精銳,更是要披雙甲,頂長盾,一套下來,沒有三十兩銀子絕對拿不下來。”

“這還只是步卒,更別提咱們的騎兵了。”

“自從上次繳獲了一千多匹戰馬,咱們現在軍中大概有一千三百名騎兵。”

“別的不說,單單算戰馬的嚼用,按照朝廷邊軍的規定,‘每馬日給草一束,豆料三升’,折算下來,一匹戰馬一個月的飼料花費,至少就要二兩銀子。”

“一千三百匹戰馬,光是吃,一年就要吃掉咱們三萬多兩白銀!這還沒算馬匹的損耗、馬具的更換、以及騎兵裝備。”

趙勝熟練地撥弄着算盤,一邊擡眼瞅着江瀚: “大帥仁義,逢年過節還愛給兄弟們發些賞錢,鼓舞士氣。”

“要是和上次陝州城一樣,一發就是三十兩,那七千人就是二十萬兩。”

“再加上軍中傷藥、營帳、車輛、軍械維護等等.”

聽着趙勝報出的一連串數字,江瀚聽得眼皮直跳: “停停停!”

“直接說總數,我要維持一支五千五百步卒,外加一千五百騎兵的精銳大軍,一年要花多少銀子?”

趙勝低下頭,拿起算盤撥弄起來,良久後,他終於報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

“去掉零頭,大概是五十五萬兩。”

“嘶!”江瀚聽罷,倒吸一口涼氣。

五十五萬兩白銀!這是什麼概念? 要知道,江瀚當初在山西,幾乎是掘地三尺,將整個汾州府的豪紳劣商都給洗劫了一遍,最終也才搜刮出了八十二萬兩銀子。

並且,其中還有近一半,都是糧草布匹、火藥軍械等物資。

現在趙勝開口就是五十五萬兩,讓他上哪兒再找一個汾州府?

趙勝看着江瀚的表情,一臉無奈: “大帥,我知道您想走精兵政策,力求麾下能夠以一當十。”

“但現實是,按照目前軍中的存糧和金銀來看,這七千人,最多還能再維持半年。”

“咱們的財力已經夠厚實了,再多就真的養不起了。”

“一旦銀錢耗盡,糧草不濟,不用官軍來打,咱們這支大軍恐怕就要自行崩潰了。”

趙勝的話直擊重點,精準的點出了江瀚現在所面臨的困境。

精兵政策固然好用,但花銷實在太大了。

在戰場上,一支數千人的精兵,往往能夠輕易擊潰數倍於己的烏合之衆,甚至對上數量相同的官軍,也絲毫不怵。

其次,精兵政策一般規模不大,在指揮上更爲便利,統兵將領們可以更精準的執行戰術意圖。

同時,由於士兵待遇優厚,歸屬感強,忠誠度也相對更高,不容易發生譁變。

但其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貴。

正如剛剛趙勝算的那筆賬,供養一名精兵的開銷,是普通士卒的數倍乃至十倍。

從軍餉、伙食,到甲冑、兵器,無一不是吞金巨獸。

其次,精兵的補充極爲困難。

每一個精銳老兵的戰死,都意味着巨大的投資打了水漂。

培養一名新兵達到老兵的戰鬥水準,需要漫長的時間和海量的資源,這使得精兵部隊在殘酷的消耗戰中處於天然的劣勢,經不起大規模的傷亡。

最後,精兵政策也限制了軍隊規模的擴張。

在需要佔領和控制廣大地盤時,區區數千人的兵力便會顯得捉襟見肘,分兵則處處薄弱,不分兵則無法有效統治。

眼下,隨着三千多甘肅鎮邊兵的加入,問題也擺在了江瀚的面前。

是降低標準,將他們編爲成本較低的輔兵;還是咬着牙,將他們也按照精兵的標準來武裝和訓練? 看着左右爲難的江瀚,趙勝話鋒一轉: “大帥,卑職倒是有個法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長期來看,咱們只要能佔住四川割據一地,那養兵便不成問題,這個可以日後再商議。”

“短期來看,咱們可以搶一搶周圍富戶,保證收入不斷。”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從短期度過到長期。”

趙勝看着江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咱們殺個回馬槍,重回關中。”

“當初咱們急着北上招兵,關中只是粗略的掃了一遍,即便如此,咱們也輕鬆搶到了十幾萬兩的銀錢和大量物資。”

“如果我們能像在山西那樣,牢牢佔住關中,再把李立遠派出去,讓他把關中的老爺們都榨出水來,想必一兩年的軍費,肯定能輕鬆湊出來。”

江瀚盯着輿圖看了半天,搖了搖頭: “有點難辦。”

“曹文詔等人肯定已經到關中了,洪承疇的大軍應該也在回援路上了。

“到時候別說搶錢,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問題“

說着說着,江瀚的目光突然停在了不遠處的銀川城上,那裡正是慶藩所在。

江瀚看着眼前的輿圖,心一狠。

沒辦法了,只能找大明的最大的地主頭子藩王的麻煩了。

江瀚萬萬沒想到,自己前不久還在罵王嘉胤,愛打藩王的主意,結果現在自己也要打藩王的主意了。

“打銀川吧,把慶藩打下來,咱們的軍費和物資應該就夠了!”

趙勝聽罷,有些遲疑: “可是,寧夏總兵馬世龍正堵在銀川的大門靈州所呢,咱們怎麼打?”

江瀚冷哼一聲,眼中兇光畢露:

“管他是龍還是虎,誰敢擋在我前面,一併宰了就是!”

“去!聚將擂鼓!我要踏破銀川!”

(本章完)

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275章 立祠堂漢王奠忠魂,書牌位遺孤繼血食第36章 整頓軍紀第98章 投名狀第63章 李立遠第128章 慶功宴第241章 圍堵侯良柱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142章 開門紅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210章 還是這玩意兒好使!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第247章 要改變流寇思維第67章 張輦第27章 水泥第146章 害民賊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115章 苛刻的要求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273章 淨鞭三聲響,文武兩班齊第124章 雨中對壘第116章 入城第141章 大軍調動第200章 佯敗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第15章 回陝西第134章 洪承疇的計策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265章 上元佳節夜,義軍破鳳陽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96章 李代桃僵第23章 清算田畝,打劫富戶第281章 各方反應第118章 攻城戰第271章 請大帥稱王立制!第241章 圍堵侯良柱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236章 埋伏第242章 貓鼠遊戲第128章 慶功宴第4章 篝火狐鳴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30章 赴宴第36章 整頓軍紀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89章 陣斬李卑第156章 互有勝負第14章 發餉第231章 保寧府的防禦(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89章 陣斬李卑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215章 武狀元?老子宰的就是武狀元!第138章 練兵第113章 江瀚的打算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第90章 騙延水關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78章 整訓部隊第278章 崇禎九年發展規劃(二)第45章 反制李家第265章 上元佳節夜,義軍破鳳陽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250章 朝爲田舍郎第232章 戰前偵測(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249章 別開生面的恩科第22章 流寇第79章 不沾泥投降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200章 佯敗第150章 叛徒白廣恩第227章 陳代雲第247章 要改變流寇思維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第271章 請大帥稱王立制!第89章 陣斬李卑第128章 慶功宴第221章 陳奇瑜的無奈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189章 河西堡的墩軍第269章 兵發成都府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48章 王莊第28章 安塞縣城第115章 苛刻的要求第92章 威震西北
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275章 立祠堂漢王奠忠魂,書牌位遺孤繼血食第36章 整頓軍紀第98章 投名狀第63章 李立遠第128章 慶功宴第241章 圍堵侯良柱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142章 開門紅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210章 還是這玩意兒好使!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第247章 要改變流寇思維第67章 張輦第27章 水泥第146章 害民賊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115章 苛刻的要求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273章 淨鞭三聲響,文武兩班齊第124章 雨中對壘第116章 入城第141章 大軍調動第200章 佯敗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第15章 回陝西第134章 洪承疇的計策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265章 上元佳節夜,義軍破鳳陽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96章 李代桃僵第23章 清算田畝,打劫富戶第281章 各方反應第118章 攻城戰第271章 請大帥稱王立制!第241章 圍堵侯良柱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236章 埋伏第242章 貓鼠遊戲第128章 慶功宴第4章 篝火狐鳴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30章 赴宴第36章 整頓軍紀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89章 陣斬李卑第156章 互有勝負第14章 發餉第231章 保寧府的防禦(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89章 陣斬李卑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215章 武狀元?老子宰的就是武狀元!第138章 練兵第113章 江瀚的打算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第90章 騙延水關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78章 整訓部隊第278章 崇禎九年發展規劃(二)第45章 反制李家第265章 上元佳節夜,義軍破鳳陽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250章 朝爲田舍郎第232章 戰前偵測(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249章 別開生面的恩科第22章 流寇第79章 不沾泥投降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200章 佯敗第150章 叛徒白廣恩第227章 陳代雲第247章 要改變流寇思維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第271章 請大帥稱王立制!第89章 陣斬李卑第128章 慶功宴第221章 陳奇瑜的無奈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189章 河西堡的墩軍第269章 兵發成都府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48章 王莊第28章 安塞縣城第115章 苛刻的要求第92章 威震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