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負少年

張希孟和李善長湊在一起,辦起事來,比其他人更加順暢得多,畢竟張希孟眼光過人,格局足夠,而李善長重在務實。兩個人湊在一起,絕對是珠聯璧合。

當然了,前提是他們的心思放在一處,要是互相爭鬥起來,或者彼此下絆子,那就是另一番情形了。

偏偏在爭取吳中才子這一點上,兩個人高度一致。

首先李善長藉着韓秀孃的案子,清理了金陵城大批的老舊官吏。這還只是個開始,可以預見,其他各地的元朝舊官吏,要麼改變腦筋,要麼立刻滾蛋……而他們走後,留下了無數的位置,需要人去填補。

如果按部就班,那就是通過張希孟主導的學堂,補充官員。

那樣一來的話,對老李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而此刻吸納吳地人才過來,他們雖然敬重張希孟的主張,但是卻要歸附到李善長的麾下,也算是擴大老李的勢力了。

至於張希孟,他倒是比較超然了。真的,張希孟已經看淡了權勢,也不在乎錢財……他特別超然。

他已經見識到了思想的力量, 如何鼓搗出一整套能夠落到實處的思想, 從而長遠地影響天下走勢,那纔是張希孟在乎的。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咱已經站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上,什麼秦皇漢武, 什麼帝王將相, 不過是浮雲,浮雲而已!

至少也要跳出一個王朝的侷限, 拿幾千年的尺度, 衡量天下,沒錯, 咱的格局就是這麼大!

不過說來說去,還是要想着怎麼打通渠道……

“李兄, 現在蘇州那邊急需兩樣東西, 其一, 是更多更詳細的文章說明,讓他們真正理解我們的主張。第二, 就是要有一條安全的通道, 讓願意歸附我們的人, 有路可走。”張希孟低聲說道。

李善長含笑,“前一條張相自己想辦法, 我是管不着。不過後一項我倒是有點想法。”

“哦?李兄準備怎麼做?”

李善長一笑,“張相, 你還記得一個人不?”

“誰?”

“就是那位女糧長啊!”

“江楠?她能幫上什麼忙?”

李善長一笑,“她是不行,但她有個親戚,此人叫做施伯仁, 如今正在金陵教書!”

張希孟這纔想起來, 這位既是著名女詩人鄭允端的丈夫,又是蘇州城的鉅富, 雖然被張士誠可持續竭澤而漁了,但是人脈關係依舊在。

“李兄,你打算怎麼辦?”

李善長轉身,拿過來一張地圖, 跟張希孟笑道:“瞧見沒有, 我打算在長興這裡,準備船隊,然後從太湖運送吳中才子過來。”

張希孟點了點頭,“這條路的確不錯, 可張士誠的水師不弱,又有太湖水賊,我怕不安全啊!”

“哈哈哈!”李善長忍不住大笑,“張相,這些時候你忙活寫文章,兼濟天下,卻忘了眼前的事情。太湖水賊也要吃糧,也要活着……張士誠霸佔了蘇州之後,斷了他們的食鹽,想要迫使水賊俯首帖耳。”

“還有此事?”

“嗯,正巧咱們和方國珍談妥了,食鹽是不缺的。我們把鹽交給太湖水賊,他們不但自己吃,還把食鹽賣到了蘇州,賺了不少錢。”

“什麼?”

張希孟着實有點驚訝,“李兄,張士誠守着淮東,可是產鹽重地,他不缺食鹽,怎麼還會允許太湖水賊賣私鹽?”

李善長又笑了,畢竟現實的魔幻程度,永遠超出了寫書人貧乏的想象力。

張士誠是有食鹽不錯,但是他依舊延續了以往鹽商的那一套,層層分潤,加之他要養兵幾十萬,鹽價就比起以往,貴了一倍不止。

他用食鹽,壓榨百姓,老百姓也不是全然沒有辦法。

官鹽吃不起,那就吃私鹽。

反正私鹽生意一直都有,你張士誠就是私鹽販子出身。

不得不說,張士誠明明應該是最懂食鹽這塊的,他不但沒有找出官民兩便的路子來,反而在元朝的弊政上變本加厲了。

他玩加倍,下面人就敢超級加倍。

沒有辦法,到了老百姓這裡,也只能在私鹽上面超級加倍。

有趣的是,因爲朱家軍手握糧食,擁有足夠的議價能力,逼着方國珍給了低價。

毋庸諱言,如今的朱家軍,又差不多是天下間最清廉高效的一支隊伍。

轉運食鹽,沒有層層加碼。

因此賣給了太湖水賊之後,由水賊再轉賣給蘇州百姓,竟然價格還比張士誠的官鹽便宜了三成多。

所以說張士誠的拉胯,是全方位的,無可救藥的。

而看似水火不同爐的敵人,在私下裡還通過奇妙的商業渠道,詭異地聯繫在一起,不得不說,這是亂世特有的黑色幽默。

聽到這裡,張希孟已經胸有成竹。

“李兄,你要藉着太湖水賊運人,我也打算藉着太湖水賊,把文章送過去,你看這麼樣?”

李善長點頭,“那樣最好!咱們分頭行動,不可遲疑。聽說上位要回來了,咱們給上位準備一份大禮。”

張希孟點頭,返回了值房,張希孟立刻召集了宋濂,葉琛等人,把情況說了一遍……這幾位也是目瞪口呆,被這個世界的奇妙傷害不輕。

等反應過來,幾個人就開始了忙碌。

蘇州那邊只是拿到了一些文章,還有更多仔細的解釋,更精妙的論述,沒有拿到手。這些東西本是張希孟用來教導學生的,既然那邊迫不及待,他們就趕快整理,一刻也別耽誤,趕緊送過去。

首先就是由張希孟撰寫歷史講義……這部分主要是梳理秦漢唐宋以來的發展規律,把土地,農業,人口講清楚。

明白了這個,也就知道了張希孟這套東西的理論基礎。

然後宋濂負責撰寫諸子百家的學說,歸結儒家最初的主張。隨後還有兩漢儒家,以及程朱理學的主旨。

把脈絡梳理清楚,歷史規律和思想發展,二者一拍即合!

到了這一步,什麼天命論啊,什麼正統論啊,包括理學視之爲命根子的“理”,也都瓦解冰消了。

並不存在什麼至高無上的理,談理氣,談心性,談這些空的東西,都只是不瞭解歷史演變的規律。

拋開一切紛繁複雜,最根本的只有兩個字:生存!

張希孟和宋濂聯手,把這些東西講清楚,差不多就等於給病人做好了診斷。

隨後就要開出藥方,要怎麼辦?

這玩意依舊要張希孟來做,他思索再三,提筆寫下兩個字:分工!

張希孟所講的分工,可不只是工場手工業階段,狹隘的分工。他講的是在先秦時候,人們聚集在王田上耕種,隨後井田制瓦解,土地歸了家庭所有。

在家庭所有的基礎上,出現了家庭內部分工,也就是男耕女織。

隨後又經過了一千多年的發展,到了現在,農業已經有了相當進步。再保持傳統的男耕女織的習慣,已經是一道枷鎖了。

必須把所有人都當成勞力,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產出更多的糧食布匹,創造更多的財富,進而富國強兵,將中原大地從下墜的國運當中,挽救回來。

張希孟粗略看了看,他的這一套東西,還有不夠圓滿的地方,有些地方也沒有講清楚。而且鼓勵人們從土地的束縛中走出來,進入工場作坊……但是現在哪有那麼多的工場?想要發展紡織業,原料在哪裡,市場在哪裡……這些問題都很現實,也都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

但是毫無疑問,在大的邏輯上,張希孟還是做到了自洽。或者說,那些蘇州的才子們,能認識到這個程度,已經很不錯了。

剩下的問題,就只有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斷探索解決了。

這些內容很快被印刷成小冊子,頭一批就足有三百本。

墨香尚存的書籍,坐着水賊的船隻,漂過太湖,進入了蘇州境內,送到了吳淞江畔,送到了高啓的學堂。

“張公真乃當世聖賢!”

再看過這些內容之後,高啓已經五體投地,深信不疑。

果然是一條新路!

他迫不及待把文章之中的精華抄錄出來,交給了幾個好友。

此時的高啓也顧不得僞裝了,他只想儘快把文章送出去。

因爲在這段時間的激烈爭論中,有相當一批頑固文人,他們不承認張希孟的主張,痛罵離經叛道,說他是標新立異,忤逆聖賢,喪心病狂,罄竹難書!

說張希孟是比少正卯還可惡一萬倍的歹毒惡人。

甚至說當世最大的混蛋,不是大都的元天子,而是金陵的張賊!

有不少宿儒竟然去找張士誠,諫言張士誠,立刻奏請大元天子,由蘇州出兵,討伐逆賊,在他們必殺的名錄上,張希孟的排名,甚至還在朱元璋之上,這個牌面屬實無敵了。

只不過罵得越狠,就越證明張希孟所講觸動了一些最深層的東西,要不是恨到了極致,又怎麼會發瘋?

索性就讓你們瘋得更徹底一些!

高啓不再掩飾,直接大聲疾呼,有志之人,該去金陵,去增加學問,去增長見聞。追隨聖賢,輔佐明主!

經過了這段時間的醞釀,第一批足足二十幾個人,也登上了船隻。爲首的兩個人叫唐肅和餘堯臣,他們滿懷希望,眺望金陵方向,豪情涌動。

“此去必定大展拳腳,不負韶華,不負少年!”

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六百零二章 什麼叫洪武大帝啊!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五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的猛士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六百四十三章 張相佈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三百四十七章 頑強的朱英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二百章 張希孟被盜了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問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二百四十九章 畢業了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孫的樂園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爲民除亂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四百五十八章 收取山東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
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六百零二章 什麼叫洪武大帝啊!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五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的猛士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六百四十三章 張相佈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三百四十七章 頑強的朱英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二百章 張希孟被盜了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問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二百四十九章 畢業了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孫的樂園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爲民除亂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四百五十八章 收取山東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