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頭上砍去

李善長向朱元璋見禮之後,似乎是不經意地瞥了張希孟一眼,竟然有那麼一絲挑釁的味道。

一山不容二虎,都是給上位做事,一定要分個高下!

張希孟不由得打起了精神,這個姓李的可不是尋常人物,必須打起精神。

倒是賈魯,依舊老神在在,根本不放在心上,張希孟太年輕,李善長地位太卑微,就是小孩子掐架,用不着他老人家在意。

“上位,卑職鑽研分田之策後,略有心得。卑職以爲,這套辦法應該脫胎於北魏隋唐的均田之法,不知道我說的對嗎?”

張希孟下意識點頭,表示贊同。

從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後,在這片土地之上的百姓,便不再對貴族唯命是從,如果你敢讓我們活不下去,老子就跟你玩命到底!

深知百姓力量的漢代帝王,奉行了打擊豪強,抑制兼併的政策,迴應百姓的聲音。這纔有了通西域,滅匈奴,封狼居胥的豐功偉績。

而在經歷了漢末三國,五胡亂華的超級大亂之後,爲了更好安定人心,獲得百姓支持,從北魏開始,出現了明文規定的均田制。

作爲北魏精神的繼承者,北周,隋唐,都在延續這一條路子……而到了唐初,均田制更加完備。

一個丁口能得到永業田和口分田,永業田用來種植桑麻,且能夠傳承子孫後代,口分田則是種植糧食,人死之後,需要收回,然後進行重新分配。

唐初奉行均田制,財稅徵收採用租庸調,兵制採用府兵……這三者結合,就是大唐雄兵,橫掃天下的全部奧秘。

張希孟在撰寫分田辦法的時候,就引入了唐朝的思路……只不過他把永業田換成了口糧田,而且加入了口糧田免田租的規定。

當然了,這種規模的改頭換面,自然是瞞不過李善長這種經年老吏,所以張希孟也就坦然承認。

“李先生可有指教?”

李善長一笑,“談不上指教,只是有一點疑問……張先生,這個口糧田,應該是每人都有,對吧?”

張希孟點頭,“沒錯。”

“那我想請問,某一家生出一個孩子,又恰巧死了一位老人,那這個口糧田,該怎麼辦?”

張希孟稍微一愣,卻也很快明白過來。

口糧田是保證百姓基本溫飽,也就是說,家裡生了孩子,添了人口,是要多給口糧田的,可是如此一來,生人給田,死人卻不收回,結果就是一些人家裡的田畝只會越來越多,而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他的這套授田辦法,就會難以維繫,陷入和唐朝均田制一樣的崩潰下場!

張希孟領會了李善長的意思,卻也遲疑了。他雖然有後世的見識,卻未必有實務經驗,而這恰恰是李善長擅長的。

“李先生,那唐代的永業田是怎麼回事?難道不是‘諸永業田,皆傳子孫,不在收授之限’嗎?”

張希孟講的內容出自《唐通典》,也是後世許多人對永業田的理解,認爲這是百姓自家的,可以傳給子孫後代。

只是如李善長所說,真的傳給子孫,只授不收,均田制肯定維持不下去啊!

見張希孟若有所思,李善長心中暗笑,到底是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實際政務。他不但當了多年的書吏,還專門研究田畝財稅,十分專業。

只見李善長淡然一笑,不慌不忙背誦道:“其永業田,親王百頃,職事官正一品六十頃,郡王及職事官從一品各五十頃,國公若職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頃,郡公若職事官從二品各三十五頃……有剩追收,不足者更給。諸永業田皆傳子孫,不在收授之限,即子孫犯除名者,所承之地亦不追。”

當李善長唸完,張希孟豁然開朗……頓時明白了怎麼回事,原來這個可以傳給子孫的永業田,僅僅限於官吏,普通百姓,對不起,你的永業田在人死之後,還是要收回的。

可既然如此,又何來永業田之名?

李善長從容不迫解釋道:“永業田始於北魏,的確規定不用歸還……但僅限於第一次分配永業田的男丁,如果趕不上,也就是說子孫後代,只能從祖輩那裡繼承。當然了,如果人丁興旺,人口越來越多,這時候朝廷還有空餘的土地,也會按照頂數授予永業田,但要是土地不夠……那就沒辦法了。”

老李侃侃而談,包括朱元璋,都側耳傾聽,這位真的談到了關鍵的地方。

張希孟尤其感觸深刻,因爲永業田只授不收,卻是不合理。換句話說,永業永業,只是第一批趕上的有幸,後面的只能看天意。

雖然這麼辦跟均田的初衷大相徑庭,可仔細想來,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張希孟無奈搖頭,他一時還想不到。

“李先生,按照你這麼說,永業田和口分田就沒什麼區別了?”張希孟虛心問道。

李善長笑道:“還是區別不小,實際做事之中,第一次授予的永業田是不需要交回的,後面或許還有永業田,按照道理來說,應該交回,重新劃分……但多半不會,畢竟辦事的書吏差役也要自己的腦袋啊!別說永業田,就連口分田,過了一兩代之後,你也收不回來了。”

張希孟聽得格外認真,仔細咀嚼李善長的話,忍不住站起身,深深一躬。

只要你講的對,有真才實學,咱就佩服你!

其實堂堂韓國公,大明第一功臣,如果是個飯桶,那纔是最大的笑話哩!

“多謝指點,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張希孟發自肺腑道。

李善長所講的道理也算淺顯:假設一家的祖父,是第一代得到永業田的,一共二十畝,他有三個兒子。

祖父死後,把這二十畝給了長子。

另外還缺四十畝。

這時候朝廷還有多餘的土地,就把這四十畝補上了,給了二兒子和三兒子。

可是到了第三代人,三兄弟也都是三個兒子,這就是九個孩子了。

祖父的永業田,只傳給長房長孫,那就有八個孩子需要一百六十畝永業田。

除了上一輩的四十畝之外,還要從朝廷討要一百二十畝。

可是到了這時候,朝廷拿不出一百二十畝永業田,沒有多餘土地了,這個均田制也就崩潰了。

當然了,還有一種情況,另外一家,他們運氣太差,生不出這麼多男丁,結果第三輩只有一個男丁,這時候朝廷理論上就能從這家收回一些永業田,撥給人丁多的那家。

可問題是誰願意白白把自家的土地交出去嗎?

一定會想各種辦法,拒絕上交土地。

再有,進入太平盛世,人口滋生,土地肯定是不夠用的。

到了那時候,就如李善長所講,人丁滋生之後,別說什麼永業田口分田,任何一個人家,分到了土地之後,就死也不會鬆手,除非活不下去,纔會賣命根子!

這時候官差衙役還想收回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完全就是虎口奪食,等着跟家家戶戶拼命吧!

別看老百姓老實,肯定真正動了他們的命門,這幫人可不會客氣。

各地都有爲了水源,爲了一點土地,大規模械鬥,幾百人,甚至幾千人大規模爭鬥,打到頭破血流,也是常有的事。

誰敢進村子要土地,保證能打你個頭破血流,屍橫遍野。

一句話,當人多地少,瘋狂捲起來,法令再好,也抵不住殘酷的現實。

想到這裡,張希孟的神色也凝重起來,再看他自己所寫的,似乎也未必完美!

那能不能取消口糧田?單純平分?

張希孟又搖了搖頭,因爲取消了口糧田,勢必一體納糧,對於窮苦少地的百姓來說,絕對是噩夢。

“李先生又有什麼高見?敬請指教。”張希孟虛心問道。

李善長想了想,笑道:“不敢說指教,雖然過了幾代人之後,這套方略也未必管用,但是如今看來,卻是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我只有兩條建議,第一,告訴所有百姓,口糧田只有這一次,日後再滋生人丁,不分口糧田了。至於其他田畝,或可以加個期限。”

張希孟問道:“多少合適?”

“比如說十年一次,重新均分。因爲在十年之內,人丁滋長,會多出許多青壯,不給他們土地,就會生存艱難,以至於淪爲流民。”

張希孟再度點頭,十年一次,重新均分田畝,或許不容易做到,但是這個思路還是對的。十年一變,二十年一變,自然也可以三十年一變,審時度勢吧!

只不過一直沒有說話的朱元璋突然道:“咱記得張先生建議田畝越多,繳納田賦越高……如果每十年因爲人丁增加,重新分配田畝,那是不是田賦數額就少了?”

張希孟無奈點頭,“主公英明,的確如此。”

“那……妥當嗎?”

沒等張希孟說話,李善長就道:“上位,十年之功不算短,如果經營妥當,上位應該霸業初成,如果需要改弦更張,也未必不可以。”

朱元璋沉吟不語,下意識看向張希孟,卻發現張希孟微微點頭,自然是認同了。他又補充道:“主公,十年之間,足夠咱們找到更多的財源,供養兵馬了。”

得到了張希孟的保證,朱元璋終於下定了決心,“李先生,你對分田之事如此精通,看着這件事非先生不可了!”

李善長連忙施禮,“多謝上位信任,卑職願意從自家開始,把三百畝地進獻出來,作爲表率!上位放心,從今往後,兵馬錢糧民夫,不會缺少……若是做不到,卑職願意承擔罪責!”

李善長如願以償,得了個大彩頭,張希孟似乎全程被壓制……“到底還是太年輕了!”賈魯輕嘆,他老人家要教教張小子才行!

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三百五十六章 到士兵中去第三百四十一章 這是一個關於格局的故事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六十五章 屯田養兵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勝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一百二十八章 俘虜工作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八百七十四章 我要抱孫子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五百五十六章 美好的姻緣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一百三十二章 圖謀天下的雄心第一百零九章 人間清醒朱元璋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四百八十八章 這個大明不一樣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六章 論守城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三百九十五章 籌備登基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
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三百五十六章 到士兵中去第三百四十一章 這是一個關於格局的故事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六十五章 屯田養兵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勝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一百二十八章 俘虜工作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八百七十四章 我要抱孫子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五百五十六章 美好的姻緣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一百三十二章 圖謀天下的雄心第一百零九章 人間清醒朱元璋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四百八十八章 這個大明不一樣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六章 論守城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三百九十五章 籌備登基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