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

一顆人頭在朱厚煌的面前。

朱厚煌說道:“此人還有幾分骨氣,厚葬吧。”

“是。”立即有一名侍衛出來,將這顆人頭端了下去。

這顆人頭不是別人,正是宗盛治。

爲了宗氏的存亡,宗盛治選擇了自殺。

朱厚煌有幾分可惜。對馬島之戰,雖然有朝鮮人太過廢材的原因,但是宗盛治本人還是有幾分才能。

之前所謂求賢如渴,朱厚煌還不知道是什麼滋味,但是現在朱厚煌才明白了。

隨着佛郎機人離開,南洋再也沒有一個敢與東雍敵對的勢力,但是千頭萬緒的問題,朱厚煌需要太多人才,不管是在呂宋,還是南洋諸多大島之上,都需要能獨擋一面的地方官。

宗盛治如果不死的話,朱厚煌未必不給他一個塊地方讓他們拓荒。

朱厚煌忽然想起了什麼,說道:“對馬島上有多少人?”

劉老刀說道:“壯丁不足一萬,加上婦孺不足三萬口。”

“好。”朱厚煌說道:“之前,是孤忽略了,小小一個對馬島就有三萬口,整個大內氏有多少口,再加上從朝鮮賣人。這又是一個人口來援。許大哥。”

許鬆說道:“臣在。”

“這件事情,就交給你了。”朱厚煌說道。

“是。這是臣的疏忽,朝鮮臣強主弱,只要買通權臣。賣些人丁,還是能辦到的。”許鬆說道。

朱厚煌說道:“且不可小看這一點,真的國力是什麼?就是是人口,糧食,鋼鐵,火藥。這四樣纔是真正的國力。所有我東雍能多一個人口,就多一分國力,且且不可小窺。此戰攻大內,已經與細川氏談好了,自然是必勝之役。但是各部要慎殺,多捉活口。”

“是。”諸將一起起身向朱厚煌行禮道。

之前,朱厚煌對人口的問題,不如現在迫切。那是因爲朱厚煌與大明的關係還可以,人口一直從大明輸入。即便是嘉靖登基之後,只是由明轉暗,每日輸入人丁也不少,但是現在卻大大不一樣。

海盜鬧起來,雖然福建與東雍的貿易聯繫沒有斷絕,但是由澎湖交易,變成了東雍必須派船去福建貿易。

大明貨源斷絕。朱厚煌需要想辦法補充,但是開荒種植甘蔗,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想要有足夠的糖來補充東西貿易缺口,需要大量人丁。朱厚煌對人口的渴望又洶涌的膨脹起來了。

將呂宋北部的蠻人掠爲農奴,從安南找,從南洋找,甚至朱厚煌都有從印度購買奴隸的想法了。

從日本朝鮮弄人口,也是自然的想法。

不過,這是一場長久的話題,今後數年間,朱厚煌想要建設東雍,都少不了面對這個問題。

但是不是想這個問題的時候。

朱厚煌不想在日本長留。數萬之軍在外一日,消耗的銀子就好像是流水一樣。本來財政都很緊張的朱厚煌,纔不願意在這裡多花錢。

“不說這個了,大內氏情況怎麼樣?還有大內義興在什麼地方?”朱厚煌將話題轉到戰鬥之上。

“大內義興已經到了長崎。”吳鳳儀說道。“據細川家所言,大內氏已經知道我們與細川家的聯繫,所以纔去長崎。”

朱厚煌說道:“大內義興是什麼想法,他的老巢不就是在山口城嗎?爲什麼遠離老巢到,他不熟悉的地方去,不是舍易就難嗎?”

朱厚煌有些不理解了大內義興也算得上名將,爲什麼還會做出這樣的決策?

如果大內氏留在山口城,朱厚煌還要傷腦筋,但是現在大內義興卻主動的離開山口城,甚至絲毫沒有隱瞞的意思,好像是在向朱厚煌主動招搖,來殺我吧,來殺我吧。

這根本不合邏輯。

大內義興不管怎麼說也是從小打仗,也算是一員宿將,難道不知道怎麼做對他好嗎?

“臣本來也不是很明白,但是看見剛剛那一顆人頭之後,有幾分明白了。”吳鳳儀說道。他對此做過功課了。

“大內義興不想將戰鬥爆發在長門周防一帶,這一帶是大內氏家的根基所在,爲大內氏所有已經數百年了,而大內氏對北九州的統治並不是太穩固的。殿下奪取長崎又能得到他的人頭,想來大內氏縱然受到了重創,但是根本沒有動搖,還能傳承下去,但是山口城被攻陷,就算殿下到此爲止,大內氏也必然分崩離析。”

“在日本很多人的心中,家族要比自己要重要的多。大內義興是在爲大內氏着想,所以願意與殿下在長崎決一死戰。”

朱厚煌說道:“大內義興如今年歲如何?”

吳鳳儀說道:“知天命之年。”

如果大內義興年輕一些,朱厚煌還生起愛才之心。不過對於這個時代,五十多歲,距離死也不過數載而已。再費力氣招攬,性價比太低了。

朱厚煌將其他念頭都甩開,說道:“既然如此,孤就讓他死得其所。”

“劉老刀。”

“臣在。”劉老刀出列說道。

“你率領本部,切斷九州與長門的聯繫,凡是大內氏的船隻全部擊沉,如果他們家的船隻全部放過,並放出消息,孤此次只是爲揚大明天威,只誅大內氏大內義興一人,與他們無涉,但是膽敢挑釁天朝的,一律不赦,還請他們不要自誤。”朱厚煌說道。

“是。”劉老刀說道。

對於這個任務,劉老刀並不是太喜歡了。因爲這不過是偏師而已。以日本水師的實力,根本沒有什麼仗可打。

但是經歷過劉伯臣被調離之後,劉老刀似乎也明白了很多,對水師統領之位不是那麼汲汲以求了。

“許鬆。”朱厚煌說道。

“臣在。”許鬆凜然領命。

“同樣的消息,你也放出去,並且這一次戰爭的所有後勤都拜託你了。”朱厚煌說道。

“臣領命。”許鬆說道。

許鬆在日本的渠道僅次於吳鳳儀,而且這一次很多補給都必須從朝鮮採買,所以許鬆負責這一起,也算得上正好。

朱厚煌安排好這一起之後,說道:“黃士龍,魏大臨,已經所有雍軍,跟着孤一起出戰長崎,孤倒要看看這一位日本宿將,到底有幾分能耐。”

朱厚煌一聲令下所有人都開始準備了。

不過第二日,全軍出征。不過一日之後,就來到了長崎城外。

長崎在一處海灣裡。

只是長崎這一帶海岸線非常複雜,全軍並沒有直接在長崎外下錨,而是長崎外海一處島嶼下錨。全軍在島上安營紮寨,與長崎城遙遙相對。

這些島嶼並不是多出名,但是在原本歷史上,再往後推上數十年,就大大有名,就是因爲一個人,五峰島主汪直。

他在日本的根基,就在這些島嶼上,這就是長崎外面的五島列島。

與長崎已經相當的近了。

顯然吳鳳儀並不是什麼也沒有做的,最少想全軍的落腳地找好了。

朱厚煌安排好一切之後,趁着天色好早,決定給大內義興一個下馬威,說道:“走。孤要看長崎城是一個什麼樣子。”

“是。”

黃士龍沒有帶其他船隻,唯獨將所有東雍型戰船全部帶了出來,每一艘戰船上都有好幾十門火炮,他不是朱厚煌的座艦之上,火炮在百門以上。

這是朱厚煌海上最強大的力量,也是日本舉國也無法抵抗的海上力量,更不要說區區大內氏了。

從五島出發,半路上就看見幾艘小船,在發現了艦隊之後,拼命的跑,有一艘船還在海面之上點起了大火。

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五百八十三章浮橋之戰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四十七章禮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四百四十六章 接戰五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八十九章 財政問題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龍圍城戰四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轉向大員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二十四章 死諫
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五百八十三章浮橋之戰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四十七章禮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四百四十六章 接戰五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八十九章 財政問題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龍圍城戰四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轉向大員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二十四章 死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