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

朱厚煌握着長劍的手緩緩的鬆了起來,說道:“既然如此,邵族的事情,就請王大人去辦吧,孤現在任命王大人爲邵縣縣令,以邵族爲根基收攏土人,建立邵縣,不過孤提前給你說說話,邵縣體制絕對要與雍國體制相吻合,如果最後邵縣已經和現在一樣,就不要怪孤不講情面了。”

王源和說道:“殿下,既然立了體制,就應該任命縣令乃長史之權。”

“孤明白。”朱厚煌笑得越發冷了起來,王源和說得沒有錯,朱厚煌沒有朱元璋那麼旺盛的精力,也沒有朱元璋行政處理能力,讓他將所有庶務管理的僅僅有條,他實在是做不到。而且日理萬機,說的好聽,但是真正經過,才知道是怎麼樣子的,你可以參照一年三百六十天,全年無休,並且工作在十二小時之上。就知道了。

現在的東雍雖然小一點,處理的事務不多,但是朱厚煌力行開擴,很多事情都開了一個頭,需要人跟進。

朱厚煌這才決定確立相權。分擔政務。除卻軍隊之外的所有事務,朱厚煌都要通過雍王長史下命令,這是朱厚煌自己確定的規矩。

不過,規矩是一回事情,但是現實是另一回事。

現在不過三縣,不即便加上邵縣一起,不過是四縣之地而已。都是朱厚煌開創局面,縱然是楊慎也不過是後來來的。朱厚煌的權威根本無可動搖。

朱厚煌說道:“孤回去之後,會與楊師商議的。”

朱厚煌再也沒有在這裡待下去的心情,返回了大員。

王源和也沒有多待,朱厚煌回去不久,王源和就被楊慎召回去了。

楊慎一見王源和就說道:“思水,你何必與雍王殿下硬頂啊?”

王源和字思水,自視甚高,只不過科場不順,屢試不第,這才聽了楊慎的勸告,來到東雍了。楊慎對王源和也不錯,剛剛來到這裡就給王源和預定了一個縣令之位。一個縣令在大明自然算不得什麼。但是雍國只有三個縣而已,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了。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楊慎本身沒有在雍國待很長時間的打算,等風聲過去之後,楊慎還是要回到北京的。那時候接任雍國長史之位的,很可能就是現在這三個縣令之人,王源和,王鶴年。兩人之一。

王源和說道:“用修,雍王行事不行正道,重用武夫,輕視士大夫。我又豈能忍受?再者是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爲了雍國好,我又何懼之。”

楊慎自然知道,雍國的體制之中,文臣的地位遠遠在武將之下,不用看別的,就看朱厚煌指定兵制就可以了,看朱厚煌的兵制,今後雍國每一個成年壯丁,都可能要去軍營之中服役一兩年,軍人的影響力,自然是水漲船高。此消彼長,可不就是重視武夫,輕視士大夫嗎?而且雍國的學制,雖然還沒有完全成型,但是以王源和的眼力,自然能看得出來,與四書五經從來不是一個路子的。

楊慎也不好相勸,他在雍國從來沒想想長久留下來的,故而也沒有硬頂着朱厚煌的意思。但並不以爲楊慎對朱厚煌多滿意,那就錯了。只是朱厚煌清楚自己的身份,不要看朱厚煌客客氣氣的稱自己爲師傅,稱他爲雍王相。但是實際上,真正的決策權,一直在朱厚煌手裡面,楊慎所有的只有行政權力,處理庶務而已。在他看來,不過是一個打雜的而已。

“那你準備怎麼辦?”楊慎說道。“辭官嗎?”

王源和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話,說實話,辭官他捨不得。

王源和雖然對朱厚煌的政策一百個看不上,但是對雍國的前程還是可以肯定的,他與楊慎關係親密,對雍國的財政瞭如指掌。

知道以雍國的財力將東雍開闢出來,搓搓有餘。

以王源和現在在雍國的地位,將來水漲船高。有位極人臣的一天,雖然即便那時候的東雍也比不上大明,但是畢竟是一國啊,而且他回去能做什麼,再次參加科舉,恐怕失利的可能性多一點,但凡他對科舉充滿信心,他就不會來這裡了。

王源和說道:“不就是邵縣縣令嗎?不就是一些土人而已,看我不將他們弄得服服帖帖。”

楊慎說道:“你真要去,我也不勸你了,放心,你的縣尉,縣丞,我都給準備好,還會從澎湖抽調一些小吏,來充實你的縣衙。經費上,也能給你幾千兩銀子,剩下的你只有自己來了。”

王源和哈哈大小,說道:“有這些東西就足夠了。”

楊慎這一點倒是相信王源和。

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羣分。作爲天才的楊慎,身邊的人。自然也不是弱雞。如果真是弱雞,楊慎也不會將王源和千里迢迢的叫過來的。

“思水,聽我一句勸,即便是你想勸諫,也是要講究方法,雍王這個人我還是知道的,他不是不講道理的。”楊慎說道。

王源和也嘆息一聲,說道:“其實,我不怕雍王不講道理,前日之事,也是我試探雍王心胸。雍王雖然年輕氣盛,但是還是知道輕重緩急。只是我不怕他不講道理,而怕道不同不相爲謀啊。”

楊慎默然。

“道不同不相爲謀。”

楊慎與王源和這邊說話的時候,朱厚煌也在沉思。

對於文官集團的態度,朱厚煌並沒有深刻的感受。他畢竟不是正對文官集團壓力的那一個人。而此刻朱厚煌與王源和的衝突,讓朱厚煌感受到了壓力。

的確現在正是開拓事情,文官根本不成體系,在朱厚煌的體系之中,文官根本就是辦事員而已。但是今天這位辦事員,卻越過了他的上級,直接干預朱厚煌私事。

雖然朱厚煌承認,即便是君主立憲制,王室事務,也不僅僅是王室本身的事務。甚至與邵氏聯姻,也不能說錯誤決策。

但是王源和這樣做,讓朱厚煌強烈的感受到一股被冒犯的感覺。

一想起大明末年那些文臣的醜態,朱厚煌心中警鐘長鳴。他並不是不能接受勸諫,但是這些文臣用強烈道德觀念來約束皇帝,自己卻是另一回事,好像是道德觀念能給治理國家,使得天下太平。

當然如果朱厚煌將這一句話,說給文官聽,文官當然說是,以仁治天下嗎?仁者無敵嗎?口喊口號,不做半點實事。

朱厚煌絕對不能接受這樣的觀念的。

這就是道不同不相爲謀。

“現在雍國的文官體系還小,沒有多大的能量。如果將來雍國擴大了,那該怎麼辦,如果將來雍國上上下下都是這樣的官員。”朱厚煌一想到這裡,就有一股不寒而慄的感覺。

朱厚煌不是沒有預防的,雍國體制之中,武官的分量可比大明武官的分量強太多了。但是朱厚煌還覺得不安心,心中暗道:“我一定要馬上建立武學,並自認山長,向蔣委員長學習,建立起王室對軍隊的絕對統治。而且,也要加大府學的投入,改造府學學生的思想,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梯隊。”

“只是怎麼樣改造他們的思想啊?”朱厚煌心中茫然。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將別人的錢包放進自己的口袋裡面,將自己的思想放進別人腦袋裡面。

朱厚煌面對最大難題,就是不知道該灌輸學生們什麼樣的思想。什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想都不要想,會水土不服的。

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七十章 兵變第五十章 封賞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十三章 狩獵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四百章 善後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三百九十八章 升龍會戰十二
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七十章 兵變第五十章 封賞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十三章 狩獵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四百章 善後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三百九十八章 升龍會戰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