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

先到鎮江的是黃士龍。

黃士龍順流而上,不過,十日功夫就來到鎮江城。

簡直是如入無人之境。在鎮江江面之上,遇見了真正的對手了,就是長江總兵官湯慶所部。

不過湯慶所部不過是長江水師而已。

如果長江水師訓練精良的話,在長江之上,也不是沒有擊敗對手的機會的,畢竟黃士龍所部都誰海船。長江雖然寬敞,但是畢竟不是大海,江船要比海船有優勢。

不過,湯慶或許有些能力,否則在如此局面之下,南京方面也不會讓湯慶出戰,但是長江水師沒有別的毛病。

就是太平太長時間了。

和平日久,長江水師都投入了撈錢這個有錢途的事業之中了,在江上設卡,從路過的商船上抽水,乃至於偶爾做一次無本買賣。

但是他們唯獨沒有花費在水戰技能之上,所以交戰的結果,根本不用多說,湯慶狼狽而逃。

而黃士龍也決定不再西行,他轉頭上了岸,兵臨鎮江城下。

劉伯臣根本沒有怎麼攻打,只是從船上拉下大炮,轟了好幾炮,鎮江守兵就立即崩潰了,劉伯臣輕輕鬆鬆佔據了鎮江城。

劉伯臣雖然只有萬餘精兵,但是心思很大,以鎮江爲根本,四處攻伐,很快就截斷了長江,而且他截斷的不僅僅是長江,還有運河與長江的交匯之處,就在鎮江附近。

會師鎮江,也是當初商議過的,就是爲截斷南北東西兩條水路。不過劉伯臣的心大,做完這些事情之後,還派遣偏師進攻南京。

不過南京畢竟是南京。

這個時代的城池,南京與北京都是最難攻打的城池,南京不去說,至少北京在建成之後,幾乎沒有武力攻下的記錄,即便是李自成打下北京,也是有內應的,而多爾袞打下北京,那是李自成放棄了。

劉伯臣的偏師在南京城下碰了一碰,不得不撤退,雖然城牆上的士卒良莠不齊,但至少已經有了守軍,劉伯臣的偏師,人數太少,根本無法攻下如此巨城。只好撤退。

而朱厚煌來的就畢竟慢了。

朱厚煌一路上順着運河北上。從杭州到嘉興,蘇州,湖州,一路上連動刀兵都沒有,簡直是望風而降,最忙碌的並不是軍隊,而是何文淵。

何文淵一下子變得炙手可熱起來,大量的降臣蜂擁而至。朱厚煌立即給何文淵加了個銜,江南招撫使,暫時將剛剛投降這地方的政務擔當起來,如此杭州以北,長江以南,這一大片地方,所謂之江南,何文淵就是最大的文官了。

不過,即便是這樣,大軍的行軍速度也不是很快的。

一來運河行船速度並不快,二來就朱厚煌需要招待各路降臣,給一個優厚的條件讓很多人免去後顧之憂,好讓更多人投降。

畢竟是朱家皇室內戰,真正爭奪的是人心向背,戰事雖然是決定力量,但是人心也不能忽略。

還有,朱厚煌決定暗地抽調兵力突襲天津衛。

怎麼將精銳部隊調出來,就是如同現在一樣,先將精銳軍隊分成地方駐軍,一來用來彈壓地方,江南世家大族事大,並不是官面上人投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二來,等將來調動的時候,總比在南京城下調動,不容易被發現。

朱厚煌大約比黃士龍晚了十幾天纔到了鎮江城下。

“臣等拜見陛下。”以黃士龍爲首,百餘名將官跪倒在地。爲了震懾鎮江,這一次入城式,非常之壯觀。

劉伯臣將所有部下都拉了出來,排出數里長的隊伍,並且將鎮江城之中所有人都必須上街觀禮。

雍軍精銳,大批批鐵甲軍隊,一排排的火槍手,還有一門一門的火炮,還有那種剛剛從戰場上來的淋漓殺氣,根本讓鎮江百姓根本不敢擡頭。

朱厚煌與黃士龍說道:“你的注意不錯。”

其實這個注意不是黃士龍的,而是黃士龍新收下的一個謀士,不過謀士的功勞放在主家身上,也是常理。

“全賴殿下天威。”黃士龍說道:“如果不是殿下天威如此,也不會讓百姓懾服。”

朱厚煌知道,百姓懾服的不是他的天威,而不是他的兵威。不過,他不願意拆穿黃士龍的馬屁,說道:“我讓你準備的事情,都準備好了。”

“都準備好了,只要殿下一聲令下,。十日之內,臣會讓殿下在天津外海。”黃士龍說道。

朱厚煌說道:“這一件事情關乎天下大計,一要準備的妥妥當當的,二是要保密,在孤下令之前,水師之中,只能有你一個人知道。”

黃士龍說道:“臣牢記在心。”

朱厚煌一邊看着兩邊的百姓,一邊問道:“看過南京嗎?南京能不能下。”

“南京可取。”劉伯臣在黃士龍身後,跟隨着朱厚煌。

朱厚煌身邊的將領分爲兩排,一排是跟着朱厚煌一併過來的,以俞大猷爲首,另一排就是鎮江守軍,以黃士龍爲首,劉伯臣的位置就在黃士龍之後。

“臣在南京城下轉了一圈,南京有兩個缺點,一是南京城太大了,南京由太祖所建,南京城,爲南北長、東西窄,南北20裡,東西11裡多,周長67裡,南京城有13門,南3門,正門爲正陽門;西5門;東1門;北4門。城牆用大石條奠基,完全用青磚包砌,大約有四丈左右。城牆依山帶水,盡佔地利,十分堅固。北起獅子山,南到聚寶山,西擴石頭城,東盡鐘山之麓。南京的城牆牆基用條石鋪砌,大型城磚壘砌兩側外壁,中實雜土,唯有皇宮東、北兩側的城牆全部用磚實砌。城牆沿線共闢十三座城門,門上建有城樓,重要的城門設有甕城,其中聚寶門、通濟門、三山門是水陸交通要道,每門都設有三道甕城以加強防衛。

在這座城牆之外,又修築了一座長達50餘公里的外郭城,把鐘山、玄武湖、幕府山等大片郊區都圍入郭內,並闢有外郭門十六座,從而形成保衛明皇宮的四道防禦線,即:外郭、都城、皇城、宮城。”

“如此規格海內僅此一家,可以說固若金湯。但是這樣的大城,需要的守軍數萬,沒有數萬大軍連守都無法守。”

“而南京城的第二缺點,就是南京士卒不精,以臣所看,南京城之中,老卒不過一兩萬,這都是能戰之輩,其他的都不過是濫竽充數,或許城中有所藏拙,不過,南京城如此之大,守軍薄弱卻是無疑的,殿下只需猛攻一側,另外一側根本無法救援,如此則南京可克。”

劉伯臣興奮的說道。

守城的始終是人,而不是城,即便是城池再好,沒有合格的守城人員,還不如一座小城。

朱厚煌聽了也有一點興奮。

“殿下不要忘記戚大人所言。”俞大猷在朱厚煌身邊輕聲說道。

朱厚煌輕輕一搖頭說道:“不用擔心,孤不會動搖,只是南京城畢竟是大明留都,不進攻一下,孤豈能甘心,而且,孤不相信南京城如此輕易就能拿下來,最少也要讓北京方面着急一下嗎?”

俞大猷說道:“殿下英明。”

俞大猷心中未必覺得朱厚煌英明,只是不好說而已。他更擔心,朱厚煌在南京城之下就改變的初衷,一力要攻下南京了,爲突襲天津衛,已經做了這麼多的準備,如果最高層一下子改換的想法,下面的人根本就會無法適應,就俞大猷本人來說,也不願意看到這一點。

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八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二章 比劍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三百零一章 占城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一百章 傷寒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十七章 練兵2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四十八章 入城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五百三十二章 該元嘉靖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
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八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二章 比劍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三百零一章 占城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一百章 傷寒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十七章 練兵2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四十八章 入城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五百三十二章 該元嘉靖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