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應對

大張旗鼓的清查趙家在常州老家的家產?趙申喬聽的不由一愣,一轉念便已經明白過來,官員,特別是漢員的根都在老家,不論是革退離職,還是告老還鄉,官員最後都必須回籍,一般官員貪賄所得,多用於在老家購地置房。

趙鳳詔擔任太原知府十四載,若真是貪賄三十餘萬兩,必然會將銀子運回老家,不可能留在太原,也不可能置於京城,畢竟京師上下都知道趙家清苦廉潔,貞武此舉,不僅可以順帶查一查‘三世進士’的趙家是否清廉如故,亦可一舉查證趙鳳詔是否被人陷害。

想到這裡,趙申喬不由暗自感慨,這主子心思之縝密,動作之迅捷,實是出人意料,趙鳳詔這下算是有救了,他忙叩首道:“皇上英明睿智,聖明燭照,洞察秋毫,實乃天下臣民之福。”

貞武雖是不喜趙申喬爲人太過嚴苛古板,但此人清廉自律,剛正不阿,潔身自好,在貪腐成風的官場尤爲難得,於公於私,他都的善加保全,整頓吏治,不僅要嚴懲貪官污吏,亦要大力倡廉,護廉,樹立廉潔榜樣,這一點,康熙做的極好,他自然要大力繼承。

清查趙家在常州老家的家產,貞武便是出於保全之意,微微沉吟,他才道:“爲避嫌疑,山西你就別去了,直接回京,廣東、江南推行攤丁入畝,你功不可沒,北方各省隨後即將大力推行攤丁入畝,你好好將推行的經驗總結一番,各種利弊皆要一一列出,朝廷的每一項革新,不可能十全十美,須得逐步完善,箇中弊端,需要你們推行的官員善加總結。”

聽的這話,趙申喬不覺心頭一熱。貞武能夠抱着這種態度,確實是國之大幸,他忙躬身道:“微臣遵旨。”

山西。

山西曆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系歷代王朝爭霸之地,亦系蒙古遊牧進攻中原的必攻之地,宋太祖趙匡胤一句‘盛則臣服,衰則先叛。’道盡了山西的地勢。

明清定都北京以來,山西、河北又系守護京師的咽喉要塞,大清在山西的大同鎮、太原鎮皆駐紮重兵。僅大同鎮便駐紮了一萬八千餘綠營,太原亦不少,雖然綠營兵數額不及大同,但卻駐紮有大量正藍、鑲藍兩旗的滿蒙兵丁。

山西,太原城,龍王廟街西側,山西巡撫衙門。

二堂後內署,簽押房。都察院左都御史揆敘,山西巡撫蘇克濟、布政使蘇瞻,按察使嶽代。山西太原鎮總兵金國正等幾位大員濟濟一堂,幾人皆是神情凝重,貞武以推行滿漢一體,推行滿漢聯姻,公主下嫁孔府的消息已經快馬傳到了太原,一衆人皆是憂心忡忡。

都察院左都御史揆敘掃了衆人一眼,見幾人都不吭聲,便沉聲道:“諸位,大規模的滿漢之爭是不用指望了,趙申喬此時想必也回到了京城。紙是包不住火的,眼下已沒有任何僥倖可言,趕緊的籌集銀子,先將這窟窿填起來,治河的銀子,本憲再奏請皇上另行劃撥。”

填窟窿?這窟窿如何填?現在去哪裡弄銀子來填?真是站着說話不腰痛。一聽這話,幾人皆是腹誹不已,奏請皇上另行劃撥銀子,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大旱之後常有洪澇,一旦發大水,這半拉子工程立刻就會被衝的無影無蹤。

瞥了揆敘一眼,蘇克濟才道:“總憲大人,若有法子填補虧空,咱何必費盡心思,火中取栗,打這賑災銀的主意。皇上三令五申不準貪侵賑災錢糧,京師倉場營私舞弊案,一下就殺了八個,革職的更是不計其數,咱們如今可沒有退路,再說,這治河工程亦不能半途而廢。”

嶽代緊跟着道:“撫臺大人說的極是,治河工程確實不能半途而廢,一旦發洪水,則會前功盡棄,還望憲臺大人三思,再則,銀子早已如潑水一般潑了出去,購糧購石料,開工錢,如何填補的回來?”

“少來這套。”揆敘冷冷的說道:“甭以爲本憲不知道,這層層的工頭,哪個不是你們的親信子弟?本憲一番好意,想出以工代賑爲你們填補錢糧虧空,難道換來的就是你們的恩將仇報?”

屁的個好意,幾人在心裡恨恨的罵道,還不是想鼓搗出一份天大的功勞,以邀取聖上恩寵,不是你好大喜功,非要將攤子鋪的如此之大,咱們會如此被動?不是你出主意參劾趙鳳詔,信心滿滿的保證能挑起滿漢之爭,咱們會落到眼下這欲罷不能的局面?

原來,揆敘想借以工代賑的工程撈取政績,博取貞武的青睞,以工代賑,遭災各省都有,要想出位,獲得貞武賞識,自然得是大功績,他到太原之後,發現太原城經常遭受洪災,便想徹底根治汾河和東西兩面的數條河流。

這個以工代賑的方案一提出來,立刻就得到了山西幾位大員的鼎力支持,根治太原城的水患,這不僅是份天大的功勞,也是個浩大的工程,對他們來說,這是個難得的發財的機會,至不濟,也能將手頭的錢糧虧空補上。

京師倉場營私舞弊案一發,他們都意識到貞武登基的三把火,極可能便是從清理虧空開始,一個個心裡都正爲任上的虧空發愁,揆敘的這一提議無異於是雪中送炭,兩方自然是一拍即合。

不過,他們忽略了監生,也未料到趙申喬會到山西來暗訪,有道是一步錯,步步錯,爲了爭取時間,揆敘又指使山西巡撫蘇克濟參劾趙鳳詔,並動用關係,企圖挑起一場大規模的滿漢之爭以混淆視聽,轉移視線,達到拖延時間的目的,誰知貞武竟然輕描淡寫的化解開了,事情至此,已無任何迴旋的餘地。

見有些冷場,山西巡撫蘇克濟掃了幾個屬僚一眼,纔開口道:“憲臺大人消消氣,我等豈是恩將仇報之人,眼下局面,咱們理應同舟共濟纔是,治河工程確實都是親信在督工,但由於工程太大,銀子緊湊,賺的銀子都是賬面上的,如今要將所有的安輯銀、撫卹銀、除害銀湊出來,根本就不可能,說句實話,爲了這個治河工程,藩庫和各個府縣的虧空已是越發的大了。”

聽的這話,揆敘不由微微一愣,他自二等侍衛授翰林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然後累擢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工部侍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沒有任職地方的經歷,地方上的一些貓膩,他還真不是門清,但對於工程,他還是知道的不少,畢竟做過工部侍郎,這個工程浩大,朝廷的那點賑濟銀子確實是不夠,這他是清楚的。

爲此,他還跟負責賑濟陝西的刑部尚書賴都折借了一百多萬兩賑濟款,再則,山西這幫子官員又是徵徭役又是剋扣工錢,而且還強行輸捐,並且輸捐了兩次,會沒銀子?鬼才相信!

沉吟了一陣,揆敘才直接道:“你們強行向當地鄉紳和商人輸捐的銀子難道都進了腰包?三百多萬都湊不出來?”

聽的這話,布政使蘇瞻不由暗罵了一句,吃的燈草灰,放的輕巧屁,三百多萬兩豈是如此輕易能夠湊齊的?你當山西有銀礦?蘇克濟瞥了他一眼,也未吭聲,他是知道明珠當年貪了不少錢的,這位二公子身家必然亦是豐饒,口氣大點,在所難免。

見幾人皆不吭聲,揆敘不由暗歎了一聲,道:“山西老摳富甲天下,實在無策,先跟當地富商拆解,如何?”

跟當地富商拆解的法子,蘇克濟豈有想不到之理,他們平日裡可沒少借,他們怕的是揆敘就此置身事外,那可就將他們害死了,微微沉吟,他便開口道:“當地富商有錢是不假,甭說三、四百萬,就是一千萬,數天之內也能湊齊,不過,山西老摳之名亦是聞名天下,這錢可不好借。

再則,咱們手頭多多少少都還欠有舊賬,即便拼着臉面不要,上門拆借,估計亦難以借到手,畢竟不是三、五萬的小數目。”

揆敘也不是省油的燈,一聽這話,便已猜到幾人的心思,他提出這點,便已有盤算,當下他就輕嘆了口氣,道:“本憲與你們一同署名,可成?”

聽的這話,幾人心裡都是一喜,揆敘既肯在借據上署名,就不怕他不傾力去遊說,他畢竟是做過工部侍郎的,況且以他的人脈和身份地位,根本不愁朝廷不劃撥工程銀。

布政使蘇瞻立刻起身一揖,道:“憲臺大人大義,此舉於下官等人而言,實是恩同再造。”

蘇克濟亦是滿臉堆笑的道:“憲臺大人名滿天下,有大人這塊金字招牌,那些個老摳定然大爲放心,別說三百萬,就是五百亦無問題。”

“那就借五百萬吧。”揆敘立即說道:“此番賑濟,乃是皇上邀買民心之舉,皇上極爲重視,朝廷定然會派大員前來調查,不僅安輯銀、撫卹銀、除害銀要如數發下去,以工代賑的工錢亦要補發,徵的差役最好亦補發工錢,以免授人以柄。”(未完待續)

第170章 江南科考案(四)後記十第92章 德妃第246章 澎湖之戰(一)第417章 對號入座第543章 出大事了第633章 揚威第162章 胤禩反擊第497章 徵日(六)第416章 登龍十二術第12章 匯通天下第152章 海軍首屆淘汰第500章 徵日(九)第476章 兄弟歸心第284章 比竇娥冤第285章 有得有失第507章 報喜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127章 不賣帳第24撩撥康熙第726章 以德立法,以法促德第221章 李衛下套第509章 突破點第602章 三分天下第175章 老十四太子?第365章 抱火鍋第640章 傲慢的英國佬第564章 發作第152章 海軍首屆淘汰第556章 心結第25 百利而無一害第363章 打秋風第358章 封賞爭議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95章 軍民械鬥第114章 分工合作第401章 微服私訪(四)第731章 貞武元寶第498章 徵日(七)第465章 封鎖消息第709章 失控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367章 歐洲威脅論第334章 鼓吹分封第503章 徵日(十二)第677章 薄懲第224章 白銀動人心第346章 二廢太子第726章 以德立法,以法促德第83章 酸第50章 各方反應第373章 十三重情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602章 三分天下第417章 對號入座第22章 錢多遭人嫉第611章 棘手第438章 客竄海盜第370章 嚴打?第138章 人口問題第118章 上尊號第53章 遭彈劾第661章 選秀革新第301章 各有盤算第685章 狗咬狗第217章 仇人相見第636章 猜不透第649章 滿漢之爭第577章 勸輸第564章 發作第565 章 鐵帽子王第394章 黃帶子第408章 有持無恐第430章 秀才造反第192章 十三歸心第519章 朝會遇險第93章 探望十三第466章 進退兩難弟111章旁觀者清第315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第446章 叩關第569章 大旱第8章 傳教士第490章 以禮立國第711章 商鞅立木第308章 三方聚京師第590章 徹查第496章 徵日(五)第171章 江南科考案(六)第116章 海軍學院掛牌第519章 朝會遇險第732章 天意難測第335章 秘密立儲第597章 監生日記第418章 初會鄔思道第7章 分府第44 章 造船木材第369章 敗家子兒第398章 微服私訪(一)第6章 都是精英
第170章 江南科考案(四)後記十第92章 德妃第246章 澎湖之戰(一)第417章 對號入座第543章 出大事了第633章 揚威第162章 胤禩反擊第497章 徵日(六)第416章 登龍十二術第12章 匯通天下第152章 海軍首屆淘汰第500章 徵日(九)第476章 兄弟歸心第284章 比竇娥冤第285章 有得有失第507章 報喜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127章 不賣帳第24撩撥康熙第726章 以德立法,以法促德第221章 李衛下套第509章 突破點第602章 三分天下第175章 老十四太子?第365章 抱火鍋第640章 傲慢的英國佬第564章 發作第152章 海軍首屆淘汰第556章 心結第25 百利而無一害第363章 打秋風第358章 封賞爭議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95章 軍民械鬥第114章 分工合作第401章 微服私訪(四)第731章 貞武元寶第498章 徵日(七)第465章 封鎖消息第709章 失控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367章 歐洲威脅論第334章 鼓吹分封第503章 徵日(十二)第677章 薄懲第224章 白銀動人心第346章 二廢太子第726章 以德立法,以法促德第83章 酸第50章 各方反應第373章 十三重情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602章 三分天下第417章 對號入座第22章 錢多遭人嫉第611章 棘手第438章 客竄海盜第370章 嚴打?第138章 人口問題第118章 上尊號第53章 遭彈劾第661章 選秀革新第301章 各有盤算第685章 狗咬狗第217章 仇人相見第636章 猜不透第649章 滿漢之爭第577章 勸輸第564章 發作第565 章 鐵帽子王第394章 黃帶子第408章 有持無恐第430章 秀才造反第192章 十三歸心第519章 朝會遇險第93章 探望十三第466章 進退兩難弟111章旁觀者清第315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第446章 叩關第569章 大旱第8章 傳教士第490章 以禮立國第711章 商鞅立木第308章 三方聚京師第590章 徹查第496章 徵日(五)第171章 江南科考案(六)第116章 海軍學院掛牌第519章 朝會遇險第732章 天意難測第335章 秘密立儲第597章 監生日記第418章 初會鄔思道第7章 分府第44 章 造船木材第369章 敗家子兒第398章 微服私訪(一)第6章 都是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