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再來一計

李靖的人馬很快起行了,朝廷的御史團隊則是要八月中旬纔會出發,畢竟長安到善陽,不過一千六百多裡,在這個當官的出行必騎馬的時代,二十天左右的時間趕路足以,當然,這也是李世民故意將兩撥人馬岔開的原因。

韋叔諧也成功的爭取到了一個去善陽的名額,御史品級都低,以他正議大夫的官銜,也算是朝廷監察小組的二號人物了.

在嶺南的鹹魚項目和關中的煤炭項目上跟孫享福展開合作之後,韋家盈利頗豐,大有崛起之勢,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勢頭,韋叔諧心裡很清楚,是因爲孫享福這個人。

他生髮的本事太多了,跟他合作,利益大大的有,所以,韋叔諧覺得善陽的這次機會,家族要全力爭取。

和韋叔諧同樣看清了這種勢頭的關隴世家可不少,於是,他們紛紛開始打聽如何才能在善陽這輪招商引資會中有所斬獲,很快,大家的疑惑就都被幸福村流傳出來的報紙給解答了。

其實,報紙從一開是就是孫享福用出來坑世家的,此次也不例外,當然,這次的坑,基本沒有人能看的出來,因爲,上面寫的全部都是關於商業的事情。

報紙的頭條是“關於善陽招商引資大會詳解”。

然後,首先就是對安北都護府所管轄的地裡位置,氣候條件,民風特性做了一長篇的解說,反正是將原本的苦寒之地,說的處處是寶,而且,大家還都信了,因爲有成例在啊!

王家開的八十萬畝香料田,馬上就要豐收了,近百萬石香料,誰不眼饞?

再之後,就是以一段提問回答的方式,將安北大都護孫正明的一些話語刊登在了上面,主要說了兩點,第一是善陽新城的城市規劃,第二安北都護府的土地規劃。

作爲安北都護府治所的善陽城被孫正明定位爲商貿之城,這裡將會有較強的工業支撐,有大宗的商品產出,完備的基礎建設和服務行業,而且此地距離草原諸部的距離都不遠,往西域的直線距離更是比長安近的多,新城築起來之後,漂亮,乾淨,堅固,安全,非常宜居,是大唐未來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非常具有投資置業價值。

再說土地規劃問題,除了讓大家去善陽城投資置業開商鋪之外,安北都護府的土地,也被孫享福劃成了諾幹份,從河曲縣往朔州的這三百多裡地,和以善陽爲中心,向東輻射三百里,都屬於一類土地。

對於一類土地,孫享福也有很明確的解釋,就是靠近水源,土地肥沃,不存在洪澇乾旱災害,最適合種田的土地,這六百里之地,就是人們俗稱的河套地區,粗略計算,適合耕種的地方大約五百萬畝到八百萬畝之間。

此後,由西往東向,差不多是從大同往烏蘭察布布地區的五百里地域,被孫享福劃爲二類土地,有大部份地區適合耕種,有一定的水源分佈,也很適合放牧。

除開這片區域,再往東北,或者西北的地方,還有上千裡的土地,都被孫享福暫時劃爲三類土地,即草場,更適合放牧,如果有興趣在草原上投資牧業的,也可以競拍,價格很便宜。

當然,孫享福拿這些草場出來做文章,可不是隻爭對漢人,他名言指出,商貿置業是不分國籍的,也就是說,外國人,或者外族人,也是可以來善陽買房置業,投資開店的,因此,他還邀請了回紇部,薛延陀部,室韋部,部,部等,土地與安北都護府管轄地界相鄰的人來參與這次大會,他們同樣可以通過競拍的方式,租用大唐的草場。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大唐現在人口太少了,根本顧不過來那麼大片的區域,與其在實際上被他們霸佔着,不如名義上先拿過來,收取少量租金給他們使用,如果能用三到五年的時間,把孫享福歸爲一類和二類的土地開發出來,就是非常好的結果了,而且,大唐周邊不能沒有畜牧業,隨着人口的增長,想要保障肉食,畜牧業還必須得更加發達才行,這得依靠那些遊牧民族。

最後,重點的問題來了,參與投資置業的條件。

首先是置業的要求,租房,租鋪面,買房的,價錢你自己去跟業主談,但所有在善陽城內置業的人,都默認爲同意遵守善陽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地方管理條例,一應經營場所,必須獲得都護府衙門頒發的營業許可證,上繳相應營業稅收。

其次是競拍拿地的要求,現場必須上繳首付款額度達到一成以上,交易纔算成功,而後續的欠款,你可以跟都護府衙門簽訂分期還款協議。

當然,不是說你拿到地了,就可以丟在哪裡不管了,對於土地的開發時間,也是有限制的,一類地,每年必須達到三成以上,三年內必須全部完成開發,這期間,都護府衙門,會爲你提供開墾技術,種植技術,等一系列的支持。

所以,地買的多了,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開發的人請注意了,每年沒有按照要求開發出足夠的數量,三年之內不能全部完成開發的,屬於違約,到時候都護府衙門有權利把地收回,或者視情節處以罰款。

二類地的條件相對放寬,一年只需要完成一成以上開發,八年之內全部完成就行,三類地,直接沒有限制耕種要求,因爲那本就畜牧區。

這也就是說,各家買多少地,需要準備多少勞力,自己得有個預算,孫享福對數值也有了一個大概估計供大家參考,第一年因爲要開荒,平均每個青壯勞力二十畝爲宜,開成熟田之後,次年,每個勞力負責種植的熟田也不要超過三十畝,因爲有都護府衙門的技術指導,種田不是那麼粗糙簡略的事情,產量,也不是目前中原之地可以比較的,這樣平均算下來,每戶六十畝左右,比中原地區種永業田的人少種二十畝,比關中地區種完自己的永業田,還去佃別家的田種的人,輕鬆了至少一倍。

不過,即便是這樣,大家也覺得能夠接受,在農耕方面,誰也沒有資格質疑農門掌門孫享福,因爲他已經多次的證明過自己了,有實例可以看到。

以朔州之地今年的麥子普遍四石以上的收成來看,這些世家,拿了地之後,組織農戶去到關外種植是妥妥的有利可圖的,畢竟,一戶算兩個壯丁,以最低的四十畝算,一年的收成也有一百六十石以上,兩個壯丁一年能吃多少?算上小孩,吃三十石糧食撐死了,這樣,一戶百姓一年至少能給主家創造一百五十多石糧食的收益,這還不算第二年種植三十畝熟田以後。

而且,在這些世家子的心裡都有一筆賬,等以後田開出來成熟田了,他們最終還是會讓這些農奴們種植和關中差不多大小的田地的,那收益可就比在關中種植田地划算多了,關鍵是,關中的田地大都有主,你有錢也不是那麼容易買到大量田地的,而且田地種植起來之後,是要交稅的。而關外,免稅三年,三年以後的稅率,也比中原底一半。

越是按照孫享福在報紙上給他們列出來的計算方式來算,他們越是覺得這裡面有利可圖,當然,唯一的擔憂是關外種地夠不夠安全,不過,當去關外的人形成一股潮流的時候,大家也就不怕了,畢竟,自從李世民上位之後,大唐對外的戰績擺在哪裡,全部是快勝,大勝。

去年十月閱兵的時候,兵馬那叫一個強悍啊!這讓他們對朝廷的軍力十分有信心。

最最最關鍵的是,孫享福給最好的一類地的起拍價,才十文錢一畝,不到關中一畝田地的百分之一的價格,二類地,更是直接降半,五文錢一畝,三類田,則是以最低貨幣值一文的定價起拍,租借另算,這樣的漏,誰不撿,誰是傻子。

三類地的價格,便宜到讓世家子們笑歪了嘴,腦海裡都在臆想着,自己只拿一車銅錢,就把關外的千里之地買到了的畫面,這能不爽死?反正朝廷又不管你在不在上面養牛羊,對於世家子來說,這點錢投進去,就算是全虧了,也是無傷大雅的,但如果像王旭那樣在這塊土地上弄出了什麼事業,那就是賺大發了。

這就是他們沒看懂這個起拍價的含義了,孫享福賣地所爲何事?

引世家進入惡性競爭軌道而已,定這麼低的價格,就是讓他們相互搶拍,最好爭的頭破血流,反正不管怎麼樣,朝廷在這次行動中,即會賺到錢,又會引導了他們開發關外,減輕中原之地土地的負荷。而且,一旦他們競拍到了關外的土地,他們就會發現,競爭是無處不在了,搶到了,有大收益,搶不到,也就是比普通種田好一點,這種不平衡感,孫享福會不時的給他們製造出來。

當然,孫享福之所以把田地數量和畜牧區域劃分成這樣的大小,是因爲有後世作爲參照的,他劃出去的這些田地範圍,在後世,都是重要的農耕區域,只要不發生戰亂,妥妥的能夠高產高收,農門的手藝和臉面他是不會丟的。

這張報紙的影響是全國性的,能夠看的懂上面的文字的人,都有一定的頭腦,以他們的見識,都知道只要拿下地,投入一定數量的農夫和糧食,在未來,這就是個可以爲自己帶來長遠收益的項目。

所以,從第二天起,長安的人伢市場瘋了,所有發賣的人,不論大人小孩,全部被人買空了,各大世家都放出了消息,招收佃戶,長工,有多少要多少,待遇從優。

而爲了能夠讓自己在競拍土地的時候競爭力更強些,獲取更多的土地,所有世家都開始大幅度降低糧食價格,以套取現金,這樣他們就有足夠的現金拿到善陽去拍地了。

這報紙起到的效果,完全的出乎了李世民的意料之外,然而,正當李世民準備叫人大肆去市面上購入糧食的時候,卻被馬周叫停了。

“陛下,孫都護之計已成,不妨且等他們的價格再降一降。”

人不是一天長胖的,也不是一頓餓瘦的,所以,長安的糧食價格雖然大跌了一次,但還是在高位運行,因爲此前漲的太高了,而當所有世家大族對現金有需求的時候,錢財的價值就會飆升,而且會進入一個競爭循環中。

兩日之後,李世民才體會到孫享福所說的那句,競爭使人的道路越走越窄的道理是多麼的正確了,當他們相互爭搶市面上的現金的時候,糧食價格自然而然的就一路走低了。

第十四章 秦府下廚第186章 新官上任第265章 會夷男第289章 渭南新城的計劃第二十七章 吹牛逼勸架第227章 驚天大計第326章 閱兵開始第160章 如何善後第704章 久別勝新婚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284章 思想理念第140章 和韋氏的合作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八章 加夜餐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391章 杜正倫來訪第592章 借貸經營的問題第728章 輕輕揭過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六十六章 舌戰羣臣第669章 生物資源的利用第129章 嶺南劃田第229章 將星雲集第八十七章 講和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443章 篝火露營第609章 上元節的熱門娛樂項目第605章 貞觀七年第723章 又見祿東贊第314章 李世民的新感悟第174章 第一代望遠鏡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724章 收編大業從吐蕃開始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341章 再向前進一步第446章 回關中的程處默第477章 列陣完成第733章 到吐蕃第678章 統治的意義第501章 幸福村的財富第五章 淳樸的孫大力第448章 偶然碰到的小事第387章 開考第231章 過冬請到善陽來第301章 雙喜臨門第474章 房謀第722章 遼東的養殖產業第267章 受邀第225章 陵前挖坑第729章 說服第239章 特別行政區的構想第173章 出征前夕第352章 高句麗寇邊第419章 回長安第479章 王麟隕第714章 航海人第547章 進展第533章 巡視第700章 歸家第559章 擒王浩第七十一章 太上皇駕到第360章 礦的問題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第560章 審問第410章 無知的百姓第534章 出手第710章 計劃繼續推進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664章 新春遊園會第413章 女子爲官的開端第756章 抵達拜占庭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第636章 家族改革頭號先鋒第221章 城門激戰第250章 一號地塊第542章 武媚孃的天性第284章 思想理念第201章 良苦用心第191章 朔州的規劃第438章 官與民的正確相處模式第425章 穩步發展第574章 王浩之死第一百零一章 春耕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349章 崔氏的決定第708章 一統的前奏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353章 應對安排第八章 加夜餐第690章 交易中心第八十五章 組建護衛力量第411章 解決問題的構思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275章 半路領旨第206章 牽馬墜蹬第639章 制海權的重要性第297章 忙碌的幸福村第123章 和馮盎的合作
第十四章 秦府下廚第186章 新官上任第265章 會夷男第289章 渭南新城的計劃第二十七章 吹牛逼勸架第227章 驚天大計第326章 閱兵開始第160章 如何善後第704章 久別勝新婚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284章 思想理念第140章 和韋氏的合作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八章 加夜餐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391章 杜正倫來訪第592章 借貸經營的問題第728章 輕輕揭過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六十六章 舌戰羣臣第669章 生物資源的利用第129章 嶺南劃田第229章 將星雲集第八十七章 講和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443章 篝火露營第609章 上元節的熱門娛樂項目第605章 貞觀七年第723章 又見祿東贊第314章 李世民的新感悟第174章 第一代望遠鏡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724章 收編大業從吐蕃開始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341章 再向前進一步第446章 回關中的程處默第477章 列陣完成第733章 到吐蕃第678章 統治的意義第501章 幸福村的財富第五章 淳樸的孫大力第448章 偶然碰到的小事第387章 開考第231章 過冬請到善陽來第301章 雙喜臨門第474章 房謀第722章 遼東的養殖產業第267章 受邀第225章 陵前挖坑第729章 說服第239章 特別行政區的構想第173章 出征前夕第352章 高句麗寇邊第419章 回長安第479章 王麟隕第714章 航海人第547章 進展第533章 巡視第700章 歸家第559章 擒王浩第七十一章 太上皇駕到第360章 礦的問題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第560章 審問第410章 無知的百姓第534章 出手第710章 計劃繼續推進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664章 新春遊園會第413章 女子爲官的開端第756章 抵達拜占庭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第636章 家族改革頭號先鋒第221章 城門激戰第250章 一號地塊第542章 武媚孃的天性第284章 思想理念第201章 良苦用心第191章 朔州的規劃第438章 官與民的正確相處模式第425章 穩步發展第574章 王浩之死第一百零一章 春耕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349章 崔氏的決定第708章 一統的前奏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353章 應對安排第八章 加夜餐第690章 交易中心第八十五章 組建護衛力量第411章 解決問題的構思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275章 半路領旨第206章 牽馬墜蹬第639章 制海權的重要性第297章 忙碌的幸福村第123章 和馮盎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