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公辦了一件案子,表了兩回功勞。
在陛下面前說精忠報國,憂慮北疆安危,在太后跟前就是爲了報仇雪恨,不惜以身犯險。
兩邊都沒說謊,領了陛下的權,得了太后的情。
“幹爺爺說的果然沒錯,會辦差的不如會表功的!”
翌日清晨。
李平安侍候太后起牀穿衣,遞上錦緞熱巾拭面,並親自爲太后梳頭。
周太后雪鬢霜鬟,梳頭時難免掉頭髮。
老年人對此特別敏感,平日裡侍候的太監宮女,沒少因此受呵斥責罰。
李平安從冷宮到慈寧宮數年如一日的伺候,早就摸索出應對落髮的獨門妙招。
梳頭時見到白髮掉落,立刻以真氣碾成塵埃。
這般精妙掌控真氣的手段,尋常太監根本學不來,稱得上“門檻”。
從江南三清觀進修回來,李平安又學會諸多養生功法。
梳頭時真氣循着頭部正中線,也就是督脈的位置,緩緩向後向兩側延伸,不斷滋養浸潤陽經區域,促進氣血流通,振奮周身陽氣。
經過這般細緻周到的梳頭調理,周太后只覺得精氣神飽滿,整個人似乎年輕了許多。
“哀家還是要小安子伺候!”
李平安謙虛道:“咱家也沒甚本事,只是盡心盡力了些。”
旁邊侍候的宮女太監面露崇敬,宮裡哪個有安公公這般本事,討得貴人歡心,出人頭地是早晚的事。
默默記下安公公動作神態言語,仔細揣摩其中精髓。
哪怕只是表面功夫,學會了也受益匪淺。
李平安伺候着太后用過早膳,陪着在花園逛了逛,五月時候紫薇、牡丹開的正絢爛。
諸如海棠、蓮花之類,安公公早就吩咐人拔了去,免得結子結孫惹得太后厭煩。 wWW _тtκan _c ○
臨近晌午去佛堂聽了會經,李平安方纔趕去御馬監。
值房內。
夏公公、小錦子、彭公公等人已經恭候多時,待李平安坐上主位,領着衆太監磕頭。
“拜見提督、指揮使大人!”
“起來吧。”
李平安端坐上首,俯視下方,與剛剛在慈寧宮伏低做小迥然不同。
沒有低頭哈腰,哪來威風八面。
夏公公躬身遞上一迭公文,比以往厚了許多,其中多了鹽運衙門和查逆司的事務。
“卑職幾人已經擬製意見,多數事務依據慣例處理,敬請大人批閱。”
李平安隨手翻看,每封公文都有寫四名公公意見,多數相似,少數有異議。
當下御馬監有資格擬製公文的是夏公公、小辰子、鵬公公、小錦子,這份差事雖無具體官職,但是四人地位明顯高於其他老少太監。
兩老兩少,三個乾兒一個親信。
他們下邊就是彭公公、小郎子、尤公公等人,各掌握緊要衙署職權,將來四人哪個落馬,可爭相取而代之。
李平安下轄的衙署不斷增加,管理起來愈發困難,又沒有過往經驗可以借鑑。
於是模仿朝廷官制,閣老票擬,尚書辦差,十幾個職低名重的乾兒散落各衙署監督。
互相牽制,又互爲補充。
夏公公躬身回列,旋即小辰子稟報道。
“合浦縣餘傢俬放印子錢,吞併百姓田畝,逼債致人死亡,已經闔家抓人大牢待審。”
李平安微微一怔,哪個犄角旮旯的雞毛蒜皮小案,值得在御馬監值房談論。
小辰子提醒道:“乾爹,坤寧宮那個賤婢就姓餘。”
“原來是她。”
李平安近些日忙忙碌碌,早將宮女雪雲拋在腦後,既然小辰子提起來了,自然就該說到做到。“與合浦縣令知會一聲務必從重從嚴重判,爲治下百姓伸張正義!”
“孩兒明白。”
小辰子躬身領命,乾爹吩咐的差事必須辦好。
那合浦縣令原本不敢招惹坤寧宮女官,小辰子命黑衣番子日夜盯梢查探,拿到縣令貪墨罪證。
這廝無奈之下,只得爲民做主。
小辰子回列後,彭公公緊跟着出列,面色陰沉似水。
“啓稟大人,昨兒京衙接到報案,有個住在永平坊的番子死於家中。”
李平安眉頭微皺:“查到兇手沒有?”
彭公公搖搖頭:“兇手殺人乾淨利索,卑職親自去看過,沒發現任何線索。”
“這一定是鎮撫司的報復!”
李平安不在乎證據,直接拍板定案:“謀逆案讓鎮撫司失了臉面,於是明裡參奏咱家,暗裡殺害查案番子。”
彭公公說道:“大人,那番子並未參與查案……”
“彭公公,你這話就錯了。”
夏公公打斷道:“謀逆案事關重大,京中所有番子都有參與,所以招來鎮撫司報復。”
“夏公公說的不錯。”
李平安陰冷目光瞥了眼,嚇得彭公公立刻閉嘴。
這老太監辦差手段不差,也敢打敢拼,但是眼界比夏公公差遠了,只能屈居人下。
“嶽公公。”
“卑職在。”
嶽公公忙不迭出列,他不似其他老太監躬身施禮,而是直接跪下聽令。
李平安吩咐道:“此事交由你去查。”
嶽公公面露喜色當即應諾道:“大人放心,卑職定查個水落石出,證據確鑿。”
“不止要查案,還要翻倍報復回去!”
李平安冷聲道:“你們都聽清楚了,往後遇見鎮撫司的人,無論做什麼,都要壓他們一頭。
若是哪個怕了、退了,丟了咱家臉面,後果自負!”
“遵命。”
所有太監齊聲應諾,彭公公此時已經明悟過來,誰殺的番子不要緊,安公公就是要與鎮撫司作對。
哪怕是有人挑撥離間,一樣順勢而爲。
“好了,去辦差吧。”
李平安面帶不虞、頗爲厭煩的揮手,地位到了他這般境地,有些事不必說,神情臉色就表明一切。
太監們眼見安公公不高興,心底會琢磨如何報復鎮撫司,藉此機會求得賞識提拔。
李平安逐篇批閱公文同意的畫圈,不同意的畫叉,命夏公公等人重新擬製。
臨近傍晚,看到京營請餉的公文。
李平安略微沉吟,呼喊一聲。
“小澈子。”
門口當值的小澈子小跑着進屋,躬身聽安公公吩咐。
“去知會夏公公一聲,這月糧餉換成精米。”
京營軍餉有定製,李平安不能輕易增改,不過國朝律法有漏洞、彈性。
譬如“月餉米一石”,慣例是糙米,改爲精米也不算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