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交投名狀

李家覆滅的消息迅速傳遍京都。

千年世家,付之一炬。

初聞此消息的百官勳貴,首先懷疑是以訛傳訛,那可是歷經三朝不倒的世家名門。

待確認不是謠言,許久駭然無語。

回過神來後,有的人立刻上述參奏,高呼閹宦誤國有的人冥思苦想,與御馬監有無嫌隙。

並反覆叮囑族人,切莫招惹安公公,好人不與瘋子計較!

翌日早朝。

勤政殿。

百官慣例三呼萬歲,不等御前老太監喊話,吏部李侍郎出列,臉色蒼白陰沉。

“啓稟陛下,臣有本奏。”

永寧帝頷首道:“李愛卿請講。”

“陛下,微臣宗族詩書傳家,三百載載進士不絕,於國朝忠心耿耿,於百姓仁厚寬待……”

李侍郎說話時老淚縱橫,聲音哽咽:“未曾想遭閹宦構陷,燒臣祖宅,殺臣親族,還請陛下爲臣主持公道。”

永寧帝說道:“朕知曉江南李氏聲名遠揚,不過李愛卿先看看江南來的奏疏。”

老太監取出一卷書冊,交到李侍郎手中。

百官勳貴面露詫異,什麼奏摺這麼厚,少說百十頁。

李侍郎翻開書冊,第一頁寫着“李氏罪一內亂……”

袁閣老使了個眼神,站李侍郎旁邊的戶部孫侍郎,伸長脖子唸誦出聲。

“據查,李氏族長光鈞通姦堂妹,其子貞霖記族弟光基名下,天生癡兒,永寧二年中舉……”

孫侍郎唸了兩行,故意問道:“貞嵐兄,你弟弟是個傻子?不對,那是你堂弟。”

李侍郎雙目赤紅,狠狠瞪了孫侍郎一眼,刷刷刷向後翻了幾頁,全是記錄李氏罪行。

十惡不赦之外,還有殺人放火、貪墨賑銀、賣爵鬻官等等罪名,幾乎將大雍律犯了個遍。

孫侍郎嘖嘖道:“本官早就聽聞世家齷齪,未曾想遠超預計,李氏滅的不冤啊!”

“這都是憑空污衊。”

李侍郎恨不得將書冊撕了吃了,噗通跪倒在地:“陛下,微臣冤枉,定是閹宦栽贓陷害。”

永寧帝說道:“究竟是誣陷還是事實,待將李家人押送回京,再命三司查證。”

李侍郎聞言稍稍鬆了口氣,只要族人來到京城,以世家大族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定能洗清冤屈。

“微臣拜謝陛下。”

至於死在閹宦手中的同族,將來定要誅其九族報仇。

袁閣老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李大人涉嫌謀逆案,無論真假,理應暫且離職。”

永寧帝頷首道:“袁愛卿說得有理,李愛卿歇息幾日,由喬愛卿暫領侍郎一職。”

喬如柏叩首領命:“微臣拜謝陛下。”

李侍郎怨毒的瞪了眼袁侍郎,這老傢伙出身低微,凡是抓到機會都要壓制世家官員。

吏部侍郎俗稱小天官,位高權重,一旦離職再也別想回來。

百官勳貴瞧了場好戲,本以爲後續早朝慣例議事,未曾想永寧帝取出封奏摺。

“江南鹽政日益敗壞,高愛卿上疏改革鹽引,諸愛卿以爲如何?”

百官勳貴面面相覷,不知哪來的“高愛卿”。

老太監扯着公鴨嗓,逐字逐句唸誦奏摺,大抵就是改“鹽引”爲“鹽票”,任何人都能買票販鹽。

百官勳貴這才知道,“高愛卿”竟是個縣令,狗屁一樣的七品小官兒。

盧尚書聽完奏摺,當即出列:“陛下,鹽引之制已用三百餘年,關乎國朝稅賦,不可輕易更改。”

盧家佔有三府鹽場大量份額,尤其是李家衰落,將來賺的銀子更多,當然不願改革。

“陛下,販鹽重利若任由百姓買票,定然個個去販鹽,造成田地荒蕪。”袁閣老罕見贊成盧尚書,他並非認爲改革有錯,而是不滿有官員越過內閣上奏。

若個個如此,那閣老豈不成了笑話?

世家、清流兩派魁首齊齊否決,百官勳貴知曉鹽引制度難以改革,紛紛跳出來發聲反對。

理由看似千奇百怪,實則就是不能影響鹽商賺銀子。

永寧帝知曉朝堂大員都有經營鹽業,對此情形早有預料,面色平淡的說道。

“既然如此,便日後再議!”

……

管雲縣。

街上行人絡繹不絕,已然恢復過往安寧。

先前百姓認爲有李家管着纔好,現在李家祖宅燒成灰燼,絲毫不影響過日子。

尤其是衙門宣佈,可以五折購買宅契,銀子不夠還能欠貸,縣中百姓立刻將李家拋之腦後。

全部死光了纔好,免得將宅子要回去。

李家其他產業諸如田地、作坊、碼頭、礦山等等,全都八折拋售,同樣准許借債,現銀還能便宜一成。

至於欠錢不還,那就抄家回來重新賣。

拋售消息放出不久,先是尋常商賈來打探消息,很快世家大族就聞風而來。

什麼姻親世交,哪裡比得過田地礦山!

這日晌午。

李平安在前衙練字,從李家搜出不少行書孤本,正好用來臨摹仿寫。

陛下喜好行書,那就得勤加練習。

小郎子進門通稟:“大人,王家族老王志尚求見,說是要買幾處礦山。”

李平安頭也不擡:“讓他尋夏公公。”

小郎子收了王家好處,躬身說道:“王志尚聽聞大人精修武道,帶來祖上秘典據他說有先天感悟。”

“快去請王族老!”

李平安在三清觀尋摸一個多月,武道精進不少,然而毫無突破先天的線索。

王家傳承千年,歷代蒐集典籍宗卷,或許知曉先天之秘。

……

石虎縣。

高縣令同樣有人求見,來人自稱衢州天劍門主、都武衛參將蕭元秋之父。

前邊名號讓他滾蛋,後邊身份立刻接見。

來到後衙落座。

高縣令命奴僕端來茶點,笑着問道:“蕭俠士,不知見本官所爲何事?”

蕭英瞥了眼侍候的奴僕,高縣令會意屏退左右。

“高大人,我來向您借甲冑弓箭。”

高縣令眉頭緊皺,拒絕道:“甲仗庫關乎縣衙安危,蕭俠士莫要開玩笑。”

蕭英從懷裡取出枚令牌,上面寫着“御馬監”三個篆字,沉聲說道:“三日後,押送李家餘孽的囚車途徑石虎縣,咱奉命襲殺劫掠!”

高縣令頓時明白,借出弓箭甲冑就是交投名狀,將來膽敢反覆就是死罪。

“蕭俠士有幾成把握滅口?”

蕭英說道:“七八成吧,參與襲殺的都是江湖好手,不過鎮撫司也不好惹。”

高縣令閉目沉思片刻,幽幽說道。

“石虎縣官道經過蛇盤山,中間有段狹窄山澗,細長狹窄,正適合偷襲伏擊……”

第97章 鐵證如山第127章 立鹽爲信第4章傳道受業第13章二十畝田第79章 憶苦生情第1章李平安第128章 寬容仁厚第65章可以出師第2章蓮花寶典第63章太孫之死第86章 清除異己第55章教子無方第4章傳道受業第111章 誥命夫人第17章爭相孝順第27章方不如圓第81章 又得一官第8章早有內定第85章 殺伐果斷第6章本心不亂第107章 孝心可嘉第113章 回家探親第109章 母慈子孝第47章過繼皇子第60章守成仁和第116章 一下江南第1章李平安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19章有進無退第37章殺雞儆猴第136章 逼上梁山第105章 報仇雪恨第25章心無神仙第77章 互相攀咬第82章 衡昌商號第100章 感同身受第112章 事務繁忙第12章拜個乾爹第26章正立無影第30章 操縱龍嗣第136章 逼上梁山第122章 道門魁首第131章 絕情秘術第53章學以致用第62章喧譁熱鬧第90章 名門正道第73章 大義在手第107章 孝心可嘉第135章 天不假年第67章神通天數第31章 千年明君第137章 蠻族劫掠第90章 名門正道第57章消渴之症第7章不生憐憫第28章鋒芒初露第38章三個乾兒第89章 主辱臣死第128章 寬容仁厚第77章 互相攀咬第37章殺雞儆猴第42章江湖大俠第16章故人之死第125章 先天傳承第132章 提督回宮第97章 鐵證如山第47章過繼皇子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115章 欽差之死第76章 新官上任第98章 剷除內鬼第64章觀政兵部第80章第11章得償所願第83章 腰纏萬貫第20章除夕夜宴第54章四十五年第28章鋒芒初露第29章 別無選擇第5章虛心假意第58章 夜殺賊人第128章 寬容仁厚第27章方不如圓第69章以一敵二第100章 感同身受第58章 夜殺賊人第123章 押送進京第26章正立無影第112章 事務繁忙第6章本心不亂第129章 鹹甜之分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58章 夜殺賊人第49章玄陰化血第100章 感同身受第34章 無需證據第82章 衡昌商號第49章玄陰化血第2章蓮花寶典第41章進獻祥瑞
第97章 鐵證如山第127章 立鹽爲信第4章傳道受業第13章二十畝田第79章 憶苦生情第1章李平安第128章 寬容仁厚第65章可以出師第2章蓮花寶典第63章太孫之死第86章 清除異己第55章教子無方第4章傳道受業第111章 誥命夫人第17章爭相孝順第27章方不如圓第81章 又得一官第8章早有內定第85章 殺伐果斷第6章本心不亂第107章 孝心可嘉第113章 回家探親第109章 母慈子孝第47章過繼皇子第60章守成仁和第116章 一下江南第1章李平安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19章有進無退第37章殺雞儆猴第136章 逼上梁山第105章 報仇雪恨第25章心無神仙第77章 互相攀咬第82章 衡昌商號第100章 感同身受第112章 事務繁忙第12章拜個乾爹第26章正立無影第30章 操縱龍嗣第136章 逼上梁山第122章 道門魁首第131章 絕情秘術第53章學以致用第62章喧譁熱鬧第90章 名門正道第73章 大義在手第107章 孝心可嘉第135章 天不假年第67章神通天數第31章 千年明君第137章 蠻族劫掠第90章 名門正道第57章消渴之症第7章不生憐憫第28章鋒芒初露第38章三個乾兒第89章 主辱臣死第128章 寬容仁厚第77章 互相攀咬第37章殺雞儆猴第42章江湖大俠第16章故人之死第125章 先天傳承第132章 提督回宮第97章 鐵證如山第47章過繼皇子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115章 欽差之死第76章 新官上任第98章 剷除內鬼第64章觀政兵部第80章第11章得償所願第83章 腰纏萬貫第20章除夕夜宴第54章四十五年第28章鋒芒初露第29章 別無選擇第5章虛心假意第58章 夜殺賊人第128章 寬容仁厚第27章方不如圓第69章以一敵二第100章 感同身受第58章 夜殺賊人第123章 押送進京第26章正立無影第112章 事務繁忙第6章本心不亂第129章 鹹甜之分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58章 夜殺賊人第49章玄陰化血第100章 感同身受第34章 無需證據第82章 衡昌商號第49章玄陰化血第2章蓮花寶典第41章進獻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