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

春雨綿綿,垂柳拂堤,四月的湘楚正是草長鶯飛的好時節,可此刻馬背上的劉琦卻絲毫沒有踏青賞玩之心。事實上不止是劉琦,眼下就是整個荊州怕也沒幾人會有春遊的心思。二月董承事敗天子被囚;三月劉表奉衣帶詔起兵討曹;四月曹操興師南下問罪劉表。短短三個月不到的時間裡天下局勢風雲突變,曾經置身中原戰場之外的荊州更是因一紙衣帶詔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眼看着一場曠世大戰即將爆發,試問身爲劉表長子的劉琦又怎能置身事外。

"爾等真見着孔明瞭?"劉琦扭頭朝身後追隨的幕僚求證道,他的語氣雖充滿質疑,臉上卻已流露出期盼之色。

緊隨其後的主簿朱亨趕緊回道,"千真萬確,就在嶽麓山。"

劉琦得了準確答覆,臉上的焦躁之氣頓時煙消雲散,再一想到自己即將與諸葛亮見面一股躍躍欲試之情更是剎時涌上了他的心尖。或許在外人看來劉琦如此重視一個比他小七八歲的布衣實在是有些難以理喻。可劉琦卻深知相比那些徒有虛名的所謂"名士",年輕的諸葛亮學識淵博、志向遠大,是正真的當世管仲、樂毅。須知諸葛亮之前曾不止一次不計回報地爲劉琦出謀劃策。特別是那次諸葛亮出的"自請外放"之策,不但令劉琦成功擺脫繼母蔡夫人的威脅,還讓他抓到兵權得以穩固繼承人地位。所以劉琦堅信這一次諸葛亮定會再出奇謀,助他,助劉氏一族戰勝曹操。想到這裡劉琦不禁猛抽一記馬臀朝着嶽麓山的方向疾馳而去。

嶽麓山乃長沙城外最高峰,其山脈屬南嶽衡山,古人把嶽麓山列爲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故又稱爲靈麓峰。據朱亨等人的說法。諸葛亮目前正借居在山上一座小村寨之中。由於劉琦急着要見諸葛亮,一行人等一路上幾乎馬不停蹄,最終在日落之前趕到了諸葛亮所借住的小屋前。

屋主人顯然被自家門口突然冒出的大批帶甲之士嚇了一大跳,更生怕自己被強徵壯丁。於是慌忙領着自家婆娘自柴房翻牆而逃。

劉琦並不知曉自己已將屋主嚇跑。但見他翻身下馬,整了整凌亂的衣衫,信步走到柴扉前拱手喚道,"孔明賢弟在否?"

然而等了半天院內卻並沒有半點回應。一旁的主簿朱亨見狀,連忙向身後的隨從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們上前敲門。可劉琦卻擡手阻止了隨從,進而再次大聲喊道。"孔明賢弟,劉琦求見!"

劉琦的姿態不可謂不低,但院內依舊沒有迴應,甚至連半點聲響都沒傳出。難道屋子裡沒人?劉琦不由回頭狐疑地看了朱亨一眼,顯然以他對諸葛亮的理解。只要諸葛亮人在,就不會像這樣將他晾在外頭的。

朱亨被劉琦盯得心裡直髮慌。他也是從家奴嘴裡得到的消息。若真弄錯了。那可不得了。且就在朱亨坐立不安,不知該如何迴應劉琦之時,從劉琦的身後忽然傳來了一個清朗的聲音。

"公子怎來了嶽麓山?"

劉琦循聲回望,就見諸葛亮身披蓑衣手持竹杖,不知何時已然站在了鄉間的小道上。剛及弱冠之齡的諸葛亮不僅身形修長,五官亦已褪去稚嫩之氣。此刻的他雖是一身山野村夫打扮。卻無半分庸俗之氣,反而在細雨青山的映襯下給人以一種深山隱士的感覺。

喜出望外的劉琦當即三步並作兩步上前,一把拉住諸葛亮的衣袖道,"孔明。可找着汝也!"

諸葛亮看了看一臉欣喜的劉琦,又瞅了瞅一旁陪笑的朱亨等人,似乎明白了些什麼。旋即牽起劉琦的手笑道,"就算公子不來找亮,亮也要去尋公子。走,進屋敘話。"

言罷諸葛亮便領着劉琦走進了他所借住的小屋。可一進小屋劉琦立馬就皺起了眉頭。原來茅舍之內僅有一盞火盆兩幅草蓆,劉琦雖談不上從小錦衣玉食,卻也從未見過此等陋室,連忙要拉住諸葛亮說道,"此地甚是簡陋,孔明還是隨琦回大營居住。"

諸葛亮卻擺了擺手,一面謝過劉琦的好意,一面自顧自地坐在了草蓆上。劉琦見狀心知此事不好強求,只得也跟着坐了下來。兩人各分主賓就座後,諸葛亮便開門見山地向劉琦問道,"公子今日來找亮,可是爲了抗曹之戰?"

"是啊。孔明怎知曉?"劉琦話一說出口,立即意識到自己失言了。曹劉因衣帶詔會戰荊州,乃是震驚天下的大事。素來心繫天下的諸葛亮又豈會不知此事。於是他只得訕訕一笑,自嘲道,"琦口無遮攔,讓孔明見笑也。"

諸葛亮搖了搖頭替劉琦開脫道,"公子也是心繫荊州,纔會關心則亂。"

"話雖如此,可琦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孔有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才。還請孔明爲琦指點迷津,讓琦也能爲荊州父老盡一番綿薄之力!"言罷劉琦直接便朝諸葛亮重重地俯身一拜。

諸葛亮趕緊起身扶起劉琦道,"使不得!公子折殺亮也。"

"孔明若不答應,琦便長拜不起。"劉琦不爲所動道。

見此情形,哭笑不得的諸葛亮只得頷首答應道,"亮確有抗曹之策,還請公子起身說話。"

劉琦心中一喜,連忙起身問道,"是何計策?"

眼見劉琦不再叫嚷着長拜不起,諸葛亮便調整了一下坐姿,轉而正色道,"實不相瞞,亮十日前才從南陽遷至長沙小住。途經新野、襄陽諸城,放眼所見皆壕溝環繞,箭樓林立。若亮未猜錯,使君是想以高塔、壕溝阻曹軍南下之勢。"

"孔明未猜錯,家父確實打算在新野、襄陽阻擊曹軍南下,以城池營寨消耗曹操兵力。"劉琦頗爲自得地點頭證實道。

在劉表及他的幕僚看來,眼下他們對曹操的最大優勢莫過於擁有富庶的荊州。劉表的荊州兵或許不是曹操青州兵的對手,可劉表有錢、有糧、有人。野戰打不過,就躲在城池裡同曹操耗。總有一天會耗得曹操支撐不下去主動退兵。而曹操一但退兵,周遭的諸侯勢必會出兵攻曹,痛打落水狗。到那時劉表再憑衣帶詔以盟主之姿北上誅滅曹操還不是易如反掌之事。

當然劉表的這種戰法需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這便意味着劉表部無法同時兼顧襄陽、長沙兩個戰場。如今劉琦自長沙退兵已是鐵板釘釘之事。可如何退兵卻成了他最爲頭痛的問題。須知長沙城外除了劉琦之外,尚有孫策、劉備兩家大軍駐紮。若是劉琦貿然退兵,非但孫策、劉備會乘機撲上來攻擊,就怕是連長沙城內的張羨也會派兵出城追擊一番。正是由於因爲害怕受到其他三家的攻擊,劉琦至今沒膽從長沙退兵。而襄陽那邊劉表卻在催促他早日解決長沙,好儘快回援新野。進退兩難之下,劉琦這才急着來找諸葛亮爲他出謀劃策。

然而劉琦那裡知曉諸葛亮對劉表的"龜殼戰法"非但不甚欣賞,反而是異常的鄙視。說起來。諸葛亮之前在南陽認真觀察了劉表挺長一段時間。起初劉表以衣帶詔號令天下諸侯討伐曹操之舉,令耕讀於南陽的諸葛亮好生激動。雖然檄文發佈之後並沒有值得稱道的諸侯響應,但在諸葛亮看來諸侯的這種觀望態度只是暫時的。一旦劉表起兵北上攻下曹操幾座城池,周邊觀望的諸侯立馬便會響應衣帶詔起兵圍攻曹操。

可誰知劉表並沒有像諸葛亮設想那般借衣帶詔之勢主動北上伐曹。而是在新野、襄陽大興土木,挖深溝、築高牆。且不論現在劉表忙於修建的新野、襄陽是否能如當年公孫瓚歷時一年多打造的易京城那般堅固。就算幾個月的修築令新野、襄陽真像易京那樣固若金湯。也不見得能擋下曹軍的進攻。畢竟曾經以鐵門著稱的易京城最終還是在袁紹的猛攻下灰飛煙滅。曹操比袁紹更善戰,也更狡猾。用城池耗死曹操不過是劉表的一廂情願而已。

越看越覺得失望的諸葛亮最終離開南陽來到了長沙。不過他來長沙可不是想鼓動劉琦去勸說劉表放棄"龜殼戰法"。一來是劉琦的影響力還不足以勸動劉表改變戰略。哪怕這一次勸動了。也不能保證劉表下一次不會做出更爲糊塗的決斷。二來則是諸葛亮已對劉表徹底死心。在他看來劉表的格局頂天也就割據荊州而已。與其苦口婆心地說服劉表主動出擊,還不如將計就計利用眼下局勢來達成自己所期待的天下大局,從而一展心中大志。

是的,一展心中大志不一定要坐上王侯之位。自古以來中原從來都不乏以一己之身撬動整個天下大局的謀國之士。如管仲、如商鞅、如張儀、如蘇秦,他們用自己的智謀,或輔佐君王。或遊說諸侯。在將各方勢力控於鼓掌之間的同時,也達成了心中的宏圖偉業。

所以劉琦的話音剛落,諸葛亮便一語點穿道,"使君既已決心同曹操會戰襄陽。不知公子又何時兵退長沙?"

被說破心事的劉琦嘆長嘆一聲道,"不瞞孔明,琦正爲退兵之事煩惱不已。"

"公子可是怕退兵之際遭張羨、孫策、劉備三家圍攻?"諸葛亮循循善誘道。待見劉琦無聲地點了點頭後,諸葛亮便朗聲笑道,"公子何須煩惱如斯。亮已觀察長沙城數日,以今日之勢公子退兵易如反掌。"

諸葛亮這可不是在故弄玄虛地說大話。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所謂"掐指一算,計上心來"的說法都是騙人的把戲。會收集情報,分析情報是做謀士的基礎。沒有情報支持,僅憑書本教條來出謀劃策,那就是在刻舟求劍,最終結果只會害人害己。所以從到長沙的第一天起,諸葛亮就在收集周邊的情報。而他先前之所以穿蓑衣持竹杖冒雨上山,正是爲了從嶽麓山眺望長沙城,以觀察城內城外各方勢力的佈陣。也正因爲有了這些第一手情報,諸葛亮才更加確信自己的判斷——長沙是撬動天下大局的支點。

劉琦暫且還管不了天下大局,此刻眼見諸葛亮說得如此輕鬆,他連忙疾呼道,"孔明教吾!"

諸葛亮瞥了劉琦一眼隨口反問道,"公子只想退兵?"

"能全身而退就成。"劉琦如搗蒜一般連連點頭。

"不想與劉備、孫策結盟?"諸葛亮漫不經心地又問了一句。

"不……"劉琦的不字才說了一半,立馬就收住了口,緊跟着他像是沒聽清一般,又向諸葛亮問道,"孔明說啥?"

這一次諸葛亮擡起頭,鄭重其事地注視着劉琦,沉聲問道,"亮問公子不想與劉備、孫策結盟乎?"

如何不想!若能同劉備、孫策結盟,他劉表父子又何懼曹操南下。劉琦心裡雖這麼想,可話道嘴邊卻成了,"孔明說笑乎?"

諸葛亮見劉琦睜大着眼睛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當即自信地笑道,"亮願立軍令狀。"

劉琦那敢真讓諸葛亮立軍令狀。就見他一把抓住諸葛亮的衣袖追問,"孔明真能說服劉備、孫策與家父化干戈爲玉帛?"

"光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足以說服,"諸葛亮搖了搖頭,伸出一根手指道,"還需借用一物?"

"何物?"此刻的劉琦已經完全相信諸葛亮。只要能達成與劉備、孫策間的聯盟,劉琦不會吝嗇任何財物。

"長沙城。"諸葛亮緩緩吐出了三個字。

"長沙城?!"劉琦楞了一下,一瞬間不禁有些懷疑諸葛亮是不是在耍弄他,嘴裡倒是苦笑道,“長沙城尚在張羨手中,琦如何能用長沙城與劉備、孫策結盟?”

“正因長沙城不在公子手中故才需借。”諸葛亮意味深長地強調了一聲“借”字。

劉琦則一頭霧水地追問道,“孔明意思是……”

諸葛亮笑了笑,露出了天機不可泄露的表情。

——————

散花~~~孔明同學終於進入主線~(≧▽≦)~啦啦啦~~~(未完待續。。)

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46節名醫巫醫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四節入虎穴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六十節 黑白洪流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39節同車而行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十二節 齊法家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二節初抵錦西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74節潁川辛毗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35節不其之戰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二節初抵錦西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45節復仇之火第47節積善道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52節大夫吳碩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節踏雪尋友第60節龍爭虎鬥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59節浮生亂世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58節曹府夜宴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73節賈文和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
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46節名醫巫醫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四節入虎穴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六十節 黑白洪流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39節同車而行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十二節 齊法家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二節初抵錦西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74節潁川辛毗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35節不其之戰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二節初抵錦西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45節復仇之火第47節積善道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52節大夫吳碩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節踏雪尋友第60節龍爭虎鬥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59節浮生亂世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58節曹府夜宴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73節賈文和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