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

“尊經閣?可是齊侯藏書之處?”崔琰問道。關於東萊尊經閣崔琰也是略有耳聞,知道蔡吉這些年在四處收集書籍。其實收集書籍這種事,稍微有點文化的諸侯都會去做。但聽蔡吉的意思,似乎她建尊經閣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加之其又是開科取士的創始之人,崔琰這會兒的興致自然是更濃了。

“是。”蔡吉點頭介紹道,“孤命人收集書卷,抄錄成冊,存於尊經閣中,供人借閱。”

“非講武堂學子也可借閱?”崔林急切地探身問道。他雖是崔琰的從弟,但家境較差,常受族人歧視。唯有崔琰看好他的才華以及刻苦勤奮的品行,不僅借他書籍還在旁指點。倘若蔡吉真將所藏之書任學子借閱,那無疑將是天下寒門學子的之福。

凡是來東萊的學子皆可借閱尊經閣內書籍。不僅如此,齊侯府還提供紙張供學子抄寫書籍。”蔡吉大方地宣佈道。

“嚯!”驚歎之聲再次響撤了書房。不僅能借閱,還能珍貴的東萊紙抄了帶走。世上怎會有此等好事?

衆書生眼中閃過的那一絲懷疑並沒有逃過蔡吉的眼睛。爲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她當即指着曹丕說道,“這位乃曹司空次子丕公子,其在東萊時曾出入藏經閣。諸君若有疑問可向其詢問。”

噢,此子就是齊侯之夫?——聽罷蔡吉的介紹,包括崔林在內的一干學子齊刷刷地都將視線轉向了曹丕。就連崔琰都忍不住多看了這位曹二公子兩眼。承受着衆人或好奇,或玩味的目光,曹丕不動聲色地替蔡吉證實道,“齊侯所言非虛。”

衆人見曹操的兒子都承認了。自是不再有所懷疑。紛紛在心中由衷感嘆,齊侯真乃當世第一慷慨之人。蔡吉本人倒並不覺得自己吃了虧。尊經閣從一開始就是依照後世圖書館理念建立的。當然會具有藏書、借閱、影印(抄寫),等基本功能。若非彌衡等人反對,她甚至還想准許書籍外借。畢竟蔡吉改進紙張、設立尊經閣,都是爲讓知識能更廣泛的傳播,而非賣書賺錢。

不過相比崔林等人的躍躍欲試,崔琰在聽罷蔡吉的介紹之後,卻陷入了沉思之中。不可否認,蔡吉建立尊經閣。任天下學子借書抄書的行爲,無疑尊從了先師有教無類的古訓。僅此一項就足以令她在儒家典籍中留下美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蔡吉建立講武堂、尊經閣也是在削弱世家對學問的把持。而且崔琰可以肯定,後者纔是蔡吉的真正目的。因爲眼前這個女子是開科取士的締造者。

當初蔡吉在東萊舉辦第一屆科考之時,崔琰就曾與冀州的一些名士討論過開科取士對世家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開科取士雖會讓寒門之世得到更多的機會出仕,卻也總好過曹操的“唯纔是舉”。前者是比拼才學,後者則摻雜了曹操個人的喜惡。後來東萊放榜的結果也應證了崔琰等人的分析。世家子取得了驕人成績。

但東萊科考的結果並不代表開科取士對這個時代就沒有重要影響。相反崔琰等人一直認爲開科取士對天下之局影響頗爲深遠。須知,察舉制是先由地方官員向朝廷舉薦本地才俊,再由朝廷通過科考來篩選所需的人才。而蔡吉開科取士,無疑是剝奪了地方官僚的舉薦權。若在承平年代。此舉無疑會增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怕是一經提出就會受到九州各郡太守們的一至噴擊。衆怒之下,提議之人就算不“以死謝罪”,也要發配邊疆。除非有武帝那般的強勢之君支持,方能將開科取士推行於天下。

但眼下是亂世。多年的混戰讓各地州牧割據成了一方諸侯。蔡吉在其轄地的權勢堪比一國之君,其推行開科取士自然是暢通無阻。反觀朝廷卻勢弱得只能蜷縮在許都仰人鼻息。就算照葫蘆畫瓢也學着開科取士,所得到的人才最終還是會落入曹操囊中。更何況無論是世家還是寒門都更願意就近出仕。由此可見,繼蔡吉之後,一些有見識的諸侯也會學着開科取士,用以招納人才。解除太守的舉薦權。以求鞏固對轄地的控制。

事實上,要不是袁紹自立稱帝,崔琰或許已經向其進言讓河北四州學習東萊開科取士。畢竟袁紹的條件比蔡吉更適合推行開科取士。但現在說什麼都晚了。奉劉協爲周天子是一回事,自立爲帝推翻漢室是另一回事。眼下的崔琰儼然已將注意力轉到了新統治者身上。

其實從派崔林出面相迎,到讓學生念那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都是崔琰對蔡吉的試探。在崔琰看來眼前這位女諸侯的一系列表現堪稱完美,直到她談起尊經閣。倘若有一天蔡吉在每一郡都建起一座尊經閣,世家子弟還能現在這般輕視寒門子弟嗎?

蔡吉若是能聽到崔琰心聲定會引其爲知己。因爲崔琰對科舉制的分析完全符合歷史的發展。但對於最後一條。她多半會一笑了之,並勸其不必憂心。畢竟就算是在資訊發達的後世。依舊無法消除教育資源的不平等。特別是所謂的“素質教育”,簡直就是世家教育的借屍還魂。何爲素質?是會琴棋書畫?還是擅長算術西語?如此抽象的概念。實施起來必然會浮於表面。沒有家底又如何負擔得起這些表面文章。後世中華頂級學府農家子弟的錄取率,僅過三十年就由三成落到了一成。

當然崔琰沒有將他的憂慮說出口,蔡吉自然也不會提起這方面的問題。眼見崔琰沉默不語,蔡吉只當對方是被自己的“敗家”之舉給震住了。於是趕緊表態道,“筆墨紙硯本就爲紀錄經文而存,豈能因蠅頭小利而怠慢教育大道。”

回過神來的崔琰撫須笑道,“齊侯真乃當世班姬。”

班姬即是西漢史學家班昭。因著有史學鉅著《漢書》,去世時當朝的皇太后親自素服舉哀。爲她舉行國葬之禮。眼見崔琰將自己比作了班昭,蔡吉連忙謙遜地推辭道,“孤才疏學淺豈敢與班姬相提並論。孤倒是久仰康成公大名,可惜中原戰亂四起,至今無緣拜訪。”

蔡吉所提的康成公正是崔琰的老師鄭玄。後世評價其以畢生精力整理註解古籍,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須知就像後世人讀文言文需要看註解,東漢人讀先秦的書籍亦需要參照註解。蔡吉既然有心收集書籍編纂成冊,自然就需要鄭玄這樣的經學大師相助。然而鄭玄雖是北海高密人卻因戰亂流落到了南徐州,蔡吉曾多次派人尋找都無功而返。考慮到鄭玄年事已高。蔡吉對邀請其東萊一事已不抱太大希望。

果然崔琰一聽蔡吉提到鄭玄,臉上神色頓時爲之一黯道,“家師已於數月之前仙逝。難得齊侯如此推崇家師。”

“康成公遍注儒家經典,實乃當世鴻儒,竟已仙逝,可惜可惜。”蔡吉感慨地長嘆一聲後,又熱切地拉攏崔琰道,“季珪先生師承康成公,必是熟讀各家經典。不瞞先生,孤雖收藏了不少經書。但多數都沒註解。幸得鉅鹿田元皓,平原彌正平,兩位先生在齊侯府校注經書,孤方能將部分藏書借於學子抄錄。然則注經一事終究過於繁複。若能得季珪相助定能事半功倍。”

面對蔡吉的奉承崔琰還本想謙遜幾句,但當他聽到田豐的名字之後,臉色頓時爲之一變,不禁顫聲道,“齊侯先前說鉅鹿田元皓,可是……可是前冀州別駕田豐?”

“正是田別駕。”蔡吉帶着盈盈笑意點頭承認道。田豐雖說一再聲明要隱居於市。不會出仕幫蔡吉攻打袁氏。但他還是答應了蔡吉的另一個請求。那就是同禰衡一起整理書卷,註解典籍。蔡吉心知田豐其實已經決定加入自己帳下,只因礙於袁氏是他的老東家,才端住架子暫時不肯公開露面。眼下袁氏兄弟只剩下了一口氣,蔡吉自然也就不再有所顧忌,直接當着崔琰等人面承認了田豐還活着的消息。

但蔡吉給出了答案在衆人聽來依舊有些讓人難以置信。特別是崔琰,簡直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田豐不僅曾是他的同僚,同時也是他的好友。當初得知田豐溺水身亡之後。崔琰可是爲好友痛哭了一番。此刻耳聽田豐現身東萊,崔琰當即不顧形象地起身衝到蔡吉面前追問道。“元……元皓不是已隕於黃河。”

“元皓先生那日確實落水黃河。但被孤屬下救起,一直隱居於東萊龍口。”蔡吉半真半假道。“季珪先生若不信可前往龍口同元皓先生敘敘舊。”

“一定!老夫一定會去龍口。”心裡樂開花的崔琰連連點頭。先前的試探與憂心,在這一刻通通被他拋到了腦後。卻見崔琰鄭重地朝蔡吉一拜道,“多謝齊侯解救吾友元皓。”

“不過是舉手之勞,孤可受不起如此大禮。”蔡吉連忙伸手扶起了崔琰道。

僅是舉手之勞?直起身的崔琰再次端詳了一番面前的女子,發覺自己實在是有些看不透對方的套路。但無論如何蔡吉確實救了田豐一命,也確實是抱着誠懇的態度請自己出山。所以崔琰雖沒有在口頭上答應什麼,其心裡卻已然認同了蔡吉這位新主上。

既然確認了主臣關係,接下來的氣氛頓時就輕鬆了不少。卻見崔琰一面將蔡吉請上了上座,一面將其當做女夫子,同她談起了經文,“不知齊侯對三家詩有何見解?”

“不瞞先生,孤只讀過些許毛詩。”蔡吉坦然承認道。崔琰等人顯然沒想到蔡吉竟沒有讀過主流的三家詩,不由楞了一下。蔡吉倒是早有準備,順手指着曹丕說道,“丕公子自幼熟讀諸子百家,對三家詩也有些見解。不如由其替孤對答一二。”

蔡吉讓夫君替她對答的做派雖有些出乎人意料。但在崔琰看來,這種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治學態度,印證了蔡吉誠實的品德。所以崔琰並沒有因此小瞧蔡吉,而是順勢詢問起了曹丕對韓詩的見解。

讓衆人再次深感驚奇的是,曹丕年紀小歸小,見識卻不凡。面對崔琰的提問,他不僅對答如流,一些見解甚至讓崔林等成年人都自愧不如。而蔡吉則在一旁以謙虛的態度傾聽兩人談經,就好像是一個認真聽課的學生一般。直到日頭西斜,蔡吉才帶着曹丕起身告辭。崔琰則已時辰已晚,挽留蔡吉等人在府中留住一夜。考慮到安全問題,蔡吉最終答應了崔琰的邀請,留宿崔府。

當夜崔府宴席之上,崔林等人更是抓緊時機同東冀州的實權者套近乎。蔡吉也由此得知,那三個在崔府求學的學子都是冀州人,分別是楚子云、譚秀、謝燦。崔林四人眼下雖名不見經傳,但能拜在崔琰門下的學習的學子必有其過人之處。崔琰在後世以善於相人而聞名。據說崔琰與司馬朗交好。有次見到司馬懿,崔琰便對司馬朗說:“令弟聰明賢能,剛斷英拔,大概不是你比得上的。”司馬朗一直不以爲然,而崔琰每次都堅持這個說法。最終歷史證明崔琰的品評是正確的。之後涿郡人孫禮、盧毓入軍府,崔琰又評論他們說:“孫禮通達、光明而激烈,剛正、簡約而果斷;盧毓清廉、機警而明理,歷盡折磨也不退卻,都是能任三公的賢才。”結果孫禮、盧毓後來還真承他貴言做到了三公。至於崔林更是“大器晚成”這句成語的主人公,在魏明帝時成爲了司空。所以宴席上蔡吉大方地向四人保證,只要他們去東萊,就一定會爲其安排一官半職。

翌日一早,崔琰帶着從弟與三個學生親自將蔡吉等人送出了東武城。望着齊侯一行人漸行漸遠的身影,曾被蔡吉指出唸錯《論語》的楚子云忍不住咋舌道,“齊侯熟讀論語,卻不知三家詩,真乃奇人也。”

崔林跟着感嘆道,“齊侯之夫小小年紀就通曉三家詩,亦是奇人。”

一旁向來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譚秀聽兩位師兄這麼一說,不由向崔琰問道,“先生,齊侯與其夫,何人更有才學。”

崔琰撫着四尺長鬚,品評道,“曹丕所懷乃謀仕之學,蔡吉所懷乃謀道之學,兩者不可相提並論。”(未完待續)

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46節名醫巫醫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44節李大人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二十九節 本初稱帝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59節浮生亂世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68節一份大禮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62節進駐宛城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爵位別稱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第30節戰雲密佈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六十節 黑白洪流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59節浮生亂世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56節建安朝賀
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46節名醫巫醫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44節李大人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二十九節 本初稱帝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59節浮生亂世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68節一份大禮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62節進駐宛城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爵位別稱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第30節戰雲密佈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六十節 黑白洪流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59節浮生亂世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56節建安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