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

五月的柴桑涼風習習,氣候宜人,驕陽下數千艘戰船宛若繁星綴於城外的鄱陽湖上。吳侯孫策與中護軍周瑜並肩立於主艦甲板之上,任由江風迎面撲來。雖說去年由於劉備的插手令孫策沒能拿下九江郡,但這也讓他更能集中精力攻略長江以南。在先後平定了豫章、廬陵兩郡之後,孫策的勢力由長江南岸一路延伸到了贛水、閩江流域,與荊州的江夏郡有了接壤。

江夏郡的太守黃祖同孫策有殺父之仇。初平三年(192年),孫策之父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奉袁術之命,進攻劉表把守的荊州。劉表派黃祖在襄陽迎戰,戰事失利。孫堅乘機渡漢水圍攻襄陽,爲黃祖部下射死於峴山。自此黃祖便與孫氏一門結下了世仇。因此孫策一經打通江夏,便立即發兵討伐黃祖。黃祖聞訊後,當即便攜鄧龍、陳就、韓晞諸將出兵迎擊。

建安五年二月,就在中原各地聚焦曹蔡聯營之時,孫策以兩萬兵馬同黃祖四萬大軍會戰於柴桑城外。面對兵力將近己方一倍的敵軍,孫策依周瑜之計,親自領兵佯裝不敵引黃祖入鄱陽湖附近的澤地。待到黃祖入套之後,早已埋伏多時的周瑜率領呂範、程普、韓當、黃蓋等孫氏部將,火放上風,兵激煙下,弓弩併發,流矢雨集,直將黃祖部殺得片甲不留。慌亂之中黃祖棄船而逃,被孫策帳下猛士馮則追上一刀斬於馬下。此戰孫策俘獲黃祖妻妾七人,斬韓晞等黃祖部二萬餘人,另有一萬餘人溺斃於鄱陽湖中。

值得一提的是孫策年僅十八歲的弟弟孫權在此戰中表現出色。黃祖帳下大將韓晞便是由他所誅。不過相比弟弟取得驕人戰績,孫策更在意的是從黃祖大軍中繳獲的堆積如山的財物以及眼前浮於鄱陽湖上的六千餘艘戰船。

雖說孫策起家於江東。但礙於財力有限孫策一直沒能建立起一支像樣的水軍。此番一下子收繳黃祖六千艘戰船,無疑是讓孫策的水軍有了質的飛躍。卻見這會兒的孫策擡手指着滿湖的戰船,意氣風發地向周瑜說道,“公瑾,汝看吾之江東水師可與東萊齊軍水師一較高下乎?”

延津一戰令蔡吉帳下的齊軍水師名滿天下,而江南諸郡向來以水戰聞名,孫策自然而然也將齊軍水師視作了對比對象。說實話,孫策對那位和自己弟弟孫權差不多大的齊侯,還是很感興趣的。特別對方還是女兒之身。這讓孫策既覺得新奇,又深受激勵。試問一個女子都能在此亂世建立基業。自己身爲堂堂七尺男兒又怎能甘於平庸。當然孫策也知自己眼下的實力還遠不及蔡吉。江東諸郡的地域雖廣,可人口稀少,土地荒蕪。不似蔡吉所統的青、徐兩州人口衆多,土地肥沃。對方甚至還一舉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反觀自己到現在都沒能擊敗劉表,實在是有些愧對父親在天之靈。然而與蔡吉的差距越大,就越能激起孫策的鬥志。而今的孫策已然將蔡吉當做了一個榜樣,一個追逐的目標。

此刻面對孫策略帶孩子氣的問題,周瑜環視了一番面前的戰船。悠然一笑道。“伯符帳下現有戰船八千餘艘,論數量絲毫不遜於蔡安貞。然則黃祖麾下水師懈怠多年,故還需多加操練方能縱橫江河。”

周瑜公允的評價讓孫策心悅誠服地點了點頭道。“操練水師一事就拜託公瑾也。”

迎着好友炙熱的目光,周瑜心頭一熱,抱拳一拜道,“伯符放心,瑜定將吳軍水師操練成天下第一軍。”

且就在周瑜與孫策展望吳軍水師未來之時,自船尾走來了一員錦衣戰將。此人身高八尺,猿臂蜂腰,古銅色的肌肉在陽光照耀下閃動着野性的活力。一見孫策,此錦衣戰將便俯身一拜道,“甘寧見過主公。”

“興霸無需多禮。”孫策帶着讚賞的目光扶起了甘寧,回頭向周瑜介紹道,“公瑾,此乃甘寧,甘興霸將軍。黃祖伏誅後,其不滿江夏劉琦專政,特領八百水軍來投。”

“在下週瑜,周公瑾。”周瑜客氣地朝甘寧拱了拱手,旋即又饒有興致地問道,“將軍可是聞名蜀地的錦帆將甘興霸?”

甘寧聽周瑜這麼一問,不由臉頰一熱。原來甘寧出身蜀地名門,年少時不僅有勇力,且熟讀諸子,十八歲就被舉做了郡丞。可是甘寧性子野,好遊俠,根本不想循規蹈矩地過日子,更煩官宦之間的應酬。因此他時常翹班,聚合一夥輕薄少年成羣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輕俠殺人,藏舍亡命。此外由於甘寧家境富裕,他一出一入,都威風炫赫。步行有陳列車騎,水行有連接輕舟。身旁的侍從之人,個個披服錦繡,走到哪裡,哪裡光彩斐然。當船隻停泊時,甘寧時常讓下人用錦繡維繫舟船,離開時,又將錦繡割斷拋棄,以顯示其富有奢侈。久而久之甘寧的名聲大噪,當地百姓只要一聽鈴響便知甘寧一夥人到了,並稱甘寧爲“錦帆賊”。

被稱爲“賊”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甘寧家大勢大也沒人奈何得了他。真正讓他在蜀郡呆不下去的是一次刺殺事件。當時益州盛傳州牧劉焉搜刮民脂民膏,年輕氣盛的甘寧一怒之下,就真跑去做俠客刺殺劉焉。劉焉身邊有重兵把守,甘寧自然是沒能刺殺成功。於是他只得帶着門下的八百健兒前往荊州投靠劉表。不過劉表不喜甘寧放蕩不羈的性格,因此並沒有重用於他。在無所事事一段時間之後,甘寧又轉託了黃祖。然而黃祖同樣也不看重於他,反倒將其當做家奴使喚。以甘寧火爆的脾氣哪兒受得了這等氣。趁着黃祖兵敗柴桑,劉琦剛到江夏上任,他便帶着手下投靠了孫策。當然由於蔡吉的亂入。劉備的南下,以及孫策沒有死於刺殺。甘寧自然也不再像原有歷史記載的那般射殺孫策部將凌操。故凌操還活着。甘寧也沒與任何一員吳將結仇。

此刻耳聽周瑜又提自己的陳年往事,不禁讓甘心有些擔心自己會再次被雪藏。於是他訕訕地抱拳表態道,“寧當年年少無知,而今想來實在是羞愧難當。”

可誰知周瑜卻望着甘寧欣然爲其開脫道,“興霸將軍何出此言。將軍爲民請命,是爲大義,何須羞愧。”

一旁的孫策亦哈哈大笑着附和道,“是啊。策年少時也曾輕俠殺人,興霸無需理會那幹腐儒。”

孫策與周瑜的一席言語令久受歧視的甘寧大有他鄉遇知音之感。心頭熱乎乎的他當即拜倒在地道。“寧能得二位如此器重,今後定肝腦塗地爲主公成就霸業!”

“興霸快快起身。策也正需興霸這等忠義之士相助。”孫策快步上前再此扶起了甘寧。

周瑜見孫策收服了甘寧。不由舒心地笑道,“興霸將軍善操水軍。恭喜伯符,汝之水師又得一員悍將也。”

周瑜的話音剛落,但見船上的傳令小卒忽然跑來向孫策稟報道,“稟主公,探子來報,劉表已遣裨將軍呂遊領兵三萬南下攻打長沙。”

孫策聽罷與周瑜交換了一下眼神,繼而殺氣騰騰道。“劉景升終於動手也。公瑾。吾即刻點兵攻打江夏如何?”

“不妥。”周瑜搖頭道。

“爲何?”孫策追問。

周瑜解釋道,“黃祖新敗。江夏劉琦對伯符定會有所防備。”

“難道策就坐視劉表與張羨酣鬥?”孫策問出了與劉備相類似的問題。

“非也。”周瑜悠然一笑搖頭道,“江夏雖難攻。南野卻好取。”

南野位於豫章水中游,地處偏遠,孫策不知周瑜此舉有何用意,不由不解地問道,“公瑾的意思是?”

周瑜見孫策沒明白自己的意思,便信步走到甲板上張着的一張牛皮地圖前,指着零陵、桂陽兩郡的位置解釋道,“張羨統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其與劉表爭鬥於長沙,必無暇顧及零陵、桂陽兩郡。伯符若拿下南野,便可一路南下攻略零陵、桂陽兩郡。何樂而不爲?”

“原來如此。公瑾是想繞道南野攻略荊州。一旦拿荊州,公瑾二分天下之策亦可完成大半也。”孫策撫掌笑道。

“二分天下”乃是周瑜爲孫策制定的戰略思想。這一戰略思想當然也是脫胎於流行荊楚地區的“鼎峙說”,只不過周瑜的目標更大。即割據揚、荊、益、交趾四州,以長江、淮河爲界,同北方勢力形成對峙局面。而實現二分天下的重要前提就是先要打敗劉表拿下荊州,再以荊州爲跳板攻取益州。在孫策看來劉表與張羨的爭鬥無疑就是進軍荊州的契機。

然而周瑜本人卻不似孫策這般樂觀。因爲眼下在揚州還有另一個棘手的勢力威脅着東吳。卻聽周瑜鄭重地向孫策提醒道,“伯符莫要輕敵。劉表雖爲座談之輩,然其麾下兵馬衆多,吾等難以速戰取勝。此外江北劉備亦對東吳虎視眈眈,伯符不可不防。”

“又是劉備!”孫策難耐心中鬱悶,咬牙切齒道。

劉備南下發展,令淮河以南地區形成了小範圍的三足鼎立,既二劉加一孫。三方各懷鬼胎,互有爭奪。相較之下劉備與劉表皆爲宗室,兩者雖面和心異,互相提防,但至今都沒有開過戰。相反江夏的劉琦還頻頻向劉備示好。而孫策則應父仇以及領地擴展問題,同二劉都有過交戰。因此不排除孫策在進攻荊州之時,劉備與劉表會聯手對付東吳。

所以周瑜跟着便向孫策提議道,“伯符想要攻略荊州,還需先挑撥二劉才成。”

“如何挑撥?”孫策蹙眉問道。孫策固然武勇果敢,馳騁沙場難逢敵手。但在另一個看不見的戰場,他可就有些捉襟見肘了。畢竟陰謀詭計可不是江東小霸王所擅長之事。

“劉表現有三子,長子琦,次子琮、麼子修。荊楚皆知劉表愛次子,不喜長子。近日更是將長子劉琦遠配江夏。可見劉表離袁氏之禍不遠矣。”周瑜說到這兒衝孫策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袁氏兄弟互爭皇位的故事,現下已然成爲了各個世家引以爲戒的反面案例。在人人都強調長幼有序的時候,劉表卻依舊寵信蔡夫人,意圖以幼子替代已經成年的長子。這在周瑜看來無疑就是在引火燒身。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劉表犯渾,就是東吳的機會。於是周瑜跟着說道,“瑜聽聞劉表長子劉琦入駐江夏之後曾多次向廬江的劉備示好。伯符可以此爲由遣人在襄陽放出風聲,就說劉備欲助劉琦奪取劉氏家主之位。如此一來劉備便會捲入劉表內院之爭。就算其竭力撇清此事,自此之後劉表怕是也不敢再與其有所往來。”

“妙!既挑撥劉氏二子相爭,又挑撥劉表劉備交惡。真乃一箭雙鵰之計。還是公瑾點子多。”孫策搓着手一面興奮地看着地圖,一面則在腦中開始物色起合適的人選,潛入荊州散佈流言。

就這樣建安五年的劉張之爭宛若一根竹仗攪亂了淮河以南本不寧靜的一汪池水。既成就了某些人的計謀,又破壞了某些人的大計。一些人按兵不動靜觀其變,一些人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但僅論規模而言長沙之戰在建安五年的夏天,只不過是一場小小的衝突而已。在千里之外的黃河兩岸一場更爲龐大,影響更廣的大戰正在逐漸拉開序幕。

建安五年,五月末,袁尚派遣他所委任的河東郡太守郭援,與高幹、匈奴南單于一同進攻河東郡。郭援率軍一路深入河東郡,所過之城紛紛聞風而降。唯有曹操部將賈逵堅守絳縣。郭援對其猛攻不止,在城池即將陷落之時,城中父老與郭援約定:“不殺賈逵就投降。”郭援欣然答應,絳縣旋即陷落。河東郡至此落入袁尚之手。消息傳至關中馬騰旋即起兵相應。一時間剛剛纔喘了一口氣的曹操再一次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之中。

今天加班晚了。只好凌晨發文,還請大家見諒。週六還有一更,要多多支持喲。

小劇場時間:

周瑜唸咒:二分天下……二分天下……挑撥二劉,助伯符奪荊州<:統統死開!天下歸心!荊州是孤的!

劉表:當孤死人乎!!!

小蔡:打醬油路過~~~(未完待續)

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49節驚天之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第36節雁門張遼第九節 黑山壓境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74節潁川辛毗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二十節 **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30節戰雲密佈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55節互爲犄角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11節少年英雄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63節意欲何爲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47節積善道第32節反客爲主第四十四節 送汝橫財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
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49節驚天之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第36節雁門張遼第九節 黑山壓境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74節潁川辛毗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二十節 **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30節戰雲密佈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55節互爲犄角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11節少年英雄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63節意欲何爲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47節積善道第32節反客爲主第四十四節 送汝橫財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