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

齊吳兩家使節入京的消息不僅令皇城內的天子躍躍欲試,同時也在許都城內掀起了一陣不小旋風。話說早在吳碩回京之初,蔡吉“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的十六字倡議便已在許都的大街小巷悄然流傳,待到曹昂率百官請天子出宮親政,蔡、孫二侯豐西澤會盟,天子遷都諸侯分封儼然已成鐵板釘釘之勢。無怪乎齊吳使節一經入城,便立即引得京師各色商賈豪強乃至宗室勳貴趨之若鶩。

然而無論是代表蔡吉的郭嘉,還是代表孫策的魯肅,對這些異常熱情的拜見者都持避而不見的態度。待到華燈初上,許都驛館外依舊車水馬龍,人頭攢動,驛館內卻是一片寂靜與外界的喧鬧形成鮮明的對比。魯肅自是早早地閉門謝客,手持一卷東萊新近刊印的《呂氏春秋》秉燭夜讀。另一頭的屋舍內郭嘉正與久未謀面的老友荀彧閒坐對弈。

不大的屋舍內兩盞鳧魚燈將居間擱着的一張雞翅木小几照得透亮。小几兩側,荀彧執黑子,玄衣峨冠,正襟危坐;郭嘉執白子,白衫拽地,長髮披肩。几上棋局已近收宮,一枚枚黑白棋子在厚重的沉香木棋盤襯托下散發出瑩潤如玉的光芒,就好似它們各自的主人,一黑一白,一靜一動。

荀彧與郭嘉的形象恰巧代表了前後兩個時代對儀表美的定義。荀彧清秀通雅,恪守禮法。乃漢官威儀之表率。郭嘉則脫離了兩漢儒家禮法的束縛,褒衣博帶,散發箕坐。盡顯不羈本色。而這種以張揚個性爲美的做派,最終會在未來演變成魏晉風度,並對華夏後世的美學思想產生深遠影響。

然則值此承前啓後的紛亂年代,新舊交替的又豈止儀容舉止。正如荀、郭二人此刻對弈之局,荀彧所執黑子本佔據中腹優勢將白子迫入瀕死絕地,卻被郭嘉自角地逆襲,以左下二十枚白子換取中腹受困白子突出重圍。至此盤上局面已由黑子大優變成了頹勢盡現。隱隱之中恰與當今天下之勢不謀而合。佔居中腹的黑子便是曹操,論疆域,論人口。皆略強於象徵四方諸侯的角地白子。被郭嘉捨去的二十枚白子好似劉表死後被曹操吞併的荊北,至於自中腹突圍的白子赫然便是當今天子。

不過無論是眼前的棋局,還是當下的局勢,荀彧顯然都不甘心就此認輸。但見巍然端坐的他執棋凝思。儼然已是全情投入渾然忘我。然則棋局迫近收宮。可由荀彧盤活空間極爲有限。反倒是郭嘉順勢而爲在保住角地優勢的同時, 不斷滲透中腹,大有中間開花之勢。

望着兩鬢斑白尤不肯放棄的荀彧,郭嘉不禁回想起了昔年在潁川與荀彧把酒論天下的那段歲月。當時的荀氏一族已有多名成員死於朝堂黨爭,荀彧本人亦因董卓專政而棄官返鄉。但在與郭嘉的交流過程中,荀彧的言談舉止全然不見歸隱者的消極遁世之氣,反而處處透着擁劉扶漢、濟困救民的雄心壯志。連番促膝長談令這兩位以天下爲己任的智謀之士惺惺相惜,互相引爲知己。在那之後不久荀彧與郭嘉雙雙北上面見袁紹。但在與袁紹接觸過一段時日後。他兩人很快便發現這位四世三公,門第顯赫的本初公缺乏對漢室起碼的尊重與忠誠。絕非興漢之良臣。於是荀彧和郭嘉先後決意棄袁南下另謀高就。只是郭嘉萬萬沒料到他與荀彧這一別就是十六載,待到兩人再見面時雙方早已是物是人非,各爲其主。

且就在郭嘉追憶往昔兀自分神之際,荀彧卻是抓住時機竭力搜刮,最終以一目半的優勢小勝郭嘉。面對此等結局郭嘉倒也不懊惱,就見他揚手一揮瀟灑地將棋子收歸棋奩道,“餘輸也。”

荀彧的臉上卻絲毫沒有贏棋的喜悅。畢竟他雖在棋盤上小勝了郭嘉一局,但在整個天下大局上卻是輸得一敗塗地。加之先前郭嘉晃神的表現,荀彧不由面無表情地回敬道,“奉孝未盡全力,餘勝之不武。”

郭嘉被荀彧點穿了心思,只得苦笑着一語雙關道,“世事如棋局局新,文若又何苦執着於一局之勝負。”

“世事如棋局局新……可是出自蔡安貞語?”荀彧橫眉一挑追問道。在他的印象中這種用詞簡練,富含深意的遣詞方式十分符合蔡吉的一貫風格。像是當年那段“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就曾給荀彧和曹操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

果然下一刻就見郭嘉頷首確認道,“此句確爲吾家主上所做。文若兄真乃齊侯知音。”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荀彧低聲吟誦了一遍蔡吉昔年的“名言”,跟着便以嘲諷的口吻笑道,“齊侯志存高遠,神人難測,餘又豈敢妄稱知音。”

面對荀彧帶刺的言語,郭嘉平靜地搖了搖頭道,“文若此言差矣。齊侯素以保漢平亂爲己任,十年來未曾變心移志。倒是曹公自袁氏敗亡後,不臣之心日益顯現。卻不知周公、王莽,曹公欲仿何人?”

郭嘉一席言語可謂直擊荀彧的軟肋。曹操確實在袁紹覆滅後對漢室多有僭越之舉,其殺貴妃囚天子的惡行更是人神共憤。然而就算是如此,荀彧依舊固執地堅信漢室與曹操可以並存,因爲在周公與王莽之間還有着霍光這等亦正亦邪的先例存在。

霍光,字子孟,河東平陽人,乃西漢大司馬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兄弟,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臨終之時明確指定霍光爲大司馬大將軍。與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輔佐年僅八歲的漢昭帝。但漢昭帝在位僅十三年,且死後未留子嗣。於是當時總攬大權的霍光便決意迎立漢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可僅僅二十七日後霍光又以**無道的理由報請上官太后廢除了昌邑王,改從民間迎接武帝曾孫劉病已繼承帝位。史稱漢宣帝。而霍光也因廢立天子之事,與殷商時期的丞相伊尹一同作爲權臣代表,被後世並稱爲“伊霍”。

不過漢宣帝即位後,沒有依照羣臣提議立霍光之女霍成君爲皇后,而是委婉的以尋故劍的名義表示要立自己的元配妻子許平君爲皇后。霍光當場沒有反對,只是以許皇后父親許廣漢受過宮刑的緣故反對漢宣帝依照漢朝慣例封后父爲列侯。可霍光的繼室顯然對女兒沒有成爲皇后不滿,揹着霍光趁許皇后生產的機會買通醫生淳于衍毒死許皇后。許皇后死後。宣帝追究醫生責任,淳于衍下獄受審,因害怕而向霍光坦白了此事。霍光驚駭之餘。想要追究顯的責任,但最終還是礙於夫妻情分替她掩蓋了過去。事後霍成君則如願以償地被立爲皇后。

故而在荀彧看來曹操送女入宮,誅殺董妃的種種舉動不過是在重複霍光的老路。只要曹操不學王莽篡漢自立那便無傷大雅。畢竟霍光雖爲權臣卻終其一生殫精竭慮輔佐昭、宣二帝實現昭宣中興。

想到這裡荀彧當即理直氣壯地替曹操辯白道,“曹公雖**成事。然其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爲天下誅殘賊,匡國家,安社稷,終不下伊霍也。”

郭嘉見荀彧將曹操擬作霍光、伊尹,當即劍眉一挑針鋒相對地反問道,“曹公爲伊霍,曹氏子弟亦如博陸侯乎?”

博陸侯乃霍光之子霍禹的封號。霍禹仗着其父霍光的權勢與其諸昆弟諸侄爲朝官、給事中。親黨連體,根植於朝廷。結果霍光一死。漢宣帝立即就着手剪除朝中霍氏羽翼。他先是將霍禹任命爲右將軍,後又將其遷任大司馬,無印綬,削去兵權。霍氏的其他兄弟親黨也隨之逐漸調任外官,日見削黜。不肯坐以待斃的霍禹遂夥同非霍雲、霍山陰謀反叛,結果事發被抓,腰斬於市。

郭嘉以霍禹爲例無疑是在告誡荀彧,曹操不篡漢並不代表曹操的子孫也不會篡漢。但荀彧顯然並不領情,但見他抱拳肅然道,“昂公子忠厚賢良,絕非霍禹之流!”

“昂公子非霍禹之流,譙沛武人,汝潁世家,亦非霍雲、霍山乎?世事如棋,乾坤莫測,文若豈可刻舟求劍?”郭嘉不依不饒地追問道。說到底如今的漢室與昭宣中興時代的漢室根本無法比擬,由譙沛武人和汝潁世家輔佐的曹家勢力也遠勝於當年的霍家。這種情況下用霍光的經歷來硬套曹操的未來無異於刻舟求劍。

荀彧身懷王佐之才,又豈會不明白箇中道理。然則引導曹操效仿霍光輔佐漢室,是荀彧一直以來的精神支柱。正如諸葛亮認準了劉備是當世光武,荀彧則認準了曹操是當世的霍光、伊尹。只可惜豐滿的理想往往伴隨着骨幹的現實。不管曹操是否存有篡漢之心,他身邊的文武親信儼然已有自立之志。而汝潁世家的背叛更是令荀彧深感憤恨與無奈。現如今荀彧也知反對分封已無可能,可他還是希望能通過郭嘉來說服蔡吉,好將漢帝留在曹操的勢力範圍內。

於是在沉默了半晌之後,荀彧幽幽地嘆了一口氣,放緩語氣說道,“餘自知天子親政,諸侯分封,已是成定論。然關中殘破,荊揚閉塞,豈如許都據原適中之地,土田沃衍,百信殷阜。不若便由曹公遷出許都,另擇鄴城爲幕府,亦可免除齊侯後顧之憂。”

不得不承認荀彧雖在遷都分封的問題上被蔡吉擺了一道,但這位荀令君的眼光還是十分毒辣的。他一陣見血地瞧出以蔡吉的心氣與女子身份絕不會去接手形如燙手山芋的漢天子,同樣也不會願意看到天子落入劉備、孫策囊中。否則蔡吉也不會在曹操身陷當陽的檔口橫插一槓,從而破壞劉備以曹操換天子的預謀。所以荀彧有關曹家勢力遷出許都的提議對蔡吉而言亦不失爲一種折中的選擇。

事實上倘若蔡吉事先沒有定謀,郭嘉極有可能會接納荀彧的這一提議。但眼下蔡吉既已敲定將天子遷至襄陽,郭嘉自然也就不再多做他想,而是直接以婉轉的口吻謝絕道,“嘉以爲遷都一事,文若兄還是順應人心爲妙。”

“順應人心?”荀彧不置可否地擡頭問道。

迎着荀彧質疑的目光,郭嘉朗聲答道,“孟子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齊侯順應人心,倡議‘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方可得天下諸侯相應。天子遷都,事關社稷,餘等又豈能不順應人心?

耳聽郭嘉將話說到這份上,荀彧心知自己今晚想要說服前這位齊營謀主怕是不易。聯想到昔年他與郭嘉意氣相投,秉燭夜談的景象,荀彧的心中不由泛起了一陣酸澀。難道餘真老矣?公達、長文皆心向分封,便是奉孝亦以輔佐蔡氏爲榮。

荀彧雖悵然若失,卻並不肯就此善罷甘休。於是他又試探着問道,“奉孝欲輔佐蔡氏爲齊桓乎?”

“非也。”郭嘉兀自搖起了頭。

荀彧先是一愣,跟着轉念一想似乎明白了些什麼。由於蔡吉自青州起家又受封齊侯,外界總習慣於將她比擬爲春秋霸主齊桓公。但齊桓公最終餓死於內亂,姜齊後來也被田齊所取代。以齊桓公自居實在是有些不祥。於是荀彧又例舉另一位春秋霸主,“秦穆乎?”

“非也。”郭嘉依舊搖頭。

“晉文?”

“非也。”

“楚莊?”

“非也。”

“宋襄?”

“非也。”

無怪乎荀彧會將春秋五霸問個遍。這個時代的謀士習慣於以古代帝王將相爲榜樣塑造自家主公,如光武、如霍光。蔡吉倡議分封自然便被很容被荀彧劃歸了春秋霸主一類。然而在郭嘉的心目中蔡吉絕非某個古代帝王將相的效仿者。

下一刻就見郭嘉端正了坐姿,挺直了腰板,正色道,“吾家主既非齊桓晉文,亦非秦穆楚莊,吾家主上乃亙古未有之明主。”

——————

小劇場時間:

郭嘉:今晚文若來!用主上所賜香皂洗個澡澡~~~

四分之一柱香後~~~

郭嘉,披頭散髮,白衣拖地:喲~文若~

荀彧,玄衣娥冠,正襟危坐:下棋。

郭嘉:餘澡都洗了耶~~~(未完待續。。)

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四十節 攘與和上架感言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53節劉備入京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52節大夫吳碩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31節虓虎來襲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風起蓬萊卷》後記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33節一將難求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49節驚天之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一節 仁與殺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東漢行政區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復更通知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十三節 大將軍
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四十節 攘與和上架感言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53節劉備入京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52節大夫吳碩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31節虓虎來襲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風起蓬萊卷》後記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33節一將難求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49節驚天之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一節 仁與殺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東漢行政區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復更通知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十三節 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