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

隨着吊橋隆隆放下,晨曦間一隊車馬自長沙城南門魚貫而出,朝着旭日東昇的方向疾馳而去。張懌正襟危坐在黑色的馬車之上,任憑野風撩起他那寬袍大袖,臉上的表情瞧不出悲喜。此番張懌出城旨在迎接劉備大軍入長沙,也就是說自即日起長沙城將不再屬於張氏父子。要說此時的張懌不悵然若失那絕對是在自欺欺人,但讓出長沙城又確實是一招解困的妙策。至少在得知張氏父子與劉備結盟後,劉琦與孫策也陸續派出使者來長沙商討結盟抗曹事宜。

想到延續兩年之久的長沙之圍即將解困,張懌心中雖有些許不捨,倒也長舒了一口氣。爭霸逐鹿聽起來倒是讓人熱血沸騰,可終究只有一小撮人能完成大業,絕大多數的諸侯會在無止境的爭戰中消失殆盡。劉繇、黃祖、呂布,乃至袁紹、袁術兄弟皆是如此。與這些落敗的諸侯相比長沙張氏僅是一介微不足道的地方豪族,實在擔負不起逐鹿的重任。哪怕張懌曾有過僅割據長沙不與其他諸侯爭奪的想法,現在也儼然打消了這個天真的念頭。正如那日諸葛亮所言,就算這次他張氏父子能保住長沙,他日也難擋曹操南下。

且就在張懌低頭感嘆自己的家族生不逢時之時,車駕的前方忽然傳來了一陣熙攘之聲。於是張懌趕緊擡頭尋聲望去,隱約可見不遠處的地坪線上,兵馬躍動,旌旗招展。

"稟公子,是左將軍部。"一騎斥候爲張懌帶回了準確的消息。後者聽罷微微點頭,旋即便下令車伕快馬加鞭加快行程。

劉備坐在馬背上,望着長沙來的車駕漸駛漸近,一股雄心萬丈之感油然而生。話說劉備上一次有這種感覺還是在下邳城外。那時陶謙將整個徐州讓給劉備,可誰曾想才幾個月的功夫他便如喪家之犬一般被呂布捻去了海西。雖說呂布早已伏誅,可劉備每每想起此事心中依舊會懊惱不已,覺得那時若非呂布暗算,他劉備可能已然憑藉徐州成爲不下曹孟德、蔡安貞的大諸侯。好在上天似乎依舊在眷顧漢室血脈,事隔多年之後又有張氏父子向劉備奉上城池。雖然單是一座長沙城,劉備卻在心中暗暗發誓:天賜不取,必受其咎,備絕不能辜負孔明一番心血!

是的,倘若不是諸葛亮從中斡旋。劉備絕不可能像現在這般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長沙。因此在劉備看來諸葛亮是上天賜予他的國相,就如輔佐周文王的姜子牙,輔佐高祖的張良。可惜的是對於諸葛亮,劉備至今還只是僅聞其聲未見其人。

正當劉備暗下決心,接收完長沙城後就親自去請諸葛孔明出山之時。長沙的車駕已然停到了他的面前。就見張懌緩步走下馬車來到劉備面前,躬身行禮道。"張懌見過左將軍。請左將軍上車。"

張懌所指的馬車名喚軺傳。由兩匹馬拖拉。依制二千石以上大臣及列侯,皆供給軺車。劉備已是左將軍當然有資格坐軺傳,但爲了節省開支同時爲給臣下作表率,劉備至今沒給自己配過軺車。此刻眼見張懌邀請自己乘車入長沙,劉備不由心頭一動,翻身下馬繞着軺車轉了一圈。旋即便朝張懌拱了拱手道,"那備就恭敬不如從命也。"

張懌見劉備如此平易近人,也是暗自鬆了一口氣,心想這位左將軍果如傳言所說是位仁義之輩。思慮之此。張懌又偷偷地朝劉備陣營打量一番,卻發現人羣中並無諸葛亮的蹤影。於是他不禁好奇地向劉備問道,"左將軍,怎不見諸葛郎君?"

剛要上車的劉備聽張懌如此一問,趕緊回頭詫異地反問道,"孔明先生不在長沙?"

"哦?三家皆不見諸葛孔明蹤影?"吳營大帳之中,周瑜以同樣詫異地口吻向魯肅詢問着諸葛亮的情況。

"是。據悉劉琦也曾派人探尋諸葛孔明行蹤,但皆無音訊。"魯肅如實答道。其實他對諸葛亮的突然消失也是深感疑惑。原來就在孫策指派魯肅出使三家的同時,張羨、劉備、劉琦三家也各自派出了使節聯絡結盟之事。只是令魯肅頗感意外的是另三家使節中並沒有諸葛亮的身影。更爲確切點說,自打那日離開吳營之後,這位一手促成四家結盟的年輕謀士便從衆人的視線中消失了。促成四家結盟抗曹是何等風光的榮譽,諸葛孔明竟說走就走,連聲音訊都沒留下。魯肅真不知道自己該爲此感到高興?還是失落?

"那結盟之事可有變故?"周瑜想了一想又追問。

"張羨、劉備、劉琦三家皆同意與主公結盟。張羨提議會盟大典定在五月初五。"魯肅回過神答道。

周瑜聽罷魯肅所言,一邊揮手示意其退下,一邊低頭沉吟了半晌。忽然他仰起頭長嘆一聲,自嘲道,"伯符,看來瑜是小覷諸葛孔明也!那日不該放其出營。"

正在自顧自琢磨戰圖的孫策聽周瑜如此一嘆,不由回過頭問道,"哦?諸葛孔明真如此了得?"

周瑜以略帶歎服地口吻說道,"瑜本以爲諸葛孔明是效仿蘇秦合縱荊揚四家抗曹。而今看來其在合縱四家之前,已先遊說三家聯手製吳。"

孫策聽到"聯手製吳"四個字,再想起那日諸葛亮在靈堂上的表現,當即揚起劍眉冷哼道,"好個口蜜腹劍僞作之徒!策若再遇此人,定提三尺長劍,斬其頭顱!"

周瑜擺了擺手笑道,"諸葛孔明才思敏捷,膽識過人,乃當世儀、秦。此等奇才若被伯符一斬爲二豈不可惜?"

"公瑾是想收服諸葛亮?"孫策皺起眉頭問道。在他看來諸葛亮固然厲害,可他孫策帳下也是人才濟濟。且不論眼前的公瑾,就是剛纔離開的魯子敬也不見得會比那諸葛孔明差到哪去。想那諸葛亮不過是佔了些許先機,眼下沒他參與荊揚四家還不是照樣聯盟。

雖然孫策並沒有將他的想法說出口,但周瑜卻儼然從孫策的表情中讀出了他態度。於是他當即調整了坐姿,向孫策鄭重其事地抱拳道。"瑜確有此意。伯符既懷逐鹿稱霸之志,又豈可無容人之心。試想若齊桓公記恨管仲暗殺之仇,其如何能成就一方霸業?"

周瑜一番進言直說得孫策面紅耳赤,連忙虛心地檢討道,"公瑾言之有理,是策自大也。"

看着人稱江東小霸王的孫策像個孺子一般向自己認錯,周瑜心頭不禁泛起了一股暖意。這便是他周瑜的主公,強如猛虎,純若赤子。終有一天他會輔佐眼前的男子成就一番鴻圖霸業。

建安七年五月初五,孫策、劉備、劉琦、張羨四人在長沙城下結盟抗曹。消息一經傳出。天下爲之震動。無數反曹之士紛紛奔走相告,原本已在豫、兗兩州消聲滅跡的山賊匪幫也如雨後春筍一樣先後冒頭。至於早與袁譚勾搭成奸的高幹更是趁機一把扯掉遮掩已久的遮羞布,在幷州平城(即後世大同)公然起兵叛曹,自封爲討逆將軍。並在不久之後與袁譚、步度根部會師於冀、並、幽三州交界的白登山下。一時間曹操四周狼煙迭起,宛如昔年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再現。可誰又能想到促成這一切的僅是一個才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

"諸葛亮……"曹軍中軍大帳內。曹操反覆咀嚼着壞他南征大計之人的名字,卻發現自己竟對"諸葛亮"三個字一無所知。過了半晌之後。曹操終於放棄了努力。轉而向身旁的荀攸自嘲道,"公達,孤是否小覷了天下英豪?"

"主公明鑑,孫策、劉備、劉表、張羨四家倉猝結盟,各懷鬼胎,故不足爲懼。"荀攸長袖一擺。欣然評斷道。

曹操當然知道荊揚四家的聯盟並不牢固。就像戰國時蘇秦發起的合縱抗秦,誠然是在一開始唬住了秦國十五年,最終卻還是免不了被秦人逐個擊破。又如十年前的討董卓之戰,各地響應的諸侯義軍不計其數。但真正出力的又有幾人。所以曹操並不害怕所謂的四家聯盟,他真正的顧慮的是四家聯盟所帶動的"勢"。

"勢"是一種很玄妙的東西,它既能助你橫掃千軍,也能讓你一敗塗地。它看不見摸不着,卻又真真切切地存在。曹操當年迎天子入許都之舉就是成功把握住了"勢"的脈搏,從而一再以弱克強,先後戰勝呂布、袁紹等強敵。但這一次曹操卻覺得曾經無比清晰的"勢"正在被四家聯盟攪亂,這讓曹操很是不安。

難道大勢會就此扭轉?不!當然不會!那怕勢真要扭轉,孤也會親自操刀將其斬斷!

於是下一刻曹操又恢復了往日的從容與冷靜,就見他手捻長鬚沉聲問道,"公達,可有蔡安貞消息?"

對曹操來說再多諸侯加入抗曹聯盟都不及蔡吉一人的動靜來得關係重大。論實力蔡吉儼然已在荊揚諸侯之上,論城府蔡安貞更是遠勝劉景升之輩。曹操現在最擔心的就是蔡吉受四家聯盟引誘,斷然撕毀盟約,轉而揮師南下攻擊他的腹地。

荀攸耳聽曹操問起蔡吉,心中不由一喜。眼下這等關鍵時刻最忌自亂陣腳,主公既然還想得到關注蔡吉動向,就說明他並沒有被荊揚諸侯牽着鼻子走。想到這裡,荀攸便攤開地圖向曹操稟報道,"回主公,蔡安貞於四月初抵達南皮,在逗留三日後,繼續起駕北上,途經樂城、饒陽、蠡吾、蒲陰、廣昌諸縣,現已抵達幽州代郡。"

曹操順着荀攸所指的方向大致過了一遍蔡吉北上的路線,繼而又問道,"蔡安貞可是將中山諸縣併入了安平郡?"

"是。安平王於中平三年因坐不道之罪被廢。蔡安貞以安平國名存實亡爲由,將安平國與鉅鹿、中山諸縣合併爲安平郡。"荀攸點頭解釋道。

蔡吉的做法倒也並不算過分,須知伐袁之戰後,曹操和蔡吉往往會各自佔據某個郡中幾個縣。爲了防止出現兩個鉅鹿郡或兩個中山郡那樣的混亂情況,蔡吉便將自己治下的冀州各郡縣重新合併整理成眼下的清河、渤海、河間、安平四郡。

曹操對此當然也不會有所異議,他現在最關心的還是蔡吉是否已經北上討伐高幹。因爲一旦蔡、高兩家開戰,那曹操便可高枕無憂地繼續南下對付那所謂的四家聯盟。所以他跟着又向荀攸求證道,“確定北上者是蔡安貞本人?”

“確定。”荀攸肯定道,“蔡安貞每到一處皆會親自面見當地宗黨豪族,少則一日,多則兩日。故可以確認蔡安貞已然北上幽州。”

曹操聽罷滿意地點下頭,旋即又略帶嘲諷地說道,“蔡安貞如此做派,真不知其北上究竟是討伐夷狄乎?還是巡視民生?”

“想來是兩者皆有之。”荀攸神情凝重道。

“哦?此話怎講?”曹操擡頭追問道。

對於蔡吉此次北上的種種做派,荀攸、荀彧叔侄已觀察良久,並通過書信進行了一番深入的討論。所以此刻面對曹操的詢問,荀攸在稍稍整理了下思緒之後,便肅然反問道,“主公可知蔡安貞已推舉田元皓爲冀州刺史統領冀州均田事宜?”

“此事孤也有所耳聞。”曹操若有所思地點了下頭道,“據說均田制乃革新屯田制所得,就不知此策優劣如何?”

荀攸卻緊鎖着眉頭拱手向曹操提醒道,“且不論均田制是優是劣,放任蔡安貞將冀州四郡治理成青州,對主公來說終是一樁禍事。”

確實,蔡吉最令人害怕的地方,不是她擁有多強的武力,多高的智謀,多貴的身份,而是在於她擅長治理民生,能在極短的時間裡讓一州一郡之地恢復生息。試想之前僅憑一個青州蔡吉便以糧草充沛馳名天下,若再加上冀州四郡那還了得!這會兒曹操經荀彧如此一點撥,不禁也有些懷疑自己當初定下先南後北之策是否草率了一些。不過曹劉大戰已然開打,正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眼下的情勢可容不得曹操瞻前顧後。想到這裡,曹操便向荀攸問道,“公達可有應對之策?”

“冀州四郡百廢待興,豫、兗兩州又盜賊四起。”荀攸說到這兒眼中驟然閃過一絲寒光,“攸以爲主公大可禍水東引。”(未完待續。。)

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五節 名家豪族第五十二節 大婚在即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46節名醫巫醫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60節龍爭虎鬥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爵位別稱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46節名醫巫醫第九十八節 辰韓之稻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57節雲臺面聖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33節一將難求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50節在城闕兮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漢朝傢俱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30節戰雲密佈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四節入虎穴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九節廢長立幼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七節 北海名士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一百十六節 樂極生悲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49節驚天之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34節大戰在即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
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五節 名家豪族第五十二節 大婚在即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46節名醫巫醫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60節龍爭虎鬥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爵位別稱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46節名醫巫醫第九十八節 辰韓之稻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57節雲臺面聖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33節一將難求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50節在城闕兮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漢朝傢俱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30節戰雲密佈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四節入虎穴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九節廢長立幼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七節 北海名士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一百十六節 樂極生悲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49節驚天之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34節大戰在即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