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精誠合作

然而面對一心想要親政的劉協與董承,吳碩卻在心中腹誹。天下間雙十年華的男女有萬萬千千,蔡安貞卻只有一個。當然這話並不能當着劉協的面說。在天子身邊侍奉多年的吳碩十分清楚劉協的性格。幼時顛沛的經歷讓劉協形成了既好強又敏感的性格。過度刺激年輕的天子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吳碩在沉吟了一片刻之後,便打算換一種方式來說服劉協,“陛下明鑑。孫子云,兵者國之大事也。陛下手中一無虎符,二無兵馬。就算親政,又能如何?”

吳碩的反問直擊劉協命門。就算他再怎麼不服氣,也無法忽視沒有兵權的軟肋。就像之前曹操在官渡不打一聲招呼就直接處死了兩個朝廷命官。劉協固然是氣得牙癢癢。但礙於袁紹正大兵壓境,加之那兩個文官也確實有臨陣脫逃之嫌,於是只好捏着鼻子無視了曹操的囂張之舉。那怕是先前力挺劉協的董承這會兒也只得悻悻地閉上了嘴。吳碩見狀便趁熱打鐵道,“勾踐臥薪嚐膽,而後滅吳。陛下剛及弱冠,曹操已年近五旬,何須急於一時?”

吳碩一蕃推心至腹的進言讓劉協不禁想起了早年從李達那裡聽來的蔡吉事蹟。是啊,像勾踐、蔡吉這樣的人都有忍耐的時候,自己身爲天子又如何不能爲大漢江山忍一時之氣。想到這裡,劉協再次拿起了那份奏摺一咬牙道。。“罷也,朕就拜曹操爲相。”

且就在劉協咬牙切齒地做出“讓步”之時。吳碩卻擡手打斷道,“陛下且慢。眼下並非拜相之時。”

“吳卿此話何意?”劉協不解地望着吳碩問道。

吳碩意味深長地笑了笑道,“臣以爲陛下可先將蔡安貞的奏摺公之於衆,待曹操有所迴應後,再順水推舟也不遲。”

劉協雖被供在深宮做傀儡,但終究也算是同曹操鬥智鬥勇了多年。此刻聽罷吳碩所言,他立馬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確實。做好讓步的決定,並不代表就要立即做出讓步。正所謂漫天要價,落地還錢。封曹操爲丞相只是底線。如何觸及這條底線,就要看曹操如何表現了。此外不用吳碩多加解釋,劉協也能想象得到此事一經公開,會在朝堂上引起怎樣的爭議。而曹操與蔡吉也會因此被推向風口浪尖。思慮至此,劉協不禁會意地點頭讚道,“妙!”

董承坐在一旁眼瞅着天子與吳碩一唱一和,心裡頗不是滋味。在外人眼中他與吳碩是天子最器重的臣子。可董承自個兒心裡清楚,吳碩對天子的影響遠勝於他這個國舅。所以只要一有機會他總是不遺餘力地在暗中與吳碩較勁,但結果往往是吳碩更勝一籌。今天的情形也不例外。不過就算董承再怎麼不服氣,他也不得不承認吳碩的一些說法確實有道理。例如沒有兵權就是他們這票人最大軟肋。

話說,早年劉協還曾利用蔡吉借的那五百兵馬擴充了一支御林軍。可自打宛城之戰後曹操便開始一步步削減這支兵馬。到後來就連一直深受劉協重用的李達都被調換給了蔡吉。如今許都宮城內的御林軍從上到下皆是曹操爪牙,劉協能指揮得動的也就是那幾個內侍而已。因此吳碩一提兵權,劉協立刻就軟了下來。

然則董承卻不似吳碩和劉協那般“悲觀”,在他看來天下間握有兵權的諸侯可不止曹孟德一人。就算天子目前無法在曹操眼皮子底下組建親兵,依舊能召集其他諸侯爲朝廷所用。劉表、馬騰、劉備、孫策哪個比曹操差。哪怕是蔡吉也不見得真以曹操馬首是瞻。至少從齊營傳來的諸多流言看來,蔡吉並沒有將曹操的那個次子當回事的樣子。當然在這些諸侯之中,董承最看好的還是馬騰和劉表。馬騰與董承同爲涼州人,兩人本就有些交情自是不用多說。而劉表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是現今最能同曹操叫板的諸侯。有道是金角銀邊草肚皮,曹操佔據四戰之地,一旦挑動劉表與馬騰一南一西進攻曹操,周邊的其他諸侯也會跟着羣起而攻之,曹操必不能招架。反正這種驅狼吞虎的把戲,董承也不是第一次耍。只要能將諸侯掌控於手中,又何愁沒有兵權。

想到這裡,董承下意識地捏了捏袖中一封書信。此信乃是劉表所書。信中內容雖只是尋常的寒暄客套,董承卻一眼就瞧出這是劉表在借自己的關係向天子買好。不過這會兒的董承並沒有將信上交給劉協,更沒有提起劉表示好一事。因爲在吳碩的啓迪之下,董承儼然已經在心中謀劃起了一個龐大的計劃。而在這個計劃成形之前,他並不打算向天子透露絲毫信息,以免再次被吳碩搶去風頭。

吳碩並不知曉就在他與劉協對答的檔口,董承正在暗中謀劃着驚天大計。他倒是挺慶幸董承這一次沒有繼續教唆天子親政。說實在的吳碩對董承這等外戚並沒好感,認爲他太過急功近利,且心術不正。只是現如今朝中肯支持天子的大臣實在有限,加之劉協又十分寵愛董妃,吳碩也只好勉強接受了董承這個盟友。因此眼見董承一直默不作聲,吳碩便禮貌地向他徵詢道,“董將軍可有見教?”

回過神來的董承連忙奉承道,“吳大夫此計甚妙,陛下可依計行事。”

劉協見吳碩與董承如此精誠合作,不由朗聲笑道,“有二位卿家齊心協力,朕何愁大業不成,大漢不興。”

小劇場時間:

劉協:蔡卿家請留步~~~

小蔡:(⊙o⊙)哦,這不是大明湖畔滴小仙蒂(獻帝)咩~~~啊~~~那個~~~見過陛下。

劉協__:朕那是要卿坑爹啊~~~不是坑朕啊~~~

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52節大夫吳碩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安民告示~~~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八節 上兵伐謀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71節賢良之士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66節天下未平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一節 命隕長街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56節建安朝賀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六節睢水血戰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63節意欲何爲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49節驚天之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二十節 **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41節鳳雛龐統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五節 曹軍來襲
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52節大夫吳碩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安民告示~~~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八節 上兵伐謀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71節賢良之士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66節天下未平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一節 命隕長街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56節建安朝賀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六節睢水血戰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63節意欲何爲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49節驚天之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二十節 **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41節鳳雛龐統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五節 曹軍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