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

當大唐朝廷還在準備各種應變策略的時候,海西方面剛剛在積魚城宣武誇威結束的欽陵也率部返回了伏俟城。

欽陵入城的時候,原本籠罩在伏俟城上空那股壓抑低迷的氛圍也早已經一掃而空,合城出動迎接自家得勝歸來的首領,視野所及俱是一張張振奮有加的笑臉,沿途所聞也都是各種歌頌與喝彩聲。

特別是那些年輕的噶爾家子弟們,一個個更是歡欣異常,各作盛裝打扮、載歌載舞的出迎,更有甚者、已經是激動得淚流滿面,乃至於直接跪伏在欽陵策馬行過的路面上,吮吸着自家家主馬蹄踏過的塵埃,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家主的崇敬、以及整個家族突破危難、再獲新生的歡喜與感激。

也無怪這些噶爾家的年輕人們如此歡欣忘形,他們生人伊始、噶爾家已經是大權獨攬的吐蕃第一權門,所感受到的只是身爲噶爾家子弟的風光與榮耀,卻欠缺了長輩們那種努力奮鬥、光大家族的經歷。

可近年以來,蕃國內外到處都充斥着對噶爾家大大不利的聲音與氛圍,也讓這些背靠家族勢力、生來便無憂無慮的噶爾家年輕子弟們倍感壓力,卻又不知道該要怎麼做才能扭轉這一局面,心情可謂是沉重又迷茫。

特別此前國中贊普率衆氣勢洶洶而來,更給人以噶爾家大廈將傾的壓迫感,甚至就連噶爾家一手扶立起來的吐谷渾小王都背叛了他們、引衆而走,而大論欽陵看起來也是一副一籌莫展的樣子,可謂是讓人絕望至極。

結果卻萬萬沒想到,僅僅自是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局勢便又發生了這樣的逆轉。雖然這些人沒能親自跟隨、親眼見證,但自有人將大論欽陵在積魚城外的威武霸道繪聲繪色的傳播回來。

而在聽完之後,這些噶爾家的子弟們可謂是心馳神往、熱血沸騰,心中對於大論欽陵的欽佩已是無以復加,只覺得家族中擁有這樣一位頂樑柱的存在,便沒有任何人與事能夠威脅到噶爾家。

雖然說他們也有一點不解,那就是吐谷渾小王離開伏俟城明明是率部前往擁從贊普,怎麼又成了叛國投唐?

但跟噶爾家的禍福存亡相比,吐谷渾小王是生是死、叛與未叛都是小事。就連贊普都迫於大論的強勢而接受了這一說辭,也就沒有再繼續深作追究的必要,起碼不足以影響到他們眼下喜樂歡慶的心情。

由於消息傳回的第一時間裡、城中便已經舉行了一系列的慶祝,再加上往來奔波讓人疲憊,所以內外羣衆們在將欽陵迎入城中後,便識趣的各自散開,只留下了噶爾家近系族人們以及心腹家臣們齊聚一堂。

衆人各自坐定之後,不免對欽陵又是一番歌功頌德,欽陵也只是微笑傾聽着。

“早知吐谷渾小王如此愚蠢,竟然主動的將把柄授人、自取死路,那此前也大不必同唐國做什麼接觸!唐國驕大、惡意滿滿,就算對我家有什麼資助,必然也是不存好心,否則又何必再去勾結招降吐谷渾小王!”

“是啊,唐國向來都覺得青海正該永世都是他們的藩屬,更深恨大論舊年數敗其軍。今次趁火打劫,勒取諸多,伏俟城外海畔修起的那碼頭,至今還有人潛渡投唐、不能禁絕。此番同唐國這一輪交涉,得益不多,但卻遺禍頗深。若國中再拿此問罪,讓人自辯不能,這一次的操事者,真的是計差……”

沒有了外人在場,衆人言談起來便少了約束,很快便有人就這一次與大唐的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

而大唐這一次在同噶爾家交流的過程中所流露出的態度,也的確是有些咄咄逼人。雖然提供了許多海西急缺的物資,但這些物資也都不是白送的,而是噶爾家付出了遠比市價更高的價格才換來。交易上已經佔盡了好處,一些附加的條件則就更加的得寸進尺。

別的不說,單單大唐方面要求海西修築的那座碼頭,人力物資的消耗且不必說,單單碼頭修好之後,雖然唐人也的確用來輸送了物資,但在送完貨之後卻並不急於離開,就這麼停泊在青海湖面中,不斷的引誘海西人前往投靠,絲毫都不顧及噶爾家的感受與態度。

自贊婆西歸以來,開始忙碌修建碼頭,這碼頭投用統共不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但唐國單單在碼頭上所招撫並運走的海西之人便達到了幾千之多,其中還包括數名部曲勢力不俗的豪酋。

也就是隨着近日來天色越發見寒、青海湖面已經出現浮冰,再加上大論欽陵在積魚城誇武消息傳回之後,這一現象才爲之收斂。

此前噶爾家本身便處境堪憂、也急需來自大唐方面的資助,就算對大唐這一系列的所作所爲心存不忿,也只能隱忍下來。

可現在因大論欽陵的強悍破局、境況得有逆轉,噶爾家族衆們自然便忍不住將此前所積攢的怨言傾訴出來。特別吐谷渾小王因通唐而死,這些噶爾家子弟們也不希望自家剛剛解決了國中威逼的問題,便又捲入另一樁大罪之中。

所以在議論起此事來,衆人言辭中多有不滿、懊惱與抱怨。

與大唐之間的交流,是由贊婆一力促成,此時聽到族人們如此議論,贊婆的臉色也變得有些不自然起來。

欽陵本來一直在微笑傾聽,可是在聽到這裡的時候,臉色也發生了變化,笑容逐漸收斂。然而族人們仍然沒有意識到這一細節,還是爭相討論的熱鬧。

終於,欽陵擡手重重拍案,將全場震懾之後,才又怒聲說道:“家業之所危難,爾等擔當幾分?往者不知如何應對,幾人進策於我?坐享恩長之所奮力的惠澤,是你們各自命裡當有的一份福氣,但眼下前計尚未完全明朗,誰給你們膽量於此狂論任事長輩的是非!滾出去,各自勤練弓馬,敢有懈怠,家法不饒!”

欽陵自己雖然也不滿於贊婆在與大唐的交流中姿態放得太低,但卻不容許旁人如此貶低贊婆的一番努力並苦心。而堂內衆人眼見欽陵動怒,也都不敢再大發議論,一個個噤若寒蟬,告罪退出。

“局勢今夕不同,當下看來,我這件事的確做得有些不對。阿兄你新威於積魚城,家人們歡欣鼓舞、意氣伸張,有所臧否也是正常。只要門內能夠同心同力、共謀前程,我受幾句閒言也沒有什麼大不了,阿兄你又何必大動肝火。”

待到其他人退出後,贊婆才又看着兄長嘆息道。

“成大事者,必當有韌性、能堅守。此前困蹇時,一個個憂愁難當、難創一計,如今事態剛剛有所轉機,便意氣放達、不能收斂。如此品性,能寄望家業相托?”

欽陵仍是餘怒未消,又忿忿說了一句,默然片刻後,才又悵然嘆息道:“山南小子真是不容我活啊!”

他這話一出口,留在堂內的嫡親幾人臉色也都變得凝重起來,不再像剛纔那樣笑容輕鬆。

這一次山南宣威,表面上看來的確是威武得很,也逼得國中贊普不敢再繼續對噶爾家進逼,給噶爾家處境帶來極大轉機。但是贊普的這一次隱忍,勢必會迎來更加猛烈的爆發。

吐谷渾小王判國投唐,這件事的確是欽陵安排人進行誘導。許多人過於看重欽陵在戰場上的赫赫威名,或許下意識就會覺得其人必是強直進取,不會使用什麼陰謀詭計、曲中求成。

但事實上世間最波詭雲譎、變幻莫測的就是戰爭,欽陵作爲一個不世名將、戰術大師,又怎麼可能只是一個唯循方正、不知變通之人。

他早在吐谷渾小王身邊安插下了心腹眼線,畢竟吐谷渾小王本身就是由噶爾家扶植起來,幾十年的合作與控制,在其左右安插幾個棋子再簡單不過。

在取得了吐谷渾小王的信物並親筆書信後,那些眼線旋即便將相關證物送至欽陵處,讓他有藉口對吐谷渾小王痛下殺手、以爲震懾。

而欽陵之所以說贊普必欲置他於死地,就在於贊普這一次的隱忍。

其實無論欽陵掌握了多麼確鑿的證據,贊普都可以拒不承認,一味認定欽陵就是冤殺吐谷渾小王,從而繼續對噶爾家發動威逼進攻。

但如果局勢真的這樣發展,那麼君臣政斗的核心便不再是權力的分配結構問題,而是吐谷渾小王究竟有沒有反叛。

通過這種矛盾的轉移,欽陵自然可以憑着手中所掌握的確鑿的人事證據、來撕開國中已經形成共識與同盟的那些權貴們,從而可以借用一部分國中力量與贊普進行對抗,甚至更進一步提出罷黜贊普。

贊普應該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並沒有就此繼續糾纏下去。一俟察覺有另一樁大事足以引開國人針對噶爾家專權一事的注意力,便快速的改變了策略。

其實欽陵所準備的證據,贊普根本就沒有驗看,他只是聽了欽陵的一面之辭,旋即便表示吐谷渾小王的確是罪有應得,而欽陵則平叛有功。

贊普之所以這麼做,當然不是因爲懾服於欽陵的兇威,而是定下一個共識與基調,那就是國中無論是什麼人、地位有多高,只要通唐,就必須死!

這一次的退步,正是爲了下一次更加猛烈的打擊噶爾家而作鋪墊。畢竟吐谷渾小王通不通唐還在未可,但噶爾家是鐵定與大唐存在某種溝通與交易的!只不過眼下國人已經被撼動得人心浮搖,並不適合直接對噶爾家發動征討。

而其實在這一番構計中,欽陵也刻意給贊普留下了一個發難的藉口,那就是他在攻殺吐谷渾小王的時候,順便連出身悉多野家的墀邦公主一併給解決了。

從欽陵內心而言,他是希望贊普能夠就此大作問責與重罰,甚至都做出了主動讓出大論之位的準備。畢竟眼下他這個所謂的大論,權力已經被架空,已經不可過問國中任何事務,僅僅只是一個虛稱而已。

通過這種虛名上的主動讓步,可以向國中權貴們表態讓權,如此可以極大的緩解他們對噶爾家的敵視與排斥,可以讓噶爾家在海西待得更加安穩。

可是他遞出的這一把柄,卻被贊普直接推開,就墀邦公主遇害一事,僅僅只是對欽陵罰錢了事。這在一般人看來,或會覺得大論欽陵仍是威猛十足,就連贊普都不敢輕易降責。

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贊普並不滿足於對噶爾家如此簡單的懲戒,他要的是欽陵死、要的是將噶爾家連根拔起!

如果噶爾家仍然在國中掌握不菲的勢力,他當然順勢拿掉欽陵的大論之位,可現在,噶爾家已經完全被排斥在外,留下欽陵這一虛名才能讓國中權貴們同仇敵愾。幹掉了欽陵,再討論大論之位該賞賜誰家。

人的身份處境不同,所產生的憂慮與思量自然也就不相同。積魚城一事雖然給噶爾家處境帶來了一定的轉機,但卻絕不像普通族人們所以爲的那麼大的改善,甚至可以據此小覷乃至於放棄與大唐的交流。

起碼,從贊普所流露出對噶爾家必欲斬草除根的殺意來看,噶爾家非但不能斷絕同大唐的往來,甚至還要有所加強。因爲就連欽陵自己,此前也沒想到贊普對他的殺意竟然如此堅決。

“贊普此番進駐積魚城卻未見功,勢必不會無功而返,挾取東域乃其當然之選。你近日再往海東一行,告知唐員若欲與海東再論長短,唯擇我一家。此前凡所約定,繼續執行,只要唐國不計議棄我,我必不悖盟!”

雖然眼下仍然不免要向大唐求援,但跟此前的一味弱勢相比,眼下總算是掌握到了一定的主動權。

通過此前那番操作,既將國中贊普的一部分火力分化到東域西康,不再由噶爾家一方承受。同時,吐谷渾小王一事必然也會給大唐的羈縻勢力帶來一定的猜疑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唐也勢必需要加強同噶爾家的合作,畢竟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

贊婆聞言後便點了點頭,但接着又不無憂慮道:“唐國聖人威猛少壯更甚贊普,我只擔心唐國應計未必會如阿兄所願啊。”

欽陵聞言後先是默然片刻,然後才又嘆息道:“人皆樂生惡死,但世事未必如願。盡力而爲,可以不負此生。若蒼天不准我長生人間,也起碼不是坐以待斃。我盡了力,可以不怨人間,你們也不必因我的際遇耿耿於懷……”

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312 本錢自收,一本萬利0336 樑王陋才,不學無術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075 將軍跋扈0383 恩威並施,唯命是從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605 人若謗我,我必殺之0961 七廟六室,昭穆難序0024 神皇鑑詩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825 仁願辱我,我恆辱之0472 殿下所指,闊步以進0437 新授殿中監0506 嘉貞入營,可汗暴斃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788 諸子授首,兵出河北0672 蕃女感恩,版籍進獻0723 長安坊居,大戶不易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1021 遊戲坊曲,豪取萬緡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363 新的班底0103 府佐諸衆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327 南省氣象0506 嘉貞入營,可汗暴斃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763 國之武庫,藏惡納奸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1002 諸酋自肥,歸化不易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129 爲你寫首歌(求首訂!)0088 貌類乃父0459 後計無憂,且依故事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381 媽寶裴光庭0031 不是一路人0077 永昌元年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159 皇孫李寶雨0083 途窮生戾氣0416 此夜良宵,身心俱付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489 造化倏忽,飲食盡興0650 節操仍有,往者非樂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355 大河漕幫0472 殿下所指,闊步以進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953 天神難庇,蕃主出逃0746 河東空虛,無兵備亂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015 仁智院掌直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1031 癰疽之疾,剜骨不痛0263 娘子隨戲0224 名寺可藏重兵0070 頌聖臺閣體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0739 廬陵不動,潼關慎出0280 寶利行社0085 滿堂諸衆,只當無物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015 仁智院掌直0437 新授殿中監0397 中使登邸,移取譜牒0577 大軍激戰,力斃特勤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221 窺望河西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124 朔邊良才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427 刑司捉人,代王回拒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248 太平積忿0986 內苑閒趣,璞玉磨劍0952 圖窮匕見,歸義奪城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
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312 本錢自收,一本萬利0336 樑王陋才,不學無術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075 將軍跋扈0383 恩威並施,唯命是從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605 人若謗我,我必殺之0961 七廟六室,昭穆難序0024 神皇鑑詩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825 仁願辱我,我恆辱之0472 殿下所指,闊步以進0437 新授殿中監0506 嘉貞入營,可汗暴斃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788 諸子授首,兵出河北0672 蕃女感恩,版籍進獻0723 長安坊居,大戶不易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1021 遊戲坊曲,豪取萬緡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363 新的班底0103 府佐諸衆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327 南省氣象0506 嘉貞入營,可汗暴斃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763 國之武庫,藏惡納奸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1002 諸酋自肥,歸化不易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129 爲你寫首歌(求首訂!)0088 貌類乃父0459 後計無憂,且依故事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381 媽寶裴光庭0031 不是一路人0077 永昌元年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159 皇孫李寶雨0083 途窮生戾氣0416 此夜良宵,身心俱付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489 造化倏忽,飲食盡興0650 節操仍有,往者非樂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355 大河漕幫0472 殿下所指,闊步以進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953 天神難庇,蕃主出逃0746 河東空虛,無兵備亂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015 仁智院掌直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1031 癰疽之疾,剜骨不痛0263 娘子隨戲0224 名寺可藏重兵0070 頌聖臺閣體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0739 廬陵不動,潼關慎出0280 寶利行社0085 滿堂諸衆,只當無物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015 仁智院掌直0437 新授殿中監0397 中使登邸,移取譜牒0577 大軍激戰,力斃特勤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221 窺望河西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124 朔邊良才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427 刑司捉人,代王回拒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248 太平積忿0986 內苑閒趣,璞玉磨劍0952 圖窮匕見,歸義奪城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