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害死

老年人覺短,太后侵晨時分就已經睜開了眼睛,栓兒在牀裡頭倒是睡得正熟,發出細細的鼾聲,她輕輕地摸了摸孫子的額頭,挑開了上頭不知何時沾上的一絲絨線,披衣下了牀,一番洗漱以後,便來到佛龕前,先上了三炷香。

說來,太后也算是熱衷佛事,但她並不算太虔誠,只是禮佛進香,很多時候是一個很好的社交手段而已。從年輕時爲了迎合太宗,崇信了佛祖開始,太后居所就有一間屋子專門用來禮佛,但她並非日日前來參拜,此時進香時,心裡想着的也不是虛無縹緲的佛祖,而是自己才崩逝未久的長子大行皇帝。

天下事,哪有一帆風順的?真正理想的家庭關係,只存在典籍裡。實際上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就說太宗和仁宗兩父子,仁宗受過多少父親的氣?可太宗崩逝時候,只怕除了解脫以外,也不免有幾分傷心。太后自己和長子,不是不存在問題,但現在人都去了,還去得這麼突然,心裡剩下的就只有他的好了。

從小就知道心疼母親,爲她分憂,做太孫的時候,有好東西都先奉獻給母親,宮裡的事情,處處都依照她的意思來辦。後來做了皇帝,雖然母子間有過意見分歧,但對清寧宮的供奉,卻是從來也沒有少過。對弟妹也是照顧周到,同母的不同母的,都十分服膺他這個大哥,國家在他治下,風平浪靜、興旺昌盛,雖然子息有些問題,可到底也有了兩個兒子……太后對兒子是有不滿,但這不滿,集中在私人感情方面,不過是玉璧上的一片微微的瑕疵,歸根到底,她終究是爲了長子驕傲的——沒有誰比她更明白,當個好皇帝,是有多難。

遠的不說了,就說近的,建庶人登基爲帝時,也有二十多歲了,當時太祖留下的又何嘗不是一片大好基業?太后侍奉太宗和仁孝皇后時,曾多次聽其感慨,若非建庶人自己倒行逆施,太宗就是有天大的運氣,也不可能登上皇位。饒是如此,他靖難登基的過程,依然是重重險阻,說不得是天命所鍾、氣運相助,最終才走到了這一步。

其實,即使是如此,坊間對建庶人,也不是沒有同情的言論,以叔王謀侄皇帝的位置,贏了似乎也不光彩。但太后乃是當日局中人,對這樣的片湯話,她一貫嗤之以鼻。削藩都快削到鼻子上了,不動就是個死,多少前車之鑑在那放着,連太宗同母兄弟周王,先被遷移到了雲南煙瘴之地,接着又回京監禁,若是不‘清君側’,只怕沒過幾年,全家老小都要被牽到南京城裡圈禁起來了。實際上若不是建庶人這樣咄咄逼人,太宗又何能下定決心要奮起一搏?

前事之鑑、後事之師,如今坊間,對當年的事幾乎是諱莫如深。但太后卻還沒有忘記少年時的往事,並非說她相信栓兒就會故技重施,和現在已經沒有多少兵權的藩王爲難。但話又說回來,自己年歲已高,還能再照管朝廷多久?哪怕就按十五年來算,到那時,栓兒也就是和建庶人差不多的年紀。

不錯,大行皇帝登上皇位時,也不過三十許人,但他從小過的是何等日子?在征戰中出生,陪着祖父四處南征北戰,閱歷豐富,見識過人間百態,早在做太孫、太子時,就已經多次外出辦差。他的能力,是早經過祖父、父親、母親乃至羣臣一致認可的,即使是青年登基,也絕無主少國疑之虞。栓兒和他,能相比麼?幼年履極,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他身份貴重,幾乎不可能出宮,一個在深宮裡關了二十多年的少年人,即使是經過最完善的教育,只怕也不能放心地把國家交到他手上?

再說,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京城就在韃靼人附近,君王不懂武事,這一點是太后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開國到如今,算上建庶人一共五個皇帝,四個都經歷過金戈鐵馬、刀頭舐血的生活,就連她都曾在風雪中爲這北平城的安危而奔忙過。唯獨就是建庶人,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登基不過幾年,就搞得山河一片零落,自己到現在都是生死不知。讓五小子繼位之語,初聽是天方夜譚,但太后問心無愧,她知道外頭難免會有些議論。第一個就是皇后,如今自然少不得多處奔波着忙,指不定正忙着和羣臣串聯……但這些都不能動搖她的決心:讓五郎即位,是如今這局面下相對來說最爲理想的選擇了。

一樣都是天家的血脈,五郎即位,也不能說是皇位旁落,當然,他上位以後,皇位的傳承必定會落入襄王一系。但太后以爲這也可以接受,襄王是有嫡長子的人,明確就是襄王妃所生,雖然自小也是生活在藩王府內,不算接觸過民間疾苦,但五郎身子康健,而且又從不服用那些雜七雜八的什麼仙丹,不說別的,起碼可以向祖父、父親看齊,活到個五十歲?到那時,太子怎麼都有快三十歲了,從十歲上出閣讀書,也算是經過二十年的儲君教育,期間少不得各處歷練,這就又比現在着急忙慌地把皇位交給栓兒,要靠譜得多。

當然,若大郎能活到五十歲,整件事勢必又不一樣,能活到六十歲、七十歲的話,皇位那肯定是栓兒的沒跑,她也不會——也不能多說什麼了。誰讓大行皇帝去得早呢?這麼做,對栓兒是不太公平,可人生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若生爲嫡長,皇位就該由他繼承,完了天下人都順理成章地接受他的統治……那建庶人該上哪兒哭去?書上寫的倒是挺美,可治國又哪有這麼簡單?

這也是大郎的兩滴骨血,她心不在焉地思忖,肯定是要盡力保存的。還好,五郎性子溫存敦厚,她有把握,絕不會爲了一些虛無縹緲的擔心,就對侄子動手。把孩子養在大內,大不了就帶在自己身邊,等長大了以後,若是果然愚鈍不可造就,那麼倒更安全了,若是個聰慧有心思的——

想到自己那大孫子,太后無聲地搖了搖頭,無奈地一笑。栓兒、壯兒這兩個孩子,和當年的大郎比,簡直是天上地下。若是他真的聰慧有神,自己倒寧可賭一把了,可這幾天親自帶下來,卻只是越發堅定了太后改立襄王的想法:等到襄王繼位,誰還來認真教他讀書明理?以栓兒的資質來說,渾噩富貴一世,也不算是個壞結局。

說到底,都是命。太后經過多少事情,早已經說得上是心如鐵石,此時卻也不禁要感慨一句:胡氏、孫氏、徐氏,這三人不論誰討她喜歡,誰不討她喜歡,可哪怕有一人能生個兒子——哪怕是孫氏呢,也總比羅氏好?還有壯兒,那個吳氏,什麼東西!他偏又瞧着一點也不像大郎,可想而知,定是像母親的了,若不是徐氏教着,還算是有點樣子,不然,誰知道日後是不是又是個欺師滅祖的不肖子弟!

想到這裡,太后微微一怔,她停下了喃喃的誦經聲,擡起手來,示意兩邊宮女將她扶起。“小喬兒呢?”

雖是自封於清寧宮內,但太后並不是自我幽禁、自我放逐,閉門不出,只是她的一個策略,讓大家都能緩開一步,從容思忖局勢,反正,大行皇帝的喪事還沒完呢,天氣也還很冷,大家都還有時間來仔細地想想讓襄王登位的好處。外頭百官的動靜,她可以找到一些耳目去探聽,這內宮的各種事情,就交給喬姑姑來監管了。所以這一陣子雖說是封宮,但她出入宮闈的次數還要比以前更頻繁,少不得多往六尚處跑,監督着整座宮廷的日常運作。

今日也是趕巧,喬姑姑剛回宮不久,見到太后,她欲言又止,似乎不知該從何說起。太后倒未在意,而是提起了一個人來。“皇貴妃現在還住在那——那什麼殿裡呢?還是那天就一起走了?”

當日皇帝乍然崩逝,一時間多少事情!太后哪有閒心惦記一個皇貴妃,悲痛之餘,還要張羅喪事,定遺詔,回了宮想到那個什麼趙氏驚天動地喊出的那一喉嚨,越發覺得兒子的後宮裡只怕沒有幾個好東西,他壯年崩逝,和這些狐媚女子不知道德廉恥,不肯勸諫他少服丹藥,怕也有一定的關係。火氣一上來,又怕兒子去得着急,在路上孤單害怕,連忙就把那幾個挑事精和餘下那幾個還算正經的服侍人一道殉了——從兒子的表現看,只怕送下去那幾個人,都不算是得他的心意,索性就把新選的秀女也給送下去了。

宮裡一下少了這些人,如今除了幾個公主皇子以外,就只有皇后一個住戶了,當然是十分安靜少事。太后完全就把皇貴妃拋諸腦後了,她處理完了大郎的後事,就動了心思,開始琢磨着繼承人的事來了。皇位傳承,事關重大,這幾日雙方明裡暗裡沒少交鋒、辯論,也就是這兩日把宮封了,她才漸漸緩過來,有餘裕關心雜事。這不是,想到壯兒,忽然就記起了皇貴妃——當時隨口一說,根本心不在焉,滿心都在盤算皇嗣的事,她是自己都拿不準,有沒有多添一句,讓人把徐氏一起殉了。

“這……”喬姑姑一開始竟答不上來。“當日,您沒下令讓她殉葬……”

太后也不以爲意,知道她怕也根本都忘了這號人物,她沉吟了片刻,便揮了揮手,“看在她到底是點點生母,又還算把壯兒教得過得去的份上……終究是再見她一面。如今沒了大郎撐腰,我倒要看看,她還能不能和從前一樣囂張。”

這頭白眼狼,從十年前廢后風波開始,明裡暗裡,沒少受過清寧宮的好處,沒有清寧宮撐腰壓陣,她的風頭能一次次地蓋過了皇后去?只怕連壯兒都撈不到來養,可且看她是如何回報清寧宮的?長達幾年的若即若離以後,接管宮務時,居然連太后的臉都打,還連着打了好幾次。她的名聲是立起來了,可清寧宮的臉面呢?無非是仗着有皇帝盛寵,所以心思活絡罷了——也算她手段比孫氏高了幾分,這些年來,處處把孫氏壓得喘不過氣不說,見縫插針的,到底還是給她弄了個皇貴妃出來,距離後位,也就是一步之遙了。若非根基比孫氏要薄弱些,這後位誰屬,只怕還不大好說……

和孫氏比,徐氏可算是有心氣、有手段,皇帝在時,太后還真沒法徹底降服她。就是如今,一旦這個特殊的時期過去以後,身爲藩王養母,她在宮中也算是自有依仗,也不是她可以隨意塞個罪名弄死的——自然,太后也不必如此行事,要她死,一向是簡單的,不簡單的是如何降伏了這個包袱不淺、城府極深的皇貴妃,讓她心甘情願地爲清寧宮所用。

若她還算是見事清楚,此時當也可知道,以自己和她的關係,清寧宮要她殉,是天經地義,不要她殉,那纔是網開一面……

太后對徐氏還是很有信心的,她知道她見事一向都很清楚,不過,到底要不要留她性命,她也還沒有想好。若是襄王即位,孫氏不說了,畢竟是皇嫂,怎都要尊養起來,這一點,即使她再不情願也只能妥協。但,身爲壯兒養母,又極有心機手段,也還算是有些姿色……這樣的人,沒必要繼續在宮闈中存在,不大不小,始終都算是個隱患。

她並不準備一開始就揭露自己的盤算,更不以爲徐氏會猜到自己的盤算,被喬姑姑這麼一提,她也依稀記起來了,當時局勢多麼敏感?爲了把穩,自己彷彿是下令由清寧宮的粗使婆子去看守她。沒有清寧宮的示意,哪個下人能靠近她的屋子?只怕,現在她都還以爲栓兒已經即位,她被提來,就是爲了決定她是否要殉大郎而去的。

——就讓她猜、讓她懇求,在漫長而難捱的等待中,她可以欣賞着素來心氣十足的皇貴妃乞求服軟的樣子,多少也放鬆一下心情。

想到素來神色安詳的徐氏,會有怎樣的變化,自己又該如何一步步地降伏這小蹄子,迫她許下承諾,從此爲王前驅——即使是身處大兒猝死所帶來的巨大悲痛之中,不,或者應該說,正因爲她處於巨大的壓力和悲痛之下,太后這纔會罕見地爲自己的遐想分散了心思,甚而是讓心底深處的情緒,到達了面部,露出了一個頗爲不合時宜的微笑。

這笑容很短促,笑意也很淡,但卻已爲喬姑姑瞧見,這使得她越發惶恐,更不敢將自己收到的消息訴諸於口,只是,太后都已發了話要見徐氏,即使她膽大包天想要隱瞞,又如何能瞞得過去?

“老孃娘。”她盡力組織,協調着自己的說法,卻又絲毫不知該如何闡述,才能委婉上哪怕是一兩分,最終,這消息到底還是如箭一般,離弦而出。“奴婢也是才知道的消息,皇后娘娘前天晚上,乘着夜色,等咱們兩宮之間門關了以後……帶了幾個宦官,闖進便殿裡,把皇貴妃娘娘給帶走了……”

太后不禁愕然,“她?——她想要幹什麼?”

如今這樣的局勢,以孫氏性子,必然會盡一切力量想要‘營救’栓兒,又或者和外臣串聯。但太后並沒有下令將她軟禁,她知道,宮闈裡發生的事情,終究是瞞不過外頭的,起碼,內閣乃至諸部重臣、勳戚宗親,在宮中都有關係人脈,軟禁皇后的消息一旦傳出,只會讓羣臣憂慮更甚,很多人的心態,也會發生變化,沒準本來能成的事,這就成不了了。

當然,這也是因爲孫氏鬧不出什麼風浪來……宮中后妃,本就不得干預政事,她又不是如今宮裡輩分最高的女眷,兒子也不在手裡,當時立後的貓膩纔過去幾年?就是想串聯什麼,以她的聲望,也不可能鼓動什麼風浪,指不定還會弄巧成拙,給清寧宮幫上什麼忙。——不過,她的確未曾想到,她居然會把主意打到徐氏頭上。

時間點一出,她立刻就想到了前天晚上突然來訪的靜慈仙師,本來些微疑惑,頓時得到解答。“呵呵,也難爲她了,病急亂投醫,居然被逼到如此地步。要請動徐氏,去求胡氏……這幾日,她是否常去長安宮?”

“是。”喬姑姑的語氣乾巴巴的。“長安宮俱都閉門不納,不過……前晚就讓娘娘進去了。”

還沒欣賞到皇貴妃求饒,就已聽說了皇后接連向兩名大敵低頭的消息,即使太后心事重重,也不由得精神一爽,她微微一笑,“你也不必着急,胡氏也就是看在徐氏份上,過來打個轉、探探口風罷了——總是要把徐氏爲她女兒婚事奔走的情給還上。我還說呢,她怎麼忽然來了,雖說是不放心我,但她豈不知道此時應當謹言慎行、置身事外的道理?原來卻是應在了這裡。”

說到此處,見喬姑姑面上依然陰雲籠罩,太后不禁一奇:徐氏生死、去向,終究無傷大雅,一個失勢妃嬪,哪怕再加七八個尊號,變成皇皇皇皇皇皇皇貴妃,對大局又能有什麼影響?在就在,去就去了,現在最要緊的,還是皇位的傳承。喬姑姑又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自己都表態不追究了,還哭喪着臉,這是什麼意思?

正欲相問時,宮女匆匆來報——被她派出後宮,和東廠聯繫的心腹宦官李氏回來了。

李內侍畢竟曾是男兒身,作風比喬姑姑要乾脆,一進門就風風火火地跪了下來,草草給太后磕了頭,起來迫不及待道,“老孃娘!奴婢今早聽聞——聽聞了一個極荒謬、極卑鄙的消息——”

“快說!”太后心頭一沉,也顧不得再理會喬姑姑了,她沉喝了一聲,“出什麼事了?”

“如今坊間傳言……”李內侍一咬牙,直說了,“傳言大行皇帝——實在是被您害死的!”

太后先驚後怔,過了一會,又怒又笑,“此等荒謬之事,也值得來報嗎?哪一次改元,不是謠言滿天飛——”

“今次又有所不同!”李內侍慌忙道,“您、您請聽奴婢道來……”

說着,便將如今的流言,仔仔細細地給太后說了出來,最終道,“如今那劉胡琳,就在東廠手中。奴婢進來報信前聽說,三位相公已經派人去太醫院檔庫查證,此事是否爲真了。”

歷來謠言,多數都是空穴來風,壓根都無法查證。可今日之事,條理分明、邏輯嚴密、人證物證俱全,最關鍵,是和皇帝臨終前那一病的奇怪表現非常吻合,這哪裡還是謠言?哪怕是喬姑姑,都聽得一愣一愣,滿面驚疑。太后雖然面上掌着,還能挺住,但心裡也是又驚又痛:難道,真是自己一句話,才害了大郎?

她在心底,將此事來回思索了幾遍,竟都尋不出一絲破綻。再想到大行皇帝去世之前,那一驚一乍、神神秘秘的舉動,心裡亦是信了七成,一時間心痛如絞,思及大行皇帝的音容笑貌,記憶中他的每一言每一語,每一笑每一哭,都像是一把尖刀,往她心裡只是亂扎。

“老孃娘!老孃娘!”喬姑姑和李內侍慌亂地將她扶住時,太后才發覺,自己已經是站不住了。

她順從地由着內侍們擺佈着,將她放到了榻上——卻是心緒煩亂,壓根也不在意這些細節,心中只一徑想着方纔李內侍的話。

‘便是這虎狼之藥,已經損害了大行皇帝的根本,再一由細微寒暑引動,便發了大病,這又哪裡能治呢?劉太醫當時就說了,醫者是醫病不醫命,皇爺的命,夏天時就已經註定了……’

恍惚間,又想起大行皇帝纔剛出生時候,在產婆手中嚎啕大哭的樣子。那時他皺皺的、紅紅的、小小的,踢蹬着腿,雖然不比一節竹筒更大,但哭聲洪亮,小小身軀裡,又是蘊含了何等勃發的生機?

“老孃娘!老孃娘——”身周喊聲越發焦急,卻又漸漸遙遠,黑暗漸漸侵襲了上來,體貼地掩蓋去了那沸騰的痛楚……

下一刻,一股冷流,激得她迎面生涼,太后猛地嗆了一口,驚醒了過來。她茫然地望着四周,見喬姑姑端了個杯子,手裡還有水跡,心下略微轉動,已經知道大概。

“都——都別說話了。”見兩人都有說話的意思,她疲倦地揮了揮手,“讓、讓我好生靜一靜……”

好了……這一陣子寫貴妃倒是快,孤女慢得一天世界,憋了一天了沒個進展。

話說,圈禁的確明代就有,犯錯的宗室發往中都高牆圈禁。

第234章 病魔52 駕駛第144章 猜疑得福第151章 陽謀第295章 醬油123 喘氣第194章 深喉選秀第248章 差一小段第184章 甜寵第196章 復出第227章 護短第216章 北斗61 惱火第191章 願意76 操心第230章 選婿80 平衡破瓜78 着急47 病中第153章 回去95 分封第179章 喜事第238章 偕老118 喜訊121 主角104 讓人32 內媚23 複雜59 關照28 寵愛第276章 雲散第252章 退休23 複雜第157章 玫瑰39 委屈97 衝突106 大紅第175章 封妃第255章 篡權21 疼嗎第255章 篡權第277章 快意40 元宵第234章 病魔第229章 影響內幕44 行李46 親近45 疼寵100 奸妃初見第161章 回宮第238章 偕老81 噩耗培訓91 驚變第237章 捧殺第148章 踏實冊立第144章 猜疑第143章 驚訝第144章 猜疑第203章 當家71 大殺59 關照98 風向第263章 意志40 元宵131 重輕138 渣滓第245章 聯手103 盛寵選秀第174章 評委66 生女118 喜訊第293章 丟人78 着急119 大事23 複雜第199章 富貴22 過夜第197章 相思30 算學春睡內幕第211章 德政第176章 釣魚第143章 驚訝118 喜訊101 暴發第223章 早熟137 渾水110 亮劍第277章 快意
第234章 病魔52 駕駛第144章 猜疑得福第151章 陽謀第295章 醬油123 喘氣第194章 深喉選秀第248章 差一小段第184章 甜寵第196章 復出第227章 護短第216章 北斗61 惱火第191章 願意76 操心第230章 選婿80 平衡破瓜78 着急47 病中第153章 回去95 分封第179章 喜事第238章 偕老118 喜訊121 主角104 讓人32 內媚23 複雜59 關照28 寵愛第276章 雲散第252章 退休23 複雜第157章 玫瑰39 委屈97 衝突106 大紅第175章 封妃第255章 篡權21 疼嗎第255章 篡權第277章 快意40 元宵第234章 病魔第229章 影響內幕44 行李46 親近45 疼寵100 奸妃初見第161章 回宮第238章 偕老81 噩耗培訓91 驚變第237章 捧殺第148章 踏實冊立第144章 猜疑第143章 驚訝第144章 猜疑第203章 當家71 大殺59 關照98 風向第263章 意志40 元宵131 重輕138 渣滓第245章 聯手103 盛寵選秀第174章 評委66 生女118 喜訊第293章 丟人78 着急119 大事23 複雜第199章 富貴22 過夜第197章 相思30 算學春睡內幕第211章 德政第176章 釣魚第143章 驚訝118 喜訊101 暴發第223章 早熟137 渾水110 亮劍第277章 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