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尋到由頭

危機暫時解除了,陸承啓鬆了一口氣。他還算熟知宋朝歷史,要說北宋是被宋江、方臘等起義拖垮的,那不現實;要說一點關係都沒有,那也不現實。要不是宋徽宗自己作死,羣臣跟着作死,北宋再怎麼揮霍,也輪不到宋徽宗亡朝的。再加上汴梁的地勢太過一馬平川,也埋下了亡朝的禍根。要是當初趙匡胤堅定一點,遷都洛陽的話,或許北宋還有救。

大順現在也有了些類似北宋的苗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暗中搞事情。一個國家的事情,不可能全都擺在檯面上,總有一些老鼠,在暗中窺視着,冷不防就化成毒蛇,跳出來咬你一口。

“幸虧自己防了一手,留着虎翼軍在梁山……好吧,我是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了……”陸承啓心情大起大落太快,忍不住自得起來。

諸位大臣心也落地了,然後“絕戶計”就出來了:“陛下,臣認爲摩尼教煽動百姓,應予與剷除,否則後患無窮!”

其餘的大臣紛紛附議,陸承啓也有這個心思,但他突然聯想到宗教人士,是不是有點多了。前朝滅摩尼教,也是因爲信教的人愈來愈多,漸漸不事生產,靠着田產過活。要是天下百姓都這般,社會怎麼發展?

就拿佛教來說,初入中土,寺院由佈施而得到的財產在當時爲寺院集體所有,主要用於維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動,後來隨着寺院財產的不斷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現,寺院地主經濟才最終形成。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一個組成部分,寺院地主經濟是添加了佛的風韻的封建地主經濟,但它的高速發展卻給世俗社會的地主階級增加了現實中的競爭機制,也給國家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而封建國家又是由世俗地主們建立和把持的,經濟利益關乎根本,所以當佛教勢力嚴重威脅其根本利益時,作爲世俗地主的總代表--皇帝,爲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對佛教痛下殺手鐗。現在大順也差不多到了這個地步了,僧人有着廣袤的田產,這對於統治是極其不利的。

而佛教寺院大興土木,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其次,寺院地主佔有大量土地,嚴重影響了國家土地政策的實施。寺院經濟主要以田產爲主,而寺院一般靠施捨和兼併與掠奪兩種手段來獲得土地。無論國家還是王公貴族興造寺院,一般都隨之施捨一些土地。佔有土地還不是最大的危害,佛教寺院的危害在於其經濟的發展嚴重影響了朝廷的稅役。寺院經濟的突出特點即寺院在佔有大量土地的同時,還擁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人民之所以願意投身佛教寺院,主要是因爲寺院有免役調租稅的特權。僧尼不但“寸絹不輸官府,升米不進公倉”,而且“家休大小之調,門停強弱之丁,入出隨心,往返自在”。

身爲皇帝,陸承啓早就看這些富得流油的和尚不爽了,能不能借着摩尼教的由頭,把信佛的人口控制下來?

他這一琢磨後,羣臣說得話都聽不進去了,直到理清了思路,才緩緩地說道:“摩尼教自是要禁止傳播的,但依朕看來,其餘諸教,亦非良善之輩。”

話語裡的機鋒,讓這些真正的朝廷重臣,有種心驚膽戰的感覺。內閣大臣衛須驚試探性地問道:“陛下何出此言?”

陸承啓嘆了口氣,說道:“別以爲朕不出皇宮,便不知天下事了。就拿佛教來說,寺院廟產,皆不用納稅,每年剃度之人,何止萬千?佛教中,佛法平等,但實際上,佛寺中等級十分森嚴。原先,寺院可作爲救濟場所,然而,後來寺院的救濟事業漸漸變成了高利貸剝削。他們不僅放貸還放租,收取佃戶佃租,卻又不用交稅。莫說天下寺廟之多,田產有幾何,便是那嵩山少林寺,田產已然過五十頃。”

大臣中,也有信佛之人,但從來不會想這個問題,一聽陸承啓提起,他們就有點警覺性了。陸承啓繼續說道:“……前朝亦曾滅過佛,皆因僧侶實在太過分。朕開創皇家銀行,才堪堪止住他們貪婪之罪。若非如此,日後恐再生禍端。”

參知政事文彥博皺了皺眉,說道:“陛下,這信佛乃是百姓自願,非朝廷能強迫。就算廟產豐盛,亦是信徒所捐,如何能收?”

陸承啓擺了擺手,說道:“朕並非要沒收其廟產,而是要他們交稅。”

在場的都是官僚階級,家中誰沒個幾畝田?一聽到交稅,中書舍人劉庚就有點敏感了:“陛下,這開徵僧侶道士之稅,是否有點不近人情?畢竟僧侶苦修,並無產出……”

陸承啓冷笑道:“世上哪有這等好事,坐着唸經就有飯吃?朕嘗聞天竺有一種苦行僧,自己勞作養活自己。天竺僧侶能行,爲何大順僧侶不行?”

其實陸承啓這是盜用概念,就欺負這些大臣“沒見過世面”。其實印度的苦行僧只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帶着象徵溼婆神的三叉杖,邊走邊吟誦古經文而已。至於三餐,還是要乞討,哦不,是“化緣”的。

知道了小皇帝的心意,有人就附和了:“前朝韓愈雲,‘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爲夷也’。如今看來,也有幾分道理。朝廷就算不抑佛教,亦要使其減少信徒。人人都做了和尚,這是斷絕人倫啊!陛下,臣認爲,應當使禮部嚴格控制度牒,清查天下寺廟僧侶人數,無度牒者,一律清還鄉里,勒令還俗……”

內閣大臣朱緒纔此言,也有人贊同。不同前朝滅佛,此舉算是比較仁義了。

陸承啓拍板決定道:“朝廷對於宗教,不提倡,也不鼓勵。但凡無度牒者,一律還俗。廟產歸入農稅,一律徵收。至於摩尼教,定性爲邪教,禁止傳播,刊登諸報,昭告天下。”

小皇帝都拍板定案了,這些大臣也只有執行小皇帝的旨意。其實信佛的官員還是少數的,畢竟在很多人心中,佛還是“夷蠻”傳過來的,他們更願意信道教。但更多的人,連道教都不信,只信儒家。所以後世有學者說古人沒有信仰,其實是不對的,就如同讀書人,他們可能過廟也拜,過觀也跪,但說到信,他們還是寧願相信儒家學說。儒家是不是信仰?在陸承啓看來,這就是信仰!不然,你怎麼解釋得通讀書人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信仰啊!(未完待續。)

第四百五十六章:慈懿仁和皇太后第二百五十六章:夜話第三百一十六章:帝后合計 下第五百零五章:咱閨女總算是能嫁出去了第一百一十一章:諸市第三百五十四章:遼國困局第三百四十二章:雪中送炭第一百零二章:伏擊 上第七百三十五章:醉翁之意不在酒第七百六十一章:和尚也要上稅!第630章:不是滋味第七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二百一十五章:密旨下第二百一十二章:清理間諜第二百六十八章:以功名論聖賢?第五百六十一章:大當家,大事不好了第四百五十二章:定計第九百四十三章:武器的威力第三百五十一章:戰船已成第八百八十五章:發配還是勉勵?第二百七十五章:白身介甫第四百三十四章:曲高和寡第三百七十二章:火炮初成 五第七百二十四章:你來我往第八十七章:經濟制裁第五百九十二章:太后意屬第五百六十章:晴天響雷第八百四十二章:降生第四百四十九章:雄心第一百八十三章:如何處置高麗第七百二十九章:賑災有方第七百一十一章:銅礦第一百零六章:馳道設想 上第四百四十一章:先下手爲強第三百三十六章:絕對有問題!第八百五十三章:收手?第五百七十六章:火炮齊鳴第九百二十八章:準備出征第七百九十九章:好一場大戰第六百八十七章:知行合一,崇文尚武第七百六十四章:說書第四百二十一章:校正刊印第六百四十五章:一門四進士第七百二十五章:乘勢而起第五百二十二章:震驚第二百七十一章:再次廷議第五百八十六章:熬一熬就過去了第八百二十二章:連下三城第八百九十五章:還是女兒好第四百四十六章:負荊請罪第五百八十章:正中下懷第一百八十九章:木棉第五百二十八章:收買第六百四十七章:唱名賜第第五百五十七章:淑女于歸第六百零七章:三隻蚊子一碟菜第五百二十六章:倒春寒第七百一十六章:盛世初顯 二第六百五十三章:西廂一夜第十章:例朝風雲第五百八十二章:大捷第八百七十七章:皮影第六百七十四章:蠢蠢欲動第四百五十章:不詳的預感第三百九十四章:女真崛起第四百九十九章:逛街第六百五十九章:私心第五百三十四章:一擊必中第三百四十一章:禁軍教習第七百七十四章:彈劾李誡第四百九十七章:元正大朝第七百四十三章:風水大格局第八百七十七章:皮影第五百四十七章:圖窮見匕第二百二十二章:準備開拔第一百一十七章:試築馳道 上第二百六十八章:以功名論聖賢?第七百一十三章:風景唯獨長安好第二百四十八章:離去第七百三十七章:採石第一百六十二章:風波第八百三十七章:背水一戰第六百六十六章:報紙引導第九百七十八章:高麗內亂和東瀛州第七百六十八章:老天真會開玩笑第八百六十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四十一章:過新年第二百五十五章:首犯到京第七百八十一章:極盡能事第七百七十一章:種家將第一百零四章:落荒而逃第六百六十六章:報紙引導第七百三十六章:英州風水第一百四十八章:攻訐第八百六十二章:不得不服第六百九十四章:好手段第二百五十章:產量不夠第二百三十八章:忽悠,使勁忽悠第七百五十六章:雙喜臨門第八百零一章:夜幕
第四百五十六章:慈懿仁和皇太后第二百五十六章:夜話第三百一十六章:帝后合計 下第五百零五章:咱閨女總算是能嫁出去了第一百一十一章:諸市第三百五十四章:遼國困局第三百四十二章:雪中送炭第一百零二章:伏擊 上第七百三十五章:醉翁之意不在酒第七百六十一章:和尚也要上稅!第630章:不是滋味第七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二百一十五章:密旨下第二百一十二章:清理間諜第二百六十八章:以功名論聖賢?第五百六十一章:大當家,大事不好了第四百五十二章:定計第九百四十三章:武器的威力第三百五十一章:戰船已成第八百八十五章:發配還是勉勵?第二百七十五章:白身介甫第四百三十四章:曲高和寡第三百七十二章:火炮初成 五第七百二十四章:你來我往第八十七章:經濟制裁第五百九十二章:太后意屬第五百六十章:晴天響雷第八百四十二章:降生第四百四十九章:雄心第一百八十三章:如何處置高麗第七百二十九章:賑災有方第七百一十一章:銅礦第一百零六章:馳道設想 上第四百四十一章:先下手爲強第三百三十六章:絕對有問題!第八百五十三章:收手?第五百七十六章:火炮齊鳴第九百二十八章:準備出征第七百九十九章:好一場大戰第六百八十七章:知行合一,崇文尚武第七百六十四章:說書第四百二十一章:校正刊印第六百四十五章:一門四進士第七百二十五章:乘勢而起第五百二十二章:震驚第二百七十一章:再次廷議第五百八十六章:熬一熬就過去了第八百二十二章:連下三城第八百九十五章:還是女兒好第四百四十六章:負荊請罪第五百八十章:正中下懷第一百八十九章:木棉第五百二十八章:收買第六百四十七章:唱名賜第第五百五十七章:淑女于歸第六百零七章:三隻蚊子一碟菜第五百二十六章:倒春寒第七百一十六章:盛世初顯 二第六百五十三章:西廂一夜第十章:例朝風雲第五百八十二章:大捷第八百七十七章:皮影第六百七十四章:蠢蠢欲動第四百五十章:不詳的預感第三百九十四章:女真崛起第四百九十九章:逛街第六百五十九章:私心第五百三十四章:一擊必中第三百四十一章:禁軍教習第七百七十四章:彈劾李誡第四百九十七章:元正大朝第七百四十三章:風水大格局第八百七十七章:皮影第五百四十七章:圖窮見匕第二百二十二章:準備開拔第一百一十七章:試築馳道 上第二百六十八章:以功名論聖賢?第七百一十三章:風景唯獨長安好第二百四十八章:離去第七百三十七章:採石第一百六十二章:風波第八百三十七章:背水一戰第六百六十六章:報紙引導第九百七十八章:高麗內亂和東瀛州第七百六十八章:老天真會開玩笑第八百六十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四十一章:過新年第二百五十五章:首犯到京第七百八十一章:極盡能事第七百七十一章:種家將第一百零四章:落荒而逃第六百六十六章:報紙引導第七百三十六章:英州風水第一百四十八章:攻訐第八百六十二章:不得不服第六百九十四章:好手段第二百五十章:產量不夠第二百三十八章:忽悠,使勁忽悠第七百五十六章:雙喜臨門第八百零一章:夜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