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貨幣

第1040章 貨幣

整個冬月下旬,宿羽宮內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甚至於,早在清談開始前,就有沒接到邀請的襄城、潁川、河南、弘農、河內、南陽、順陽等郡豪族趕至樑縣,一邊訪親會友,一邊打探消息。

清談開始後,廣成澤北緣的前晉遺老遺少的別院莊宅內住滿了人。

八竿子打不着的親戚提着禮物上門,說要住上十天半月。

至於安置銀槍軍傷殘老卒的驛站,更是人滿爲患。

人家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牲畜,幾天內就被一幫外地豪族子弟吃光了,於是又去村上採買,生意紅火無比。

而這個時候,消息一點點透露了出來,在更多的人羣中傳播。

冬月二十七,汴梁度支校尉高明帳下都尉苻安、司馬卞滔押運一批布帛、牲畜抵達廣成澤,交割完畢之後,暫歇兩日。

在附近閒逛時,遇到了有過數面之緣的司馬毗。

卞滔從叔卞壼之妻裴氏便是裴貴嬪的妹妹,因此他和司馬毗見過幾次面,交情馬馬虎虎。

司馬毗身邊還有二人,相互介紹之後,卞滔才知道那個年歲稍大之人叫王秉,出身東海王氏,曾經做過東海王國軍將軍以及禁軍大將,卻不知現在有沒有官職在身,反正他不肯說。

年歲較輕之人名司馬黎,晉南陽王司馬模之子,說是來廣成澤探望妹妹的。

再一問他妹妹是誰,居然是大梁景福公主邵福。

卞滔頓時用奇怪的眼神看向司馬黎。

司馬毗、司馬黎二人的兄弟姐妹倒是不少,可惜都姓邵。

王秉主要在南陽諸郡考察風物,偶爾也會進入襄陽,被搶過一次財貨,但總體還算安全,畢竟陶侃這個人還是講規矩的,倒不以搶劫行商爲樂,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爲商人保駕護航。

這次他從南邊進了一批葛布回北地,過年前後賣掉,買家運回去後裁減,再分發至各處。到了夏天,便可以此布製成清涼裙衫,很受歡迎。

“說起做買賣,老夫此番帶過去的永嘉通寶被人爭搶。”王秉說道:“吳人說是不要僞朝的開平通寶,但私下裡還是收了,成色太好,比起我收到的‘沈郎錢’好了不止一籌。”

說罷,王秉摸出幾枚輕薄的銅錢,分給衆人觀看。

卞滔拿起一枚,都不敢用力,怕直接掰折。

所謂“沈郎錢”,乃王敦鎮荊州時,爲解決財用不足,令手下參軍沈充私鑄的錢。

王敦死後,沈充回到家鄉,又開爐鑄錢,故此錢在荊州和三吳地區都可見蹤跡。

“沈郎錢”是小錢,突出一個輕、薄,質量低劣,中間的孔大得嚇人,故不甚值錢。

但你別說,凡事靠對比。

東晉——因東吳故,北地多稱司馬睿朝廷爲“東晉”——和前晉一樣,不鑄新錢,仍用市面上流通的舊錢。

以前是東吳舊錢爲主,雜以蜀錢、漢五銖錢等,現在又涌過去了一些永嘉通寶乃至開平通寶——古時錢幣稱“寶貨”,通寶即通行寶貨之意。

不過永嘉通寶已經停鑄了,存世量不會太多隨着時間的推移,今後是開平通寶的天下了。

“君爲何帶沈郎錢回北地?不如採買些輕便之物回來。”卞滔看完將錢還了回去,問道。

“買不到了。”王秉說道:“況我只帶了幾千沈郎錢而回,若去洛陽、汴梁、鄴城、東垣四地交給少府,還能換開平通寶。”

卞滔一聽,下意識問道:“若從吳地收錢回來換開平通寶,可有賺頭?”

“朝廷應是有賺的。”沉吟許久之後,王秉說道:“晉錢低劣,吳人亦厭之。而樑錢型制精美,成色十足,尤其是開平通寶,吳人嘴上不說,私下裡收得比誰都快。”

簡單來說,一種貨幣如果成色低劣、型制不一,那麼就會貶值,反之升值。

這個時候,市面上就會追逐好錢,摒棄壞錢,這裡面往往加了不理智因素,比如純按含銅量來說,十枚好錢只能抵十五枚壞錢的話,在實際交易中往往可換到十七八枚,甚至更多。

壞錢收回來,拿其中十五枚熔鑄成新錢,如果不考慮損耗的話,剩下的就純是賺的。

當你的貨幣大舉入侵別人市場的時候,就有可能收鑄幣稅。

“惜銅錢太少了,否則僅此一項,就收益頗豐。”卞滔是有見識的,立刻說道。

“我也正煩這事。”王秉嘆道:“昔日去江夏,帶了許多清河絹,本以此物價貴,可採買許多貨物。可吳人卻說江夏暑熱,土人只好輕薄絹布,而不愛密實的清河絹,氣煞我也。”

絹帛價值的衡量,各地是有不同標準的。

清河絹產自河北,經緯密度高,用料足、厚實,這本是優點,因爲耐磨、保暖,故在北方比較出名,溢價高。

可在江南,因爲天氣炎熱,當地人喜歡經緯密度低的絹帛,主打一個輕薄、透氣,這樣穿着舒服,所以清河絹根本賣不上價。

如果不懂這個,做生意會吃大虧,本錢都賺不回來。

所以,南北方缺少一種能夠讓大家都認同的一般等價物,甚至南方、北方內部都缺少這種玩意,極大阻礙了商業發展——銅錢是可以,但太少了,完全不夠用。

“聽聞隴西有銅坑,少府已派人去看了。”一直沒說話的司馬毗說道。

“你怎知曉?”卞滔奇道。

司馬毗面色鬱郁,道:“我入宮見阿母,說要做買賣,偶然聽得此事。”

卞滔恍然大悟。

如果沒有庾文君,裴貴嬪都當皇后了,她確實能知道。

“不夠的。”王秉卻在一旁說道:“一筆買賣動輒數百萬錢,如何夠?”

衆人面面相覷。

******

碧霄殿內,王衍手捧一物,道:“我有此物。”

衆人尋聲望去皆不知何物。

殿內此時也正談論到貨幣問題,這個攔路虎不解決,雖說也不是不能做買賣,但麻煩太多、阻礙太大,很多生意就黃掉了,因爲商人們也吃不準天下那幾百種絹帛的實際價值,寧可不做。

更別說,很多人確實想買東西,但他手頭只有糧食,沒有錢帛,怎麼辦?

商人遠道而來,不可能拉着幾船糧食回去,他又不是專做糧食買賣的,沒有門路也賣不掉啊,說不定就虧本了。

王衍此刻看向衆人,說道:“此爲天子令少府所鑄,曰‘大梁龍幣’。重四兩,銀九錫一,直萬錢。”

衆人聽了,先是一驚,繼而有些疑惑。

沒辦法,聽到“龍幣”就嚇了一跳。

漢武帝白金三品“珠玉在前”,你別是又來搶錢的吧?

不過在聽到重四兩的時候,心下稍安。

有人甚至拿出了牙籌,當場細算。算完之後,長舒了一口氣,朝廷是搶錢了,但一枚龍幣只搶了幾百錢,比漢武帝拿八兩鉛(漢武帝龍幣重八兩)直搶好太多了。

不過夠用嗎?

前漢時就開採朱提銀了,王莽革新時,強推朱提銀幣,到諸葛亮治蜀漢那會,朱提銀坑已經慢慢枯竭了啊。

西域胡商帶來中原的那點銀根本不夠。

天下還有一些小銀坑,產銀也很少。

哪來那麼多銀做買賣?還不如用銅錢呢。

人羣之中,華迎之接到信號,長身而起,先行一禮,問道:“敢問丞相,少府鑄了幾枚大梁龍幣?”

“千枚。”

“那也就一萬貫而已。”華迎之說道:“予一人可謂富矣,予天下人則頗爲不足,如之奈何?”

王衍讚許地看了他一眼,拍了拍手。

片刻之後,有軍士端着托盤入內,一人發了一枚龍幣。

王衍端起茶碗,靜靜品茗,等待衆人觀賞錢幣。

良久之後,他放下茶碗,輕咳一聲,吸引了衆人的注意力。

“你等莊園之中,多有邸舍、邸店吧?”王衍問道。

此言一出,有人點頭,有人搖頭。

邸舍或邸店,其實是莊園內部的商店,但一般得上點規模纔會開設,畢竟人少的話也撐不起一個內部交易市場,所謂“閉門成市”也。

出售方式是寄賣。

比如某人擅長編竹器,做了幾個竹籃,就拿到邸舍寄賣。

莊園內有人需要竹籃,就會去買,一般是給一些糧食、布匹,甚至雞蛋、蔥韭等農產品。

東西賣掉後,邸店會通知寄賣者,讓他去取報酬,這就完成一筆交易了。

這樣內部完成交易,幾乎不與外界發生糾葛,就是莊園制經濟的典型特徵。

王衍以邸店舉例,衆人都好理解。

於是他又道:“朝廷欲廣設‘邸店’,曰‘坊市’。君等可攜貨物至坊市,市有令一人,佐官若干,登記各色貨品,廣而告之。”

“入市商徒人有一簿,載貨殖‘出’、‘入’。出多少,便記多少;入幾何,便記幾何。”

“此爲閉門交易,限十天或半月。最後兩三天聚在一起清賬,互相劃抵進出。賬目便以‘龍幣’計。”

“清賬完成,該補補,該收收。若實在虧欠,爾等自決。”

說完,便看向衆人。

衆人聽完,先是一呆,繼而大喜。

都是老商徒了,仔細一想,誰不知道這樣做的好處?

有龍幣統一計價,再不用拿各色絹帛以及成色、型制、新舊不一的銅錢扯皮,爭得面紅耳赤,你只要給你的貨品定價就行了,至於值不值,別人自己會衡量。

而且,在坊市裡交易的一般都是豪商大賈,動輒數百萬錢、千萬錢,平時哪來那麼多銅錢給你用?

現在不需要了,直接在紙或木牘上記載多少龍幣就行了。

你賣了一百龍幣的藥材,然後買了九十龍幣的鐵器,只需在紙上記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真拿出這麼多錢,然而兩筆買賣就真真切切地做成了。

最後兩天,大家坐在一起,統一劃賬。

整整半個月內,所有人加起來可能進行了上億錢的交易,結果劃賬後也就剩一些零頭需要支付罷了,不要都可以。

當然,也不排除有人光賣貨,一點不買,但這不是合格的商人,只賺一遍錢,太虧了。

不過,就算真有這種人,大不了回到以前罷了。

坊市的整個交易過程依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減少了無數扯皮,對銅錢、絹帛的需求降到了最低。

而當商人不再需要帶着大量銅錢、絹帛出門的時候,這些錢帛就可進入民間,讓小商販甚至普通百姓也有錢用,極大緩解了民間的錢荒,畢竟以前大部分銅錢其實是被商人佔用了——有一說一,帶着大量錢帛出門很危險。

另外,坊市集中交易也有好處。

找尋感興趣的商品容易了,甚至可以貨比三家,這都是現實的好處。

至於少府鑄造的龍幣,有沒有其實都沒關係了。

你都不需要拿出實物,大家知道有這麼一個東西就行了——在後世,這叫“(虛擬)記賬貨幣”。

甚至於,有人已經舉一反三,別人實在“出項”太多,虧欠了許多龍幣,似乎也不打緊。

登記好商人譜牒如果他們家是有名望的大家族,信譽較好的話,下一次再清賬也不是不可以。

“此爲天子所想之法,對爾等可真是拳拳愛護了。”王衍感慨道:“自古以來,可沒哪位天子如此急商徒之所急。”

“吾皇萬歲!”不知道哪個愣頭青脫口而出。

“吾皇萬歲!”頃刻之間,衆人紛紛跟着喊道。

第二十三章 帶節奏(爲盟主非酋國度加更)第816章 邊防第971章 都尉與司馬第1054章 倒反天罡了!第一百章 我在皇家監獄簽到第1432章 沙漠第896章 動員(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兩陘第1146章 我軍敗了!第一百二十章 分贓第1414章 告狀第一百十章 派別第一百七十五章 低頭第1190章 人事調動第一百十八章 運氣第一百八十章 不要讓我失望第1022章 風格迥異的對手第1385章 打窩第976章 勉爲其難第978章 登基(下)第878章 私聊第921章 三個方向第1269章 太子第十七章 鬼話第八十六章 “反賊”巢穴第1039章 前路第1227章 奇遇第四十章 那個男人第一百十二章 農事第十三章 離別與戰術第1252章 視察第884章 陣腳第1106章 臘月(下)第一百十五章 禽獸第1216章 王與周第1431章 出發第十一章 成果彙報第1190章 人事調動第五十一章 我還會回來的第一百七十五章 間歇期、積蓄期第一百二十八章 地勢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徂安陽第二十九章 規劃第1171章 姨甥第一百四十五章 搶第984章 行爲藝術(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親情第一百五十五章 會議百態第923章 躍進西岸第1030章 補救(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就是追,就是幹!第一百零五章 雲中塢第七十四章 會面第二百零二章 人心與對症下藥(上)第七十五章 新兵第三章 勸羊第一百二十四章 人人有份第805章 汾水(上)第六十二章 舉薦第九十四章 和平?休戰罷了!第十五章 汲桑小賊,何足憂也第四十一章 偵查第1388章 指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勢第1328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1384章 教育第三十九章 怎麼打第1258章 新舊第985章 行爲藝術(下)第1169章 門路第1341章 矛盾公開化第1045章 準備、消化第889章 動態第六十九章 雙向奔赴(爲盟主美酒甘薯我都愛加更)第884章 陣腳第六章 棗嵩第一百三十二章 堅持第十一章 努力第六十九章 招徠第1090章 積壓事務第1337章 後方掃蕩第930章 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第三十四章 預設戰場第一百章 硤石第1319章 遼海西南第五十二章 南陽與秦州第二十三章 早有預謀第1333章 攻守之策第一百五十章 交接第1194章 交代第一百七十二章 事已至此第1393章 一起走下去第1041章 定調與期望第一百三十八章 整合的意義第1299章 目的第1196章 宇宙的盡頭是帶貨第980章 冊封第906章 微妙的關係第一百五十五章 真·南陽王(下)第十八章 風馳電掣
第二十三章 帶節奏(爲盟主非酋國度加更)第816章 邊防第971章 都尉與司馬第1054章 倒反天罡了!第一百章 我在皇家監獄簽到第1432章 沙漠第896章 動員(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兩陘第1146章 我軍敗了!第一百二十章 分贓第1414章 告狀第一百十章 派別第一百七十五章 低頭第1190章 人事調動第一百十八章 運氣第一百八十章 不要讓我失望第1022章 風格迥異的對手第1385章 打窩第976章 勉爲其難第978章 登基(下)第878章 私聊第921章 三個方向第1269章 太子第十七章 鬼話第八十六章 “反賊”巢穴第1039章 前路第1227章 奇遇第四十章 那個男人第一百十二章 農事第十三章 離別與戰術第1252章 視察第884章 陣腳第1106章 臘月(下)第一百十五章 禽獸第1216章 王與周第1431章 出發第十一章 成果彙報第1190章 人事調動第五十一章 我還會回來的第一百七十五章 間歇期、積蓄期第一百二十八章 地勢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徂安陽第二十九章 規劃第1171章 姨甥第一百四十五章 搶第984章 行爲藝術(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親情第一百五十五章 會議百態第923章 躍進西岸第1030章 補救(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就是追,就是幹!第一百零五章 雲中塢第七十四章 會面第二百零二章 人心與對症下藥(上)第七十五章 新兵第三章 勸羊第一百二十四章 人人有份第805章 汾水(上)第六十二章 舉薦第九十四章 和平?休戰罷了!第十五章 汲桑小賊,何足憂也第四十一章 偵查第1388章 指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勢第1328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1384章 教育第三十九章 怎麼打第1258章 新舊第985章 行爲藝術(下)第1169章 門路第1341章 矛盾公開化第1045章 準備、消化第889章 動態第六十九章 雙向奔赴(爲盟主美酒甘薯我都愛加更)第884章 陣腳第六章 棗嵩第一百三十二章 堅持第十一章 努力第六十九章 招徠第1090章 積壓事務第1337章 後方掃蕩第930章 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第三十四章 預設戰場第一百章 硤石第1319章 遼海西南第五十二章 南陽與秦州第二十三章 早有預謀第1333章 攻守之策第一百五十章 交接第1194章 交代第一百七十二章 事已至此第1393章 一起走下去第1041章 定調與期望第一百三十八章 整合的意義第1299章 目的第1196章 宇宙的盡頭是帶貨第980章 冊封第906章 微妙的關係第一百五十五章 真·南陽王(下)第十八章 風馳電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