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

“末將作戰不力,還請大人恕罪。”張先壁與黃朝宣對視一眼,紛紛跪到在地面說道。

馬鑾說過之後,就後悔了。

城陵山這一戰,折損兩三萬人馬,看上去折損倒不是太多,但是實際上,大多都是精銳敢戰之輩。

而且張先壁與黃朝宣都是實力派。

別的不說,就是張先壁即便在敗陣的情況之下,也帶了三千多殘兵敗將。

雖然說是殘兵敗將,但是依然守城之中一股重要力量,更不要說張先壁與黃朝宣兩人一支同氣連枝,一併進退,黃朝宣經過之前一戰,雖然也損失不小,但實力還保存着,兩人結合起來,還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馬鑾深吸一口氣,說道:“兩位將軍快快請起,我也知道兩位將軍已經盡力了。只是如今局面當如何是好?”

張先壁說道:“請馬大人放心,岳陽城高池深,又有水陸相通。何督師就在湘陰,鄖陽侯就在對岸,只需我們守上三五日,就能得到援軍支援。”

“援軍。對,援軍。”馬鑾對黃朝宣說道:“黃將軍,如今水師實力如何,能不能將鄖陽侯所部給運過來。”

黃朝宣說道:“請大人,放心三日之內,一定將鄖陽侯給運過來。”

馬鑾如此一聽也就放心了,說道:“這就拜託黃將軍了,立即將援軍運來。”

馬鑾現在全部指望援軍了。

黃朝宣說道:“是。”

黃朝宣其實心中有些忐忑,他細細回味過前日一戰,夏軍水師的實力讓黃朝宣有些忌憚。但是不管怎麼忌憚,黃朝宣還是有信心完成自己的任務。

上一戰不過是平分秋色而已。

那麼夏軍再來,黃朝宣也有信心抵擋住夏軍水師。

馬鑾安排黃朝宣運李過入嶽州。

馬鑾隨即又安排人去各地求援。

何騰蛟接到城陵山之敗的時候,正在坐立不安的時候,一看到這消息,只覺得頭微微一暈,暗道:“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何止是禍不單行。簡直禍有三行,四行。

羅岱充分發揮出騎兵的優勢,攻下平江城之後,分散數支馬隊,分別突擊明軍各處,焚燒各地糧草。充分發揮出騎兵的效率,將何騰蛟弄得步履維艱。進不敢進,退不能退。

或許是因爲大明在湖南的橫徵暴斂,讓大多數百姓,都在旁觀戰事,再加上羅岱所部的軍紀也不錯,一時間各地行軍非但沒有什麼阻力,只要灑銀子,就有足夠的嚮導。

何騰蛟只能分點佈置,在長沙以北佈置了一條防線。封鎖住羅岱南下。

何騰蛟還覺得兵力不足,不都不從章曠那邊抽調一些人馬過來。羅岱萬餘人馬,就牽制了南明數萬人馬。

讓何騰蛟所部與岳陽所部分開了。

何騰蛟面對岳陽的噩耗,也沒有絲毫辦法。只能按下不表,或者多轉運一些物資過去。

其實何騰蛟並不是太放心馬鑾。畢竟馬鑾根本沒有經過大戰,從某種意義上,李過都比馬鑾適合主持岳陽戰事,只是事情卡在信任上。

何騰蛟絕對不信任一個前流寇餘孽。

對前線只能任由馬鑾發揮了。

而這個時候黃朝宣拜見李過。

“末將拜見侯爺。”黃朝宣說道。

李過說道:“黃將軍可否準備好船隻?”

黃朝宣說道:“末將麾下三百多艘船,都等在洞庭湖之中。”

“洞庭湖?”李過說道:“爲什麼不直接渡江。”

黃朝宣說道:“賊人有一支水師在長江之中,時常衝進湘江水道。渡江的話,不能確保安全。繞道洞庭湖安全一些。”

“好。”李過說道:“快去準備吧。不過要快。要不然,再等下去,我還沒有到岳陽。岳陽沒有丟掉了。“

黃朝宣心中有些不平,他當然知道現在岳陽城下的局勢。夏軍大軍挺進岳陽城下,營寨炮臺都準備起來,雖然現在還沒有完全封鎖城池,正式發起進攻。

但是攻城的準備,已經到了密不透風的地步。甚至每日有火炮轟擊城頭。不爲別的,就是爲了試炮。

馬鑾壓力很大。每個人承壓能力是不一樣的,黃朝宣就聽說馬鑾已經整夜整夜睡不着覺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非馬鑾不負責。而是有些壓力責任,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擔起來的。

抗過去,自然是雨過天晴,經過這樣極限承壓之下。甚至能力再升一層。但是更多人是抗不過去了。

所以讓李過早日過去,主持大局。或許是一個好的選擇。

黃朝宣立即開始準備,首先運過去的是李過部,與黨守素部,兩部人馬都是忠貞營的精銳。

李過一到岳陽城中,就大張旗鼓的宣示自己的存在感,甚至不甘於枯守。大開岳陽門,出城列陣。

鎮守此地程繼孔,自然不會退縮。雙方在千古名樓之下,展開一次交鋒。

這一戰雙方半斤八兩。

李過固然滿懷怨憤,想報復夏軍,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麾下的將士,早已不是當初的闖營了。

而張軒所部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在一次次戰鬥之中戰鬥力提升很高。

即便是次要精銳,已經不弱於李過本部最精銳的人馬了。

不過,李過並沒有想到取勝。所以就見好就收。在城頭火炮的壓制之下。緩緩的撤了回來。

這一戰能說是平局。而不能說是勝利。

他之所以這樣做,第一守城最忌悶守。他要向夏軍宣告自己的反擊能力。

第二,其實是一場奪權計劃。

馬鑾坐鎮岳陽的時候,岳陽城中人心惶惶,而李過一到,出城一戰。

即便這一戰沒有明顯勝利,但是李過能全頭全尾的回來。對滿城士紳來說,就是一場勝利。

“拜見鄖陽侯。”張先壁爲首的諸將在岳陽城樓之下,所有人迎接李過。

李過微微一笑,眼睛一繞,發現岳陽城之中有頭有臉的人都來了,不管武將系統,連文官系統都有。

只是差了一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馬鑾。

李過說道:“馬大人在什麼地方?”

李過此言,既可以理解馬鑾爲什麼沒有來迎接我。又能理解單單問馬鑾在什麼地方?

“馬大人病了。”週二舟低聲說道。

李過知道這週二舟,是岳陽府判官。,是除卻馬鑾之外文官最大一員。

李過聽了之後,微微一笑說道:“既然病了就安心養病吧。”

李過不去追究馬鑾到底真病了,還是假病了。不過在他想來,還是馬鑾有自知之明。

馬鑾知道,隨着李過大軍到來,岳陽城中的主力,就由岳陽軍變成了忠貞營。

任何地位都是隨着實力的變化而變化。

李過實力雄渾,馬鑾自己也知道壓不過李過。所以乾脆養病,讓李過接受岳陽城實際的領導權。

李過很乾脆掠過馬鑾是真病還是假病的話題,直接開始吩咐道:“黃朝宣,你必須加快運輸,將西岸忠貞營全部送過來。”

“是。”黃朝宣說道。

李過說道:“諸位從明天開始,收攏全城的糧食,我要知道岳陽城中到底有多少糧食。我們要做好與敵軍持久相持的準備。”

這李過倒是說的實話。

這一次李過與夏軍交手之後,李過也深刻的明白了夏軍的實力。夏軍兵力雖然少,但是精銳非常,李過雖然有依城而戰的決心。但卻沒有大勝的把握。

所以,最穩妥的辦法就是牢牢的守住岳陽城,讓夏軍頓兵于堅城之下,拖到他們師老兵疲。纔是反擊的時候。

套路雖然老,但是非常有用。

週二舟說道:“是。”

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七章 軸承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十九章 敵襲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十章 收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七章 攻城第一百零三章 圍襄城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五章 峽石城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五十二章 馬踏開封城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七十九章 劉承胤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九十一章 棋差一步第七章 下蕭縣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七十一章 戰長沙之列陣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九章 羅玉嬌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六十五章 錢糧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
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七章 軸承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十九章 敵襲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十章 收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七章 攻城第一百零三章 圍襄城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五章 峽石城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五十二章 馬踏開封城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七十九章 劉承胤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九十一章 棋差一步第七章 下蕭縣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七十一章 戰長沙之列陣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九章 羅玉嬌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六十五章 錢糧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