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

武英殿之中,朱祁鎮坐在龍椅之上,微微嘆了一口氣。

今天還是一個開始,文臣之中調整,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畢竟正如朱祁鎮辦事需要內閣協助的一樣,周忱新任首輔,他也需要組建自己的班底,讓他大權獨攬,自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麾下沒有自己的人手,恐怕周忱的政令也推行不下去。

當然了,對於周忱的辦事能力,朱祁鎮從來沒有懷疑過。想要整頓好朝政,用不了太多的時間。

他現在微微有些後悔。

而今正是秋天,距離入冬還有一段時間。

瓦刺大軍在冬天是不能行軍的,所以朱祁鎮大概率覺得瓦刺南下是在明春,但是距離入冬還有一段時間。

如果瓦刺大軍在秋後入侵一波,大明的準備還真不大好說。

這就是朱祁鎮爲什麼急忙忙的召集大明頂級勳貴的所有話事人。

不過,片刻武英殿之中,大明勳貴黑壓壓的站滿了一屋子人。

這裡有很多人平日裡不顯山不露水,但並非不重要。

比如正西寧侯宋瑛,他就是太皇太后在朱祁鎮登基時賴以穩定京營的人選之一,乃是大明的駙馬爺。

比如武興,雖然從漕運總兵任上調入軍中任職,而今也是京營中一員大將。

從海西打仗已經回來的,郭登。

武進侯朱冕。

還有吳克勤兄弟兩人。

如是等等,還有很多人。

這些人比起英國公與成國公的權威,自然是不能比的,但也是大明軍隊的根基所在,很多人雖然依附於成國公等人,不過是朝中站隊而已。

畢竟他們不站到文官那邊。

但是從根子上,他們都是大明皇室的人,不過是太宗皇帝與宣宗皇帝的人。

連劉永誠也在大殿之中伺候。

可以說大明軍方的重量級人物,除卻在外面的人。都在這裡了。

朱祁鎮說道:“瓦刺欺朕太甚,今日商議一下,如何應對瓦刺南下,英國公,你是太宗皇帝留下的柱石之臣,太皇太后也叮囑朕,凡是軍國大事,必諮詢國公而後行之。而今局面國公以爲當如何應對。”

英國公說道:“瓦刺狂悖,必當征伐,只是朝廷多事,河南大工耗費朝廷人力物力。深入草原恐有不逮,陛下又下令斷絕瓦刺貿易,以臣對瓦刺瞭解,少了大明的物資,瓦刺支撐不了兩年。”

“正可用以逸待勞之計,重兵集於塞上,與瓦刺決戰。”

英國公張輔對現在這個局面,其實並不是太看好的,在他看來,早知道而今的局面,還不如去年就打。

去年打,朝廷雖然也在賑災,但是去年賑災數目也沒有今年這麼大。兩年消耗下來。大明府庫乃是正統登基以來,最困難的時候。

但是英國公更知道一點。

那就是朱祁鎮已經下定了決心,爲了這一件事情,已經罷免了三名大學士。這樣架勢,是不可能更改了。

英國公張輔不單單是一個將領,每一個可以統兵數十萬的大將都不是單純的將領。必然有政治家屬性。

他已經看出來,不能改變。

張輔就沒有與朱祁鎮硬頂的想法。

張輔作爲軍方大將,他如果與朱祁鎮硬頂,不管成功不成功,對英國公府,對大明都沒有好處。

而且張輔對手下敗將瓦刺,並不是多看重,特別是瓦刺與曹義在朝鮮打的那一戰,還有虎頭蛇尾的海西圍城戰。

似乎看出了瓦刺的虛弱。

所以,雖然大明的處境並不是太好,但是打得過瓦刺,還沒有什麼問題。

想想就知道了。

太宗皇帝的時候,可是北打蒙古,南打交趾,每一地都動用幾十萬大軍,還有下南洋,修建北京城。

朝廷當初出征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用盡全力。

雖然不是最好的情況,但是在張輔看來,沒有什麼不能打的。而且這一戰的勝負最重要的在什麼地方?

在前線?

不,張輔覺得在宮廷。

張輔也是看着朱祁鎮長大的,對朱祁鎮軍事能力,也是很清楚的。

即便朱祁鎮每天起來鍛鍊身體拉弓射箭,但是朱祁鎮的軍事能力有幾分,如果上陣殺敵,大概是一個合格的士兵。但是領兵打仗,心思太多太雜。不經歷練,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他最怕的就是朱祁鎮親征,即便不親征,瞎指揮也是很大的麻煩。

所以,張輔一邊講解策略,一邊想辦法拍馬屁,最好讓皇帝聽的舒服,只要皇帝不想來的突發奇想,這一戰就贏了三成了。

朱祁鎮聽了英國公的話,心中沒有一點波瀾,因爲英國公的方案這麼多年都沒有變過。他說道:“成國公出兵口外,朕是放心的,但是朕擔心,瓦刺這一次南下,恐怕就不是宣大一處了。”

英國公說道:“遼東有曹義,海西有焦禮。甘肅有任禮,此輩都是能征善戰之輩,瓦刺大軍而來,也足爲陛下守之,故而不管瓦刺幾路而來,決戰之地,就是宣大口外之地。”

朱祁鎮說道:“宣府令郭登守之,大同領楊洪守之。爲成國公後備,傳令各鎮,謹守邊牆,不得出塞。國公以爲如何?”

朱祁鎮對與瓦刺怎麼打,已經反覆思量過不知道多少次了,這一次與其說是商議,不如說是通氣。

之前是商議,不過是侷限於頂層幾個人而已。

這一次卻將這個決策擴散開來。

其實朱祁鎮在決斷之中,其實也存了一點小心思的。

雖然英國公說必勝,但是朱祁鎮對瓦刺還是有一點陰影的,所以在安排之上,將自己的人留在二線,不參與口外決戰。

楊洪,郭登兩個人,鎮守宣大。保定侯孟瑛不參與出征,自然要留守京師的。

可以說在成國公出徵之後,北京的留守軍隊,卻是朱祁鎮可以如臂使指的嫡系人馬。

如果成國公勝了自然不用說了,如果說成國公敗了。

那麼,朱祁鎮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成國公一系將領給打落塵埃,三楊代表的洪宣輔政集團,已經退場了,太宗皇帝留下的靖難勳貴集團,也到了退場的時候了。

不過,朱祁鎮本意上還是希望成國公能打贏的。

畢竟,朱祁鎮而今早就不急了。

反正時間在他這裡,英國公快七十了,成國公也六十多了,他們弟子不能說多不成器,只是說普普通通的。

熬死了他們,靖難勳貴還有什麼不好拿捏的。

時間會給每一個人一個答案,朱祁鎮只需等這個答案就行了。

隨即朱祁鎮分配任務,京營號稱五十萬人馬,但是之前也說過。大明衛所軍缺額近三分之一,這五十萬大軍自然是一有水分的。

其中山東河南衛南直隸衛所軍,都被徵召在河南大工之上了,也就是七萬班軍是沒有了。

剩下四十萬,其中缺額沒有三分之一,但也有好幾萬人馬的缺額。

也就是說大明京營實際人馬,在三十五萬上下,這還是朱祁鎮這幾年一直盯得很緊的緣故。

這一次分配十五人馬,神機營一部,五軍營一部,乃至全部三千營出動。

不過,大軍出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裡不過是先準備起來,等瓦刺那邊的動靜之後,再決定大軍什麼時候出京。

安排好了這一切,朱祁鎮好像想起了什麼,傳令從福建都司調集三萬兵馬從海路入京。

方瑾一直在福建整頓兵馬,上奏說頗有成效,朱祁鎮要看看。

他當然不是要檢閱。畢竟他也檢閱不出來什麼,他是要看福建兵在戰場之上的表現如何。

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四章 遺詔第八十章 西寧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章 新天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章 年關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章 大武學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
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四章 遺詔第八十章 西寧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章 新天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章 年關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章 大武學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