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西寧

第八十章 西寧

正統二十年秋。

于謙一行過萬士卒,從蘭州逶迤而行,向西寧而來。

從蘭州到西寧,並不是太遠的。

只是于謙在來之前,卻準備了很多很多。

丘浚很得皇帝的重視,甚至官場傳言,今日之丘浚就是明日之劉定之。再加上丘浚又擔任的御史,雖然品階低,但是不管是四川與陝西都沒有敢小看他。

更不要說,他還平了松潘之亂。

誠然,丘浚在平定松潘之亂的功勞,是有一些水分的。但是至少說明丘浚還是相當有能力的。

故此,于謙也起了栽培之心。

于謙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是有預料的,估計一輩子也難以如內閣了。如此一來,于謙心中的功名之心倒是淡了許多。

功名之心淡薄了,反而生起了好爲人師之心。

這幾日,于謙將大部分關於西寧的資料文檔給丘浚看。

這一次在晃晃悠悠的馬車之上,于謙半是閒談,半是考教的問道:“你覺得西寧怎麼樣?”

丘浚不敢不重視眼前這位重臣,他是天下人公認的,雖然不在內閣,卻是權力聖寵不在首輔之下的大臣。

是政壇上的大佬。

丘浚自然持弟子禮,可謂畢恭畢敬之極,聽於謙這樣問。沉吟一會兒,說道:“西寧乃邊陲重地,鎮湟中,扼番羌,古來征戰之地,漢唐宋用兵之所,本朝軍興,太祖設西寧衛以鎖西番,和睦諸番,以寧青海。”

“西寧一衛,軍五千餘,百姓一萬餘口,下轄十三族,並有西海,西海之地,水草豐盛,誠天賜朝廷之養馬地,今年朝廷用武於北,尤缺馬匹,如果能得青海之地牧馬,則能解君父之憂,家國之困。”

于謙點點頭,說道:“還有嗎?”

這一點不錯。

青海驄乃是天下有名的馬,青海之地,也是一等一的養馬地。只是于謙深刻的瞭解西北馬政之後,不得不承認,大明是缺養馬之地嗎?

不是。

西北,寧夏,甘肅,陝西,或許養馬成本沒有草原那麼低,但是如果說西北不能養馬,那就是天大的笑話。

這裡面的原因很是複雜。

在青海建立馬場,未必是一個好辦法,但是現在看來並不是當務之急。

丘浚沉吟一會兒,說道:“湟中之地,本就利於耕種,漢唐之際,就多有屯耕,及至本朝,太祖太宗以屯田爲要務。西寧之地,在太祖末年,就已經能自給自足了。並且能轉運糧食以濟西北。”

“只是到了正統年間,衛所敗壞,西寧衛產糧才日益稀少。如果能整頓西寧衛,令起盡復舊觀,定能讓西北百姓得一分休息。”

于謙心中嘆息一聲,暗道:“勇氣可嘉。”

只是西寧產糧可以自給自足,並能供應外部,但是衛所制度全盛的時候,那一個屯田的地方,不能夠自給自足?

大部分衛所都能夠的。

湟中能夠產糧食,難道西北其他地方就不產糧食了。

于謙到了西北才知道,誠然西北殘破乾旱,因爲水源,天時等原因,很多地方一畝地才收一石多。

與北方平均畝產二石多,與南方平均畝產三石多,已經江南有些土地畝產,三五石,乃是七八石之多 ,根本不能相比。

這是自然環境限制。

但于謙深入民間調查,才發現另外一個事實。

糧食產量本來就是少是一回事,西北衛所特別多,西北的糧食生產很大一部分都在衛所體系之中,而今衛所制度早就不如當初了。

並非當初的土地不產糧食了。

而是當初的土地產出的糧食,不在才朝廷手中。

甚至於謙最大感覺是,西北四王遷入北京,讓陝西財政大大鬆了一口氣,因爲朱祁鎮將四王的田產,轉給陝西布政使。

這才讓這一兩年過的有一點點寬鬆。

所以,西寧衛所的問題,乃是西北地區的普遍問題,不過是因爲西寧孤懸於賀蘭山之南,實實在在的是天高皇帝遠。內部又是土流雜居,表現出來的特別嚴重。

丘浚見於謙還不滿意,說道:“下官以爲到西寧衛之後,要特別注意喇嘛教。”

“西寧土人,篤信喇嘛教,這也是朝廷多次冊封喇嘛的原因,入鄉隨俗,喇嘛雖非正教,但是能導人向善,秉承忠君愛國之意,下官覺得,也是要多加籠絡纔是。”

說實話丘浚作爲讀書人的本能,對這些喇嘛教很看不管。

這裡的喇嘛根本沒有什麼六根清淨什麼的,甚至還有什麼歡喜禪,簡直是難登大雅之堂。畢竟這還不是明後期,能堂而皇之的談論房中術的時代。

但是丘浚個人怎麼想,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喇嘛對朝廷的作用。

正統年間,朝廷編印的《大藏經》《正統道藏》,這些事情都是楊士奇推行的,朱祁鎮批准的,就是用來籠絡喇嘛,和尚,還有道士。

特別是喇嘛。

朱祁鎮登基之後,一般不喜歡建寺廟,唯獨喇嘛教,朱祁鎮不僅僅在北京建,對西寧方面報上去的,也統統批准,並且要地方財政支持。

朱祁鎮自然不是傻子。而是看到了喇嘛在幫助朝廷治理西寧,乃至西藏的效果。這才特別隆重的對待。

于謙說道:“不錯。你是做了功課的,但是這一次茶馬會市,你覺得要注意什麼?”

于謙一行過萬人,爲什麼這麼多?就是彙集了不少茶葉商人。

甚至於謙身後的茶葉商人還不是全部,從其他道路,如同松潘,也有到西寧的。

這一次於謙估計到西寧茶葉在千萬斤左右。

似乎也是因爲官方這一次理順茶馬貿易的道路,而爆發增長。

在大明內部賣茶葉,其實只能賺一個辛苦錢,唯獨販賣到青海纔有大價錢。這一次朝廷醞釀一年的行爲,讓很多人看到了機會,甚至這些茶商之中,還有從江南來的。

按照這個時代的交通,估計他跑這一趟,一年都下不來。

丘浚說道:“按理來說,應該沒有什麼?各地私茶已經查處過了,封堵的七七八八的,大人在各處設立了巡檢司,又不對商人做限制,不管哪裡的商人都能報引。”

“想來不會有多少人私茶。”

于謙聽了,心中暗道:“如果丘浚的見識僅僅到了這一層,今後的前程也就到六部尚書爲止了。”

丘浚似乎看出于謙所想的了,微微靠前一點,說道:“還有一些事情,下官人微言輕,卻不是下官能說的,下官不敢妄言。”

于謙眼睛之中精光閃過,說道:“讓你說你就說吧。”

丘浚說道:“是,下官以爲最大的問題就在西寧城內,畢竟大人不可能常駐西寧,即便是我這個御史,在這裡也未必能說的上話。”

“所以,大人想做事,就要先打掃乾淨房間。”

于謙微微搖頭,說道:“你將他們當成什麼了?”

丘浚說道:“與大人相比,他們自然什麼也不是。不過是區區一會寧伯而已,如果前會寧伯還在,也不敢在大人面前放肆,而今不過是區區旁支而已,又算得了什麼啊?”

于謙說道:“你倒是看出了幾分,但是西寧李家可不僅僅是會寧伯。可是西寧第一望族,要在西寧做事,可是不能少了李家。”

丘浚說道:“大人不是有了準備?否則也不會帶範廣所部來。”

于謙這才知道,丘浚早就知道這一次西寧之行的關節之處,不錯,就是走私茶馬最爲受益的就是西寧最大的地頭蛇,會寧伯李家。

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
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