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遺詔

楊榮聽朱祁鎮如此問,立即正色說道:“俑像人而作,夫子惡之。”

朱祁鎮說道:“俑尚如此,何況於人?今宮中尚有殉葬之事,楊師傅乃國朝柱石之臣,能無諫乎?”

楊榮聽了,立即請罪道:“此乃臣之罪也。”

朱祁鎮明顯是在甩鍋。

從明太祖到宣宗皇帝,比起明代中後期的皇帝,都可以稱爲強勢的皇帝。

即便朱元璋自以爲能夠納諫。

但是事實上是什麼樣的,朱元璋手段之下,有幾個人敢說話。朱元璋戒於外戚之強,誅死無子嬪妃,也有當時的現實考慮。

國初,朱元璋所納的妃子,很多有現實的考慮。

比如,舉江西而降的胡美的女兒,郭英的妹妹,等等。這些妃子都是來自各方勢力,至於兒子的婚姻也是如此。

秦王的正妃,就是趙敏的原型,王保保的妹妹。

所以朱元璋當初的改定有強烈的政治企圖,而永樂得位不正,正因爲如此,他纔要處處標榜祖制。

而後世因循之。

畢竟與朝廷大事相比,這些女子之事,卻算不得什麼了,說不定還能作爲美談

比較殉葬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是殉節的話,在文人哪裡也可以是美談。

爲尊者諱,是殉葬還是殉節,不過在一字之差而已。

不過,楊榮是何等機靈的一個人,宣宗皇帝看中楊榮,就是他將天下府縣,九邊險要都納入胸中,宣宗皇帝出征,只要問軍事部署,楊榮就能立即回到。

此刻他立即知道朱祁鎮的意思。

如果朱祁鎮沒有想在這上面開刀的話,決計不會當着大臣的面提出這個問題。

朱祁鎮說道:“先生乃父皇肱骨之臣,此事,卻不知道先生何以教朕?”

楊榮撲在地面上,說道:“先帝對臣,有天高地厚之恩,敢不竭誠報先帝以忠陛下。陛下欲廢此苛政,乃遵夫子之道而後行,只是陛下擔心有無知之輩,未識太祖皇帝真意,而論陛下之非。臣所言可否?”

朱祁鎮說道:“正是朕之患。”

楊榮說道:“臣有一策,獻於陛下。”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楊榮說道:“陛下可言此事,乃奉先帝之遺詔而爲之。”

朱祁鎮有些疑惑說道:“遺詔,可是父皇沒有這一分遺詔啊?”

楊榮說道:“先帝大行之時,召臣,與楊士奇大人,楊溥大人,胡濙大人,英國公,尚有太皇太后,與皇太后在。”

“陛下既然召臣言此,太皇太后定然默許了。”

“臣願意回內閣,說服內閣諸位。”

楊榮話說到這裡,就不言了。

朱祁鎮立即明白,這些人聯手,廢立都夠了,不要說區區遺詔了。

連司禮監太監權力大的時候,都敢說:“要聖旨,咱家給你寫一張。”如此太皇太后默許,輔臣五大臣點頭,皇帝首肯,這遺詔不是說有就有的嗎?

朱祁鎮對楊榮的觀感大爲改變。

一直拘泥於成見,以爲三楊乃是文臣之首,定然是如同方孝孺等迂腐之輩,想與他們說通,變更祖制,定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但是而今看來,滿不是那回事。

楊榮的權變之道,讓朱祁鎮大大吃驚。

他不知道楊榮這一件事情,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

當初宣宗皇帝剛剛登基,漢王叛亂,楊榮就是力主親征中的一員,在平定漢王回京的路上,楊榮又力主宣宗皇帝,將趙王也一併料理了以絕後患。最後還是楊士奇爲趙王說話了,說太宗僅有三子,陛下唯一叔。

言外之意,總不能將太宗皇帝的子嗣全部殺了吧。

如此才保全了趙王。

至於廢后之事,更是宣宗皇帝得了楊榮的建議,才順利進行的。

明代理學真正興起,成爲主導,也就是在洪宣之際,也就是而今這個時候,但是三楊真的說,他們其實洪武末,永樂初出頭的,有的還有在建文朝的經歷。

他們的思維已經定型了,雖然口中說得是理學那一套,但是真正行事的時候,卻沒有一絲迂腐之氣。真要將他們當成儒臣來看,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朱祁鎮不過稍稍一愣,立即回過神來,說道:“如此,這件事情就拜託先生了。”

楊榮欣然領命。

楊榮回到內閣之後,先與楊士奇商議。

雖然楊榮屢屢與楊士奇相爭,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卻是明白的。這件事情,如果想要辦成,必定要楊士奇點頭不可。

更何況是朱祁鎮登基交代給他辦的第一件事情,楊榮自然要竭力辦好。

與楊士奇之間的些許恩怨,就算不得什麼了。

楊士奇自然不會在這一件事情上做梗,一來不想違背朱祁鎮的想法,二來這一件事情,也算是一件好事。

甚至楊士奇在這道遺詔之上加了不少東西,比如放出宮人。

明代的宮廷制度,在太祖時期,多用四十歲以上的女官,這些女官年老色衰。自然不會出什麼事情。

那時候太監的權力真的不大,宮中權力多在女官手中。宮女的待遇還不錯。到了年齡還有放回家的可能。

但是越往後來,宮禁就越森嚴。

一至於朝廷一選秀女,民間都開始出現男人荒,百姓寧肯匆忙將女兒給嫁了,因爲一入宮廷,這一輩子,難有再見爹孃的時候。

楊士奇不能廢除這個制度,只能做些變通,而今能放出一批,是一批了。

只是楊士奇心中另外一個念頭,越發濃烈了。

就是朱祁鎮對楊榮的看重。

雖然而今他有太皇太后撐腰,想來楊榮是越不過他的,要知道太皇太后對楊榮在廢后一事上做得手腳,甚爲不滿,覺得楊榮失大臣體。

但是楊士奇卻也不想楊榮在朱祁鎮身邊得寵。

心中暗道:“經筵一事,一定要快些安排了。”

經筵,就是給皇帝上課。

這一件事情,在唐宋都有,在明朝也有先例。只是明朝之前登基的皇帝,都是成年皇帝,皇帝想聽什麼,都是皇帝本人做決定。

也就是經筵是受皇帝本人主導的,帶有君臣論道性質的。

但是而今朱祁鎮卻是一個孩童。

這樣一來,經筵就不一樣了。

這要擔任起對皇帝的教育。未來大明朝有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就要看而今,他們怎麼教皇帝了。

這是堪稱國本的大事。

所以,楊士奇心中一直是有想法的。只是這一段時間,朱祁鎮在宮中忙碌無比,而楊士奇身爲天下文臣之首,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單單是宣宗皇帝的後事,都夠他忙活了。更不要說,主少國疑之時,他要平四方之疑。還有各種地方上的急務,都要他處理。

這一件事情,本想放放再說。

但是而今看來卻是不能放了。

“看陛下行事,頗有漢昭帝之風。雖然年少,聰慧過人,萬萬不可,養在婦人閹人之手,好好一個皇帝被教壞了。”楊士奇心中暗道。

他立即將這一件事情提上議程。

不過,再怎麼說,也要等朱祁鎮出了孝。

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七十章 年關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
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七十章 年關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