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

第六十七章勳貴之心

成國公朱家已經是與國同休了。富貴已極,也不求什麼了。

只是即便如此,與皇帝保持良好的關係,依舊是很有必要的。

張輔苦笑道:“皇帝縱然有此心,那有如何?而今做主的是誰,朱賢弟不知道嗎?”

朱勇淡淡一笑道:“無妨,無妨,皇帝有太宗皇帝之風,豈不是一件大好事。聽聞太皇太后有意讓張兄教授陛下,卻不知道張兄有沒有想建立幼軍。”

張輔心中不想聽見的,就是這樣一件事情。

說實話。

北京這些靖難勳貴對仁宗皇帝一脈,其實並不是多喜歡的。

首先,在靖難之中與他們並肩作戰的一併打天下的是漢王。當時仁宗皇帝作爲太子不過是坐鎮後方而已。

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

看仁宗一脈上位之後做的事情,草原失控,漠南各地被瓦刺一點點的吞噬下去,要知道在永樂年間,長城之外,從來不允許韃子放牧的,甚至還有不少人在長城之外開闢農田。

但是而今,邊境上的騷擾有多少。

甚至大同都震動了。

在很多靖難功臣心中其實很不舒服。

即便是張輔就順心嗎?

放棄安南的時候,就是張輔一次又一次的勸諫,力持不可。

但是結果如何?

只是張輔從來是識時務,看清楚現實。

就宣宗皇帝本身來說,宣宗皇帝在太宗身邊養大,在治國理念之上,與太宗類似。與仁宗皇帝其實有一些差距的。

仁宗皇帝的方針,爲什麼宣宗皇帝繼承?

這絕非是孝順,而是宣宗皇帝發現。在這樣的局面之下,這是唯一的辦法。宣宗皇帝的收縮,並非他願意如此。

而是大明國力支撐不起這樣的攤子了。

如果宣宗皇帝能多活十幾年,等國力恢復之後,將放棄的地方一一收復。

但是而今,與宣宗皇帝在的時候,形勢變得更壞了。

別的不說,紫禁城中,只是孤兒寡母。就不是大舉征戰的時候。

而建立幼軍,乃是太宗皇帝培養太孫的手段。

不過,在成國公朱勇說出來,卻是另外一件事情。他說出這一句話,就是代表成國公要在皇帝身上下注。

張輔說道:“你我是同家之好,我也不說虛話了。”

“你我兩家富貴已極,何必再參與這攤子渾水?皇帝與太皇太后之間,或許有一點小矛盾,但是太皇太后是什麼樣的人,你不知道嗎?”

“你不參與進去?皇帝也不會有什麼事情?你參與進去了,皇帝或許沒有什麼事情,但是成國公府卻未必沒有事情?”

“冷眼旁觀即可。何必如此?”

成國公朱勇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張兄,你而今也在內閣中,怎麼能不知道我的心思?從太祖朝到而今,朝廷大事,都是皇帝與我等決斷,而今大事都在內閣。而內閣之中,不過有一個你而已。”

“你覺得,等你退下去,誰能代替你在內閣之中立足?”

“再過幾年,恐怕那些窮酸都爬到我們頭上了。”

“正因爲你我兩家,都與國同休,你就甘心,將來讓子孫做一個富貴閒人嗎?”

張輔心中一嘆,他如果不知道,而今勳貴們的局面有些不好。大明的權力就這麼多,這邊多一點,那邊就少一點。

兵部尚書王驥,事務繁忙到一個勁往兵部之中增加人手。而五軍都督府卻清閒的,幾乎是養老的衙門。

張輔說道:“兒孫自有兒孫福。”

成國公朱勇說道:“不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而是不打仗,不出動京營打仗,下面的兒郎怎麼能冒出頭來?”

“沒有軍功,如何與那些人去爭?”

“我不是爲了我成國公府?是,你我兩家富貴已極,如果陛下一句話讓我家當富貴閒人,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是你忍心看父祖打下江山,就這樣讓他們給敗了。”

“之前是安南,瓦刺,奴兒干,將來是不是青海,關西七衛,雲南?”

“他們只求太平盛世,只說是不毛之地,卻不見那都是我們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張輔說道:“你的意思我知道?只是而今陛下還小。”

朱勇說道:“無妨,我也沒有想過今天就打,只要陛下有此心便行了。不瞞張兄,我已經與王振搭上線了。”

張輔目光一凝,說道:“王振?”

朱勇說道:“正是。”

張輔說道:“你家朱儀不是在皇帝身邊當侍衛,爲什麼還與王振勾搭?”

朱勇說道:“而今陛下在宮中全靠王振,自然不能惡了他。再加上陛下還小,有些事情,他未必明白。”

щшш ▪ttka n ▪c o

張輔看着朱勇微微一嘆,說道:“你聽我一句話,萬萬不可將當今當做小孩子,否則將來吹虧的是你。”

朱勇點點頭,說道:“知道了。”

語氣之中的敷衍之意,張輔即便不用耳朵聽,也能感覺到。

很多人都覺得,皇帝的很多作爲,都是王振教的。這纔對王振另眼相看,世上固然沒有不透風的牆。

宮中的很多事情,能瞞得過一時,卻瞞不過一世。

但是傳話的人,很多時候都加了自己的理解。傳出來之後,難免都變了本來面目。

而朱儀即便是在皇帝身邊,也沒有與皇帝近距離接觸過,倒是張忠雖然不長在宮中,卻與皇帝有過多次談話。

張輔與兒子談過,知道當今陛下雖然富有春秋,但是決計不能小窺。

只是他也只能說到這裡,朱勇不聽又怎麼樣。

朱勇說道:“張大哥,你是我們這一輩拔尖的,這事情還是要你帶頭,你說到底行不行?”

張輔沉吟了好一陣子,搖搖頭說道:“你如果信得過我的話,這事情我記在心上,決計不會忘記的。但是而今什麼也不做,比做任何事情都好。”

“這也是太皇太后的意思。”

“如果朱賢弟有心,不妨好好的操練子弟,將來有用的時候,也不知道連上陣都不會了。”

朱勇聽了,心中一嘆,他知道張輔所說的不錯。

下一輩之中,可擔當大任的人才,真是少之又少。

英國公一脈就不用說了。能不能有子嗣,還在兩可之間。而成國公一脈,歲有兩個兒子。但是嬌生慣養,哪裡與他們當初,小小年紀就弓馬嫺熟,跟隨上一輩征戰沙場了。

朱勇說道:“有大哥這一句話,我就放心,這些小兔崽子們,回去非要好好訓他們不可。”

張輔這才鬆了一口氣,與朱勇寒暄了一陣子,這纔將朱勇送走了。

張輔送走朱勇之後,靜靜沉思,暗道:“朱勇所言,或許有些偏頗了,但是不能說不對。明年我也要在陛下身上多上上心。”

朱祁鎮還不知道的情況之下。

已經有不知道人將希望寄託在朱祁鎮身上了。

太皇太后的,楊士奇的,張輔的,朱勇的。

而每一個對他的期望都不一樣,都希望朱祁鎮成長成一個符合他們意願的皇帝。故而朱祁鎮明年功課增加了不知道多少。

經義,騎射,農事,事務。還有一個月兩次的經筵,也要提上日程了。

而此刻朱祁鎮還不知道,宮城外面的人心浮動,倒是因爲進入冬季之後,天寒地凍,免了日講。

逢風雪之日,又免了早朝。太皇太后又時也免去他去慈寧宮。讓朱祁鎮又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

只是朱祁鎮已經吸取教訓,什麼是事情都不做,唯一在意的就是宮中用煤代替木材這一件事情。

畢竟這一件事情,已經開了頭,不可半途而廢。讓人詬病。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章 父子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章 父子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