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

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

黎思誠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震驚莫名,一瞬間覺得頭嗡嗡做響,似乎有無數人在耳邊說些什麼?又似乎天地之間爲之一靜,他能看見眼前的人口舌張合,卻聽不見一句話。

就好像是天地都變成了琥珀,或者說他自己的思緒連同呼吸一瞬間被凍結了。

好一陣子,黎思誠才用沙啞的聲音說道:“這怎麼可能?”

黎思誠當然知道,這不可能是虛報的。

敢虛報這個消息的人,他們有幾個腦袋也不夠砍。

而且即便下面僞造,也都是僞造好消息以討賞,決計沒有僞造壞消息找死的。

只是黎思誠心裡明白,這是真的。不過,他萬萬不願意接受。

但是也由不得他接受不接受了。

很快就有其他消息,那就占城大軍北上,斬殺北占城王,已經開始進入安南南部了。以老撾爲主的一些土司,也打這奉大明號令的名聲,從西南方向向安南殺過來。

似乎在轉眼之間,形勢尚好的安南,已經變得四面楚歌了。

這就是爲什麼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管文官如何強調他們的重要性,真正決定一個王朝興起與滅亡的依舊是戰爭。

或者說一場決戰。

黎思誠忽然哈哈大笑起來,說道:“好,好,好,這就是朕的江山。傳令令丁列本部立即回升龍,徵召天下百姓,凡是壯丁皆從軍,朕親帶六軍北伐,必破北寇。”

黎思誠的驕傲,讓他不能坐以待斃。

這樣局面之下,什麼守住升龍,或者退居清化都已經不大可能了。無非是苟延殘喘而已。

或許明軍在安南之後,如之前一般,折騰二十多年,不能平定,纔會撤軍。

問題是,不管如何,明人都不會放過他這個皇帝的。

與其苟延殘喘,最後還難免一死,不如再與大明賭上一場,即便敗了,對黎思誠來說,足夠對自己的交代了。

黎思誠的所做所爲不過是困獸之鬥。

暫且不理會他。

因爲他不管是將丁列調回來,將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邊軍掌控在手中,並且再加上他手中兵力,然後徵召民夫,或許能再湊夠幾十萬人。

只是有多少戰鬥力就不大知道了。

單單說這消息傳到了北京。

朱祁鎮見了捷報,大笑道:“好,如此朕就放心了。”

今年年景不錯,堪稱豐年,除卻河南豫北地區,也就是河南在黃河以北那一片地方,有旱災,其他地方都差不多。

最少賑災用的糧食,沒有動用多少,不足百萬石。

這對朱祁鎮來說,是一個上佳的年份了。

只是讓朱祁鎮感到吃力的,卻是與安南之戰。

諒山之戰,安南已經透支所有國力了,可以預計,即便是這一戰安南人打贏了,他們也要面臨一場大饑荒。

朱祁鎮也感到壓力了。

甚至有人言官上奏,請朱祁鎮罷徵安南。

特別是南方籍的官員,因爲徵安南的影響,還影響不到北京,但是南方各省已經有些吃力了。

甚至耽擱了清丈大事。

朱祁鎮也是承擔了相當的政治壓力了。

朱祁鎮固然能承擔的起來了,只是他也自我反應,這一次明軍打安南似乎有些急了。

如果再盤安南兩三年,再大軍進攻,似乎更好一點。

不過,郭登這一戰,解除了朱祁鎮所有的擔憂。

他召集內閣大臣,將捷報傳給諸位大學士之後,說道:“安南小賊破矣。”

各位大學士如何頌聖就不用說了。李賢之後纔將話題轉到正題上,說道:“陛下,大軍一動所費何止億萬之數,今年到而今,前線奏銷已經超出了五百萬兩了,如今大勝在即,臣卻擔心,能滅安南,不能治安南,就是憾事了。”

朱祁鎮沉吟說道:“以先生的意思是?”

李賢說道:“想治安南想來有兩處最重要的,一是不從安南抽調錢糧,以安南錢糧養安南百姓,示安南百姓寬仁。”

朱祁鎮說道:“不僅僅如此,如果安南用度有缺,可以奏報給朕,朕願意特支。劉定之。”

劉定之說道:“臣在。”

朱祁鎮說道:“計算戶部有多少存銀?”

劉定之說道:“今年年景的好,田賦雖然還沒有完全收上來,但是想來四千三百萬石上下,銀在一千五百萬石左右,今年廣東海關增幅最多。”

“雖然有各處開支,再加上歷年存銀,有兩千萬兩存銀是沒有問題的。”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計算了一下內庫。

而今佐渡金礦似乎還沒有找到,但是佐渡銀礦開採已經進入高峰期了。每年能夠給朱祁鎮七十萬兩的收益,再加上其他幾處金礦,特別是東北地區,在夾金溝之後陸陸續續發現幾處金礦。

甚至朱祁鎮爲了引誘百姓遷居東北,專門放出了東北黃金的傳說。

再加上少府作爲進項的大宗,而今是內承運庫之中,也有千萬兩左右。

朱祁鎮覺得也是財大氣粗了。

因爲朱祁鎮第一次超過了太皇太后留給他的那一筆錢。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你單獨列支一筆錢,隨時準備動用。以備安南。”

“是。”劉定之說道。

朱祁鎮隨即對李賢說道:“先生繼續講。”

李賢說道:“除了錢糧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得人,永樂年間有黃福在安南,安南也不會有復失之禍了。”

“故,非賢臣不得定安南。”

朱祁鎮心領神會,說道:“先生可有人選?”

李賢說道:“有,刑部尚書徐有貞,前定朝鮮,對這樣的事情是非常有經驗,陛下何不加徐有貞爲總督安南之事。”

朱祁鎮聽了,他明知道李賢是想將徐有貞給踢出北京,但是依舊有一些心動。

徐有貞與李賢不對付,不是一日兩日了。

問題是修《大明會典》以來,刑部的權威大增。

也是朱祁鎮暗中幫了刑部一把,朱祁鎮認爲這種法條,應該與刑部商議,於是,刑部在很多具體的法條之上有了發言權。

其實刑部尚書本來就有這樣的發言權,但問題是一般刑部尚書不敢與首輔大臣硬頂,但是徐有貞不是一般人。

他已經決心當孤臣。自然是皇帝有令,從來不折不扣的執行。

也就說,李賢明裡在與徐有貞打官司,其實是朱祁鎮在徐有貞身後,支着徐有貞去與李賢爭很多法條。

李賢知道嗎?

當然知道。

只是這樣的事情,李賢從來是裝着不知道。

不過徐有貞手段還是有的,否則縱然有皇帝的支持,他也不可能幾次將李賢嗆的不輕。

讓李賢安生惱怒,想要將徐有貞給踹出北京城中。

而今這個機會,在李賢看來自然是絕好的。

徐有貞之所以能升入刑部尚書,就是因爲他將朝鮮平穩的過度到大明的國土。不管徐有貞中間鬧出多大的風波。

但是結果是好,這就是他的功勞。

用生不如用熟,將徐有貞用在安南上面,李賢總體上是公心大於私心,或者說再爲朝廷辦事的時候,順便噁心一下徐有貞。

這就是讓朱祁鎮差點心動的原因。

在皇帝面前的人,那一個不是別有有心,有沒有什麼用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給出的方案能不能解決問題。對朝廷有沒有好處。

如果能解決問題,對朝廷也有好處,即便是這些官員初心有什麼陰私之事,朱祁鎮也就不計較了。

而李賢這個方案,的確是讓朱祁鎮很放心的選擇的。一時間朱祁鎮就要權衡了,徐有貞是放在中樞好,還是放在安南好?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八十章 西寧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八十章 西寧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