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

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

“好了,別說了。”吳克忠說道:“我那爵位此早是你的,你沒有仗打,安安分分爲朝廷守邊便是了,還委屈你了。少廢話,說說,你與瓦刺騎兵作戰感覺,這一次我和你二叔要與他們對上了。”

吳瑾說道:“是。”

他閉目回想片刻,當初一戰的刀光劍影再次浮現在眼前,他沉吟一會兒,說道:“我覺得瓦刺本部騎兵,並不比三千營差。”吳瑾對自己父親與叔父,自然不會隱瞞,一五一十的說了,更是不厭其煩。

從佈陣,倒是廝殺,乃至他印象之中,瓦刺騎兵戰法,所用的武器風格等等,細細到來。

吳克忠聽得聽得,嘴角微微勾起來。卻是他心中暗暗欣慰:“孩子長大了,不能將他當小孩子了。”

不管讀多少兵書,訓練多少次,都不如實實在在打上一場。

吳克忠此刻僅僅聽吳瑾將自己打過的一戰,條理分明的講出來,就知道吳瑾已經今非昔比,如果之前還是靠着武勇打仗,此刻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層次。

可以算得上一個合格的將軍了。

這樣他也放心了。

吳瑾畢竟傷勢沒有痊癒,講了小半個時辰就累了。

吳克忠與吳克勤這才離開。

回到營地之中,兄弟兩人相對而坐。

好一陣子沒有說話,吳克勤說道:“如果按照侄兒所言,這一戰事一場硬戰,成國公有孤注一擲的意思?”

吳克忠緩緩拔出自己的馬刀,掏出一塊手絹說道:“成國公在賭,也先不是也在賭?否則也先做這麼多多餘的事情,做什麼?”

吳克忠此刻想起也先寫給楊洪那一封看似讚賞,實際上是離間的信。落在吳克忠手上,吳克忠讀過之後,直接給燒。

就當不知道存在過。

但是這樣也讓吳克忠明白了也先的意圖。

無他,也先做的事情太多了。也先這麼多事情,都有一個目的,引誘大軍北上。其實很多人都看明白了。

只是明白又如何,不明白又如何?

索性草原上,很少有埋伏下數萬人的地形,對於十幾萬騎兵來說,幾千的伏兵又算得了什麼?

所以,這個戰場大家都是默許的。

吳克勤深吸一口氣,說道:“這是一場豪賭。”

吳克忠說道:“老二,你也看見,你侄子已經能支撐家門了,而今我也沒有別的念想,不過是拼命而已,你我兄弟那一次上陣,不是拼命?”

“難道你怕了?”

吳克勤說道:“不怕,只是有些激動,正如侄兒所言,這一戰的規模恐怕比太宗北伐的時候還要打,要是太宗皇帝在就好了。他老人家一定很開心。”

吳克忠說道:“廢話,他老人家在,給也先三個膽子,也不敢南下。”

太宗皇帝對蒙古最發愁的事情,就是找不到蒙古主力,只能帶着大軍在草原上與蒙古人做迷藏。

如果十幾萬騎出現在邊關,太宗皇帝做夢都會笑醒。

兩兄弟又說了一陣子話,就早早睡了,天雖然還沒有黑,但是他們也知道,這一出兵,他們下一覺在什麼地方睡覺,還不一定的。

自然要多休息一會兒。

而就在大軍出大同的時候,大同奏本也到了北京。

成國公朱勇並不是第一擔任這樣的職務,很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管多累,每天有一件事情,都不可以忘記。

那就是給北京上奏。

每天都做了一些什麼?有什麼問題?他是怎麼辦的?

一封接着一封飛向京師。

朱祁鎮登壇拜將,似乎將軍國大事,都交給了成國公。但是成國公如果真當真,當時或許不會有事,但是將來卻未必了。

所以,成國公多彙報多請示,特別是他這種身在嫌疑之地的大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不過,朱祁鎮也很懂事。

除卻接到成國公第一封奏疏的時候,朱祁鎮下令,重申對成國公的信任,要成國公不用事事彙報,可以自己決斷。

成國公一口答應下來。但是每天一封奏疏還是連忙不絕的。

朱祁鎮卻沒有再下旨了。

朱祁鎮好像神隱了,即便北京有什麼需要與問題,也是通過兵部,內閣,五軍都督府的名義發給成國公的。

因爲朱祁鎮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什麼軍事奇才。

而今戰事,他覺得他干預的越少,就是對成國公最大的幫助了。

但是看似什麼都不管,並不是朱祁鎮對大戰不重視。而是太重視了。

重視到關於成國公大軍的任何奏疏,都是第一波處理的奏摺,不管什麼時候到了,就必須投遞入宮,立即將他叫醒。

朱祁鎮也將整個內閣班子都留在文淵閣。反正文淵閣之中,每一個閣老都有值房,空間不大,但是也是內外兩間,裡間還是能擺下一張牀的。

一副北方大戰沒有結束之前,所有內閣大臣都不要想出宮的樣子。

因爲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朱祁鎮再派人叫內閣大臣深夜入宮,一來耽擱時間,二來驚動太大。

畢竟沒有內閣的附署,朱祁鎮的聖旨只能算是中旨。不具備法律效力。

很多重大決策上,沒有內閣意見,朱祁鎮也不敢輕易決斷。

沒錯,這個重大決策,在朱祁鎮看來只有一種,就是前線戰敗。如果勝利可以慢慢處置,失敗了,就要爭分奪秒了。

朱祁鎮不希望遇見這個情況,但是黃河的問題,讓朱祁鎮有一種感覺,似乎很多時候,都是怕什麼,來什麼。

朱祁鎮只能做好準備。

而且內閣諸位閣臣也忙碌之極。

幾十萬大軍出動,戶部,兵部,工部,少府,等等,大明不知道多少不部門都在聯動,內閣想做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

他們也沒有空回家休息了。

即便是最空閒,最沒有事情的張輔,此刻也承擔起一個重要責任,那就是安撫朱祁鎮。爲朱祁鎮講解前線情況。

一般來說,朱祁鎮下朝之後,就會立即召見張輔。

將錦衣衛,東廠,九邊自己上報的,各地方衙門上報的,還以成國公軍中的消息,彙總起來,讓張輔看。

然後詢問張輔前線情勢如何?

朱祁鎮以爲對軍事夠了解了。此刻真打起來,朱祁鎮才發現,他以爲的瞭解是他自己以爲。在他看來,很多戰事都有些莫名其妙,聽了張輔所言,才恍然大悟,哦,之所以這樣做,成國公的用意在這裡,瓦刺的用意在這裡。

這一日,張輔也如同往常一般,看着這些奏摺,他先看成國公的奏本,本來輕鬆的神色,忽然變得凝固起來,隨即又淡淡的融化開來。

並不是張輔已經不驚訝了,不擔心了,而是張輔作爲一員老將,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達,是最基本的基本功。

他剛剛一瞬間情緒外泄,立即被他彌補過來了。

他心中暗道:“朱勇是怎麼回事?這仗怎麼打的?”隨即他將其他剛剛渠道的消息彙總在一起,一個清晰且完整的戰略佈置,在張輔心中浮現出來。

此刻也先的戰略意圖與朱勇的戰略意圖,張輔都已經明瞭了。

只是他更明瞭的是,這一戰不確定因素太多了。

最重要是兩個。

第一,就是瓦刺兵力問題。從各地情報來看,瓦刺主力到底有多少人,一直是一個估計數字。而範圍很大,十萬也能說十多萬,十九萬也能說十多萬。

但是在戰場之上卻差別大了,更不要說,瓦刺騎兵機動性很強,附近的瓦刺騎兵會不會迅速回援?

第二,張輔擔心就是朱勇的指揮能力。

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九章 蹇公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章 太后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二章 軍議
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九章 蹇公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章 太后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二章 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