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

第七十五章郭登的應手

雖然朱祁鎮已經與太子敲定了,去江南這一件事情。卻沒有那麼容易落實。

別的不說,太后與皇后那一關就不是那麼容易過的。

要知道,太子新婚燕爾之後,太后與皇后都一心一意想着報嫡子。

唯有朱祁鎮不大在乎。

因爲在他看來,與太子的嫡子來得晚一點,對太子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就不用面對自己而今的煩惱了。

這還僅僅是煩惱而已。

但是在廣西的郭登卻不得不面自己的難題了。

去年冬季,他來到廣西不過數月。

全部心思都放在整頓廣西土司之上面。

他首先要處理的是岑氏家族內部紛爭。

在岑瑛在的時候,岑氏家族雖然橫跨數個府縣,家中擔任了好幾個土知府土知縣土知州之類的官職。

可以說是西南第一大族。

但是那個時候岑氏家族在岑瑛的主持之下,還能算得上一個整體,但是岑瑛走後,這矛盾就隱藏下來了。

如果說,廣西各土司一切如場,這種矛盾還能內部消化掉。但是在岑瑛死後發生太多的事情。

比如大藤峽之破,黃氏內亂,與安南之戰,其中種種變化,都會引起內部的波瀾。特別是安南之戰中,岑家損失慘重。

也引得岑家內部分成了兩派,一派就是一心一意跟着大明走,另外一派,則對大明有所怨言的。

而岑瑛的兒子岑睿,只能靠着大明壓制其他分支。

原因很簡單。

一來岑睿的能力不如岑瑛,他沒有獨立壓制住家族內部矛盾的能力。二來卻是岑瑛之所以能成爲大明廣西土司第一人,就是岑瑛聽從大明號召,不管什麼時候,都以大明的忠臣孝子自稱。

這纔是岑家一日日發展光大,乃至於爲太宗仁宗宣宗,還有太皇太后嘉獎的原因。

換一句話,岑睿也不過是延續他父親的政策而已。

當然了,岑家的內部矛盾,也不僅僅是如此簡單的劃分而已。

其中各種利益,嫡系與支系,土地田產,種種矛盾,最終演變成了站隊遊戲。

郭登這半年來,不過是將上上下下的矛盾給梳理清楚。對於如何下手,郭登本來想着就是用一年的時間,清理好廣西土司。

但是而今他沒有這個時間了。

面對而今局面,他沉吟半日,首先確定一點,不能坐視安南與占城之戰。一來將來攻打安南,失去了南方牽制安南的軍隊。

二來也是對大明的威信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耗損。

畢竟誰都知道,占城雖然與安南乃是世仇,但是而今占城卻是響應大明的號召,纔對安南用兵的。

一占城不能保護,將來誰還相信大明。

郭登作爲朝廷方面大將,專司安南戰事。如果放任這樣的事情發生,是嚴重的失職。

必須救援占城,但是該怎麼救援,卻又是一個問題了。

郭登而今手中的軍隊,如果排開的話,也有三十多萬,但是真正能用於征戰的卻很少。

首先土司軍隊,郭登正要下手整頓,廣西本部人馬,正被犬牙參差一般與土司軍隊相互交叉的部屬。

這就是以防萬一,用來鎮壓局面用的。

至於數萬京營士卒,已經得到了一批河北兵的補充,重新完善了編制。

卻被郭登捏在手中。作爲總預備隊來用。

一來防備西南土司的內亂,二來防備安南軍隊有可能的進犯,再加上廣東,貴州,雲南的駐軍,總數雖然不少,但是總體上表現出守有餘而攻不足。

如果安南軍隊進犯大明,憑藉邊境的關卡,還有土司各部。

畢竟邊境上都是土司,讓他再聽從大明的命令進攻安南,未必可行了。

所以面對占城的危局。

郭登要想從何處調兵來。

首先確定一點,能派去占城軍隊,唯有水師。而今能抽調的,不過廣東軍隊戰鬥力如何,郭登心裡沒底。

因爲上一次戰爭之中,廣東軍隊並沒有在主戰場上。自然也沒有什麼上佳的表現。

郭登立即下令廣東總兵董興立即乘船支援占城。

當然了,廣東軍隊除卻各地駐軍之外,也不過一萬多不到兩萬的機動兵力。

董興能不能力挽狂瀾,郭登也就不知道了。

不過郭登在正面戰場之上,也有所動作。

郭登分路進攻高平,諒山,老街三個地方。

這些地方,即便不是易守難攻,但是也有大量安南軍隊囤積。大軍除非三倍攻之。否則而今也不會有什麼樣的進展。

以大明而今的實力,不過是虛張聲勢。

但是郭登也要有一些成果,他令王越令一支偏師,進攻安南永安州。

前文已經說過了,永安州乃是一塊飛地。

說實話,不管怎麼說,宣德年間退出安南的時候,屬實有些狼狽。邊境上很多地方,都是被安南佔據了便宜。

當時主要是不想與安南在打下去了,這些地方就沒有太計較。

畢竟,這一點小小的出入,與兩國大勢相比,就不算得了什麼。此刻,明軍對廣安州,水陸夾攻。

主持北方防線的安南阮熾,也很識趣,沒有在廣安州這一塊飛地之上投入大軍的意思。幾乎雙方一交戰,阮熾就知道本部人馬打不過明軍。

立即有了對策。

就是大舉撤退。

永安州不過數千士卒,準備乘船南下。

但是這個時候廣東水師出現了。

就在欽州東南,安南廣寧東側的海面之上,廣東水師一部與護送永安州的安南水師展開了一場水戰。

這一場水戰自然是明軍大獲全勝,隨即王越沿着海岸線水陸並進,攻入安南境內,爲大軍開闢出另外一條通道。

只是很可惜,陷入苦戰之中。

總體上來說,安南水師實力弱於廣東水師,但是在安南廣寧東面這大片海面之上,安南水師卻不弱於明軍的水師。

無他,這裡海況複雜,大大小小的島嶼林立。

不得單單是這裡,從大明與安南邊境海岸線開始,一直到紅河出海口,整個來說,海況都不是太好的。

歷史上三次白藤江之戰,都是在這樣複雜的水況之下打贏的。

這就是爲什麼,安南人沒有想過大明從海上來攻的原因。

就是因爲海軍或者水師的實力,固然受到硬件水平制約,比如說船隻,武器,火炮,等等,也受軟件水平制約。各水手的水平,對當地水情情況瞭解與否等等。

安南水師固然不如大明,但是如果在這一片海域,乃是大明如果深入紅河之中,越南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勝利者最後是他們的。

就像他們靠着水文的優勢,戰勝了五代十國的南漢,戰勝了北宋,戰勝了元朝一般無二。

歷史告訴他們,有能力覆滅安南的勢力,是來自陸上,並非來自海上。

而且這個時代登陸作戰,還有各種想都想不到的困難,即便是後世兩棲作戰也是一個難點。

更不要說這個時代了。

這就是安南人自信,大明如果沒有陸地上的立足點之後,就必須攻克安南在邊境上嚴密的防線,通過幾個缺口,才能攻入安南本土。

只是時代的變化,總是悄無聲息的。

之前種種的經驗,是可以讓人們致勝的法寶,就好像是區區一道白藤江挽救了三次安南國運。

但是而今,很多技術的發展,讓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

從不可進軍的地方進軍,就是現在王越要考慮的問題。

當然了,而今還不到決戰的時候,王越還有時間卻想這個問題,但是占城就沒有心思去想這個問題了。

因爲黎思誠已經兵臨城下了。

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
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